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十一五卫生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卫生工作重点

     “十一五”以来,我市卫生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卫生厅的指导帮助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各项工作整体推进,为全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边疆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基本情况

2009年底,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卫生机构(不含村卫生室)382个;设病床5542张,每千人口拥有病床2.22张,分别比2005年增加896张和0.3张;共有卫生人员652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5553人,比2005年分别增加670人和306人,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1人,比2005年增加0.09人。卫生部门所属卫生机构118个,实有床位4556张、人员5033人,分别比2005年增加615张和38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294人,比2005年增加385人。全市共有村卫生室900个,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2929人。全市人平均期望寿命为70岁。

二、重点工作整体推进,成效明显

(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迈出新步伐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医改《实施意见》和有关文件精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医改《实施意见》,成立了医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发改委,明确了各相关部门工作职责,各成员单位积极配合,认真履职,形成了医改工作合力。二是启动实施了国家3类9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项目。截止今年第三季度末,全市城市居民健康档案建档75382人;农村居民试点建档914504人;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开展了健康教育;妇幼保健两个系统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开展了老年人保健服务。积极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全市7苗报告接种率均在90%以上;规范传染病管理;管理慢性病患者23360人,其中重性精神疾病患者728人。截止10月31日,完成乙肝疫苗补种98010针次、妇女宫颈癌筛查12267人、农村妇女住院分娩补助18923人、白内障复明术1141例,分别占省下达任务数的97.4%、64.56%、66.91%和63.4%;2009年省下达的12000座无害化厕所建设任务已全面完成,2010年省下达的8000座任务已进入施工阶段。三是积极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从2010年3月1日起,市级医疗机构使用基本药物不低于20%,县级医疗机构使用基本药物不低于35%,其余基层医疗机构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四是积极探索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均实行全员聘用和绩效工资管理,在部分基层医疗机构推行院长公选,在县级以上医院推行电子病历试点,在国家公布开展临床路径的100种常见疾病中,选择4个病种在市人民医院和腾冲县人民医院各开展2个常见病种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启动实施了“优质护理示范工程”活动。

(二)新农合制度全面建立,成果逐步得到巩固

2003年,我市龙陵县被列为全国、全省首批新农合试点县。至2007年,全市实现新农合全覆盖,当年共有201.22万人参合,参合率为91.33%。2009年,全市共有211.94万人参合,参合率提高到95.04%,共筹集参合资金2.16亿元,全年共补偿参合患者566.2万人次,支付基金2亿多元,基金使用率达96.6%,并在昌宁县开展付费制改革试点,取得明显成效。2010年,全市共有213.88万人参合,参合率达96.02%。筹资标准提高到140元(各级财政人均补助120元,个人缴费20元),共筹集参合资金2.99亿元,全市统一了门诊和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起付线、封顶线执行标准,住院费用报销封顶线提高到每人每年3万元。1—10月,全市共补偿参合患者533.9万人次,支付基金2.19亿元,补偿受益面达249.62%,理论基金使用率为73.03%,参合群众得到了实惠,农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三)卫生基础设施和设备装备切实得到加强

一是全市共实施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654个,其中:县级综合医院7个、县级中医医院2个、县级妇幼保健院3个、乡镇卫生院62个、村卫生室568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1个、麻风病院1个,批准投资31547.66万元,批准建设规模212816.5平方米,农村和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条件明显改善。二是市中医医院总投资3296万元、建筑面积13840平方米的中央扩大内需住院楼建设项目,已完成投资3338万元,年底可竣工投入使用;市人民医院自筹资金1.37亿元,分别建成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住院大楼和7180平方米综合服务楼,筹资920万元实施了原内、外科大楼改造工程和门诊大厅建设工程;市妇幼保健院筹资194万元,建成综合业务楼,市级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和就医环境明显改善。三是中央和省医疗卫生机构设备装备项目有效实施,共投资5187.74万元,先后为疾病预防控制系统、中医医院、县级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村卫生室进行了设备装备;市级筹措资金4305万元,市人民医院装备了核磁共振、64层CT,市中医医院装备了彩超、CT,市妇幼保健院装配了彩超,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四) 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应急工作成效显著

一是切实加强鼠疫、霍乱等重点传染病防治工作,全市已连续15年无鼠疫疫情报告,连续11年无霍乱疫情发生。二是切实加强疟疾和结核病防治工作,疟疾发病人数逐年下降,无暴发流行疫情发生,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进一步巩固。三是全面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免费疫苗由5种增加至14种,7苗报告接种率均达90%以上,无脊髓灰质炎成果切实得到巩固,已连续18年未出现疫情,白喉已连续28年无病例报告。四是有效防控了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登革热等传染病疫情。五是精神疾病防治工作切实得到加强。六是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管理网络覆盖面逐步扩大,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质量与及时性明显提高。七是传染病发病数稳中有降,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由2005年的384.63/10万下降到2009年的220.31 /10万,下降42.72%。2010年1—10月,全市共报告传染病23种5413例,传染病发病率为216.33/10万,无甲类传染病报告和乙类传染病暴发流行疫情发生。八是完善卫生应急预案,强化队伍建设和应急物资储备。圆满完成2007年腾冲“7.19”泥石流自然灾害事件和2010年隆阳区“9·01”特大滑坡自然灾害事件的医疗卫生紧急救援工作,有效地降低事件造成的损失。及时有效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42起,其中2010年3起,无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九是爱卫工作取得好成绩。XX市继续保持省级“甲级卫生城市”, 腾冲县、昌宁县巩固了省级“甲级卫生县城”,施甸县、龙陵县继续保持省级“乙级卫生县城”,隆阳区辛街乡被评为省级“卫生乡镇”,水寨乡海棠村被评为“省级卫生村”。截止2009年底,农村改水受益率达73.81%,卫生厕所普及率达50.6%。

(五)艾滋病防治工作措施进一步得到强化

各级党委、政府把防治艾滋病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作为“两强一堡”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民心工程”,狠抓落实,防治艾滋病人民战争深入推进,艾滋病在高危人群中快速蔓延趋势得到有效遏制。一是各类人群防治知识知晓率不断提高,党政干部、医务人员、教师、学生、城市居民知晓率分别达99%、 99%、100%、95.6%、94.92%,农村居民达89.82%,流动人口达85.1%,农民工达82.73%。社会歧视得到缓解,感染者/病人生存环境逐步改善。二是全市已建成艾滋病初筛实验室8个和确证实验室1个、VCT服务点38个、艾滋病检测点61个,设立监测哨点13个,涵盖暗娼、静脉吸毒者、性病患者、建筑工人、外出务工人员和孕产妇等高危、脆弱人群,监测检测力度加大。三是重点场所安全套摆放率、高危人群干预覆盖率均达100%,目标人群预防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达95%以上,业主知识知晓率达97.78%;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为982名吸毒者提供了维持治疗和健康教育及相关技能培训,治疗维持率为71.5%,为2624名吸毒者提供清洁针具和健康教育服务;认真落实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各项措施,阻断率为96.48%,未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事件。四是累计对1007名符合条件的艾滋病感染者/病人给予免费抗病毒治疗,2009年8月启动了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现已为202名感染者/病人提供规范中医药抗病毒治疗服务。将感染者/病人纳入城乡低保救助范畴,建立全市统一的关怀救助模式,既改善其生活状况,又促进感染者随访管理工作。采取民政救助、教育部门减免和项目经费补助等方式,对受艾滋病影响儿童进行救助,建成腾冲县安定医院儿童救助指导中心,累计对147名艾滋致孤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治疗。五是把项目与防治艾滋病人民战争紧密结合,注重更新理念,探索符合实际、可操作的防治模式,实现项目资源效益最大化。

(六)妇女儿童保健水平不断提高

切实加强妇女、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积极组织实施“降消”项目,认真落实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和限价政策,努力提高住院分娩率,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危急孕产妇和儿童救治“绿色通道”,提高农村孕产妇保健服务水平,努力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幼儿死亡率。全市孕产妇住院分娩率由2005年的66.55%提高到2010年的95.5%,提高28.95个百分点;孕产妇死亡率由2005年的71.18/10万下降到2010年的42.12/10万,下降29.06个十万分点;婴儿死亡率由2005年的20.64‰下降到2010年的      13.34‰,下降7.3个千分点;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2005年的   24.15‰下降到2010年的16.46‰,下降7.69个千分点。全市妇女儿童保健水平不断提高。

(七)医疗质量管理和卫生科教工作进一步加强

一是认真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深入开展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严格推行医院管理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医院管理长效机制。二是认真贯彻落实《执业医师法》、《护士条例》等法律法规,严格医疗操作规程,进一步规范医务人员诊疗行为。三是认真开展“平安医院”创建活动,切实做好了医疗事故、医疗纠纷防范和处理工作,卫生、综治维稳、宣传、公安、民政等部门出台实施《XX市处置扰乱医疗机构秩序群体性事件工作方案》,切实维护正常医疗秩序。四是抓好了“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和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工作,带动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五是认真贯彻《献血法》,严厉打击非法行医、非法采供血液和单采血浆等违法行为,切实加强血液和院内感染监管,对医疗机构临床用血、消毒和医疗废物处理开展了专项监督检查。不断加大无偿献血工作力度,努力培植自愿无偿献血员队伍,无偿献血率由2005年的91.4%提高到100%,并全部实现自愿无偿献血,全市无血液安全事故发生。六是进一步加强基础医学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医学教育、远程医学教育、农村卫生人员教育和卫生科技等工作,医学教育稳步发展,在职教育机制初步形成,2006年以来,全市卫生系统获市级科技进步奖14项,其中:二等奖1项,三等奖13项。

(八)中医药事业发展取得新进步

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工作方针,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省有关文件精神,全面推进中医药“三名三进”工程,实施了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推广全覆盖,农村三级中医药服务网络不断完善,腾冲县被认定为全国中医药工作先进县,隆阳区汉庄镇、腾冲县猴桥镇、界头乡被认定为全省中医药工作先进乡镇。切实加强中医药内涵建设,加大基础设施、人才队伍和专科专病建设,组织实施了中医药特色专科专病、标准化中药房建设及中药制剂能力等建设项目,中医药综合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优势进一步得到发挥。

(九)卫生执法监督工作不断加强

一是认真做好各种卫生行政许可,依法初审、报批和发证。二是在认真做好经常性食品卫生监督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各种食品卫生专项检查和整治工作,圆满完成每年“两会”和各种重大活动的卫生保障任务,切实抓好节日期间食品卫生安全工作,全市无重大食品卫生安全事件发生。三是不断巩固打击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专项整治工作成果,积极开展特殊药品管理工作,切实做好母婴保健技术服务监督管理工作。四是不断加强职业卫生、放射卫生、学校卫生、化妆品卫生、生活饮用水卫生、公共卫生场所卫生及传染病防治和消毒卫生监督工作。五是卫生执法监督体系进一步完善,卫生法制建设、卫生法制宣传教育培训工作力度逐步加强,卫生执法监督领域不断拓展,社会卫生秩序有明显改善。

(十)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深入推进。

一是加强和改进卫生系统党建工作。积极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建设学习型机关;认真开展“个人形象一面旗、工作热情一团火、谋事布局一盘棋”主题实践活动,以及创先争优和“三查三看”教育等活动。二是以廉政文化进医院活动为载体,扎实推进行风宣教工作。三是以治理商业贿赂长效机制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健全行风建设制度。市卫生局纪委编印治理商业贿赂长效机制文件汇编共6册78个文件,全市卫生系统修订完善行风建设制度138个。四是建立并完善政(院、站、所)务公开制度,扎实推进政务和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工作。五是以扩大内需中央投资建设项目、新农合基金等为重点,切实加强行业作风建设督促检查工作。六是认真实施责任政府和阳光政府四项制度。成立了重大决策听证、重要事项公示、重点工作通报、政务信息查询四项制度工作领导小组。开通“96128”政务查询专线,进一步健全举报、投诉、监督管理机制。做到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积极落实服务承诺事项。七是卫生行业作风进一步好转,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无新增商业贿赂案件。全市县级以上医院7项综合满意度、卫生监督机构4项综合满意度、疾病预防控制机构4项综合满意度分别提高到2009年的95.62%、97.46%和97.37%。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十一五”期间,全市卫生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但离党委政府要求和人民群众愿望还有差距,卫生事业发展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医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特别是我市属欠发达大区,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在加大投入上存在较大困难。二是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数量严重不足、素质整体偏低,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任重道远。三是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全市优质卫生资源主要集中在县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资源匮乏。四是由于我市地处边境,邻国缅甸疫情信息不清,随时存在霍乱、疟疾等传染病输入的威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形势依然严峻。五是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已超过3.5亿元,负债过重,运行困难,自身发展后劲不足。

四、“十二五”卫生工作重点

(一)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一是继续完善医药卫生四大体系。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建立健全疾病防控、传染病救治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继续完善重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立健全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网络;加强妇幼卫生体系建设,完善妇幼保健网络;健全精神卫生防治服务网络,做好重性精神病人管理;加强以县级急救中心为重点的城乡救治体系建设,完善医疗救治和采供血服务网络;继续推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加强卫生监督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监管能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卫生执法监督体系。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扩大优质医疗资源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立城市医院与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机制。深入推进新农合制度。确保参合率稳定在95%以上,逐步提高政府补助水平和筹资标准,积极实施付费制改革,强化监管,努力提高参合受益水平。建立健全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保障体系,严格执行省级集中招标、统一配送和价格政策,坚持中西医并重,保障人民群众安全用药。二是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体制。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收入分配机制和监管机制。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公立医院经济补偿政策。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医院,加快多元化办医进程。加强医疗服务监管,健全医院管理评价体系,加强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职业行为监管,维护医疗市场秩序,保证医疗安全,强化医疗质量管理。

(二)着力推进边境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建设

按照市委、市政府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XX先行一步的战略定位,积极推进边境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一是加强国门医院、口岸医院建设,切实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二是构筑XX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继续加强市、县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能力建设,依法建立与周边国家疾病信息互通,防治技术交流的联防联控机制,全面提升疾病预防控制能力。三是建立XX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中医药教育培训基地、妇女儿童保健临床培训基地,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和妇女儿童医疗保健水平。四是着力建设好市人民医院、隆阳区人民医院、市精神病医院,使其成为集医疗、临床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培训基地,以优质医疗资源为统领,积极推进“桥头堡”建设。

(三)切实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一是强化霍乱、鼠疫等烈性传染病防治措施,严防传播和流行。二是切实加强疟疾、结核病、狂犬病等防治工作。三是进一步强化免疫规划工作,继续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努力实现消除麻疹目标,稳步减少乙肝病毒携带人群。四是强化传染病网络直报,认真做好疫情监测。五是加强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管理。六是加大精神疾病防治力度,做好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和管理。七是继续加大艾滋病防治力度,强化监测检测,认真落实“四免一关怀”等防治政策和措施。八是坚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继续推进卫生城、卫生乡镇等创建活动,进一步做好农村改水改厕,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在卫生系统率先推行戒烟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四)切实做好妇幼保健工作

认真落实住院分娩补助和限价政策,全面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切实提高孕产妇住院分娩率,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继续组织实施好重大公共卫生妇幼项目,不断提高孕产妇和新生儿管理水平。

(五)加强卫生应急工作

建立健全卫生应急管理体制,稳步推进基层卫生应急组织机构建设,完善市、县区卫生应急指挥系统。进一步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直报系统建设,强化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和应急物资储备,不断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六)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工作

一是不断完善医院管理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医院管理长效机制,切实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二是切实推进“平安医院”建设,强化医疗事故、医疗纠纷防范和处理,切实维护正常医疗秩序。三是切实抓好城市卫生支援基层卫生工作,努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水平。四是切实加强血液管理,不断加大无偿献血工作力度,保障临床用血,严防血液安全事故发生。五是着力加强卫生科技工作,推动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和服务能力提高。

(七)大力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

一是坚持中西医并重,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重要作用,做好中医药继承和创新,实现中西医协调发展。二是以人才队伍建设、专科专病建设、适宜技术推广等为重点,继续实施“三名三进”工程,加快城乡中医药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建设,逐步建立健全市、县、乡、村中医药服务网络,不断提高中医药在临床治疗中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三是积极拓展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功能,提高中医药防治传染病和重大疾病的能力,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的特色优势,切实发挥中医药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疾病预防控制中的重要作用。四是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推进中医药文化建设。

(八)大力推进食品药品安全和卫生监督工作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建立健全有效的综合协调机制和快速应急机制,提高食品安全综合监管能力;二是严格卫生行政许可,严把准入关;三是突出医疗卫生行业监管重点,严厉打击无证行医和非法采供血活动,强化医疗广告的审核和监管;四是认真贯彻《职业病防治法》和《云南省职业病防治规划(2010—2015年)》,加强重点职业病防治力度;五是加大饮用水、公共场所等的监督检查,保障饮用水、公共场所等卫生安全;六是切实抓好传染病防治和消毒卫生监督检查;七是进一步加强卫生监督队伍建设,健全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完善行政复议制度,提高卫生监督执法能力和水平。

(九)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实施以全科医师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抓好学科带头人引进和培养、在职乡村医生轮岗培训、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项目。二是通过省内培养,省外培训,内引外联等途径,推动卫生重点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形成市辅县区、县区支乡、乡促村的人才培养模式。三是进一步加强基础医学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医学教育、远程医学教育、农村卫生人员教育等工作,稳步推进继续医学教育工作。

(十)加强卫生行业作风建设,营造卫生事业发展良好环境

一是深入开展职业道德和纪律法治教育,增强廉洁从业意识,通过开展正面宣传、典型案例教育及完善医德档案等,不断提升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和医疗水平,扎实推进政风行风建设,有效提升卫生系统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二是坚持推进信息公开工作,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透明度,强化社会监管。三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作风建设长效机制,积极推行医院综合考评办法,强化行风监督考核,深化医德医风考评及医德医风档案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增进医患沟通互信。四是继续深入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进一步扩大医疗服务信息、公共卫生监测、药品招标采购、新农合等情况公示制度,加强重大基建项目招投标等行为的监督,加大对新农合基金等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管,不断扩大透明度,让政府放心,让群众满意,营造和谐健康的卫生发展环境。

五、2011年重点工作计划

(一)着力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医改意见》和《实施方案》等有关文件精神,按照省下达的各项医改责任目标要求,明确职责,强化措施,努力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积极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二是切实抓好国家3类9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三是努力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四是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二)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一是巩固和稳定参合人数,确保2011年全市参合率稳定在95%以上;二是认真落实配套补助资金和新农合工作经费;三是适当调整新农合补偿政策,并实现全市统一标准;四是加强定点医疗机构监管,强化资金审计和监管,确保基金安全;五是抓好昌宁县付费制改革试点推广工作;五是认真贯彻执行我市新农合管理办法,促进新农合持续健康发展;六是抓好新农合信息化建设,努力推进新农合“一本通”。

(三)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一是积极争取并组织实施好国家扩大内需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二是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强化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村卫生室在岗人员培训工作;三是继续组织实施三级医院对口支援贫困县医院、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工作;四是不断改善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设备装备,建立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五是拓展社区服务,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不断推向深入,进一步改善广大群众的看病就医条件。

(四)努力抓好传染病防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

一是重点抓好鼠疫、霍乱、肝炎、手足口病等夏秋季传染病防控工作;二是全面加强对结核病控制的管理力度,切实提高患者的发现率和治愈率,努力提高公众防治知识知晓率;三是以流动人口管理、发热病人血检、预防服药等为重点,切实抓好疟疾防治工作;四是完善疫情网络直报系统,提高传染病监测能力和疫情报告质量,增强信息报送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五是切实抓好疫苗针对传染病防控工作;六是深入开展地方病和慢性病防治,切实抓好精神疾病防治工作;七是深入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切实抓好农村改水改厕和已建农村饮水安全集中供水的水样检测;八是切实推进艾滋病防治工作;九是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和应急物资储备,有效处置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五)继续加强妇幼保健工作。

一是继续抓好“降消”项目,认真落实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限价和补助政策,切实提高住院分娩率;二是切实加强妇女、儿童保健系统管理,进一步完善县、乡、村三级危急孕产妇和儿童救治“绿色通道”,提高农村孕产妇保健服务水平,努力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幼儿死亡率。

(六)积极做好卫生执法监督工作。

一是加强公共卫生监管;二是强化食品卫生监督,加强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三是突出医疗卫生行业监管重点,严厉打击无证行医和非法采供血活动,强化医疗广告的审核和监管;四是进一步加强卫生监督队伍建设,健全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完善行政复议制度,提高卫生监督执法能力和水平。

(七)不断促进中医药事业全面发展。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省有关文件精神;二是以加大人才队伍和专科专病建设为重点,切实推进“三名”建设工程;三是继续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建设,全面推进“三进”工程,不断完善农村三级中医药服务网络;四是深入开展中医药文化建设和科普知识宣传,为发展中医药营造良好社会舆论氛围和文化环境。

(八)着力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障医疗安全。

一是开展好“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深入开展医疗质量万里行和“平安医院”创建活动;二是切实做好医疗事故、医疗纠纷防范和处理工作,维护医疗机构正常诊疗秩序;三是推动全市无偿献血工作可持续健康发展,确保临床用血需要和血液安全;四是严格医疗机构设置审批管理,规范医疗机构监管工作;五是加强特殊药品和高危药品管理,进一步规范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六是做好干部保健工作。

(九)切实加强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按照中央和省委、市委要求,继续学习贯彻好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不断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向深入。认真组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努力提高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加强行风和医德医风建设,努力构建健康和谐医患关系,确保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平稳顺利进行,确保各项政策措施不折不扣落实到位,确保反腐倡廉工作取得实效。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