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党组织及党员作用发挥问题思考措施

继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之后,党组织和党员创先争优活动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举措,目前正在全国上下强力推进。如何确保农村地区的党组织和党员创先争优活动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关键在于对其现状的深入了解和作用发挥情况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从而有针对性的形成基层党建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创先争优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夯实和强化基层基础党建工作。

一、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员的总体认识

农村事务的“总管家”。说村级党组织是农村事务的总管家应该是毫不为过,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作为上联党委政府、下联黎民百姓的一级组织,村党组织可以说在整个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及社会稳定中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对于上级党委、政府来说,以有限的人力对于农村工作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村党组织作为最贴近群众的一级党组织,是保证党委政府行政效能最大化的有力保障。对于普通村民来说,生产、生活都离不开村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管理、组织和协调,土地承包、房屋建设、红白喜事、矛盾调处、公益事业等莫不如此。

经济发展的“领头雁”。胡锦涛总书记今年在河南考察时强调“村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这既是党中央对基层党组织的要求,也是对村级党组织历史地位的肯定和历史经验的总结。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创举,从此使得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改革开放的快车道;吴仁宝带领村党组织一班人领办的农村集体经济实体使得华西村成为中华第一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更是离不开村党组织和优秀党员的功劳;同样,在广袤的后发农村,其经济发展同样离不开农村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党员的带领。无数的事例证明,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才是农村经济发展最好的“领头雁”,只有村级党组织敢为人先、勇劈荆棘,努力发展集体经济才能不断强化基层基础党建工作,从而带领村民在社会主义小康道路上大步迈进。

党委政府的“左右手”。党委政府在农村的各项工作开展,离开了村级党组织的参谋、党员干部的执行和协调作用便如同失去了“左右手”。村级党组织和党员长期扎根农村,对农村事务的了解是党委政府最好的参谋,掌握的农村工作方法是长期实践的结果,也是党委政府关于农村工作的宝贵财富。只有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积极性和职能作用才能更好的开展工作,提高农村工作的效能,从而保证农村社会的和谐、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目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员中存在的部分问题。

结构不合理,缺乏源头活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可是目前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基层党建严重滞后的农村,村级党组织由于欠缺经济发展的引领力和带领党员群众干事创业的凝聚力,甚至部分党员干部党性不强、与民争利使得党组织的威望正在一步步削弱,党员的光环也不再耀眼。同时,党员的老龄化问题也逐渐显现。以我镇为例,党员总数1151名,其中60岁以上的354名,占总数的30.7%,35岁以下党员仅228人,占总数的19.8%。一方面由于少数基层党组织长期以来忽视青年党员的培养,使得党员青黄不接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的开发开放,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问题逐步发生偏离,加之青年外流严重,基层党组织培养和管理青年党员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农村开展基层党建工作的基础进一步削弱。

能力显滞后,缺乏发展措施。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这是正确处理党建工作和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但是在目前部分农村地区,抓党建虚化,抓发展不力的问题仍普遍存在。一是思想不够开放,部分党员干部缺乏群众观念、发展观念,仅仅满足于守住自己的位置,仅仅满足于上传下达,缺乏发展经济和抓好党建的责任感和主观能动性,因此他们往往怀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抱残守缺,以致甚至对于党委、政府的政策、措施怀着抵触情绪,不想干、不敢干、不能干。二是能力明显滞后,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开放,农村人才的外流已经严重阻滞了农村经济社会和农村党建工作的发展。村党组织难以留住优秀青年、难以发展青年党员,从而难以提高村级党组织的活力与能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僵化和党员干部的严重老化所导致的知识能力及活力与市场经济发展环境不相适应的矛盾在部分边远农村显得尤其突出。一个缺乏活力和能力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最好的工作绩效就是保持稳定,却很难相信他们能够带领留守农民在现有的条件下脱贫致富奔小康。

认识不到位,缺乏党建动力。党建工作的乏力关键还是认识的不到位。将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分离开来,孤立的看待党建工作,这是目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有的党组织班子单纯的以发展论英雄,认为只要将上级部门的务实工作做好,就是一个合格的党员干部,至于党建工作则被认为是“务虚”的工作。笔者以为,要解决认识不到位的问题,关键是要将党建工作学透、理解透,才能正确处理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的关系。党建工作怎么抓?总的要求就是“五个基本”。一是要建好基本队伍,就是要发展好党员,优化党员队伍基本结构,只有一个具备活力和能力的基本队伍才能促进各项工作的快速发展。二是要建立基本阵地,基本阵地既是党组织的名片,也是开展党员活动、服务人民群众的场所,只有一个好的形象才能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只有利用好基本阵地开展党员活动、服务人民群众,才能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可亲、可信、可靠形象。三是要开展基本活动,基本活动是基层党组织的生命力之所在,没有基本活动的基层党组织就是一潭死水,不仅不能激发党员群众的拥党之心,甚至使基层党组织名存实亡,以致离心离德。四是要健全基本制度,基本制度是保证基层党组织健康发展的“紧箍咒”,没有基本制度的制约,或者基本制度得不到落实,则会使基层党组织偏离党建的中心,使党员偏离党性。五是要落实基本保障。没有基本保障,那么一切党建工作就无从谈起,抓党建落实就是水中花、镜中月。由此可见,党建工作不仅不是务虚,而且党建工作是基层党组织一切工作的灵魂。

三、农村党建存在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

发展滞后,使党员群众离心。邓小平说,发展才是第一生产力。笔者以为,发展同样是抓好基层党建工作的第一生产力。在某些农村地区,基层党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之所以不强,关键还是发展的滞后。古语说得好,“贫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这应该是目前部分地区基层基础党建工作不得力的最好诠释。一个基层党组织,如果不能代表群众的利益,带领人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甚至于与民争利,为小利失大义,又如何能够赢得百姓的拥戴,又如何能够扩大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又如何将最优秀的农村乡土人才吸引到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社会主义道路上来。

活动呆板,使党员群众无聊。目前部分地区党员活动过于呆板,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如此文山会海,又怎能不使党员群众乏味。甚至极少数党组织对于党员活动能不搞就不搞,或者长期没有党员活动,党务、村务自己说了算,又怎能不让党员群众寒心。

权责虚化,使党员群众失兴。权责相适是组织成员履职履责的基本条件。有些地区,党员群众的权责得不到保障,或者在落实党员群众权责的问题上绕弯子、搞形式。长此以往,最后的结果是部分党员“隐消”,农村能者“逃离”,从而导致党员大会三三两两、党员组织软弱涣散、党员群众丧失信心的不利局面。

四、加强和改进农村党建工作的措施建议。

发展集体经济,以“实力”赢得群众尊重。发展集体经济、落实基本保障,这是加强和改进农村党建工作的治本之策。只有集体经济发展了,才能更好的落实基层基础党建工作的基本保障,使基层基础党建工作成为有源之水,有根之木;才能建好基本阵地,使党员有了“家”,使群众有了“靠”;才能开展基本活动,丰富党员活动的内容,提高党员活动的吸引力,从而提高党组织在党员群众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才能吸引足够的人才,优化党员队伍结构,为进一步发挥党组织的作用提供足够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才能使基本制度的落实具备足够的约束力,使基层党建工作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优化活动载体,以“作为”亮化组织形象。组织“作为”是一个组织的根本生命力之所在,即要不断地创新载体,一方面通过活动载体提高组织成员的素质,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另一方面也不断地提示党组织的存在性和公信度。提到活动载体,大家脑中可以想到一大堆专有名词,城乡结对、双带双建、五星级党组织创建、五+X党员设岗定责、党员示范岗等等不胜枚举。但是要将名词转化为行动,就涉及到活动载体的细化和优化问题,就是要将载体优化成可行性的方案,分门别类,结合实际,分类实施,更重要的是强化活动的驱动力。只有驱动力落到实处,活动载体才能切实可行,才能显示组织的作为,才能“亮化”组织的形象。

加强感情联络,以“乡情”助推经济发展。在目前的经济社会大环境中,农村人才的流失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故土难离、乡音难改,人才的流出处理得好,同样可以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助力。有些人才在市场经济博弈中成长起来,有些人才在社会竞争中向上层社会流动,他们掌握或支配着巨大经济政治资源,虽然他们的工作、生活离开了生养的农村,但是他们的乡情仍然留守在这片故土。因此,一个有作为的基层党组织完全可以通过主动加强联络,赢得他们的尊重和照顾,从而赢得市场经济环境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人脉资源,最后赢得助推农村经济发展的经济资源和政治资源。

推进民智开发,以“民心”监督职能发挥。二十世纪初,在中国推行民主共和的一个重要争论就是国民的“民智”,即民主意识和民主能力能否胜任“公民”的角色。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国民的主人翁意识不断觉醒,民主法治能力也不断增强。但是在农村地区,部分村民仍然存在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各人自扫门前雪的个人主义封建残余思想。只有推进“民智”开发,不断增强村民民主自治的意识与能力,才能以民心所向更好的监督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职能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