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新局五年来工作总结和未来五年工作谋划及2013年工作计划

文广新局五年来工作总结和未来五年工作谋划及2013年工作计划

   五年来,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文化强市建设为目标,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不断取得新成绩,呈现出健康向上、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五年来主要工作
   (一)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过去的五年,是我市文化事业发展最快、成效最显著的时期。
   1、文化设施建设快速推进
   五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加大投入力度,加强重点文化设施建设,相继建成滁州大剧院、“一校两团”等一批公共文化设施。2012年市委市政府加快“三馆”建设步伐,落实了市博物馆和市文化馆的馆舍,目前正在进行市博物馆内部设计、陈列布展和市文化馆、市演艺公司的装修入驻工作,为我市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各县(市、区)加强“两馆一院”建设,全部完成新“两馆一院”建设规划,目前,建成2个县级新图书馆,在建5个;建成1个新文化馆,在建5个;新建1个博物馆,在建2个。加强文化民生工程建设,全市共建成8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49个公共电子阅览室、10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322个农家书屋、2258个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一批文化基础设施。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市的市、县、乡、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2、文化活动精彩纷呈
   打造重大文化活动品牌,扩大滁州的影响力。2008—2011年中国农民歌会连续四年在滁州唱响,成为国字号文化创新品牌,荣获全国第15届群星奖和国家文化部第四届创新奖特等奖。中国农民歌会以其浓郁的乡土风味,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和影响,已经成为一个立足安徽滁州、面向全国、专为9亿农民打造的文化艺术盛会。“唱响中国·滁州演唱会”、“欢乐中国行·魅力滁州”也相继举办。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打造滁州地方文化活动品牌,举办四届醉翁亭民间花灯表演大赛、首届皖东民歌大赛、“民生杯”乡镇综合文化站文艺调演、“琅琊山庙会”、“正月十六走太平”等群众民俗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彰显滁州的文化魅力。
   3、文艺创作成绩显著
五年来,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突出主旋律,努力打造文艺精品剧目。鼓励本市作者以本土人物为原型,创作排演了大型现代京剧《沈浩》,黄梅戏《血泉》、《借妻》,新编古装庐剧《匡超人》等一批精品剧目,并在全市公演,受到热烈欢迎。组织参加省级艺术赛事获得多项大奖,舞蹈《淮河号子》、黄梅戏《借妻》在省第八届艺术节上分获演出二、三等奖。黄梅戏《借妻》、《血泉》在第四、五届中国黄梅戏艺术节上均获金黄梅奖,其中《借妻》于2009年4月在央视11频道播放。现代京剧《沈浩》在省第九届艺术节上获剧目奖,主要演员分获表演一、二、三等奖,编剧、作曲均获三等奖。为进一步繁荣发展舞台艺术,目前正在组织排演大型黄梅戏《孝行天下》。积极参加“画里安徽——安徽省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创作工作,我市《沈浩》、《御侮图强的淮军群雄》、《平民教育家—陶行知》、《淮海战役之双堆集战役》、《民生工程进万家》等五幅作品入选,占全省1/10。
   4、文化惠民工作扎实有效
   认真做好公益文化设施的免费开放工作,到2011年全市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农家书屋全部实行了免费开放。广泛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五年来共送戏739场,送电影123626场,送书77870册,送春联40740幅,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2012年春节期间“送文艺到基层”活动全市共演出70余场,数万名观众观看了演出。市委书记江山专门作出批示:“送欢乐下基层活动很好,望常办常新”。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以完善社区文化阵地网络为抓手,在全市开展了特色文化社区、特色文化广场创评活动,精心培植和打造富有特色的社区文化阵地。2011年评出了滁州市十大特色文化社区(广场),示范带动社区文化阵地建设。
   5、文化遗产保护成绩斐然
   五年来,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圆满完成历时五年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共调查登记全市共六大类不可移动文物点1349处。共鉴定文物106件(套)。完成全市一、二、三级馆藏文物数据库建设,录入馆藏珍贵文物1477件,拍照片8862幅,顺利通过省数据库建设项目组验收。同时加强“大滁城”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工作,抢救性清理发掘7处古墓葬、3口古井、1处汉代古遗址,出土了一批珍贵文物。向国家、省、市申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获批的省保有1处、市保有21处。今年协助市公安局XX区分局侦破一起团伙盗墓案件,现场起获文物40余件。2012年6月初,参加“古井杯全省文博知识竞赛”,在全省18支代表队中名列第四,喜获竞赛三等奖。全市7个博物馆(纪念馆)全部对外免费开放。
   加强“非遗”保护。五年来,全市共普查出“非遗”项目15大类205项,申报获批国家级2项、省级18项、市级48项“非遗”项目。申报确定传承人35人,其中国家级传承人1人、省级传承人17人。申报确定省级非遗传习基地1个。组织编撰了《滁州遗韵·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汇编》系列丛书,共九册,157.5万字。2011年5月底凤阳花鼓参展成都第三届国际非遗节,并永久入驻成都国际非遗博览园。2011年6月15日,凤阳花鼓节目在“华东六省一市红歌赛”中获得两金一银大奖。凤阳县、XX县被省文化厅命名为2011-2013年度安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同时,凤阳县又被文化部命名为2011—201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目前,正在组织编撰《滁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6、文化市场管理规范有序
   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以繁荣推管理,以管理促繁荣,文化市场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把好关口,做好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审批工作,五年来共办理各类批件1656件。加强日常巡查,开展柔性人文执法,加强对全市网吧、出版物、游艺游戏、歌舞娱乐等文化市场专项整治,各类违法违规经营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文化市场环境显著改善。五年来,全市共检查网吧、游戏厅、歌舞厅、书店、音像店、印刷厂等各类文化经营场所8万多家次,现场监看营业性演出225场;收缴各类非法书刊、期刊、盗版图书、盗版教辅近7万册(其中涉嫌淫秽色情书刊9000余册);收缴各类侵权盗版及非法音像制品8万余盘(其中涉嫌淫秽色情光盘近1000盘);收缴盗版软件7245张;配合工商、公安等部门取缔无证照游戏厅700多家次、无证照“黑”网吧200多家次、无证照书刊音像流动摊点300多家次、没收无证照游戏厅游戏机主板1.4万块、赌博类游戏机7800余台;拆除非法生产和安装使用的卫星地面接收设施13486套,查处销售网点71个,没收非法销售卫星地面接收设施1457套,收缴非法网络共享设备“电视棒”近20支,取缔非法电视台2座。
  (二)率先完成文化体制改革任务
   市文广新局高度重视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及时协调解决改革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参考外地做法,结合本地实际,拟制改革实施方案草案上报市委市政府。根据市委、市政府出台的《滁州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完成市直三团一场一院的转企改制工作,组建成立滁州市演艺有限公司。整合滁州人民广播电台、滁州电视台资源,成立滁州市广播电视台。整合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单位的行政执法力量,成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2010年6月17日,滁州广播电视台、滁州市演艺有限公司举行成立挂牌仪式,在全省率先完成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任务,获省通报表彰。2012年2月,滁州被中宣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联合表彰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
   (三)文化产业发展加快
   文化产业总量规模稳步提升,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增强,2011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40.23亿元,占GDP比重达4.7%,总量排名全省第三位。一批有较强实力、竞争力、影响力的自主创新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逐渐发展壮大。XX贝发文具产业园、金牛湖文化创意文化基地、南京1912文化街区等文化产业项目落户滁州,发展势头强劲。随着网络、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游戏、量贩式KTV等新兴文化产业迅速兴起,2007年第一季度,全市没有1家量贩式KTV,而到2012年第三季度已达到84家。演艺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五年来,市直演艺单位共演出近800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四)广播影视事业稳步发展
   广播电视舆论引导水平不断提升。五年来,我们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时代主旋律,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宣传报道任务。全市各级广播电视台共发新闻稿近30万条,办专题近千个,设专栏逾百个,播放弘扬主旋律、爱国主义、歌颂党的广播剧、电视剧、电影逾万部(集)。着力提高对外宣传水平,2240条新闻在省两台播出,有92条在中央台播出,全市广电系统共有近200件(部)作品在全省广播电视新闻评奖中获奖,市局和滁州电视台联合摄制的电视纪录片《花鼓沧桑》荣获全省宣传文化系统的最高奖――“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实施品牌战略,努力打造名牌栏目。原滁州电视台、滁州人民广播电台创办了《新闻追踪》、《大家谈》、《环滁之旅》、《乡村纪事》、《房产报道》、《政风行风热线》(2008年由《政通人和》改版)等十多个栏目,其中《新闻追踪》、《大家谈》、《政风行风热线》成为地方名牌栏目,《新闻追踪》、《大家谈》栏目连续两次获全省广播电视“十佳栏目”奖。加强行业管理,指导全市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加强对播出节目的审查和监听监看,确保导向正确。开展抵制低俗之风行动,净化声频、荧屏。市广播电视社会管理工作先后三次获得全省广播电视社会管理先进单位。采取有效措施,把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率由2006年的93%提高到现在的97%。推进电影、电视剧制作,先后拍摄《妈妈的手套》、《凤山村的孩子》、《社区民警魏大同》等数字电影5部,参与拍摄滁州抗战题材的30集电视剧《独狼》,将于明年播出。
   (五)新闻出版事业健康发展
   五年来,始终坚持日常监管与集中整治相结合,牢牢守住“三条底线”。严把关口,做好新闻出版企业的年度核验和换证工作,每年均对全市近200家印刷企业、270家出版物发行单位、97家打字复印单位、9个报刊记者站、7家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出版单位、5家公开出版单位进行年度核验。加强市场监管,在做好日常管理的同时,抓好重点案件的查处工作。2008年8月,查处了一服务器在滁州的违规转播奥运圣火传递的网站,停止了其侵权转播行为。2011年查办“骑士音乐网”侵权案,协调配合市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圆满审结这一国家五部门挂牌督办的重点案件,受到国际社会的肯定。2011年9月国家版权局授予滁州市文广新局查处侵权盗版有功单位一等奖。扎实推进政府部门软件正版化工作,抓好自查清理、复核检查和招标采购阶段工作,2011年11月底前顺利完成我市正版软件更正工作,滁州市人民政府也因此于2011年荣获全省“双打”先进集体。
   二、未来五年工作谋划
   (一)奋斗目标
    未来五年,市文广新局将紧紧围绕我市建设“美好滁州”和皖苏之间的区域新型中心城市的总体要求,努力建设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人才辈出的文化强市,全市文化发展主要指标、文化事业整体水平、文化产业综合实力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优化全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布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覆盖城乡,建设一批代表城市文化形象的重点文化设施;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新机制,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使广大城乡居民共享文化成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文化产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2015年达xx亿元,2017年达xx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6%,力争超过7%,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文化影响力全面提高。全力打造好中国农民歌会这一国字号文化品牌。文化精品力作不断涌现,形成一批城市特色文化品牌,主流媒体主导作用充分发挥,新兴媒体健康有序发展,对外文化交流合作进一步扩大,滁州形象显著提升。
   文化队伍素质整体提升。高层次文化人才和专业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基层文化队伍结构明显改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机制更加科学,文化发展人才优势逐步显现。
  (二)主要工作措施
   1、着力推进,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加强市级“三馆”建设,指导县(市、区)“两馆一院”建设,巩固扩大广播电视“村村通”成果,早日实现“户户通”目标。重点指导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继续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工程建设。未来五年,实现市有“四馆一院”(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大剧院),县(市、区)有“两馆一院”(文化馆、图书馆、影剧院)、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社区有文化活动中心,推动市、县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乡镇综合文化站上等级,完善市、县、乡、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
   2、着力提升,进一步增强文化惠民能力
   以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创新理念、优化服务,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活动室要进一步明确服务标准,创新工作载体,提高服务效能,从而吸引更多的群众走进公共文化馆(站、室),参与更多的文化活动。同时注重延伸工作载体,打造群众文化队伍,实现文化共享共建。认真开展各类文化下乡、下基层活动,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3、着力创新,进一步打造特色文化活动品牌
  进一步擦亮中国农民歌会品牌。进一步整合包装“琅琊山庙会”、“XX走太平”、“XX二郎庙会”等民俗文化活动,打造滁州民俗文化节。积极谋划推进“世界名亭博物园”、“亭文化博物馆”、“滁州名人馆”等项目建设,打响以醉翁亭、丰乐亭为代表的“千年亭城”文化品牌。进一步推进特色文化广场创评、民歌大赛、乡镇综合文化站文艺调演等活动,打造特色群众文化活动品牌。
   4、着力扶持,进一步繁荣发展文艺创作
   建立健全滁州市文艺精品项目创作生产扶持办法,认真做好重大选题规划,积极推动新闻、出版、文艺、广播影视等优秀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生产。组织实施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争取五年创作3—4部大型舞台艺术精品。深入挖掘醉翁文化、大明文化、儒林文化、孝文化和红色经典旅游文化,精心组织创作一批有滁州特色的文化艺术精品。以现实题材为重点,创作一批弘扬主旋律、讴歌时代精神的文艺作品。充分发挥群众的文化主体作用,挖掘各地传统优势文艺资源,推动群众文艺创作。
 5、着力提高,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加强文物保护。依法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遗存进行有效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加强国家、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养护,做好“大滁城”建设中的文物保护与考古发掘工作。申报一批古文化遗存为国家级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做好历史街区、名人故居、古民居古村落的保护。加强非遗保护。积极开展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申报工作,确立市、县(市、区)“非遗”保护项目、传承人等,创建重点项目传习基地,组织传承人开展传徒、传艺、交流等传习活动。举办非遗保护宣传活动,普及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在博物馆、文化馆建立“非遗”展厅,加强保护传承。
 6、着力推进,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制定滁州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理清发展思路,明确文化产业发展重点、推进措施,制定配套扶持政策。重点在苏滁现代产业园、科教园区、琅琊山风景区、市开发区打造文化创意、文化旅游、文化用品生产三大文化产业聚集区。积极做好项目策划,招商推介、帮办帮扶等服务工作,促进项目落地。通过规划引导、典型示范,发展提升演艺娱乐等传统文化产业。提升老城区文化娱乐业的服务质量和水平。结合“美好滁州建设”,及时、科学、合理地在新城区布点建设网吧、游艺游戏厅、KTV歌舞厅、电影院等经营性文化企业,满足新建城区市民的文化生活。规划、引导、推动中华姓氏牌匾园、徽文化博物馆、盐化工博物馆、玻璃制品博物馆等民办滁州特色博物馆建设,打造一批文化精品工程、亮点工程,提升滁城的文化品味和吸引力。
   7、着力保障,进一步推进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加强文化市场日常管理,以净化网吧、网络、荧屏声屏、出版物市场及校园周边环境为重点,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违规经营行为。深入开展“扫黄打非”,营造健康、诚信、和谐、繁荣的社会文化氛围。
   8、着力监管,进一步增强广电管理能力
   逐步从办广电向管广电转变,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切实履行好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等职能。加强对广播电视的日常执法检查,规范广播电视播出机构管理,及时查处非法电视台(点)、安装非法卫星地面接收设施、非法网络共享设备,加强广告播放、节目传输和节目播出管理,实现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无事故。开展广播电视新闻作品的评选活动,加强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后期维护及服务工作,确保广大居民能收听收看好广播电视节目。
   9、着力拓展,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工作
   创新农家书屋管理模式,保证农家书屋常年开放,正常运转。采取多种方法,通过多种渠道,完善农家书屋图书更新机制,定期更新农家书屋图书。在全市开展“百佳农家书屋”评选活动,扩大“农民文化家园”试点,积极探索农家书屋“建、管、用”综合管理模式,构建农家书屋管理长效机制。打造全民阅读活动品牌。以推动儿童阅读与青少年阅读、满足特殊群体阅读需求为重点,继续深入推进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和全民阅读报刊活动,倡导读书风尚。加强出版物内容监管、强化出版物审读把关。加强对各类出版、发行、印刷、复制企业的日常监管,及时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净化出版市场。进一步巩固和推进全市政府、企业软件正版化工作。
   10、着力建设,进一步提高文化队伍综合素质
   建立文化人才队伍培养引进机制,定期举办乡镇文化站长、社区文化骨干、广播电视专业技术人员、新闻出版从业人员、农家书屋管理员培训班,加大基层队伍培训力度和规范管理,增强基层文化工作者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促进基层文化工作者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根据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需要,引进一批急需的高层次文化人才,充实壮大文化人才队伍。延伸文化队伍建设载体,开展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和服务,培育建立各类群众业余文艺团队,充实壮大基层文化队伍。
   三、2013年工作计划
   201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建设美好新滁州的第一年,是落实“十二五”规划、建设文化强市的重要一年,我们要按照五年谋划的总要求,分解任务,制定2013年工作计划。
   1、强力推进文化设施建设。加强市级“三馆”建设,积极与“大滁办”等相关部门联系对接,全力做好市图书馆新馆开工建设,市博物馆的内部设计、陈列布展和文化馆、演艺公司的装修入驻工作。检查、督促、推进县(市、区)“两馆一院”建设。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文化民生工程建设,不断提升我市的文化设施建设水平。
   2、精心组织重大文化活动。协助省文化厅、市政府承办好第六届中国农民歌会。参与举办滁州市民俗文化节,主办全市第二届民歌大赛、第二届乡镇综合文化站文艺调演,开展“送欢乐下基层”活动等。做好农村公益电影和爱教电影的放映工作。组织好元旦·春节文化活动。
   3、推进文艺精品创作。加强舞台艺术等公共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由市演艺公司进一步打磨、编排大型黄梅戏《孝行天下》,编创声乐、器乐、舞蹈、美术等艺术作品。组队参加省第十届艺术节。 
    4、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物保护,加大文物保护单位的执法巡查力度。做好市博物馆建设中的文物征集、复制等工作。招募业余文物保护志愿者,做好“大滁城”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工作。加强“非遗”保护,开展全市“非遗”传承人的培训活动等。
   5、抓好文化市场管理。开展歌舞娱乐、印刷出版、音像、游戏(艺)、网吧和打击非法电视台点、卫星电视地面接收设施、网络共享设备等专项整治行动。持续开展“扫黄打非”工作,坚决查缴淫秽色情、侵权盗版、政治性有害出版物,净化文化市场环境。
   6、助推文化产业发展。开展文化产业招商工作,推动文化产业发展,重点抓好印刷企业和影院建设招商,围绕市开发区现有的印刷企业,积极谋划、推进“滁州印刷产业园”建设。做好省级文化产业基地、园区的申报工作。支持市演艺公司开拓演出市场,开展对外演出业务。
   7、积极推进“小岗村文体中心”建设。积极向省三厅(局)争取项目、资金,帮扶“小岗村文体中心”建设。积极与凤阳县文广新局沟通、协调,做好“小岗村文体中心”的开工建设工作。
   8、加强广播电视行业监管。加大宣传、社会管理和安全播出等工作力度。积极筹备建设市级广播电视监听监看平台,成立局监听监看中心,发挥收听收看工作的作用,提高宣传管理的及时性、有效性。确保舆论导向正确、广播电视健康发展。继续深入开展抵制低俗之风、净化荧屏声频工作。开展安全播出大检查,确保全年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无事故。
   9、推进新闻出版规范管理。加大新闻出版版权监管力度,确保新闻出版市场繁荣稳定。开展新闻出版业年度核验工作。加强出版物内容监管、强化出版物审读把关。进一步巩固和推进软件正版化工作。开展农家书屋读书活动等。  
   10、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促进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大力倡导和促进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建设一支与时俱进的学习型队伍。加大拒腐防变的教育力度和管理力度,打造一支风清气正的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工作队伍。
   11、积极完成市委、市政府和省三个厅(局)交办的其他各项工作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