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XX市法治建设工作总结

2021年度,我市深入推动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规定》,加快推进优化法治环境改革攻坚,认真对照并贯彻落实《中共XX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2021年工作要点》,全力做好法治建设的各项工作。

一、工作举措

(一)提高政治站位,突出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

我市将法治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年度工作计划、市委工作要点和政府工作报告,持续加强法治型政府建设,科学制定法治建设考核指标体系,扎实做好规范性文件“三统一”工作,不断加大行政执法监督力度,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着力提升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基层基础建设,全力抓好优化法治营商环境改革。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常态化研究法治工作,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同志对法治建设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点环节亲自协调、重要任务亲自督办。2021年度,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法治工作3次,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法治工作2次,党委主要领导、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同志亲自批示法治建设重要工作分别为7次、15次和24次。

我市着力加强党政主要负责人的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建设,建立了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法和政府常务会议定期学法制度。2021年度,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和习近平法治思想,集体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国有企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试行》》《XX省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
政府常务会议专题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集体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XX省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优化营商环境条例》《XX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

我市依法治市委员会、办公室及三个协调小组的工作逐步纳入正轨,依法治市委员会以更高站位强化全面依法治市顶层设计,强化对全市法治建设的统筹引领,加强对协调小组的统筹协调,不断健全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制度规范,推动全面依法治市工作更加科学、全面。依法治市办准确把握职能定位,有效整合全市执法、司法、守法普法等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有效推动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机关、司法机关和群团组织形成强大合力,集思广益、协同建设,全力为优化营商环境、疫情防控常态化等重点、中心工作提供坚强的法治保障。各协调小组及时跟踪工作进展、跟进工作热点、加快建设步伐,坚持依法行政、加快司法改革、加大普法力度,形成工作合力,推动法治XX建设开创新局面。2021年度,结合依法治市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及三个协调小组分别召开了2次、4次和10次会议,依法治市委员会和依法治市办共出台了《中共XX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关于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工作的意见》《中共XX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工作方案》《XX市关于抓好涉企行政案件被诉部分负责人须出庭应诉全力促进行政纠纷化解工作的实施办法》《关于集约化非诉讼纠纷解决衔接机制建设实施意见》等13个文件通知。

(二)细化责任清单,推动法治政府建设全面开展

我市制定了《XX市2021年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计划》,细化了责任清单,建立了时间倒排、任务倒逼、责任倒追工作机制。为了进一步推动法治政府建设暨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11月12日—20日,市委依法治市办组织5个调研督察组对全市16个镇街、40个市直部门的法治建设工作进行了现场调研督察。通过现场查看、听取汇报、座谈交流、查阅资料等方式,对各镇街、各市直部门的法治建设工作有了全面深入了解。

一是加大备案审查工作力度。今年,我市落实了司法所长列席党政班子联席会议制度,为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提供法律支撑,为政府出台的各项文件进行法律审查,规避法律风险。市政府公布了重大行政决策事项清单,2021年度共5项重大行政决策,全部进行了合法性审查。共备案审查行政规范性文件13件,其中市政府规范性文件4件,部门规范性文件9件,合法性审查率100%。市政府常务会议议题共150余件全部经司法局审查,确保决策合法。印发了《XX市法律顾问参与备案审查工作规则》,法律顾问、公职律师在合法性审查中充分发挥作用。印发了《关于在制定行政规范性文件过程中充分听取企业和行业协会商会意见的通知》,8件涉企规范性文件全部听取相关企业意见。加强对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平等保护,组织开展了行政规范性文件评估清理工作,集中清理了一批有违公平的规范性文件,市政府共宣布废止行政规范性文件19件。

二是发挥复议应诉制度优势。畅通行政复议申请渠道,在各镇街设立专兼职行政复议联络员共17名。健全行政复议审理机制,成立案件审查专家委员会,邀请法律顾问参与案件审理,提高办案质量。2021年度共办理行政复议案件54件,其中上年度结转8件,本年度新收46件;
受理42件,已审结38件,其中驳回复议申请4件,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26件,撤销原具体行政行为4件,责令行政机关履行职责1件,调解和解后申请人撤回复议申请3件,行政复议综合纠错率21%。提升行政应诉办案能力,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带头出庭应诉,采取多种方式在全市行政执法机关内部开展庭审观摩和案例研讨,主动反思依法行政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从源头上有效预防和化解行政争议。市法院完善庭前督导工作,在向行政机关送达诉状、开庭传票时,一并送达《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通知书》。2021年度,全市共办理一审行政应诉案件96件,已结案90件,其中被法院判决撤销行政行为7件,被确认行政行为违法1件,被责令履行法定职责2件,败诉率11.1%。共开庭63次,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100%。

三是推动严格规范文明执法。推行包容审慎监管,制定《XX市市场监管领域首次轻微违法行为“免罚清单”》《关于规范执法部门“免罚”“轻罚”案件适用程序及法律文书的意见》,对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非主观过失或轻微违规,探索实行“首次不罚”“首次轻罚”。执法部门“不予处罚”21件,涉及不处罚数额81万;
受益的市场主体共20个。证明事项实行清单管理,共梳理出确需行政相对人提供的证明事项共336项,进一步研究细化了办事指南,逐项明确办理地点、办理流程、办理所需材料等,切实方便群众办事。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建立了行政执法数据月报制度,要求所有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案件上传至XX市行政处罚与行政强制网络运行系统。开展了第二批行政执法主体审核确认工作、本年度行政执法证审验和新申请行政执法证人员资格认证工作、行政执法督察证和行政执法听证主持人证申领工作。制定了《XX市行政执法机关内部人员干预、插手案件办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规定》《XX市行政执法投诉举报处理办法》《XX市行政执法责任制度》三个文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纠正违法或者不当的行政行为。引入行政执法社会监督员制度,聘请社会监督员共20名。

四是大力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提升法律服务的群众满意度。全市各镇街、村(居、社区)建立了基层法律服务全覆盖工作机制,各法律顾问主动参与法治扶贫、扫黑除恶、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等中心工作,为党委、政府重大决策提供合法性建议。2021年度,我市法律顾问共开展法律服务活动14314次,其中法治宣传培训4919次,为各镇街、村(居、社区)进行合同审查685件。我市加强了公共法律服务实体阵地建设,市级建立了公共法律服务中心,镇街设立法律服务工作站,村(居、社区)设立司法行政工作室,特别是每个镇街都有示范性的司法行政工作室。我市各级党委、政府以维护群众利益为出发点,积极提供普惠均等的公共法律服务,特别是针对持有下岗证、低保证、残疾证等的困难群众,免于经济审查、优先指派优秀律师,进一步扩大了法律援助的覆盖面。今年,市司法局和市工商联出台了《关于印发<关于建立和推行律师行业服务中小微企业“法律服务代理机制”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成立了律师行业服务中小微企业“法律服务代理机制”工作领导小组,各镇街结合中小微企业经营实际,积极引导、鼓励、支持优质法律服务资源向中小微企业有效流动。市司法局与市行政审批局联合,组织法律顾问为新开办的中小微企业提供一年的公益法律服务。该项服务活动被XX普法网及今日头条刊登,有效提升了我市的法治营商环境。

五是矛盾纠纷非诉解决机制不断健全。我市按照集中资源、健全机制、提升群众满意度的原则,整合了“12345市民热线”,实现“统一受理”“一口办理”。健全依法化解纠纷机制,信访部门认真做好诉访分离工作,并积极教育引导来访人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稳定效果。市司法局积极推进了人民调解组织建设,进一步规范完善了我市1811名人民调解员的电子档案登记表,统一进行编号备案。同时,加强对行政诉讼案件的诉前调解、和解,运用非诉讼纠纷一体化解机制实现行政诉讼案件的合法合理办结。各镇街及相关部门优化资源配置,整合人力财力,加大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平台建设。全市16个镇街依托法律服务工作站、便民服务大厅等综合服务平台设立了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集约调解、行政复议等职能,实现了矛盾纠纷受理化解的一体化。市委政法委出台了《XX市网格化多元化解矛盾纠纷工作方案》,结合我市实际,创新“1+1+N”纠纷化解模式,充分发挥网格作用。市法院、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和市妇联联合建立了“家事纠纷化解联动工作机制”,以“专业人士+爱心人士”的形式科学分组排班,为幸福婚姻护航、让真爱回家!市教育体育局、市司法局联合成立了校园安全事故纠纷调委会,市矛盾纠纷调处中心派驻一名专职律师与调委会开展对点法律服务。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提升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效能,加大先行裁决、终局裁决、先予执行裁决力度,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争议处理统计分析,提升数据统计效率和精确度。XX镇成立了“XX市治安民事纠纷XX派出所人民调解委员会”,推行“警调联动”机制,有效减少了“民转刑”案件和涉法涉诉信访案件。

六是层层压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大力营造尊法守法的社会氛围。我市深入学习宣传以宪法为核心、以《民法典》为重点的各项法律法规,增强全体市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不断提升普法与依法治理水平。今年,在推动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谁主管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的过程中,市委依法治市办创新推行普法责任制平台填报月通报制度,将通报下发给各党政主要负责人,督导落实普法责任制,提高各机关单位、镇街主要负责人对落实普法责任制的重视程度。

我市注重抓住“两个关键”开展法治宣传活动。今年,市委依法治市办组织开展了《民法典》巡回宣讲活动,市司法局副局长XXX同志为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政府常务会、人大机关全体、政协机关全体、纪委监委机关全体宣讲民法典,深入机关事业单位、企业、镇街、学校共作了40余场宣讲报告。通过主会场加分会场,实现了全市学校民法典宣传全覆盖。此外,依托媒体公益普法,XX市电视台录制民法典专题节目,各行政执法单位以普法责任制为抓手,利用LED屏、微信公众号等实施“全覆盖普法”,学习《民法典》、运用《民法典》已在我市形成了浓厚氛围。同时,各行政执法单位也将提高行政执法人员业务素质作为重点目标,组织开展法治专题讲座。例如市行政审批局邀请市司法局副局长XXX同志为全局干部职工作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专题讲座。

二、取得成效

一是法治政府建设水平有了很大提升。我市深入开展优化法治环境攻坚,持续推进免罚清单、法律服务代理等重点任务,完善了行政执法制度,夯实了行政执法基础,领导干部法治意识明显增强,营商环境明显改善。

二是执法水平和执法能力明显提升。行政执法更加文明,案卷制作和音像记录更加规范,法制审核纠错率逐年下降,树立了执法权威,提高了执法效能。行政执法部门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意识进一步增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行政执法行为更加规范,人民群众对行政执法的满意度明显提升,行政复议中行政行为改变率和行政诉讼败诉率呈现“双下降”。

三是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我市重点保障特殊群体的基本公共法律服务权益,将低收入群体、残疾人、老年人、农民工、未成年人和军人军属等作为公共法律服务的重点保障对象,促进公共法律服务群体均等化。广泛开辟法律服务主体为经济转型发展服务、为政府依法管理服务、为基层社会和群众生活服务的渠道,进一步拓展律师、公证、司法鉴定、调解、仲裁、基层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工作的服务领域。

虽然,我市在法治政府建设和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情况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是还存在着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有待进一步落实;
行政执法主体责任落实不充分;
普法责任制的落实力度需进一步加大;
行政机关败诉率较高等问题。

2022年,我市将进一步深化法治政府建设工作,重点做好以下四项工作:

(一)提高政治站位,统筹推进依法治市工作。全面加强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依法治市办牵头抓总的职能作用,推动执法、司法、守法普法各个领域的法治工作,切实形成上下贯通、左右联动、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统筹推进依法治市各项工作高效开展。

(二)坚持以上率下,落实好第一责任人职责。切实落实好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政府常务会议专题学法制度,确保学法时间和实效。根据中共XX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关于将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情况列入年终述职内容的实施意见》要求,把党政主要负责人年终述法活动,与年终述职述廉同部署同考核。

(三)强化示范引领,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对照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指标,扎实开展法治政府示范创建和各项示范创建工作,典型带动法治政府建设。加大对重大行政决策和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查力度,从源头上防止违法“红头文件”出台。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加大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力度,确保行政执法严格规范公正文明。建立健全非诉纠纷一体化解决机制,总结推广“一站式非诉讼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建设经验。加强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工作,确保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100%。落实好“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打造部门分工负责、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大普法”工作格局。

(四)运用法治方式,优化法治营商环境。认真学习贯彻省委、市委有关决策部署,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大局。加强涉企规范性文件的规范清理和对制度实施效果的检测,及时修改和废止不利于企业发展的有关制度文件;
搭建惠企政策宣传的平台,及时将政策红利送到企业。建立健全
“免罚清单”、“法律服务代理”等工作机制,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推进诚信政府建设,认真履行向市场主体依法作出的政策承诺和依法订立的各类合同,避免不必要的行政诉讼;
聚焦影响营商环境尤其是企业反映的执法司法突出问题,严厉打击涉黑涉恶违法犯罪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