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推创新项目、促品牌提升专项活动方案

      根据区委关于开展“思进思变思发展、创业创新创一流”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部署要求,现就XX街道开展“推创新项目、促品牌提升”专项活动制定如下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主题主线,结合区委、区政府《关于扎实开展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实施意见》的部署,按照“整体工作有进展、重点项目有亮点、体制机制有创新、阶段性工作有成效”的活动要求,大力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创新,着力提升中心城区的品质品位,为确保“十二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主要内容

(一)创新商圈服务模式,打响服务经济发展品牌。一是健全商圈服务机制。建立工作通报制度,定期公布商圈服务小组在重点企业纳税、引进、流失、入住、商务用房空置、协护税等方面的工作情况。建立工作例会制度,定期召开由街道领导、商圈服务小组成员、物业公司负责人参加的工作例会。完善工作考核评优制度,评选商圈服务优胜集体和个人,实行末位交流淘汰制。二是拓展服务平台建设。结合党建服务、综治服务、行政服务,整合优化资源,丰富服务企业的手段和渠道,提高对企业的服务质量和效率。及时更新充实数字楼宇信息平台,加强与工商等职能部门的联系,及时准确掌握企业发展情况及楼宇闲置面积变化。继续做好重点企业的走访联系,进一步摸清底数,挖掘潜力较大的企业,争取年税收增长额度达到预定各项指标。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在经营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以优质长效服务促进企业的稳定与发展。三是提升招商队伍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商圈招商队伍、商圈党员队伍、商圈和谐促进联谊会队伍、商圈重点楼宇物业队伍和商圈楼宇民兵连5支队伍的优势和资源,借力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努力拓展招商渠道。积极组织开展业务学习培训,切实提升商圈工作者队伍的服务意识和业务水平。

(二)创新综合执法模式,打响服务城市管理品牌。以XX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组为平台,以街道2011年城市管理提升年活动为载体,按照建设“大城管”和基层综合执法格局的要求,大力推进行政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创新,全面整合行政执法资源,发挥部门综合优势,加大执法工作力度,着力破解城市管理疑难复杂问题,真正做到属地管理、重心下移,主动管理、关口前移,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努力创造整洁美观、和谐有序、群众满意的城区生活环境,实现“五化”目标:一是人性化服务。大力整治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各类城市管理问题,拓展城市管理协会、城市义工队伍,进一步建立城市管理常态长效和社会参与机制。二是网格化覆盖。建立网格责任范围内沿街经营户管理档案,实行网格管理员定期走访制度,同时建立“社区城管工作站”,密切与社区、物业的联系互动。三是智能化应用。进一步拓展数字城管系统功能,建立街道数字城管分中心,强化与全区数字城管系统平台的实时互动,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四是精细化管理。坚持依法委托、权责落实,在街道设立综合执法机构,行使区级城市综合执法权,充分发挥街道在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中的基础作用。五是规范化执法。加强对街道城市综合执法工作的考核检查,强化执法装备配置,加强综合执法队伍建设。

(三)创新基层组织建设模式,打响服务社会和谐品牌。一是深化社区“十加十和谐促进服务团”建设。以“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难事不出街道”为目标,进一步规范“十加十”和谐促进服务团各项工作,优化团队成员结构,规范团队制度建设,强化考核奖励,注重典型培育,健全社情民意接待服务机制,发挥和谐促进员和法制促进员在宣传政策法制、了解社情民意、调解矛盾纠纷、服务居民群众、促进社区自治等方面的作用。二是加强街道综治工作中心规范化建设。把综治工作中心打造成集综合治理、维护稳定、平安建设为一体的工作平台,进一步健全矛盾纠纷联调、社会治安联防、重点工作联动、突出问题联治、基层平安联创、便民实事联办的“六联”工作机制,强化民情信息收集、矛盾纠纷化解、社会治安防控、重点人员管控、公共安全监管、法制宣传教育、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等方面的集成功能,服务街道中心工作,方便居民群众。加强与社区综治警务室的联动及对规模企业、商务楼宇、物业小区综治工作室的指导,全面提升规范化建设水平。

(四)创新社区服务模式,打响服务民生保障品牌。一是进一步推进社区医疗属地化管理工作。着力提高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补充完善现有健康档案的内容,以此作为分析社区居民健康需求的基础。着力提高社区医疗属地化管理工作,按照社区居民不同层次的需求,开展慢病人群精品团队契约式服务,宣传青壮年人群健康生活方式,帮助都市白领人群走出亚健康状态。着力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举办呼吸系统传染病疫情应急演练活动,使街道、中心、社区、公安等相关单位提高认识,有序应对可能发生的公共卫生事件。二是进一步探索社区社会工作。发挥街道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的作用,规范社区各社会组织的组织机构,制定街道社区社会组织项目经费申报管理办法,通过项目申报的形式,加大对各社区社会组织的扶持力度。根据各社区实际情况,制定社区社会组织参加社区综合治理工作活动计划,提高社区社会组织对街道、社区中心工作的参与力度。发挥社区社会工作室的作用,加强对中山社区“百乐”社会工作室的指导。三是进一步完善居家精神养老工作。继续打造“三合一”精品家庭团队,加强义工、社工、社区责任医生之间的配合沟通,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提高对社区独居、空巢老人的服务水平。发挥社区养老议事会的作用,要求各社区每季一议,每议必落实,做到有成效、有作用。建立社区单身银龄俱乐部,为社区老年人群搭建交流平台,让老年人有交流、有事做、有参与,不断满足老年人精神生活需求。

(五)创新干部管理模式,打响服务社区基层品牌。一是规范社区工作小组运作。建立健全党工委领导、机关科室长联系社区制度、社区工作组考勤激励奖励惩制度,切实发挥街道领导和机关干部在社区建设中的指导、参与、协调、督促作用,减轻社区基层工作压力。二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开展街道机关中层干部竞聘和一般干部双向交流工作,激发干部队伍活力。加强干部监督管理,推进街道优胜科室创建评比工作,建立起街道机关干部、社区专职工作者和商圈服务工作者三个层面的考核评价体系,将德行考核、问题评价、机关效能、服务社区等内容纳入考核范畴,切实增强干部的政治意识、作风效能意识和服务基层意识。

三、实施步骤

“推创新项目、促品牌提升”活动大致分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动员部署(2月-3月)。在梳理分析前一阶段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开展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广泛动员,提高认识,认真思考我街道社会管理创新如何做到独树一帜、走在前列,认真思考重点推进项目如何突破制约、创新发展。各项目责任单位要制订实施方案,周密部署,明确任务,落实责任。

第二阶段:全面推进(4月-10月)。精心组织实施,狠抓工作落实,全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重点推进项目。加强对专项活动开展情况的督查,确保重点项目思路务实、措施切实、工作扎实、绩效落实。

第三阶段:总结验收(11月-12月)。全面汇总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对项目成果开展评估验收,对专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考评和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建立长效机制。

四、工作保障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街道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推创新项目、促品牌提升”专项活动的日常工作。各责任单位要统一思想认识,扎实开展专项活动,做到“三服务三结合”,即:一是服务发展,与街道经济社会大局紧密结合;二是服务基层,与提高基层的工作能力紧密结合;三是服务群众,与平安大区建设十周年成果紧密结合。

(二)明确时限,狠抓落实。要认真对照目标任务,明确项目推进的“时间表”和“路径图”,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力争在6月底取得阶段性成果,在年底形成较为完善的社会管理体系。

(三)加强督查,务求实效。要加强对项目的指导督促检查,把握工作进度和实际效果,切实做到有内容、有举措、有亮点、有专人、有保障,保证专项活动有序、有力、有效推进。

(四)加强宣传,营造氛围。要结合平安大区建设十周年成果宣传,认真总结街道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经验做法,及时向市、区有关部门报送我街道开展专项活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工作动态和经验做法,在各级媒体大力宣传,不断提高专项活动和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