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我市粮食应急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了解我市粮食应急体系建设情况,9月27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敏带领财经委员会到市粮食局进行调研。调研组一行听取了市粮食局关于我市粮食应急体系建设情况的工作汇报,并深入到我市第一粮库、第三粮库、军粮供应中心进行实地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粮油安全现状
我市常住人口287万人,城镇人口180万人,现有耕地面积828万亩,全市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19万吨,粮食作物以玉米、杂粮、马铃薯、小麦、玉米为主。2009年,粮食消费量352万吨,粮食净缺口233万吨,粮食自给107万吨,自给率33%,其中,口粮xx万吨,口粮自给率不足5%,面粉、大米、食用油绝大部分依赖外地购进。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耕地日益减少,人口持续增加,粮食需求量逐年增加,粮食缺口逐年扩大。内蒙古阜丰、内蒙古金河等一批大型粮食转化企业以及为伊利、蒙牛提供原料的饲料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使得粮食需求量日益增加,粮食供需矛盾、品种矛盾将日益突出,粮食供应极易受到外部市场的影响,确保全市粮食安全的任务将越来越艰巨。
二、我市粮食应急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粮油应急储备是保国计民生、保社会稳定的重要战略资源,是重要的公共产品。近年来,市政府高度重视地方粮食应急体系建设,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以确保首府粮食安全和市场稳定为目标,以推进依法管粮、保障粮油安全储存、加强企业监管为重点,扎实工作,狠抓落实,为全市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平稳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全市粮食应急体系初步形成。
市粮食主管部门将充实粮食储备作为增强市场调控能力、提高应对粮食风险的重要手段,出台了粮食应急预案,建立健全粮食应急组织体系,建立了粮食预警监测和价格监测点,积极开展粮食应急演练活动,健全应急供应网络体系,将各项应急措施落到了实处,全市粮食应急体系初步形成。
(二)粮油应急储备得到充实。
政府干预和调控粮食市场,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和手段。近年来,我市通过增加储备粮规模,建立应急成品储备粮油、不断提高应急粮源的保障能力。按照国家“产区保持3个月销量、销区保持6个月销量”的要求,全市目前应急成品粮油储备能够满足我市居民15天的粮食供应量,原粮储备能够满足全市居民6个月的粮食供应量。粮油应急储备夯实了宏观调控的物质基础,有力的保障了应急状态下,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三)粮油应急管理日趋规范。
近年来,市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应急体系建设,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粮食应急的监督管理,粮油应急有效发挥了调节功能,为全市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平稳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一是制定了《XX市粮食应急预案》,并相应制定了与之配套的相关文件,全面规划了全市突发事件时的粮食应急工作,为确保粮食应急供应提供了措施保障。二是成立了以分管市长为指挥、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和粮食局长为副指挥、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市粮食应急指挥部,负责开展日常工作,为确保全市粮食应急供应提供了组织保障。三是应急储备粮建立了有效的轮换机制,进一步规范储备粮轮换工作。四是加快粮油仓储设施建设。经努力,我市争取到国家投资仓储建设项目三个,粮食仓储设施项目两个、食用油仓储设施项目1个,总投资9700万元,目前三个项目已竣工完成,为我市粮油应急储备奠定坚实基础。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粮食应急预案体系还有待完善。尽管粮食应急预案已出台,但预警体系、加工、运输、应急供应等应急措施还有待进一步落实。特别是粮食应急运输、应急供应网点等重点环节存在严重的问题。一旦发生突发事件,粮食运输车辆将可能出现严重问题。粮食应急运输是我市乃至全国的突出问题。粮食应急供应网络还不完善,部分旗县区的粮食应急供应网点数量明显不足,还没有达到一个乡镇要有一至二个应急供应点的标准。
(二)粮食应急管理体制还不健全。虽然市级粮食应急管理体系基本建立,但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应急联动、协调处置能力不强,应急管理的预警机制、决策机制和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建立、健全。旗县区粮食应急组织体系还不健全,街道、乡镇和社区、村两级组织还普遍没有被纳入粮食应急组织管理体系。粮食应急定点企业内部的应急组织体系和运作机制也需要完善。
(三)粮食批发市场建设滞后,粮食加工能力薄弱。目前,全国各地都建立了上规模的粮食批发市场,而我市目前仅有5个粮食批发市场且普遍存在档次低,功能弱,设施陈旧,成交量不大等问题,已无法适应经营发展的需要。由于近年我市调入粮食逐年增加,而调入的粮食又以成品粮为主,致使本地加工企业日趋萎缩,应急粮食加工能力严重不足,一旦出现紧急情况无法及时加工。
(四)成品应急储备的轮换销售工作存在问题。目前我市建立了应急成品储备,也出台了相应的制度。规定了平时按照60%常量库存储备,节假日按照100%储备。成品粮储存时间短,不及时销售,就可能造成巨额损失,由于自己没有销售渠道,成品粮销售工作目前只能依靠一些民营企业和个体商人,但如果出现粮食紧张的状态,这些赊销的粮食可能无法收回,只能还回粮款,这就可能给应急工作造成不利影响。
(五)国有粮食企业经营还存在一定局限性。国有粮食企业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载体,当前我市国有粮食企业在转换经营机制,健全内部管理制度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诸多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问题。国有粮食企业的经营还是偏重于政策性经营,把握市场、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和能力不强,经营范围主要局限在开展原粮收储和销售方面,粮食加工、深加工基本没有涉足。
四、进一步建立健全我市粮食应急体系的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继续加强粮食调控能力。粮食安全是最重要的经济安全,事关经济的全局和社会的稳定,责任重大。目前,我市储备粮虽然比较充足,能较好地发挥地储粮稳定市场的“蓄水池”作用。但随着人口增长,耕地面积减少,自给率下降,要确保我市粮食安全,仍需继续拓宽宏观调控渠道,进一步增强粮食宏观调控能力,以应对自然灾害和当前国际国内粮食市场的冲击。
(二)加快市场体系建设,增强粮食应急保障能力。粮食购销市场化后,正常年份下,我市粮食供求平衡主要靠市场来调节,粮食批发市场已成为实现供求平衡的主要载体。加快建立完善的粮食市场体系,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粮食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重要条件。因此,要做大做强粮食批发市场,建立完善成熟的粮食市场体系,以及多元主体参与的流通体系。我市是西部重要交通枢纽,要抓住国家扩大内需,支持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在管好现有粮油交易的基础上,争取立项建设西北粮油批发交易中心,扭转我市粮食流通设施滞后状况,变我市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为粮食优势,使批发市场真正成为实施宏观调控、稳定粮价、实施监管的抓手。
(三)着力完善储备粮轮换机制,全面做好储备粮轮换工作。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转变经营管理理念,完善批发市场竞价交易,在确保粮食市场价格基本稳定和入库粮食质量的前提下,参与大市场,大流通。满足市场需求,确保质量、稳定粮源,延伸产业链条,探索建立粮食生产、储存、加工、销售相衔接的产业化发展的轮换机制,提高轮换效益。
(四)积极培育粮食龙头企业,致力于藏粮于企。积极培育发展粮食产业,是新时期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积极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投入粮食经营,促进粮食经营主体多元化。国有粮食企业要深挖自身优势,大胆开展市场经营,利用资金和资源优势,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扩宽经营范围,延伸粮食经济产业链。加快粮食加工业的发展,积极培育和扶持一批粮食加工龙头骨干企业,引进一批在国内有影响的粮食加工企业落户我市,提高应急加工能力。
(五)完善粮食应急预案,提高预案的可操作性。不断完善和提高粮食应急预案,认真组织落实预案的保障措施,明确分工,责任到人,重点抓好应急粮源、加工企业和供应网点等各项应急措施的落实。不断完善成品粮管理制度,完善机制,明确政策,确保数量到位。加强对应急加工点和供应网点的日常监管,进一步明确权利、责任和义务,确保紧急时能用得上。建立完善粮食安全监测预警体系,对粮食生产、需求、库存、储备、价格和国内外市场动态以及相关突发事件进行实时监测和动态分析,实施先兆预警,及时发布粮食生产、流通、消费、价格、质量等信息。特别要加强对重大自然灾害和其他突发公共事件的跟踪监测,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采取果断措施,尽可能把事态平息在萌芽状态,确保粮食市场稳定和社会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