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检监察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文化是一种精神、信仰、理念,是事业发展的灵魂。企业有企业文化,社区有社区文化,团队有团队文化,机关有机关文化。纪检监察文化就是纪检监察机关的文化。从广义上讲,是指纪检监察机关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群体意识,并在这种意识驱动下所创造的一切成果。从具体上讲,就是纪检监察机关工作人员长期在实践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团队精神和制度规范的总称。

纪检监察文化作为一种机关文化,具有纪检监察组织特定的特征,受众是纪检监察干部,强调的是纪检监察干部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目的是提高纪检监察干部的人文素质,形成一个有创造力、凝聚力、影响力的团体和一种高层次的管理,努力实现“三个更加”:使纪检监察工作成为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更加紧密的工作,纪检监察机关成为维护党的形象更加出色的部门,纪检监察干部成为推进党的事业更加坚定的干部。

任何一种文化对人的影响都是潜移默化、和风细雨的,但这种文化一旦被人们所接受,其影响将是根本性、长期性和广泛性的。纪检监察文化也是如此。只要制定具体的纪检监察文化建设总体目标、长远规划和近期工作安排,多途径、多渠道、多手段、持之以恒地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地培育和建设,就能营造出浓厚的纪检监察文化氛围,对于提高纪检监察干部素质,提升纪检监察工作能力,推动纪检监察机关制度化建设和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加强纪检监察文化建设,是对反腐倡廉工作规律和纪检监察工作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对过去多年实践经验和成功做法的理性升华和科学总结,是对纪检监察机关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是从文化的层面、角度和方式推进纪检监察机关自身建设的有益尝试,相对于传统单一、受众被动接受、以硬灌式为主要特征的推进方式,更容易产生浓厚的亲和力、深刻的影响力和持久的作用力。

正是基于这些认识,为了建设具有时代特征和武胜特色的纪检监察文化,近年来,四川省武胜县纪委监察局响亮地提出“弘扬纪检精神,打造强优团队,凸显职能作用,当好忠诚卫士”的总体奋斗目标,以开展大密度读书学习、大强度培训提高、大规模岗位练兵、大力度建章立制等四大活动为载体,以“正派质朴,宽容大度,团结友爱,主动尽责,严谨细致,好学求新”为做人做事基本理念,以“政治坚强,明辨是非,恪尽职守,精通业务,坚持原则,秉公执纪,清正廉洁,一身正气”为基本职业道德操守,以当好反腐先锋、忠诚卫士、廉洁标兵、正气表率“四种人”、体现先进性为具体要求,以抓学习、强培训、严管理、重实践、建规章为主要措施,积极营造先进的纪检监察文化氛围。

抓学习。开展大密度读书学习活动,丰富新知识,培育新理念,启发新思维,注重与时俱进、突破传统,以改革的精神探索新路子,创造新方法。紧密结合武胜实际,制发了建设学习型纪检监察机关和纪检监察干部的意见,作出了总体规划和具体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坚持加强领导、具体领导,分类指导、具体指导,正视问题、解决问题,开明教育、开放教育,通过开展读书学习活动,达到:一是逐步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学习是任务、是责任、是习惯的理念深深植根于干部职工头脑,使学习成为每个干部职工内在的兴趣爱好和工作生活的第一需要。二是普遍提高干部职工素质,使之了解和熟悉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了解和熟知纪检监察政策法规及业务知识,全面提高纪检监察机关“五种能力”,达到“人人会办信、人人会办案、人人会办文、人人会电脑、人人会普通话”的业务要求。三是明显改善工作作风,使纪检监察干部工作激情、敬业精神、奉献意识增强,雷厉风行、严谨细致、锐意进取等良好风气养成,实现精神状态一流,办事效率一流,对外形象一流。组织上从人、财、物、时间、精力等方面积极提供学习保障条件,并确定每周星期五为纪检监察干部“集中学习日”。在学习内容上,坚持政治类、业务类、公共管理类书籍兼顾,在组织学好政策法规、掌握大政方针的前提下,分时期、分阶段组织学习业务类、公共管理类书籍,定期开出推荐读书篇目,公费购买学习资料赠送给职工。近期已向职工推荐赠送《致加西亚的信》一书,着力激发敬业精神和主动意识。在学习形式上,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借助和利用各种手段,组织和引导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把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同事学习、向群众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学思结合、学研结合、学用结合。在读书学习基础上组织进行交流,撰写心得体会,积极开展“纪检监察干部该怎样作为”的思考和研讨活动,提升学习效果,在读书学习和思考研讨过程中形成先进的价值理念。强培训。开展大强度培训提高活动,像扫文盲一样扫“纪盲”,像普及文化知识一样普及纪检监察业务知识,在抓好理论武装的同时抓好业务武装。主要抓好开放式培训,主动请进来,邀请国内专家作反腐败斗争形势和纪检监察业务辅导报告;在全县纪检监察系统定期开设纪委监察局领导、室主任、业务骨干讲座;从市内、县内邀请社会、经济、法律等方面专家讲授社会发展、经济建设、法律法规、政策理论、国际形势等知识;组织纪检监察干部外出考察培训,开阔视野;有计划地选派纪检监察干部到党校、干校、行政学院等各类培训机构进行短期培训,3年内力争使全县纪检监察干部轮训一遍。鼓励纪检监察干部参加在职教育和学历培训;实行纪检监察干部上挂下派制度,加强实践培训;每个季度由纪委监察局和联组联片工作组分层次集中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根据工作需要适时组织政策法规和业务知识考试;利用各种会议以会代训。

严管理。大力实施“以人为本,建设纪检监察文化人”的管理战略。坚持凭实绩、德才、群众公认用干部,形成“有为才有位”、“有位必须有为”的正确用人导向。坚持高标准严格要求干部,加强监督约束,严肃纪律,严厉查处违法乱纪干部,坚决维护队伍纯洁性。在管理上,重点突出“举旗帜,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的主题。举旗帜,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始终把握正确的前进方向,鲜明地体现纪检监察机关的政治服务性,强化“四个服务”(为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纪律法规服务,为全县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服务,为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服务,为全县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服务)。抓班子,就是发挥县纪委常委会作为“设计师”(工作总体规划设计)、“发动机”(围绕目标发动各级党组织、纪检监察组织和党员、干部、群众)、“火车头”(身体力行带头带动)和“调控器”(统筹协调、宏观调控、微观指导)的作用,使之成为委局机关和全县纪检监察干部的“主心骨”。带队伍,就是通过领导示范带头、领导帮扶带动、领导引导带领,把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成让党委政府放心、让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满意的队伍,树立起可信、可亲、可敬的形象。在措施上,主要是全面推行制度化管理,以制度管人,在建立健全制度规范体系并保证落实上下功夫,推动制度向机制演进。认真提炼纪检精神和经验,把多年来管理方面的成功做法和制度转化上升为纪检监察管理文化,发挥文化的导向作用和恒久影响力。全面推行人性化管理,把握日常管理特别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性化原则,注意研究纪检监察干部的合理需求,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以事业激励人,以感情凝聚人,以待遇留住人,努力营造拴心留人、团结和谐的机关氛围和人际关系。广泛开展交心谈心活动,实行层层谈、定期谈、重点谈相结合,加强提醒教育和思想引导。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树典型,抓示范,强激励,重引导。全面推行目标化管理,分委局机关目标管理和全县党风廉政责任制目标管理两个层面推行,着力构建科学、简便、易行的考核评价体系,发挥目标管理的导向激励和综合调节作用,推进团队运行的规范化、制度化进程。在纪检监察工作中创造性地引进经济管理理念,对重要工作实行项目责任负责制,对重点工作实行矩阵式管理。

重实践。开展大规模岗位练兵活动,提供舞台,注重实践,使纪检监察干部在实际工作中经受历练,锻炼求实创新能力。把重点放在开拓纪检监察工作新思路、狠抓政策落实执行上,严格制定并实施锻炼计划,让干部在实际工作中找差距、添干劲,创新工作方式。在全县纪检监察系统开展以“弘扬纪检精神,争当新时期合格纪检监察干部”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在系统内举行案件审理摸拟公开辩论;开辟“纪检监察论坛”,开设“前沿动态”、“热点话题”、“卫士心声”、“纪检文汇”等栏目,建立学习研讨、展示才华、感情交流的新平台;实行中层干部轮岗交流和空缺职位竞争上岗,以交流和竞争促学习,引导干部在竞争中成长和提高;推行联组联片工作制度,培养纪检监察核心业务能力;开展以“比学赶帮超”为主要内容的业务大比武竞赛活动,掀起“学习争一流、工作创一流”热潮。

建规章。大力度建章立制,着力从制度层面和方式推进各方面工作,修筑规则“跑道”。按照“精而管用”的原则,建立一整套严密的工作制度。近年来,根据工作需要,先后建立了吸收群众代表办信访、信访处理公开听证、信访直查快报、信访举报分析、信访办理情况督查通报、信访办理双向承诺、限时办结、初信初访责任制、重大疑难案件集体会审、查案回访跟踪督查、案件公开审理、招投标监督工作规程、常态性干部廉政谈话、述职述廉、廉政承诺、党务政务公开、纪检监察联组联片工作等一系列制度。近期,重点完善动态情况通报制度,具体分三个层面展开:每周委局机关各室通报上周工作完成情况,提出本周工作计划,在内部印发;每月委局领导班子成员通报上月工作完成情况,提出本月工作计划,印发各室、上报县委县政府;每季度县级部门纪检组、乡镇纪委通报上季度工作完成情况,提出本季度工作计划,印发全县纪检监察系统。引入开放评价机制,重点建立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特约纪检监察员视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制度。在2006年内,重点出台《武胜县纪检监察文化建设实施纲要》,从基本宗旨、行为规范、管理制度、工作范式、职业准则等方面进一步明确化、具体化、系统化。下步,推进制度建设,主要在增强制度体系的整体配套性和执行力上下工夫,避免制度创新走入“制度秀”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