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地方发展的调研报告

金融支持地方发展的调研报告

 

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是经济的血脉,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进器”,实现XX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和服务。如何充分发挥金融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值得我们探索思考的重大课题。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全州各级部门和金融系统的共同努力下,XX州已初步形成以银行金融业机构为主,包括保险、证券、担保等机构在内的多层次、广覆盖的金融机构体系,金融服务地方经济能力有了较大提升。全州金融发展主要特点:一是金融运行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2012年全州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361亿元,同比增长13%;新增存款41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93亿元,新增贷款25亿元,同比增长15%,各项存贷款平稳增长。二是金融服务功能逐渐增强。全州金融机构积极调整信贷结构,突出信贷投放重点,着力加大重点建设项目、特色产业、工业企业、民生工程以及“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较好地发挥了信贷对重点领域的支持作用。金融机构推出委托贷款、银团贷款、信托融资等20多种信贷创新品种,林权抵押贷款余额达18.2亿元,继续保持全省第2位; 涉农贷款余额114.9亿元,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农户贷款余额达50亿元,占全州个人贷款增量的42%。积极创新融资方式,支持帮助辖内企业从州外引入其他融资资金5.96亿元,有力支持了辖内企业拓展融资渠道,改善融资结构。三是小型金融机构迅速发展。近几年我州非国有小型投融资平台获得了快速发展, 全州注册小额贷款公司17家,担保公司8家,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8亿元,推动了小微企业的融资便利化。四是金融业对外开放成效显著。结合辖区实际,出台《XX州人民银行系统支持服务桥头堡建设的指导意见》,支持和引导金融机构充分发挥金融在支持服务我州桥头堡主阵地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快速发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为xx亿元,同比增长70.72%,加快推进人民币走出去战略,推进贸易便利化。

 

二、存在问题分析

 

我州金融业发展纵向比较成效显著,但其他先进州市横向比较仍有较大差距,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有一定距离。

 

(一)金融总量偏小,存贷比偏低。2012年全州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仅占全省总数的2%,在全省16个州市中排第13位;全州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仅占全省总数的1%,在全省16个州市中排第14位;全州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比53.4%,在全省16个州市中排末位。可见,无论是存款总量还是贷款总量,我州在全省占比的排位都相对靠后,特别是存贷比在全省排末位,金融存款还不能做到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低位运行的存贷比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我州存贷比处于全省末位的主要原因:一是经济基础薄弱,市场发展要素不足,经济增长未摆脱传统粗放型增长方式,新型工业化项目少,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二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剥离、核销了大量不良贷款。三是财政可调控的融资担保能力,十分有限。企业改革重组,财政集中管理,土地收储难度大。四是信贷资金跨区域流动,存款增长加快,信贷有效需求不足。

 

(二)信贷结构不尽合理, 金融综合服务能力相对较弱。突出表现在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不足,其主要原因是:银行对中小企业发放贷款门槛较高、审批环节较多、手续较繁琐;中小企业有效抵押资产不足,信用等级不高;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信用担保风险分担与补偿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普遍存在资本金不足、担保能力较弱;金融资源城乡分布不平衡,农村金融网点仍不能做到全覆盖;金融机构体系还不够健全,全方位综合性金融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项目前期工作滞后,金融支持重点项目不足。一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建设滞后,项目前期论证、包装、策划投入不足,造成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信贷投向的大项目、好项目储备不多; 2012年全州规上固定资产投资额xx亿元(占全省总数的2%),信贷支持重点项目的比重不高;二是部分项目单位没有及时完成可研报告、核准报告、初步设计等前期资料以及相关的前置性文件,加之项目前期征地和拆迁安置难等问题,致使项目不具备贷款条件,影响了项目融资争取工作。

 

(四)金融管理人才不足,融资水平亟待加强。州、市(县)缺乏一批开拓创新精神、熟悉国际金融资本运作规范的外向型管理人才,政府金融管理服务总体水平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金融业的进一步拓展。

 

 三、对策思考

   

针对全州金融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对策思考:

   

(一)提高认识,加大支持金融力度。金融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 “晴雨表”,“百业兴,金融兴”,金融正日益广泛深刻地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随着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和云南省推进实施桥头堡战略的实施,新一轮国际资本向中国内地转移、沿海资本和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态势明显,为我州金融业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各级各部门应充分认识到金融是推动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必然要求,切实加强和改善对金融的管理、引导、支持和服务,落实国家扶持金融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金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促进金融快速发展,充分发挥金融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同时各金融机构应增强支持地方发展责任感,用足用好用活国家信贷政策,积极争取上级行的授信额度,不断提高金融综合服务能力,扩大信贷规模,更好地服务和促进地方发展。

 

(二)突出重点,优化信贷结构。结合国家、省、州发展战略和产业导向,合理配置信贷资源,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增强金融投资对全州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总量扩张及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重点加大健康产业、生物产业、旅游文化产业以及高原特色产业和成长型、高新技术与自主创新型企业的信贷支持,扶持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促进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加大对重点建设项目的信贷支持,切实加强与项目单位的对接;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落实和完善涉农贷款税收优惠、定向费用补贴、增量奖励等政策,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村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加强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大户等的信贷支持;加大对全民创业和民生工程的信贷支持;积极发展大学生创业、农民工创业、青年创业等小微企业贷款业务,促进就业、改善民生。

 

(三)改善金融服务,缓解融资难问题。一是完善政银企合作机制。建立政银企联席会议制度,不定期地举办银企洽谈会、项目推介会等多种形式的银企对接(融资超市)活动,搭建政银企联系沟通的平台,构建政银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推动政银企合作广泛深入开展。二是加强政府融资平台建设。推进建设项目企业化、市场化运作,除特殊公共产品外,杜绝政府组建指挥部和政府部门当建设业主的情况,为市场融资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城市建设投资公司、水利投资公司等各类投资公司的融资平台作用,对重点工程项目应专门成立重点项目融资特别工作组,积极探索和争取发行地方债券、企业债券,项目融资和资源融资。三是完善信用担保机制。适当降低金融机构与担保机构的合作门槛,进一步放宽担保资金的放大倍数;建立担保机构风险分担机制,按照“利益共沾、风险共担”的原则,由协作金融机构承担部分风险责任;建立担保机构风险补偿机制,设立担保机构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用于担保机构开展担保业务的风险补偿、补助和奖励。不断发展壮大信用担保机构,进一步扩充政策性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金,积极支持和引导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担保公司,健全担保机构网络体系。四是创新信贷产品。立足企业需求,大力推广林权抵押贷款、信用共同体贷款、订单贷款、联保贷款,以及商标权质押、专利权质押、股权质押、现金流量周转贷款、仓单质押、应收帐款质押等信贷品种,有针对性地开发符合企业需求的信贷产品。五是加大金融改革创新力度。简化贷款审批发放程序,提高信贷服务质量和效率。逐步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金融服务体系。要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推动符合条件的农村信用社转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放宽农村金融机构的准入,稳步开放农村金融市场,大力发展小额信贷组织、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六是实施金融机构引进战略。吸引更多实力雄厚的商业银行和期货、证券、保险机构来我州设立分支机构,扩大金融机构数量和规模。积极探索组建XX银行,提高财政融资担保能力。鼓励、引导企业利用企业债券、信托、融资租赁等多方式融资。

 

(四)加快金融开发步伐,探索组建次区域跨境人民币金融中心。依托我州与周边国家的地缘优势,大力发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支持和规范现有金融资产商品交易企业快速发展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在我州组建次区域跨境人民币金融中心,积极培育特色鲜明的各类交易所,稳步发展商品要素交易市场,努力打造我州与周边国家开展大宗商品交易、直接投资、技术合作等方面的战略平台。

 

(五)完善协调机制,维护金融安全。充分发挥政府金融办桥梁纽带、沟通联络职能,建立高效联动机制,强化财政、人行、银监、工商、税务、发展改革等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系,落实金融工作联系会议制度,认真做好产业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的协调联动和服务工作,引导金融业健康快速发展。有计划地组织县(市)主管领导及州直综合经济部门主要领导干部开展金融知识培训。完善金融系统考核奖励办法,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综合应用司法、行政、经济、舆论等多种手段,严厉打击恶意逃废金融债务行为。加大金融监管力度,规范政府融资平台管理,促进政府融资平台良性运行,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稳定。

 

(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工作水平。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金融业健康发展的前提,各级政府应加强对金融工作的领导,加强政银干部交流,健全政府金融机构,将事业心强、有开拓奉献精神、熟悉金融、综合素质好、了解政策的干部选配到金融工作岗位,努力培养和引进一批熟悉国际金融资本运作程序、规范的外向型专门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