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蓝田县乡村教师李小棚借钱搭车数十里,一心将捡到的4000元现金送还失主。经媒体报道后,李小棚的事迹在三秦大地形成强烈反响。
家徒四壁的乡村教师李小棚,用在他看来最“理所当然”的举动,深深敲打着我们的灵魂。以镜为鉴,可以正衣冠;
以人为鉴,可以正品德。李小棚的朴实之举所折射出的人格力量,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审视自己的灵魂,审视自己的“荣辱”底线。
教书3年没有领到一分钱工资,妻子得病东拼西凑借钱过日子,手里握着6000元的到期贷款凭证……对于李小棚来说,当下最需要的是什么?钱!然而,当他面对装有4000元现金和银行卡的钱夹,没有一丝一毫的迟疑,借钱搭车数十里也要把它送还失主,并婉拒酬谢。
“我欠的账也重要,但是不能用别人的辛苦钱还。”急等钱用的李小棚没有我们想象的什么犹豫,什么“思想斗争”,他觉得这是“天经地义”的道理,“我告诉他们做好事不留名,但自己却没做到。”李小棚还为在他的学生那里没有“信守诺言”而深深内疚。朴朴实实一句“道理”,求全责备一句自责,却都那么掷地有声,那么感人肺腑,分明见证了一位重诺守信、拾金不昧者的亮丽品质。
当前,有人抱怨社会道德滑坡,拾金不昧“只归记忆”。毋庸置疑,在有些人眼里,“利”比“义”重,当“利”与“义”博弈时,往往表现为趋“利”而忘“义”。面对如此不正之气,不乏有人作“忧容”之态,套用鲁迅先生发一通“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感慨,接着是长长的一声叹息。仿佛于叹息之中,便可以从“日下之风”当中除却自己,但真的就能除却了我们自己吗?
我们无意于强调李小棚的“贫困”,因为在他的词典里面,拾金不昧、守护心灵的道德,跟贫穷富有丝毫无干,跟社会角色丝毫无干。谁说仓廪实才知礼节?谁说衣食足方知荣辱?谁说构建全社会的荣辱观离我们每一个人还很遥远?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李小棚用一个朴朴实实的行动,践行了一个普通劳动者的荣辱观,也警示了世人:只要每个人都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守护好自己心灵里的“荣辱”底线,构建一个正确的荣辱观,形成社会的浩然正气,并非想象的那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