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科技创新 推动转型升级
——关于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调研和思考
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调研组
区域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开放的网络系统,其直接目的是增强区域竞争力,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我区以提升产业、园区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创新载体建设为支点,着力提升科技创新基础能力,着力培育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着力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xx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为全面实现率先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xx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xx区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2011年区级财政科技投入预计达1.2亿元,占财政支出的3.7%,同比增长0.1%;R&D投入占GDP比重达2.1%,同比增长0.3%;大中型企业研发投入8亿元,占销售收入的1.85%。区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工业经济优化发展若干政策意见》、《扬州市xx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实施科技创新“四百工程”加快建设扬州市科技创新先导区的若干意见》等多项政策措施,并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扶持优秀专利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我区先后被评为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县、首批省知识产权示范区先进集体,两次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称号。
2、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11年,全区共完成项目申报350项,获批240项,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家,国家863计划1项,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2项,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147个;申请专利2200件,授权专利920件。近年来,江苏扬力集团有限公司、江苏远洋东泽电缆集团有限公司等23家企业被评为省自主创新型企业,5家企业被列为省知识产权管理推进计划单位,25家企业成为江苏省地方标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贯标试点企业;中显集团“高效低成本聚光型化合物太阳能电池技术和中试线开发”项目入围2011年度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高能新材料公司高纯砷项目入围科技部中俄国际合作项目,牧羊集团两个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政产学研合作不断加深。全区已建成省级院士工作站6家、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1家、省级博士后工作站3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5家、省企业技术中心8家,建成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2家、企业技术中心52家。区政府与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8家高校院所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区内近200家企业与国内百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广泛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江苏牧羊集团有限公司牵头组建了江苏省饲料机械加工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并被列为省级产业创新战略联盟。今年,赴大连、杭州、长沙、深圳等城市参加科技创新产业合作推介活动,组织100多家企业走访高校院所,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98项。
4、科技载体建设不断完善。积极推进创新平台向纵深发展。中科院扬州应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中心顺利启动,已成功吸引15家中科院系统研究所及清华、浙大等知名高校院所设立研发分支机构,转移转化高科技成果项目20多个。大力推进江苏省(扬州)数控机床研究院建设,投资近5000万元初步建成数控系统与技术等4个实验室,与企业联合开发转移项目21项。投资近亿元的xx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建成面积3.3万平方米,成功入驻孵化企业130家,总注册资本xx亿元,去年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9+1”创新载体建设初见成效,开发区南园创富工场4.5万平方米孵化器、加速器用房以及4.5万平方米的人才公寓近期将建成投入使用;投资5260万元回购土地49亩,用于新建智能装备研发园综合体的规划已顺利展开。
5、科技人才队伍不断优化。加强高端引领,培育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和中青年科技专家。坚持以重大科技专项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创新型企业试点示范为主要依托,深入实施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战略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运用中科院扬州应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中心建设优势,筑巢引凤、招才引智,特别是加快培育和引进一批急需的产业创新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高水平的创新团队和中青年科技专家。2011年,全区共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32人,其中引进省双创人才8名,预计获批市“绿扬金凤”计划16项,中凌高科周斌欣博士入选国家“千人计划”,此外还引进支柱产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2200多人。
6、科技农业及服务业发展成效明显。科技对农业及服务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科技农业及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示范基地建设,实现了农业新品种推广、新技术示范、新型农业合作组织的“三位一体”。近年来,全区共实施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1项、省农业科技支撑计划5项、星火计划19项、市级指导性农业科技计划项目46项。牧羊集团等4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农业科技型企业。大力发展以专业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科技孵化、知识产权服务为代表的科技服务业,陆续引进了新邮通信TD-LTE、笛莎动漫等38个科技服务业项目,xx文化创意产业园被授予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今年申报省以上品牌产品25个(件)、新增标委会机构1家。
虽然我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有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不多,缺少行业中的核心技术;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尚不明显,技术开发投入较低;全社会科技投入总量不足、渠道不多,政府科技投入在财政支出中所占比例还不高;科技配套政策不够完善,全社会创新意识和创新氛围还有待提高和增强;高级管理人才及高级技术人员还比较缺乏,尤其是科技型企业家数量较少;科技对医疗、交通等社会事业的贡献作用不够明显等等。
二、xx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及思路
到2012年末,基本建成集成化、网络化、互动化,覆盖知识生产、知识服务和产业化全过程,各环节、各组织有效衔接,功能完备、运转高效、层次分明、分工和布局合理,形成比较优化的区域创新体系结构。R&D投入占GDP比重达2.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6%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41%,区域创新环境进一步改善,重点和战略性领域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高。
到“十二五”末,建成强大的区域创新体系。财政科技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达3.8%以上,R&D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8%,企业R&D经费投入占总R&D投入的比例达到6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45%。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科技竞争能力、区域综合竞争能力继续走在全市前列,重点和战略性领域的科技经济核心竞争力达到江苏省领先水平,为xx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础,为全面建成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三、xx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重点举措
随着扬州新一轮区划调整的稳步实施,xx科技创新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明年乃至整个“十二五”期间,全区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以创新型经济为主线,以培育现代产业体系为主导,以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为重点,强化科技创新环境建设,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转型发展,为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1、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加快建立技术创新体系。企业是产业经济的基础、社会财富的源泉、技术创新的主体,不断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任务。一是增加技术创新投入力度。积极引导企业把科技投入作为一种战略性投资,每年用于研究开发的经费不低于当年销售额的2%,高新技术企业要达到5%以上,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二是坚持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相结合。在重点行业和产业密集区建立专业创新中心、行业技术开发中心,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使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三是探索建立多种激励和约束模式。引导企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处理好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的关系,尤其要重视引进高新技术,通过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提高企业自主技术配套和创新能力,同时鼓励企业与同行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产业层次。
2、发挥高校院所优势,拓宽政产学研合作平台。要充分利用长江三角洲高校和科研院所密集的优势,依托省内外知名高校雄厚的创新实力,不断增强区域集成创新的能力。一是加强与省内外重点院校的科技合作。引导和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进入企业,与企业共建技术开发实体;以项目和课题为纽带,组织产学研共同攻关,帮助企业解决重大技术难题;以xx重大技术创新、重大技术改造、关键技术开发等项目为核心,与国家属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开展合作创新。二是发挥扬州大学城在产学研合作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引导大学城相关院校围绕我区经济发展需求开展前瞻性基础和应用研究,选择我区具有优势和特色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若干学科领域,与大学城相关院校共建一批高水平的研究开发基地和创新团队。三是加快推进校企合作创新联盟。鼓励采取“一企一校”、“一企多校”、“多企一校”等形式实现创新要素与生产要素在产业层面的有机衔接,整合创新资源,联合开展攻关,共同开展重大产业技术研发和重大产品标准制定。积极引导华扬、金方圆等科技型龙头企业建立一批产学研合作联盟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十二五”期间,计划新建省级以上“两站两中心”50家,校企联盟100家,引进重大科技成果100项,建成产业技术创新联盟5家。
3、加快创新载体建设,打造一流创新发展空间。科技创新载体是实现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也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继续加快中心建设。中科院扬州应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中心建设,将以经济开发区等创新集聚区为依托,不断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层次,降低企业开发成本、缩短研发周期和提高创新效率;加快建设江苏省(扬州)数控机床研究院,为数控机床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产品设计试验检测、人才引进与培养等提供高水平服务,促进产业技术升级。二是继续推动园区特色发展。xx开发区、维扬经济开发区、杨庙环保产业园、北山工业园等园区要围绕特色产业发展,在体制机制、创新创业、要素聚集等方面形成特色和品牌,努力实现科技创新成果有新突破,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有新提高,高科技新兴产业有新发展,同时积极落实厅市合作协议,推动xx经济开发区建成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并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围绕市“9+1”创新载体,加快xx智能装备研发园、维扬生态科技园建设,引进一批研发机构,推动科技项目实施。三是继续推进科技孵化器建设。着重在xx开发区、维扬经济开发区、北山工业园等园区建设4个以上高水平的科技孵化器和科技创业园,新建孵化用房面积20万平方米,引进孵化企业100家,建成科技加速器10万平方米。
4、注入科技创新活力,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进一步加快机械制造、毛绒玩具、服饰纺织等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不断提高创新创造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一是借助信息化带动。以数字化设计、供应链管理等信息化单元技术推广、现代集成技术的应用示范、网络环境下的企业数字化工程为重点,深入开展信息化应用示范与推广工作,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二是依靠新技术提升。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的理念,加强毛绒玩具、服饰纺织等传统产业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开发,将先进设计理念和智能技术等高新科技嵌入传统产品,用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升级产品功能,提高产品附加值。三是依托新装备提高。鼓励企业通过引进先进装备提高加工制造水平,降低成本,提高市场占有率,提升产品质量、劳动生产率,实现传统产业的高效化发展。
5、加强服务平台建设,营造良好科技创新环境。建设科技服务平台,有利于各类科技条件资源开放共享,有利于集中科技资源进行重点投入,有利于促进科技资源转化为创新优势。一是加快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要加大各类中介服务组织的投入强度,完善组织机构,提高服务能力,建立市场化运行机制和企业化的管理模式;大力引进国内著名的科技中介机构在xx建立合作服务组织,加快形成有利于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社会中介服务体系。二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建设。立足区域经济优势,建立产学研绿色通道;完善政产学研信息合作网,畅通企业技术需求和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对接渠道,打造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产学研合作信息平台;建设网上技术市场,推进高新技术项目与资本对接。三是建立更加完善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充分依托xx大道“金融一条街”的地位优势,建立以政府投入作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作支撑,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和境外投资的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资体系,促进技术创新,加速科技产业化。
6、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人才培养长效机制。把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依靠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深入实施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依托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项目,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造就一批领军人才和中青年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交流与培训,提升企业家的科技素养,着力培养创新型企业家,充分发挥企业家在自主创新中的骨干作用。二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抓住当前人才加速流动的有利时机,以产业布局为导向,企业需求为重点,采取更加优惠的政策措施,通过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等多种方式,着力引进高端人才、拔尖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三是加大人才激励力度。通过政府对科技创新成果和人才的奖励,强化对科技人才、科技型企业家的引导激励作用;鼓励各类科技人员以技术转让、技术入股、技术服务、项目承包等多种形式,转化科技成果、参与科技企业;建立健全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考核评价体系,完善收入分配激励政策,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能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激情和创造活力。
7、延伸科技创新触角,不断完善区域创新体系。要进一步加大科技对农业、服务业以及其他各项事业的支撑力度,为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一是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要积极引进、示范和推广一批农业先进适用科技成果,加快发展科技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城郊型农业的发展,振兴农村经济。二是加快科技服务业建设步伐。围绕全市建设“区域性科技服务中心”的目标,加快科技资源与各类服务资源的融合,构建与科技创新体系相适应,与市场化运作相衔接,专业化服务优势明显的科技服务体系,重点发展科技文化创意、科技研发与信息服务、科技中介服务、科技金融服务四大重点领域。三是加强民生科技对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科技创新的终极目标是惠及百姓,要积极推动社会发展领域科技提档升级,让更多的高新技术成果走进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为百姓打造“幸福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