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甘肃是西部的农业大省,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非常关心甘肃的发展,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今年省委提出的在全省开展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就是省委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对甘肃工作重要指示精神,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形势,顺应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立足推动转型跨越新实践,着眼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新要求,做出的一项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决策,是一项强基固本、促进发展、造福群众的务实之策。我县是一个农业县份,开展这次行动,意义十分重大。在省市县委逐级部署这项行动以来,县法院党组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安排及时,启动迅速。活动开展以来,组织干警四次深入联系点朝那镇老庄村进行摸底调查,通过与镇村干部深入交流,与群众心贴心的交谈,掌握了该村基本的经济发展状况。
一、基本情况
(一)老庄村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
朝那镇位于我县西北部,平均海拔1480米,年平均降雨 501.2毫米,年平均气温10.5℃,全年无霜期179天。老庄村位于朝那镇西北,全村共10个合作社,424个农户,1726口人,45名党员,有耕地面积6205亩,人均耕地3.65亩,耕地以塬地为主,2011年人均纯收入1980元。全村有摩托车、三轮车、营运性农用车286台,205户农户安装了固定电话,65%农户用上了自来水,户户通电。村内有一条主干道,大部分农户家傍路而居,村民勤劳质朴,村容村貌整洁。
(二)老庄村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经济结构单一,农业仍然是生产生活的重点。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老庄村仍是一个典型的以土地为中心,以种植为主的传统乡村,大部分农民对土地具有较强的依赖性,春种秋收,靠土地获取一年的口粮。受气候环境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农作物种植种类单一,以小麦、玉米为主,油料等其他作物的种植面积很小。种植业收入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猪、牛、羊等家畜养殖规模非常小,经济效益微小。
2.外出务工的农民持续增加,务工收入在农业生产增收的比重不断增大。由于农业生产经济效益低,老庄村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在我单位联系的51户贫困户中,有37人外出打工,占家庭总人口的13.5%。在这些打工者人中,大部分利用农闲时间外出,到了播收或收获等农忙时,又返回务农,还有少数青年劳动者在广州、杭州等大城市打工,收入可观,有的年收入达七八万元,劳务收入逐渐成为农户致富增收的主要途径。一些农民告诉我们,近年来,土地对青年人的吸引力越来越小,劳务收入占家庭经济收入的比重逐年增大,包括日常生活、赡养老人、修建房屋、购买家电和支付学生学费等,还有一些用于购买农资等农业生产方面。
3.惠农政策成效明显。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全面推行,种粮补贴、农机具补贴、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低保、家电下乡等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全面落实,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在摸底调研中,农民对党的惠农政策非常支持,反应良好。
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了解到,近年来老庄村人民群众的生活面貌虽然发生了较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经济收入都有了较大幅度提高,但仍存在一些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和问题。
1.农业效益低。究其原因,主要有:①自然环境和自然灾害影响农业生产。老庄村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山塬地全部为旱地,以种植小麦、玉米以及油料等杂粮为主,农民种地仍然没有脱离“靠天吃饭”的局面。②农资价格影响生产成本。近几年,化肥价格上涨比较严重,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农户经常使用的钾肥、磷肥、尿素等化肥上涨幅度平均在25%左右,在化肥使用量较大的春耕期间,购买化肥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因此,大部农民只能等领到国家发放农资补贴后再去购买。③农产品价格影响种粮积极性。一些农民总希望粮价能够上涨,而对于销路不好的农作物,则不种或少种。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对于生产方式仍然比较传统的老庄村来说,种粮的效益就会降低,直接影响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2.劳动力结构失衡。劳动力投入比重较高是传统农业的一大特点,但在老庄村,村里劳动力的结构近年来发生了重大变化。村民告诉我们,由于外出打工收益明显好于种粮收益,大部分家庭的男性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很多家庭常年处于“女人娃娃”的生活状态,老年人、妇女在劳动者中的比重上升,尤其是妇女成为主要劳动力之一,她们家务、生产一肩挑,任务重,劳动强度大,还有一些家庭60岁以上的老人仍然从事农业生产,遇到季节性的农忙时节,就会出现劳动力不足,影响生产效率的现象。
3.科技投入水平低。从生产要素的投入比重看,老庄村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对技术的投入量偏少。近几年,村里有较高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年轻劳动力大都外出务工,村里大部分是留守老人、妇女,他们对技术信息关注少,获取信息能力弱,程度低,缺少文化,不懂技术,没有特长,村级经济发展缺乏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加大了农业生产风险,使得生产经营呈粗放性状态。
4.缺乏产业带动。在老庄村,除粮食种植,从事果树种植、家畜养殖的家庭很少,即使有,也是以一家一户的分散模式为主,没有形成规模化的产业,而且也都是自产自销,小打小闹,没有形成规模效益,效益不高。另外,一些农民随大流的现象突出,往往看到左邻右舍因发展某种产业致富,而跟随进行产业调整,一拥而上,往往出现增产不增收的现象。整体来说,老庄村经济发展缺乏龙头产业带动,也欠缺一些致富带头人,农民生产、生活处于自给自足状态。
三、对策建议
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符合上级精神,也符合老庄村实际。针对该村当前的实际情况,建议在下一步的工作中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 加强教育培训,提升农民素质
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劳动技能。农民思想不够解放、观念落后、知识欠缺、劳动技能低是制约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镇党委政府、村委会应加强沟通协调,结合老百姓的接受程序,文化水平,采用农民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多渠道地向农民宣传所需知识。尤其是要利用好“文化下乡”的大好时机,办好村文化室、“农家书屋”,及时编印购买一批农业政策方针读本、促进“三农”发展的书籍、思想道德教育读本,加强对农民文化知识、素质和技能的教育。把党的农业政策、农业科普知识,制成宣传展板、海报,张贴在村内人口聚集区域,扩大宣传,促进转变观念,解放思想。镇政府干部、帮扶干部应发挥自身优势,利用驻村、包村机会,向农民讲解宣传国家政策、农业技能;镇政府应利用农闲时期,有针对性邀请县林果业、畜牧业等部门的专家到田间地头,给农民讲解农业知识,提高农民的劳动技能。
(二)大力加强自身建设,增强班子战斗力
以解决大学生就业为契机,招录一批愿意扎根基层、愿意服务农村,尤其是农业专业的大学生,充实村级基层组织建设,要继续在政策上给予扶持,着力解决好村级经济发展人才匮乏的问题。要开拓视野,选拔那些政治素质好、事业心强、有经营头脑和管理经验、乐于奉献、脚踏实地为群众谋利益的优秀人才进村委班子,解决当前村级班子年龄老化,观念陈旧,知识更新慢的问题,特别是选好配强村党支部书记,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公益事业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的根本,老庄村要着力从以下几方面加强落实改进:一是加强道路建设,利用国家实施“村村通”工程,争取政策性项目,将全部通社道路、生产便道整修铺沙,彻底消灭断头路、泥巴路,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推进实施“三清五改”、沼气池、太阳能灶等项目改善生态环境。三是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扩大新农合覆盖面,解决农民小病不就医、大病难就医的问题。四是进一步扩大广播、电视网的覆盖面,开设农业信息专栏,延伸互联网信息到农村,设立村组信息中心,采用高科技手段为农民搞好农业信息服务。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安排,综合建设。把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农业项目等资金捆绑在一起使用,提高投入效益。在融资方面,建议镇党委、政府可以考虑鼓励各种力量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采取财政直接补助资金,补助原材料或“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农民向直接受益的公共设施建设投工投劳,或者通过产权界定,重大灾害补偿方式,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农村公益事业建设。
(四)合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加快产业发展。
老庄村土地资源丰富,塬地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仍然是农业生产的重点。要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改良粮食品种,除小麦玉米外,要引进适合本地土壤结构的油料等其他经济作物,切实提高粮食单产,进一步加大农业机械化耕作程度,切实提高生产效率。朝那是我县西北部最大的乡镇,集市经营活动较为发达,应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培育和发展以蔬菜、农副产品加工为重点的支柱产业,适度扩大马铃薯、小杂粮、林畜产品生产规模,努力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形成种类齐全,特色明显的农业。大力发展优质苹果生产基地,栽植优质苹果1200亩,以果产业带动群众增收。
(五)营造良好务工环境,加强劳务输出
劳务输出已成为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但要保证农民外出有工做,能赚钱,就得做好相应的保障和准备工作。一是加大对外出务工者的专业技能培训,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培训一批符合市场需求的、具有建筑、电焊、家政等专业技能的农村劳动力。二是依法保护外出务工者的合法权益,加强对克扣和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行为的督查力度,确保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到及时保护。三是加强务工信息的互通共享,尤其是年初,镇政府、村委会及时和用工单位、工程承包商联系,给农民提供用工信息,避免盲目进城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