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县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关键在基层。日前,我们对近年来全县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情况进行了一次深入调研,并就如何进一步加强我县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丰富基层文化活动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花垣县隶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湘、黔、渝三省(市)交界处,自古以来有湖南省西南门户之称,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也是国务院确定的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县之一。全县总面积1108.69平方公里,辖8个镇、10个乡、288个村、18个居委会,总人口28.97万人。其中,苗族人口占78.6%,为湘西州苗族聚居县之首。近年来,在中央、省、州各级有关部门的领导、关怀和帮助下,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文化强县”发展战略,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不断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投入,着力构建县、乡(镇)、村三级文化基础设施网络,积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一个覆盖城乡、功能日趋完善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在全县逐步形成。
(一)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加快推进
1、以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为主导,农村公共文化阵地建设日趋完善。①按照不低于300平方米的建设标准,到2011年末,我县1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全面完成,总建筑面积7000余平方米,完成资金投入600余万元。同时,给长乐、麻栗场等10个乡镇文化站发放和配送了60万元的文化设备,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②结合党委组织系统的村支部和远程教育中心项目建设,组建了190个农村文化活动中心,相应配送了苗鼓、龙狮表演道具、服装、电视音响及电脑等文化活动设备,为农村文化活动开展提供了基本条件;③立足边城文化旅游开发,累计投入400多万元在茶洞古镇(湘西籍著名作家沈从文小说《边城》故事发生地)商周古文化遗址的基础上建设了一座边城民俗博物馆,总建筑面积780多平方米,馆藏品2000多件,向中外游客和广大群众免费开放;④投入50多万元,在苗族民俗文化演艺传统深厚的麻栗场镇老寨村兴建了一座600多平方米的民俗文化演艺中心,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传承保护和展演提供了全新舞台。
2、以村级行政建制单位为重点,农家书屋工程建设顺利推进。按照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每个农家书屋不低于20000元投入、建筑面积不少于20平方米、实用图书不少于1500册、品种不少于500种,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张)以及适当数量的报刊、不锈钢书架3个、阅览桌1个的建设标准,到2011年底,我县已建成201家农家书屋,完成建设投资402万元。同时,完成配套图书50万册,配送科技光盘20100余张。经申报立项并获批准,今年我县计划完成87家农家书屋项目建设,到年底有望使全县288个行政村农家书屋建设覆盖率达到100%。
3、以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抓手,积极构建网络化农村文化阵地。依托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以共建共享的方式,积极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按照国家“十一五”规划要求,到“十一五”期末,争取实现县有基层服务中心,乡乡有基层服务点,50%以上的行政村有基层服务网点,建成覆盖城乡的文化信息网络,为农民群众提供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2008年以来,截至目前,我县已建成了以县支中心为主导,下设7个乡镇基层服务中心,以及190个村级基层服务点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三级网络,涵盖全县65.97%的行政村。同时,积极做好和完善已建成文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网点的各项服务工作及业务培训工作,充分发挥文化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的作用,做好全县文化共享工程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向全县190个服务网点和201家农家书屋开放数字资源。通过进一步完善数字资源使用激励机制,加强与县委组织部远教办协作协调,积极做好文化共享党员远程教育和农家书屋信息资源共享工作。
4、以“村村通”、“户户通”为目标,扎实开展广播电视通播通视建设工程。在中央、省、州各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花垣农村通播通视工作实现了飞跃式发展。到“十一五”期末,全县共安装直播卫星地面接收设备4683套,完成952个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通播通视任务,较好地解决了偏远农村群众看电视难的问题,基本形成了有线、无线、卫星地面接收三种形式相结合的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络。通过加强和积极做好农村广播电视网络管理及服务工作,进一步完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让农民群众收听收看到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广播电视节目。2007年,全县18个乡镇实现了县乡有线电视宽带联网,整个联网工程前后累计投资756万元,架设光缆300公里,各乡镇都能看到花垣台和湘西台地方电视台的自办节目。2011年,在州广电局的支持和帮助下,投入100多万元,在豆腐坡差转台新安装1000W无线数字发射机和1000W的移动多媒体广播无线发射设备各1套,把中央台3、5、6、8套节目、湖南经视等多个省级电视节目频道以及湘西电视台和花垣电视台等总共60多套节目,以数字电视无线发射形式覆盖广大农村,使本地自办节目覆盖率提高到70%。到2011年底,通过有线电视数字整体平移和农村数字电视无线覆盖工程,全县城乡数字电视用户突破25000多户。
5、以农村公益电影免费放映为着力点,大力实施惠农数字电影放映“2131”工程(即在“21世纪初、全国农村1村1月保证看1场电影”),进一步健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09年以来,通过组建花垣县惠民农村数字电影服务站,配备数字电影放映设备9套,成立了9支农村数字电影放映队,由省广电局配备流动放映车一台,每年开展送电影下乡免费放映数字电影3419余场,年均观影人数在30万人次以上,极大丰富了农村群众的文化精神生活。
6、以边城图书馆等文化场馆建设为中心,县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功能进一步改善和提高。①2006年5月县委、县政府在边城森林公园中央制高点无偿划拨建设用地15亩,总投资1470多万元,按照国家一级图书馆标准设计,新建了总体楼群为裙楼式风格的边城图书馆,其中主体楼为七层塔楼,总建筑面积7080平方米,是一座集检索、借阅、阅览、网络查询、展览、展示、会议与学术交流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图书馆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及农家书屋工程管理中心,也是花垣县文化标志性建筑和公园景点之一。边城图书馆现有藏书6万余册,古籍图书100余册,电脑设备62台,每天接待读者达200余人次,已成为全县文化、娱乐、休闲活动中心,为造就新一代讲科学、有文化、有知识的花垣人提供了便利的学习平台;②2010年4月,为进一步保护、传承和发扬苗歌剧,促进苗剧团的发展,改变苗歌剧创作研究办公和演员训练条件的落后面貌,多方筹集资金190余万元,在县苗剧团现址建设了建筑面积1600多平方米的苗歌剧创作研究中心,极大改善了苗歌剧创作研究办公和演员排练条件;③2008年以来累计投资2800多万元,在县城城北大道烽火路段新建了集无线发射、有线电视播出、电视演播、视频会议、行政办公、写字楼、文化公共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文广新大厦,占地10.5亩,大楼主体高12层,总建筑面积8370 平方米,该项目被县委、县政府列为我县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工程之一。此项工程于2011年底基本建设完工。它的建成和投入使用,使全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事业发展掀开了新的一页;④除县城已建占地50亩的体育广场外,“十一五”期间,我县还投资3280万元,在县城中心最繁华的地段修建了一座占地50多亩的边城广场,以及一座与之相邻、占地面积400余亩、总投资6500多万元、以文化休闲为主题的边城公园。在公园中心另建有 5000平方米的县边城图书馆文化广场。通过配备必要的基础设施,为城乡群众文体娱乐休闲、开展文艺展演等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了场所和便利。
(二)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1、以队伍建设为保障,有效拓展农村文化阵地载体。目前,我县群众文化服务机构初步形成了覆盖县、乡(镇)、村(社区)的三级网络,公共文化服务队伍梯队建设逐步规范,从业人员日益壮大。其中,县文化馆从业人员17人,县图书馆15人;18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现有工作人员49人;288个村已配备了201名专(兼)职文化管理员。此外,全县现有惠农数字电影放映队9个,共18人;县苗剧团有46人,全县已形成了以苗剧团为主,以汉剧团、金秋老年艺术团等100多支民间文艺业余团体为辅的文艺创作演出的发展态势,队伍人数达3000多人。
2、以优化人才结构为目标,不断加强新型专业化文化队伍建设。一是采用公开选拔、择优录用等办法,招纳学有专长、热爱文化工作的各类人才,充实县、乡(镇)文化广电干部队伍,使文化队伍结构日益优化。二是广泛发动城乡业余文艺骨干、民间艺人和文艺爱好者,通过创建各种文艺协会,积极培养业余文艺骨干队伍。三是通过建立学习培训制度,加大培养培训力度,加强专业专职干部培养,努力建设一支适应新形势需要的专业化文化人才队伍。目前,在县图书馆现有15名工作人员中,有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7人;县文化馆在岗人员17人中,有副高1人,中级职称7人,初级职称7人。在全县乡(镇)综合文化站49人中,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有35人,其中,研究生学历1人,本科学历12人,大专13人,中专9人,乡镇文化队伍学历结构大为改善,队伍整体文化水平有了明显提升。
(三)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通过实行县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服务场馆(所)免费开放,广大群众的文化权益得到进一步保障;通过广泛开展广场文化活动和其他大型主题文化活动,激发群众参与的热情,丰富了广大群众文化生活。
一是充分利用元旦、春节、元宵、“五一”、“七一”、国庆和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以及苗族传统节庆“四月八”、“赶秋”等节日,举办大型民族民俗文化活动或民间文艺调演,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群体性文化活动。其中,仅2010年,全县就组织各类文艺演出活动186场。
二是组织一系列有影响成规模的主题文化活动,促进广大群众参与。近年来,全县多次举办各具特色的大型主题文化活动,如2011年举办的庆祝建党90周年大型歌咏赛和其他一系列广场文化活动,吸引全县80多支队伍参加,观众累计达5万多人次。2012年元旦、春节期间,我县充分利用广场作为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舞台,先后举办了“闹新春,拜大年”边城文艺展演和各乡镇文艺交流展演、“龙的传人”大型少儿文艺展演,以及新春送春联、猜谜语、苗歌山歌对唱和书法、美术、摄影展览与公益电影放映等多项活动。其中,仅文艺参演队伍就达80多支,演出18场,平均每场演出节目30个左右,参演人员达2500多人,前后累计参与广场文化活动的群众近20万人次。
三是积极开展“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等活动,平均每年组织送戏下乡演出50多场,惠农公益电影免费放映3419场,组织文化活动辅导120多次。
四是积极做好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文化场馆公益免费开放和其他公益服务。2010~2011年,县图书馆图书服务接待读者逾50000人次,借阅图书48500册次。2009~2011年,县图书馆累计为全县已建成农家书屋配送图书21.2万册。县图书馆在积极做好传统阵地式服务的同时,一方面联合其他部门积极开展送书下乡和技术培训等流动服务,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依托网络和数字方式传播先进文化信息。2008年以来,该馆联合各涉农部门组织科技专业人员、科技示范大户和“田专家、土秀才”,深入文化共享远教站点对农村党员干部群众进行培训,引导农民走科技致富之路,累计举办各项培训活动240多次,培训群众9200多人次,发放资料6000多份,送科技光碟520张。2009年5月,县文化共享工程支中心组织全县16个乡镇120个网点1200名党员干部群众参加“视频”学习,6100余人参加其他形式的学习,有600余人掌握1~2门农业生产适用新技术。此外,该中心先后配合全县57名科技特派员依托文化资源共享引进新技术、新产品26项,培训村民2500多人次,示范带动农民700多人,示范面积2100多亩,科技惠农工作取得积极效果,受到各方肯定。边城图书馆被文化部授予2010年度“国家一级图书馆”。2011年4月,该馆荣获“全省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2011年9月被省图书馆学会授予“省图书馆学会理事单位”。2008年以来,我县组织创作的民族舞蹈《苗族鼓舞》在全国第九届民间文艺展演中荣获最高奖“山花奖”,苗歌剧《玛汝沃黛雄》在2009年全省文艺汇演中荣获最高奖“田汉大奖”。文物局、博物馆、文化馆等免费开放工作也都开展得积极主动、有声有色,各项公共文化服务活动扎实开展。花垣县也先后三次被文化部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五是文化市场监管力度加大,社会文化生活环境得到进一步净化。通过开展“扫黄打非”,查处非法出版物,推进网吧专项整治,规范娱乐场所经营,净化学校周边环境,打击盗版淫秽文化信息,严厉打击各种文化市场违法违规行为。2009年至2011年三年内共出动稽查人员4557人次,车辆505台次,检查文化经营户3273家次,查处非法盗版出版物956册,封建、迷信、淫秽色情书刊1206册,非法盗版音像制品1360张,查处网吧违规接纳未成年人上网案件4起,全县文化市场秩序进一步得到规范发展。尤其是学校周边环境得到进一步净化,改善了教学环境,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环境条件。
二、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文化工作的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领导对基层文化建设认识不足,“轻文化、重经济”的思想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某些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尤其是乡镇一些领导的头脑中,对文化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认识不够,不愿意花太多的资金投入,致使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滞后,从事文化事业的同志缺乏积极性,甚至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乡镇的其他中心工作。这些思想认识和片面作法,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相悖。
2、阵地发展不均衡,部分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例如县文化馆作为“两馆一站”的建设重点之一,承担着全县文化艺术活动的组织举办和艺术指导、培训和公共免费开放等职责,为全县群文事业作出了显著成绩,先后多次被中央、省、州、县各级部门评为先进单位或授予先进集体称号,然而该馆至今馆舍总面积只有980平方米,甚至达不到三级馆建设的标准要求。由于经费投入有限,各种活动使用的器乐等培训设备和活动设施相对缺乏,也没有一辆下乡开展文化活动的专用车,平时下乡开展活动只能租用车辆运载设备或搭乘客运车辆。此外,作为公共文化场馆的大型设施,县电影院多年来一直没有进行过改造,设施破旧,甚至漏雨,根本无法满足公共文化服务的需要,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最新需求。而原茶洞电影院、团结电影院、麻栗场影片发行站等乡镇电影放映场所也因经营问题,先后变卖转让挪作他用。2010年初出台的国务院(国办发〔2010〕9号)文件提出,2009年至2012年基本完成地级市数字影院建设改造任务,完成部分县级市数字影院建设改造任务;2013年至2015年基本完成县级市和有条件县城的数字影院建设改造任务,不断满足城乡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着手实施并完成县电影院数字化改造,提升影视文化服务水平,已成为当务之急。
3、文化经费投入相对不足,制约了文化事业的发展。总体上讲,与推进文化发展繁荣、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要的要求比,政府每年对文化活动开展投入的经费仍然不足。尤其是乡(镇)村文化事业投入少,活动经费短缺,日常经费不足。基层文化经费缺乏,导致活动开展较少,文化设施利用率不高,设施设备缺乏必要的维护维修。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有限投入,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需求不相适应。由于部分乡镇财政负债沉重,无力投入文化事业,加之多数乡镇文化站缺乏可靠收入来源,文化站工作运转难以维持,每逢开展重大文化活动,只能由乡镇政府给予零星补贴,杯水车薪,无形中也影响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4、文艺骨干和专业人才较为缺乏,队伍建设亟待进一步加强。全县文艺创作、文艺展演、文化传承、文化经营与文化管理的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特别是优秀的创新型文化人才队伍严重不足,难以为继,某些方面甚至面临人才断层。而乡镇文化队伍人才紧缺,乡镇文化工作者极少有专业出身,全县乡镇综合文化站49人中,与文化工作性质相关专业的工作人员仅有14人,非专业人员为35人(参见图2),而高中以下(含中专)学历有23人,知识结构趋于老化,思想观念较为陈旧整体学历情况仍然不高。由于管理体制方面的原因,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归口当地政府管理,业务上由县主管部门指导,多数时间都被乡镇政府抽调从事驻村或从事其他经济工作,工作人员往往专兼职结合(参见图3)。在部分乡镇,一些文化专干要么借调到外单位工作,要么长期外出学习,文化专干形同虚设;部分乡镇工作人员年龄偏大,队伍结构渐趋老化,要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基层文化建设工作面临挑战。此外,因多数青壮年外出务工,农村人手紧缺,村级文化活动室管理人员素质有限,也须着力加强业务培训。
5、文化活动创新力不足,制约了群众参与热情和活动的深入开展。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和广播电视、电脑网络的迅猛发展,乡镇逐渐普及了有线电视,再加上高清数字音像制品、家庭影院和家庭电脑、个人上网手机的日益普及,农民的信息量大大增加,文化消费观念、消费群体结构发生着深刻变化,传统的简单文化服务(吹拉弹唱和读报)已难以满足农民群众的需求。但由于经费投入有限,文化活动场地少,农村可提供的文化服务内容和文化资源仍然较为匮乏,群众喜闻乐见、内容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式没有被充分挖掘和利用。文化活动的手段过于简单,形式过于陈旧,活动内容也缺乏创新,对群众缺乏吸引力,不能较好地满足和适应农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致使大多数城乡群众仍然沉迷于搓麻将甚至各种形式的赌博等活动。
三、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对策和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对文化工作的认识。各级各部门要加强和提高对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认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牢固树立文化工作科学发展理念,做好各项文化设施基础建设和服务工作。根据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要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二)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的力度。文化公共服务是各级政府的职责,必须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加大财政投入。各级政府要统筹规划,对文化设施实行专项补贴,将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基层尤其是乡村文化建设,包括队伍建设,设备设施后期维护,文化活动开展经费等。要设立基层文化发展基金,确保基层重点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要鼓励社会参与,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模式,推进公益文化服务。
(三)进一步创新公共文化的运行机制。一是要建立科学的公共文化服务管理运行机制。通过建立健全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政绩考核体系,加大包括文化在内的社会事业发展状况在政绩考核体系中的比重,将文化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目标管理体系。二是要健全与经济、政治、社会建设统筹协调的管理机制,形成各级各部门同心协力,齐抓共管,共同抓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局面。三是创新管理服务和手段,对于某些公益性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可用政府购买的办法,促进产品生产及服务机构公平竞争和良性发展,鼓励社会甚至民间团体积极参与,有利于刺激和促进社会文化产品服务质量,进而促进文化发展繁荣。
(四)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的设施体系。要建好队伍,配齐设备,完善设施,整合资源,做好服务。要进一步加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的阵地建设,建设重点公共文化设施,完善县、乡(镇、街道)和社区(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配好配齐专职人员和相应设备设施,实行社会文化设施共享。对于农家书屋和社区书屋建设,要做好后续跟踪管理,定期作好图书充实更新服务,扩充内容和品种,增强实用性、针对性、指导性和服务性,最大程度地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五)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的服务能力。一是要努力实现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对公益文化工程设施进行统筹规划建设和综合利用,着力解决基层文化设施分散、重复建设,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发挥。二是要积极开展文化下乡进社区活动,充分发挥各种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专业队伍的作用,运用多种载体、多种形式,开展好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根据时代特点和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变化,积极探索文化“三下乡”活动的长效机制,开展送戏、送书、送电影、送文化科技知识到基层,使“三下乡”活动经常化。三是要加大精神文化产品创作力度,积极实施文艺精品工程,着力打造文化精品,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六)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的队伍建设。一是要通过公开、公平、公正招聘的方式,大力引进文化专业优秀人才,配备好专职文化干部,并按相关政策落实好相应的待遇。二是加强文化队伍专业培训,进一步稳定队伍,着力打造一支专业高效的文化队伍。同时积极做好民间业余文化队伍的建设工作。三是进一步创新管理,明确责任,强化考核,不断加强队伍自身建设,努力适应新形势下的文化工作要求,为文化强县建设和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坚实的队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