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脱贫攻坚发言提纲

关于脱贫攻坚发言提纲

脱贫攻坚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能不能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这场硬仗,检验的不仅是能力和水平,更是忠诚与担当。这次研讨学习,最大的收获是从政治上看问题,增强脱贫攻坚的政治责任、增强贯彻精准方略的行动自觉、增强凝聚脱贫攻坚的强大力量,以对党、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用心用情用力推进脱贫攻坚。具体工作中,个人认为正确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切实提高工作实效。

第一,正确处理好“志”与“智”的关系,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志不强者智不达。扶志与扶智紧密结合,既是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的需要,更是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持续发展的需要。把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作为脱贫致富的长远之计,靠贫困群众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脱贫致富。扶贫先扶“志”。建立“普惠+特惠”正向激励机制,做到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不支持,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其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激励贫困群众苦干实干、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面貌。治穷先治“愚”。教育引导贫困群众转变观念,杜绝贫困户的“懒汉”思想和“等靠要”现象。建立动态管理、群众评议和核查退出机制,真正让扶贫帮到点上,帮到根上,让群众顺心服气,不盲目攀比,变“人人争当贫困户”为“人人争当致富户”。脱贫先脱“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统筹安排、产业带动的培训机制,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农牧民工职业技能提升等资源要向贫困地区倾斜,提高贫困人口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选派优秀年轻干部、高校毕业生到贫困地区工作,选优配强嘎查村“两委”班子,组织基层扶贫干部集中培训,授知识、教方法、提能力,增强带领贫困群众共同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

第二,正确处理好“输”与“造”的关系,巩固提升脱贫攻坚工作实效。“输血”解决基本保障问题,“造血”解决长期发展问题。“扶贫要扶到根子上”,这个根子就是提高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注重优先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加大农村水、电、路、网、讯等建设投入,继续实施危房改造和安全饮水工程,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基础条件。在分析贫困地区资源禀赋、产业现状、市场空间、环境容量、新型主体带动能力和产业覆盖面的基础上,因地制宜规划发展特色产业,坚持“一乡(苏木镇)一业、一村(嘎查)一品”的发展模式,推进精准扶贫产业规模化、专业化、信息化、品牌化,提高组织化程度,延伸产业链条。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原则,积极推动旅游、电子商务等新型产业发展,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培育壮大贫困地区种养大户、农牧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引导、支持和激励新型经营主体发挥资金、技术、市场、管理等优势,更好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增收。同时,注重发挥产业带贫减贫作用,进一步完善“贫困户+合作社或养殖大户+党支部”的产业发展和资金收益扶贫模式,精准有效地把贫困群众融入到产业经营链中,让贫困户更多地分享产业链红利。抓好项目示范,选择特色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抓好龙头示范,扶持扶贫效果好的龙头企业,实现“扶持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发展一片经济、脱贫一方百姓”。

第三,正确处理好“正”与“反”的关系,激励扶贫干部担当作为。脱贫攻坚,既要正向激励,也要反向约束,奖章要挂在具体人“胸前”,板子要打在具体人“身上”。要坚持赛场选马、战场砺兵,进一步加大“悬帽攻坚”力度,牢固树立在脱贫攻坚一线培养选拔使用干部的鲜明导向,对在脱贫攻坚中担当意识强、措施办法多、工作作风实、脱贫成效好的干部,要大张旗鼓表彰、不拘一格重用,激励广大干部在脱贫攻坚一线勇挑重担、奋发有为、精准施策。对履职不力、工作不负责任,影响脱贫攻坚工作推进的,严格追究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责任。对扶贫过程中存在的优亲厚友、营私舞弊、弄虚作假等违纪违法问题的惩处力度,对挤占挪用、层层截留、虚报冒领、挥霍浪费扶贫资金的从严惩处,涉嫌违法犯罪的,坚决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四,正确处理好“加”与“减”的关系,提高定点包帮扶工作效果。脱贫攻坚,既要加压,也要减负。加压就是要突出工作重点、聚焦中心工作,减负就是要去掉繁文缛节、杜绝文山会海。坚持减痕提效、减压提气,着力解决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等问题,让基层干部把更多的心思和精力汇聚到脱贫攻坚大局上来。脱贫攻坚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特别是在脱贫攻坚关键时期,更要以“实”字当头,做到目标“实”,合理制定脱贫目标;做到措施“实”,精准施策,掷地有声。做到效果“实”,不搞数字脱贫,确保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效果真实。要注重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按照“五个振兴”要求,在推进乡村振兴中要突出抓好精准脱贫任务的落实,包括项目、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的投入和支持,都要体现对贫困地区的倾斜,逐步解决影响脱贫政策的长期性、根本性问题,为巩固脱贫成果提供支撑保障。既强化政策、资金、项目等“硬落实”,又注重精气神、作风、效能等“软建设”,把教育跟上,把监督跟上,把严惩跟上,解决好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急躁厌战和失职渎职等问题,确保扶贫领域风清气正、心齐劲足。

我的发言完毕,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