太平桥在哪里_有关太平桥文章欣赏

  第一范文网:
太平桥,原名贺橹桥。相传隋大将军贺若弼曾在此造橹,故名。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篇《太平桥》。

  老太平桥东、西原有两座关隘,分别上悬“江淮背腹”、“吴楚冲衢”的横额。蓝底白字,时日久远,是明朝隆庆六年(1572)二月任全椒县令的浙江归安人、进士严汝麟所书。镶嵌在国光楼门洞上方的“奎光楼”也出自严汝麟的手笔。

  旧太平桥东,有一座石狮子牌坊,又称节孝总坊,上刻一千余人姓名,是清咸丰年间邑人程锡龄所建,光绪三十四年(1908)圯,民国间尚有石基在。太平桥至千佛庵有一条小街,叫太平里。居民多以种菜为业。千佛庵一直办有学塾。民国时,城內文士走太平,常约聚于千佛庵,相与吟哦。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曾任江浦县典史、文士邱迟仙告假经太平桥,作诗书赠印竹泉(清末民国间本县人,曾任小学校长,中学教员):“多画青山不值钱,画山赠与旧时贤。而今又返江南棹,多少烟岚绕笔尖。”

  太平桥是旧时滁州至庐州(合肥)古驿道的必经之处。随着“走太平”的人数不断增多,原来的小桥已经无法承载,全椒县政府决定重建太平桥。1992年9月重建工程动工,1994年2月竣工。重建后的太平桥系传统风格、现代结构的钢索斜拉人行桥,长90米,宽3.56米。桥两头建了牌坊,现在牌坊上悬挂着“江淮背腹”、“吴楚冲衢”的匾额,是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县书画社副理事长、县政协委员、已故的书法名家方志均所书。重建的太平桥势如长虹卧波,既有古典意韵,又充满着现代气息,成了当时全椒的一大人文景观。

  据民国九年版《全椒县志》载:“正月十六日,倾城士女出游于东门太平桥,取祓除不祥之意……谚谓之‘走太平’,是日谓之‘太平日’。游人不远数十里而至者,爆竹及鼓吹声至夜分不绝。”放烟花、鸣炮竹,祈求太平永远,现已演绎成全椒的一大民俗。“走太平”影响力越来越大,人数逐年成倍增长。到了20xx年,走太平的人数已达到30万人,斜拉桥已无法满足“走太平”的需求。再加上太平桥桥面太窄,结构老化失修和不堪重负的状况,太平桥已存在着重大的安全隐患。20xx年10月5日,太平桥拆除重建工程开工,仅用3个月时间,新的太平桥建成并投入使用。

  重建的太平桥是三跨连续梁的廊桥,桥梁跨径为101米,桥面宽16米,中间桥面宽为8.8米,两侧廊道各3.6米。桥面用花岗岩石板铺面,桥墩是拱门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桥头建有四角重檐亭4座,主墩位置的横梁和桥面各加宽2米,形成观景平台。中跨的桥面两侧建有避雨遮阳的仿古长廊。新太平桥具有浓厚的传统建筑风格和文化特色,成了襄河水利风景区又一个重要的人文景观。

  现在“正月十六走太平”这个全椒县特有的大型民俗文化活动,已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正月十六,从凌晨到子夜,全椒县四乡八邻数十万民众扶老携幼,到位于县城东侧襄河之上的太平桥上走一趟,以期平安。“走太平”活动传承迄今,盛况不衰,已有一千多年历史。近几年影响力传至全国各地、东南亚和欧美等地。太平桥已成了传承全椒传统民俗的一个重要文化符号。每逢正月十六,全椒几乎是万人空巷走太平。

  公众号:天府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