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途径和培养手段在无形中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也在慢慢倒逼职业学校在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方式等方面不得不发生改变。“目前对‘双师型’教师的需求呈上升趋势,‘双师型’教师专业的发展需要我们不断地研究,推进其发展。”[1]为此,新时期职业学校教师的培养,尤其是“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的打造显得尤为迫切。
1990年,《中国教育报》较早提出“双师”就是“教师加工程师”[2]这一说法,重点强调了“双师型”教师的能力素养。2000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开展高职高专教育师资队伍专题调研工作的通知》(教发〔2000〕3号)则强调了“双师型”教师的“双重身份”,“双师型”教师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这一政策性文件里面重点强调的也是教师的能力素养。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的重要位置,指明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拓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渠道,并且提出了到2020年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目标。2019年,国务院颁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明确了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内涵,重点强调“双师型”教师的能力和素养的融合提升,即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提出通过多种途径合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同时也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
“我国“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与建设已实现从无到有,取得了很大程度的进步。”[3]2019年10月,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的《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指出,“目前我国职业院校专任教师133.2万人,其中,中职专任教师83.4万人,高职专任教师49.8万人;“双师型”教师总量为45.56万人,其中,中职26.42万人,占专任教师的31.48%;高职19.14万人,占专任教师的39.70%。2019年1月,国务院发布的“职教20条”中提出,要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到2022年“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超过一半。[4]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已经占据一定比例,但和高职院校相比所占比例不高,同时要达到2022年国家50%以上的比例,“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亟待加强。从“双师型”教师的比重、兼职教师的人数、专任教师任课情况、教师企业实践情况、各级各类培训统计来看,存在兼职教师培养力度不够、专业带头人作用发挥不充分、岗位实践能力欠佳和各级各类培训不足等问题。学校“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的打造正处于发展阶段,中职学校在优质化办学路上,应遵循行业发展规律,深入岗位调研,结合学校、专业部的实际,制订“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满足新的要求,实现新的发展。目前,各中职学校较为普遍存在着对“双师型”教师的认识不足,对“双师型”教师缺乏科学管理,教学团队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为此,学校应从观念转变、机制形成、方案落实等几方面着手,积极探索社管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开展分级分类培养培训,创新培养机制,深入调研社管专业行业岗位要求,制订并完善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与管理办法,通过实践着力打造适应新时期要求的专业教学团队。
(一)构建师资培训培养机制。1.转变观念,提高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认识。学校应高度关注职教发展动态,结合国家标准,融入“1+x”证书制度相关要求,改变过去那种拿一个某某职业技术证书就当成是“双师型”教师的落后观念,把师德师风、专业素养及岗位实践能力等方面纳入“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过程中,从行为上促使教师全面深入认识,从而转变教师观念,增强教师发展意识,激发教师发展动力。2.营造氛围,汇聚民主、开放、和谐的团队凝聚力。首先要坚持“能者上,不能者下”的工作原则,鼓励教师从做中成长,从成绩中获得认证,利用各种渠道和方式进行对话、协商,求同存异,通过认证和奖励等形式激发教师发展的动力;其次培养团队成员之间的竞争协助意识,通过具体的工作项目,在工作中相互促进,提高团队工作效率。3.建章立制,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培养管理机制。要建立并完善“双师型”教师的培训体系,必须建立切实有效的“双师型”教师培训制度,建立健全保障机制。进行多规格、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精准选择适合“双师型”培训要求的专业知识、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提升等方面的培训内容。制订有利于促进教师积极发展的奖励性绩效工资发放方案,积极探索“优质优酬、多劳多得”的分配办法,形成并不断完善重业绩、重贡献、重创新的分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把专业教师向“双师型”教师发展变成为一种自然、自觉的行为。为保证培训的有效性与针对性,要形成常态化的培训机制,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培训,依据“双师型”教师标准,对应教师发展的几个阶段,根据本专业学科发展的实际需要,实施分类分层的培养培训。同时,根据实际需求量身打造培训课程。近两年内计划主要开展以下四个层级的专项培训:“双师型”教师基本素养培训;“双师型”教师专业技能培养;“双师型”教师技能实践培训;“双师型”教师实践与交流。(二)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1.明确培养目标。打造具有战斗力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必须抓好“领头羊”,做好“中坚”,带动“群羊”。为此,首先我们应该确定专业带头人培养目标,“专业建设中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而专业带头人则是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5]针对不同教师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学科专业带头人培养,结合行业标准进行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研究;积累教学经验,树立专业权威,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明确培养时间,落实培养对象到具体教师人头。其次要做好绝大多数中坚骨干教师的培养,“骨干教师是学校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已经参加工作多年,综合素质较高,是学校‘双师型’教师的主体”。[6]针对各教师实际情况,制订并完善中职学校骨干教师培养方案,明确社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任务,分层分级确认培养对象,精准培养核心学科骨干教师,使之具备较强的教研教改、课程开发、应用技术开发、专业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综合能力。2.落实培训方案。结合学校具体某个专业部教师实际,制订并落实专业带头人及各层级骨干教师培养方案。通过教育教学、自主学习、专业建设、企业实践等形式,具体落实专业带头人及各层级骨干教师专业建设理念、双师素质、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落实。明确选拔标准。师德师风良好;教学水平高、教学质量好;承担该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合理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职称在中学一级及以上等。各学校可根据具体实际制订合理科学的选拔方案。明确具体培养路径。每学年承担2节校级以上的示范课教学;选派参加省市教学研讨会;参与听课40节以上。每学年不定期到省内外进行2次以上考察学习;深入企业实践锻炼1个月以上。指导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促使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有明显提高。至少参与1本校本教材编写工作;在校级(含)以上课题研究中担任主研人员。每学年有2篇以上专题文章在校级(含)以上学术主题研讨会上交流,同时能在教研会上解读1次所教学科教材。每学年有1篇以上学术论文在市级(含)以上论文评比中获奖或在市级(含)以上刊物发表。参与专业建设,完成专业建设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参与完成1门专业骨干课程标准制定;主持或参与1门专业课程资源的开发;承担1门及以上专业骨干课程的教学;每年主动协调联系1家校企合作单位。3.发挥示范辐射作用。通过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充分展示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在专业领域的新知识和关键技能;通过专业团队建设,培养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对青年教师进行培养和指导,充分发挥专业团队优势,带领团队广泛开展教育科研和专业建设,提升专业团队整体教学能力和技术服务水平;学校要及时举办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成长经验交流会,选定各专业部优秀骨干教师做经验介绍,分享成长经验;适时开展学科主题教研活动或实践教学研讨活动;鼓励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积极上课,主动承担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引导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进行校内外实践,做好校企沟通协调工作,促进产教深度融合。(三)兼顾兼职教师的培养。“兼职教师的聘用有效地提高了技能实训课程的师资数量和质量,加强了学校与企业、行业的联系。”[7]制定并完善学校兼职教师聘用制度、培养制度、考核制度、管理办法等,深入行业企业聘请专家或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安排不少于专业部教师总数25%的教师通过流动顶岗等形式,积极面向社会聘用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等担任专兼职教师。1.产教融合,吸引忠实的兼职教师。深入了解经济发展状况,深入调研产业发展趋势,深入分析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坚持“发展职业教育就是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服务”的理念,在人才培养上积极面向需求市场,寻求企业合作伙伴;同时,吃透政府政策,响应政府经济发展部署要求,积极主动获取政府政策支持,利用相关政策为产教融合搭建更高平台,给兼职教师赢得更加宽松的政策,确保他们更优厚的待遇和荣誉,承认兼职教师培养的成果;此外,学校积极帮助兼职教师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促使他们迅速成为优秀的“双师型”教师。2.校企合作,优化兼职教师队伍。为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满足专业教学改革,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对原有的兼职教师进行全面优化,对其教育教学能力和岗位实践能力进行综合考核,采用学校评价和企业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模式,对兼职教师进行“末尾淘汰制”竞争上岗,同时,把兼职教师的师德建设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努力建设一支爱岗敬业、乐教善教、趋于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进一步培养兼职教师的教研教改能力,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3.以赛促教,提升专业部办学的综合实力。结合师生各级各类技能大赛,鼓励兼职教师积极参与培养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参加指导师生各级技能大赛,从大赛中获取更多的教学经验,从荣誉中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同时提倡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确保校企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的质量,从而促进社管专业建设,稳步提升办学质量。
“加快完善‘双师型’教师考核评价制度,要体现出对教师技能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等方面的考核。”[8]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当转变理念,厘清职责,统筹实施,从而建立一种长效的评价机制。在考核评价模式、考核评价内容及标准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形成一整套培养策略,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找到科学的方法。“双师型”教师考核评价的目的是激发教师不断学习和实践,不断增强综合能力。考核评价模式应该变传统单一评价为多元化评价模式,多视角全方位关注教师成长的历程,注重多元化评价;遵循“双师型”教师的成长规律,变过去定势的评价为发展性评价模式,根据教师成长的不同时段进行阶段性的评价。“双师型”教师的考核评价内容应该是可观可测的具体实施项目,它应该包括理论知识、教学水平、实践能力和教育管理等。它可以圈定项目内容,也可以细化考核指标,形成量化考核的指标体系,具体可以包括师德师风、教育教学、教育科研、教育管理、实践技能及创新水平等。“双师型”教师的考核评价标准,应该参照各级各类文件政策规定,领会文件精神,并根据学校和专业部的具体情况,形成学校或专业部的考核评价标准。重点要注意“双师型”教师的准入标准、过程标准、分层分类标准等。考核评价标准是统一的,但不是唯一的,我们应根据不同的时段、不同的对象进行激励性的、发展性的评价。
[1]唐东海,陈冬燕.“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文献综述[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30(06):77-80.
[2]万卫.“双师型”教师政策的价值超越[j].职业技术教育,2016(21):36-39.
[3]曾露.中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9,5(09):129-131.
[4]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z].2019-01-24.
[5]褚静英.浅谈专业带头人的培养、职责和素养[j].卫生职业教育,2018,36(23):18-19.
[6]张新柱,李晓萍.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评价体系构建策略[j].中外企业家,2018(23):174.
[7]盛方清,李珊英.校企合作背景下“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4):105-107.
[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z].2018-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