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经济结构现状调研报告

党中央从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高度,提出了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确保我国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决策。但我县通过第一轮西部大开发,特别是“十一五”以来的发展,国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经济结构有所改善,但经济结构的现状仍不合理。

一、现状

(一)经济虽然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经济总量太小。

2009年,全县生产总值19.2亿元,在全省排87位,在全市排末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9亿元,在全省排67位,全市排末位;第二产业增加值3.8亿元,在全省排106位,全市排末位;第三产业增加值8.5亿元,在全省排62位,全市排4位,唯一大过龙陵县。

由于经济总量小,人口多,人均水平更低。2009年,全县人均GDP5927元,在全省排107位,全市排名末位。分三次产业来看,人均第一产业增加值2130元,比全市最高的昌宁县少1244元,比排第四位腾冲县少317元。人均第二产业增加值1167元,是全市第一名龙陵县的三分之一,全市排末位。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2629元,比全市第一名隆阳区少1479元,全市排名第四位。

(二)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

    2009年,三次产业结构虽由“十五”末42:13:45调整为36:20:44,可还是明显的反映出我县经济弱、结构差。二产业尤其弱小,抬大了一、三产业的比重。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24633万元,全省排名103位,是隆阳区的八分之一,不到全市第四位昌宁县二分之一。二产业中建筑业,由于我县固定资产投资和资质企业少,规模小,也排全市末位。

(三)农业虽是我县传统骨干产业,但量不高,质不优。

   1、由于我县土地资源不足,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薄弱,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产业的集聚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连续四年来,农业总产值的增速都居全市末位,产值总量微大于第五位龙陵。

2、我县农业产业中能有龙头企业带动,并形成规模种植产业少。虽然烤烟、甘蔗、蔬菜、蚕桑等产业已有龙头带动,但不能形成规模种养,散户多,规模户少,这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产业的发展。

3、我县农业产业经营的一体化程度低,不能将效益扩大化。如生猪养殖和销售,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中间销售环节多,效益分配不均,农户的直接效益不够明显,且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太大,缺乏抵御风险能力。

4、我县新引进或新组建的一些龙头企业,缺乏科学化管理的手段,科技力量不足,种植和养殖水平不高,效益没能充分显现。

5、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科技力量不足,致使我县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防病治病水平不高。

二、        建议

(一)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紧紧抓住工业强县战略,千方百计壮大工业,改变我县当前工业仅靠两三个企业支撑的现状。

(二)紧紧抓住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桥头堡战略机遇,加强项目的谋划和编制工作。做到谋划要有大气魄、大手笔,不能总是小打小闹。

(三)农业方面

1、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夯实农业发展的基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制定相关政策,加快土地流转。要搭建创新平台,改造传统产业,加快产业优化升级。

3、引进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4、帮助和引导到农民建立完善的产业组织内部运行机制,探索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最优方法。

5、发挥科技力量,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水平。

(四)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力度,开辟旅游业,做强服务业,提升城乡居民的购买力,激活三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