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办领导班子5五年工作总结

2008年以来,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市扶贫办的关心支持下,我办紧紧围绕县委、县人民政府中心工作,认真贯彻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解决贫困人口温饱、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为目标,完善思路、突出重点、强化措施、集中力量抓班子建设,履行职责,努力工作,较好的超额完成了各年度工作任务。2010年7月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劳务输出先进单位”称号, 2012年3月被中共保山市委、保山市人民政府评为“十一五”扶贫开发先进集体,2012年4月,荣获“部门创先争优‘争先进位·岗位建功’先进集体”称号,先后共有13人次受到上级表彰和奖励。现将扶贫办领导班子5年来主要工作情况作如下总结。  

一、履职责、求作为,全面推进扶贫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1、坚持合理布局,科学规划,谋划长远。编制科学的规划,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方向性和指导性, 可避免决策的盲目性,对于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我办高度重视扶贫开发规划工作,把他当成做好扶贫事业的龙头和方向,始终坚持深入调研、科学分析、制定规划,做到规划先行,超前谋划。五年来,累计编制了《昌宁县“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滇西边境山区(昌宁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昌宁县扶贫创新试点县规划》、《温泉乡整乡推进试点规划(2011—2012)》、《昌宁县32个行政村扶贫开发规划》、《昌宁县148个深度贫困自然村发展规划》、《昌宁县“十二五”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规划》等综合性规划,同时,还编制完成了茶叶、核桃、蚕桑等多个符合昌宁发展实际的产业扶贫规划。各项规划的完成,对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推动我县扶贫开发工作迈上新台阶、实现新跨越,为实现全县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抢抓机遇,争取资金,促进发展。没有项目,就没有资金;没有资金,就不可能实现快速发展。近几年是国家、省市编制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时期,国家、省相继出台颁布了新十年扶贫开发纲要,从中央到省,都陆续出台了一些新的政策和措施,正是衔接争取项目的黄金时期,为此,我办把衔接争取项目作为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积极主动地与上级部门对接联系,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 3346” 战略思路,突出特色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民计民生改善等重点,全力做好项目申报筛选论证工作,认真研究国家和省最新扶贫开发政策导向,以专业化的要求编制上报了一大批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大支撑作用的大项目和好项目,为推动我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加快贫困地区脱贫步伐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五年来,共争取投入县级以上各类扶贫资金45993.86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817.34万元,组织实施整乡推进试点项目1个,整村推进项目324个,易地搬迁项目11个搬迁2280户,产业扶贫项目11个,中央救灾项目2个,贫困村互助资金项目5个,外援项目10个,扶贫安居项目753户,培训农村劳动力32094人,实施雨露计划214人,信贷扶持龙头企业17个次、农户11568户。累计解决和巩固贫困人口52200人,返贫率控制在10‰以内。2010年和2011年两年争取到位资金都突破亿元大关,创了历史新高,并且连续两年争取到位资金位居全市五县(区)之首。2012年争取资金有望第三次上亿元。  

3、区域连片规划,加快产业化扶贫进程。我县特定的山区自然条件决定了我们“希望在山、出路在山”,如何“念好山字经,打好特色牌”,是加快发展、缩小差距的希望所在。为此,我们围绕“ 3346” 的总要求,进一步调整工作思路,在抓基础设施强基固本的基础上,结合我县资源优势,把产业化扶贫作为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和扶贫攻坚的重要选择,结合整乡(村)推进、产业扶贫、信贷扶贫等项目,实行区域连片规划开发,大力发展茶叶、核桃、烤烟、蚕桑、甘蔗、畜牧等优势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和群众的增收致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按照“整合资金,整村推进,区域连片,梯次推进”的方式,以温泉乡整乡推进试点项目和全县4个行政村整村推进项目为平台,探索实施“一品为主、多品共融、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路子,整合资金,聚集力量,实施了水利、交通、教育、卫生、危改等十多个方面的扶贫项目,使项目区基础设施得到有效改善,社会公益事业得到全面发展,产业发展步伐加快,群众收入稳步提升。   

二是按照 “规划一片,建设一片,见效一片,示范一片”的基本思路,采取“政府主导,龙头带动,资源整合,项目集中,典型带动、示范引路、群众参与”推进方式,狠抓优质茶叶基地、优质蚕桑基地、油茶基地等产业扶贫项目,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为贫困群众持续增收致富奠定了基础。  

三是按照“政府统筹,部门协作、财政贴息、银行服务、有借有还”的思路,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狠抓信贷扶贫项目。五年来,共投入信贷资金33550万元,财政贴息资金1289.6万元,大力支持了茶叶、核桃、烤烟、香料烟、油茶、蔗糖、蔬菜和畜牧等特色产业。通过信贷扶贫,缓解了贫困农户发展产业的资金困难,有效调动了农户发展产业的积极性。  

4、扎实推进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促进扶贫就业开发。“扶贫先扶智”,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的不断升级、产品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对农村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为促进我县劳务经济健康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增添活力,我们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和产业需求为先导,采取技能培训和引导性培训的方式,扎实抓农村劳动力培训,着力提高农民素质,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培训、校校联合培训、订单培训、定向输出”的市场化运作方式。一是依托贫困地区劳动力转了基地,充分发挥职教中心职能作用,积极组织农村青壮年、两后生开展了计算机、汽修、电工、焊工等职业技能培训,有组织地向外输出,实现了“培训一次、终身受益,一人务工、带动一片”的效果。二是与相关部门密切合作,围绕我县产业发展需要,积极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力争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人”。几年来,共完成培训32094人次,培训后转移输出28706人,转移率达89%,获职业资格证6763人,为我县重点贫困村困难群众摆脱贫困,实现脱贫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5、抓基础设施建设,强基固本增后劲。通过整村推进项目、扶贫安居和易地转移安置项目的实施,整合农、林、水等项目,大力开展修道路、兴水利、建沼气、改节能灶等综合开发,从根本上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为项目村经济发展夯实了基础,发展后劲不断增强。五年来,累计建改扩乡村组道路776.71公里,架(埋)设人畜饮水管道14912.719公里,建水池677个,架设通电线路238.22公里,建节能灶2463眼,建沼气池4671口,建安居房2076户,着力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6、强力推进资源整合,努力构建大扶贫格局。实施“大扶贫”战略,是实现贫困地区协调发展、稳步解决温饱进而向小康社会迈进的有效途径。针对当前扶贫开发的新要求,我们在探索“大扶贫”工作机制方面作了很多努力,按照“产业优先、基础配套、素质提高、社会保障、组织加强”的发展要求,凡属重大项目的选择、立项,资金的协调、统筹,均要上报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集体研究,综合决策,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同时注重与行业的衔接配合,每年编制上报项目前,都将主要建设的内容和财政、交通、农业、国土、林业、水利、畜牧等行业主管部门进行衔接,通过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统一协调,把扶贫部门不能解决的问题尽可能的纳入行业部门的规划,确保最大限度将各方面的资源整合到贫困地区。   

7、强化资金监管,保证扶贫资金安全有效使用。在扶贫资金管理上,严格执行《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保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保山市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和《昌宁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文件规定,项目资金实行扶贫、财政、审计、监察、第六纪工委五部门共同管理制度。一是对项目资金实行公示、公告制度。县扶贫办将项目资金计划在《保山日报》、政务公开栏、政务公开网等主流媒体上进行公告公示;项目乡镇将项目资金安排、项目资金计划进村入户、资金使用等情况进行全程公开公示,并将其作为村务、政务公开的重要内容,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和群众监督。二是积极推进廉洁文化“七进”扶贫活动,即“廉政文化进扶贫机关、进扶贫项目、进扶贫企业、进社区、进培训基地、进培训课堂、进干部职工家庭”,加强廉政宣传教育,加大警示教育力度,从源头上预防不廉洁行为的发生。三是扶贫资金严格实行县级报帐制度。对扶贫资金实行专帐、专户、专人管理、封闭运行,确保项目资金运行安全。严格资金管理渠道,严格资金拨付手续,严格审核报帐凭据,明确报帐制的范围、报帐制的流程以及报帐制的手续。四是对扶贫资金实行全程监督检查制度。建立健全资金拨付制度,扶贫资金由县扶贫办、财政局审核把关,经县人民政府分管领导批准后拨付;实行项目资金审计制度,县审计局将扶贫项目纳入到年度审计计划,对项目实施效果和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专项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建立扶贫资金使用违纪的责任追究制度,用制度保障扶贫项目资金的落实到位。通过严格的制度管理,确保了全县扶贫资金的使用安全,实现了“三有三无”,即:项目申报有规划,项目下达有计划,项目实施有检查验收,无任何违规违纪行为,无群众举报和上访,无领导和干部受到党纪政纪处分。  

二、识大体,顾大局,服务中心工作    

一是积极开展结对帮扶工作。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我办挂钩帮扶更戛乡西米村,我们紧紧围绕帮助基层协调解决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来开展挂帮联系工作,为西米村解决了一些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深受村干部、群众的好评。   

二是深入推进创先争优、“三查三看”教育整改、“四比四促”向杨善洲学习活动,进一步增强全办党员干部的群众意识,提高群众工作水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发展,转变了机关作风,有力推动了各项重点工作。  

三是扎实开展“四群”教育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按照县委、政府的安排和部署,我办认真研究,科学制定可行方案,领导班子率队分四批次深入联系村开展“知民情、了民意、解民忧”活动。建立《民情台帐》1套,联系农户480户,发放《民情联系卡》480张,建立《民情登记卡》480户。  

三、讲团结,强班子,加强自身建设      

1、抓好党风廉政建设,树廉洁风气,规范单位行政行为。几年来,我办严格对照县委目标责任制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有关部署,结合扶贫工作实际,建立长效机制,将反腐倡廉融入扶贫工作之中。为确保财政扶贫项目效益,在财政扶贫资金管理、项目管理和档案管理上,我们坚持“严”字当头,不放宽条件、不放松要求、不放过问题,反复强调并始终坚持“五严五不”。一是严格把好政策关,不乱开政策口子;二是严格项目实施关,不随意调项目;三是严格实行县级报账制,不挤占、挪用资金;四是严格项目实施质量,不搞半拉子工程;五是严格项目验收,不走过场形式。坚持“五严五不”的要求,既规范了财政扶贫项目和资金管理,又确保了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的效益。几年来,由于管理严格、资金使用规范,受到了省市的好评。  

2、抓好内部建设,打造和谐领导班子。几年来,我办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县委决议,认真传达上级有关文件、会议精神,做到令行禁止,执行不走样。始终把加强班子建设作为党建工作的头等大事。始终围绕“高效、务实、廉洁”这个目标来建设领导班子。从而使班子成员的政治、业务素质不断提高,爱岗敬业的自觉性不断增强,在思想上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做到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在班子团结方面,领导带头做到工作密切配合,工作分工不分家,大家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处处发挥表率作用。   

3、抓好廉洁自律工作,规范领导干部行为。一是对每年财政扶贫项目资金的安排,均向县委、县政府作好请示汇报,并征求有关部门及乡镇的意见,同时做好公示公告。二是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做好项目申报工作,根据项目点的实际情况,提出科学合理的实施意见,有针对性地做好项目的申报工作。三是在具体业务工作中,要求必须热情周到细致地搞好服务工作,杜绝“吃”、“拿”、“卡”、“要”等现象的发生。四是端正作风,牢记“五个不准”即“不准公务在我这里延误、不准差错在我这里发生、不准工作在我这里中断、不准前来办事的人员在我这里受冷落、不准单位形象在我这里受影响”。五是做一名优秀公务员,自觉遵守“五项制度”。即坚持“上下班制、接待制度、公务处理制度、车辆管理制度、学习制度”。   

4、抓好民主集中制理管理,规范班子集体决策行为。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在执行中坚持做到了重大决策、重要项目安排、大额资金使用等一律通过领导班子会议决定。同时,经常开展班子之间的交流,通过民主座谈会、谈心会等方式,加强沟通,增进了解,始终保持总体班子团结向上、奋发有为的共事环境和精神面貌,努力提升凝聚力、战斗力和执行力。   

四、查不足、找差距,明确努力方向  

回顾过去的五年,我办领导班子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帮助下,在全体干部职工的支持配合下,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在理论学习上还不够深入、系统;二是在深入开展工作调研上有所欠缺,对新形势下扶贫工作的新路子、新方法探索还不够。为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新十年扶贫开发纲要,抓住省委、省政府实施“两强一堡”和市委、市政府“昌宁特色产业独立经济板块”战略的重大机遇,围绕县委、县政府“3346”工作思路,按照“55221”的工作思路来抓好全县扶贫开发工作。一是落实好五基要求;即“培育基础产业、夯实基础设施、提升基本素质、构建基本保障、夯实基础队伍”。二是抓好五大产业;即着力抓好茶叶、核桃、蚕桑、甘蔗、畜牧等重点产业的巩固提升。三是用好二大载体;即产业化扶贫、区域连片开发。四是突出两个严格;严格抓好项目落实,严格项目资金监管。五是实现一个目标,努力实现贫困农民收入倍增目标。 总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紧紧依靠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进一步加强班子思想政治建设、能力建设、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不断提高思想水平、理论水平、领导水平和工作水平,努力构建“大扶贫”格局,将全县扶贫事业推向深入,再创新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