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界关于档案的定义还不统一。一般,档案是指人们在各项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各种形式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记录。原始记录性是它的本质属性。我国古代的档案,在各个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商代称为“册”,周代叫作“中”,秦汉称作“典籍”,汉魏以后谓之“文,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档案数字化工作总结4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档案数字化工作总结4篇
第1篇: 档案数字化工作总结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简单修改即可使用,推荐下载! ==
档案数字化工作总结自参加档案工作以来,我接触最多的是档案数字化相关工作。在这1年多的工作经历中,越发觉得档案工作需要发挥档案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参与到档案工作中去,档案数字化工作亦是如此,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档案工作者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不断的作为,才能从中获取宝贵经验,提高自身档案工作的专业素养!
档案数字化工作可谓是任重而道远。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工程,而是有其完整而有序的一个体系,其工作量颇大,需强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作为支撑,方可有条不紊的进行。从拆卷开始一直到最后的还原,会经过目录录入、扫描、存储备份、后期处理等过程,各道工序环环相扣,前面的工作没做好,后期的工作就没法进行。
档案数字化有其方方面面的管理制度,档案工作者需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当然,这仅仅是一个前提。到了具体的数字化工作中就会有不同的规定和要求,我大体将数字化流程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扫描前处理,前期的工作包括调取档案、拆卷、卷内目录录入、页码编号和档案修补等等,这就要求我们的相关工作人员应持有对工作认真细致负责的态度,尤其是目录录入工作,前期的目录录入对后期的扫描挂接有着直接的影响,目录录错将会导致后期需要进行大量的修改清理工作,严重地拖慢整体效率,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一个小小的档号错误,将会导致原文挂接失败或者原文挂接到了不该挂到的地方,笔者曾遇到过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挂接错误和目录错误,究其原因之根本,是为目录有误!因此目录录入工作需要严格的审核和检验。
在这一年多的工作经历中我与目录打交道的次数尤为最甚,也被目录搞得心力交瘁,但目录仍有其规律性和可塑性,有时候自己在修改目录错误的时候发现了并解决了新问题,在面对复杂疑难的目录错误时保持一种细心冷静的心态去思考怎么解决这些错误?在这个过程培养自己、锻炼自己、提高自己,这何尝不是一种收获?
第2篇: 档案数字化工作总结
【案例】纸质档案数字化工程
2013年年初,中国档案杂志社承办了国家档案局第二届“全国档案管理与服务创新优秀案例”评选活动,共征集案例183件。由于某种原因,评选活动中途停止了,我们觉得是非常遗憾的一件事情。其中,有不少案例富有创新性、探索性和可推广、可复制性,为了不使它们明珠投暗,我们决定通过微信的方式将其推送出来,供大家参考。
案例名称:解放军档案馆纸质档案数字化工程
创新理念
着眼创新档案管理模式和利用服务手段,全面实现档案存储数字化、管理现代化、利用网络化,和封存档案原件、多套异质异地安全备份的战略目标,着力解决馆藏档案数字化进度缓慢的“瓶颈”问题,采取超常措施,加快建设步伐,全面展开纸质档案数字化工程,完成全部馆藏档案数字化转换,深入推进数字档案馆建设,牵引档案事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创新内容
一、创新工作模式,集团会战,高速推进,加快馆藏档案数字化进程。面对历经八十多年积累的数量庞大的馆藏纸质档案,面对小规模数字化作业“零敲牛皮糖”速度缓慢的困境,解放军档案馆认真贯彻国家档案局“数字化拉动战略”决策部署,创新突破,采取工程化作业、规模化生产、集团会战等超常方式加速纸质档案数字化建设。调整工作安排,从本馆各岗位抽调干部战士和实习学员,加之外聘专业人员共80多人,组建了数字化攻坚团队;腾退工作用房,改造电源线路,辟出500多平米数字化专用场地;添置硬件设备,研发升级软件,搭建起由100多台(套)计算机、扫描仪等设备构成的数字化转换网络平台;规划时间节点,细化生产进度,量化每日产量,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打了一场“歼灭战”,20个月完成常规方式20年才能完成的数字化任务,彻底解决了档案数字化滞后数字档案馆建设的“瓶颈”性难题。
二、创新管理方式,全程控制,系统防范,确保档案信息的绝对安全。把确保档案信息安全作为档案数字化建设的生命线,多法并举,多管齐下,构筑人防技防相结合、制度措施相呼应的安全防护体系。一是制度上环环相扣。针对参与人员多、工作环节多、档案流转多、信息数据多和安全风险大的实际,制定了相互衔接、配套完善的20多项管理制度和工作职责,规章制度涵盖了全部要素,工作职责细化到各类人员,确保了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安全责任落实到位。二是人员上“硬性”管理。参加数字化转换的人员实行“裸进裸出”,手机、相机、U盘、光盘等电子设备一律不准带入现场。门前设有安检门,两名干部负责进出人员的审查,现场实行双门双锁,分别由两人保管门禁钥匙,做到一人无法进入数字化现场。三是流程上跟踪监管。成立安全领导小组,不定时地进入现场进行安全检查。由领导干部和骨干担任安全管理监督员,配置在各个工作环节中,既全程参与数字化工作,又全程实施监督管理。四是技术上不留空隙。请军队权威技检部门对所有进场设备逐个进行检测;为每台计算机加装军队专用安全管理系统,物理隔断光驱和USB接口;所有计算机加装军队配发的电磁信号干扰器,实施电磁屏蔽;实行每台计算机专人专用,设置密钥保护,防止相互随意登陆,确保万无一失。
三、创新技术体系,研发软件,量化标准,强化提高数字化质量效益。着眼提升效率、扩大效益、确保质量,努力改革完善技术措施。一是研发技术软件。针对数字化建设的业务流程、技术环节、指标要求等特点和需求,研发了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纸质档案数字化转换管理平台”系统软件,设有档案前处理、档案扫描、图像处理、质量检查和数据后处理等模块,实现了档案著录标引、扫描图像自主命名、自动纠偏去边、数据检查核对、批量挂接刻录等功能;研发了“批量数据检查验收软件”,可对目录数据和图像数据的批量挂接进行精确检查,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工劳动,极大地提高了数字化效率。二是优化技术路线。在档案前处理环节加入整理内容,逐卷、逐件档案进行再检查和再加工,修改存在问题,完善目录信息,修裱破损档案;在数据挂接环节加入注录工作,依据技术标准逐项检查、完善注录项目,目录数据进一步完整、准确;在后处理环节,加入保护技术,用无酸纸袋对档案原件进行封存,达到动用一次档案获得多重效益的目的。三是细化技术标准。参照相关行业标准,制定出台了档案整理(前后处理)、档案扫描、图像处理、数据挂接、光盘刻录等10多项质量标准和操作规范,把数字化质量参数分解到每个工作环节、细化到每个操作步骤,实现了质量标准的全程管控,确保了数字化质量要求。
四、创新发展思路,长远规划,持久推进,保证数字化建设永续发展。大规模纸质档案数字化任务完成后,针对后续馆藏增长带来新的数字化需求,保留常态化纸质档案、照片档案小规模数字化生产平台,适时对新近接收和征集进馆档案进行数字化,做到不留存、不积压。针对钢丝带、开盘带和老旧唱片等录音录像档案难于数字化的实际,广泛收集老式播放设备,建成录音录像档案数字化抢救中心,率先展开特殊载体声像档案数字化抢救转换工作,在已数字化馆藏50%声像档案的基础上,两年内完成全部声像档案数字化,届时彻底实现全部馆藏永久档案数字化建设。整合数字化档案信息,分门别类建立起重大战役战斗、重大军事行动和著名军事人物等专题数据库,推动数字档案馆建设向深度发展。
效果及影响
一是率先实现馆藏纸质档案全部数字化。解放军档案馆以前所未有的创新精神和勇气,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完成馆藏XXXX万页的纸质档案数字化任务,闯出了档案数字化“军馆模式”,开创了建设数字档案馆的先河,对全国档案界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杨冬权局(馆)长强调指出:“解放军档案馆档案数字化工作率先走在了全国档案系统的前列,为各级各类档案馆在‘十二五’期间完成馆藏档案数字化任务树立了榜样、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动力,为全国数字档案馆建设带了好头。”2010年以来,先后有50多个军地档案馆到解放军档案馆学习取经,纷纷表示,解放军档案馆思想观念创新、措施手段完善、管理水平一流、建设成果丰硕,十分值得学习借鉴。
二是提升了馆藏档案资源管理的科学水平。档案数字化既是档案管理现代化工程,也是一项档案安全工程。馆藏纸质档案转化为数据形态,实现了计算机检索和查询档案信息,用数字化产品代替原件提供利用,选取可靠的封护技术对纸质档案原件加以封存保护,最大限度地保护了档案原件,延长了其自然寿命。同时,通过档案数据磁盘阵列存储、光盘存储、异地存放等手段,实现档案“多套异质异地”安全备份,全面提高了档案的管理层次和档案馆的容灾抗灾能力,全面提高档案容灾抗灾能力,符合了档案事业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战略需求。
三是开启了网络时代利用服务的全新局面。解放军档案馆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同步升级存储服务系统,将全部档案数字化信息上传至利用服务网络,与目录数据精确挂接,初步实现档案存储数字化、管理现代化、利用网络化模式的转变,开启了网络化查询利用档案的全新局面,极大提高了利用服务效率。同步整合档案信息资源,搞好各类专题数据库建设,为军队中心工作和部队建设提供更加及时准确地的档案信息服务,受到了首长机关、基层官兵等广大利用者的普遍欢迎。
西部高科数字乐谱库面向传媒集团、报业集团、出版社、图书馆、教育机构和政府机构等单位,提供将历史纸质内容转化为数字内容的加工服务,帮助用户实现历史资料的抢救、发掘和保护。已经形成简体中文、繁体中文、古汉字、少数民族文字和外国文字等多语种加工体系。同时,以数字化内容为中心,以数字网络为平台,将数字内容通过新的介质、新的终端传送给受众,实现用户的数字化转型。具体项目包括报纸数字化、期刊数字化、图书数字化和档案(如地方志、年鉴、单据等)数字化。
赞是一种鼓励 | 分享是最好的支持
更多新鲜资讯 请关注西部高科数字乐谱库
西部高科数字乐谱库
西部高科国际研发团队,是国内最早进入云计算虚拟化和文化产业技术开发先行者,目前公共文化产业及文化产业技术市场的成熟度和产品成熟度已经到了关键点。公司所开发的软件、硬件广泛应用于国家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工程、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数字文化共享、数字音乐图书馆、音乐制谱工程、数字乐谱制作;公共文化产业广泛应用引领新一代技术变革。
第3篇: 档案数字化工作总结
档案数字化工作带来的优势与劣势作者:张芮来源:《办公室业务》2019年第09期
【摘要】我国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档案作为不可再生的第一手信息资源,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特点,数字化利用越多、效果越好,增值效果越大。但为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不利的因素。
【关键词】档案数字化;优势;劣势
当前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变化,提升工作效率,逐步使用数字化管理的方式,但这种数字化管理模式在为档案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一些负面影响也随之显现出来。近期我单位将部分档案资料进行了档案数字化加工处理,笔者从几个方面对本次数字化加工中存在的优势与劣势进行分析。
一、档案实施数字化管理的优势
(一)提高经济效益。过去的档案管理模式是以增加办公人员提高服务效率为首要手段,这样做大幅度增加了公司管理成本。档案数字化管理是通过计算机处理将纸质档案信息转化为机器可读档案,既节省了档案的存储空间,又使查阅档案变得极为快捷方便,从而避免了因重复复制档案资料而造成的人员和纸张的浪费,真正实现无纸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提高工作效率。档案数字化管理使资料能及时归档,并快速提供利用。档案的数字化管理使档案信息能够及时存档并得到迅速利用。以我单位人事档案为例,干部在任用、提拔时都需要准确详细的“三龄二历一身份”等档案信息,这时档案数字化管理便可尽快提供详细和即时的数据。另外,数字档案使档案材料的使用非常简单,可以节省大量的查找时间,让利用者足不出户即可实现查档需求。此外,由于信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流动,数字档案实际上已成为“无墙界档案”,档案也从文件实体的保管转变为便于查阅的信息控制中心。
(三)提高对原始档案的保护。将纸质文件转化为数字文件后,档案的使用更加安全和方便。尤其是档案材料的历史悠久,数字处理无疑是更好的保护。此外,经过数字加工处理后,也防止了一些文件的伪造和篡改。实现档案数字化管理不仅可以通过权限控制直接在网上查阅打印,而且减少了对档案原件的调阅次数和复印次数,延长了档案的寿命,有效对档案原件进行保管和保护,确保了档案实体安全。
第4篇: 档案数字化工作总结
档案数字化工作总结
档案数字化工作总结
档案数字化工作总结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档案部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档案工作迈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档案部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2017年,xxxx县档案局根据档案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结合我馆的实际,始终把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作为档案事业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适时规划,突出重点、有序推进,在基础设施建设、档案数据库建设、档案网站建设以及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为进一步加强我县档案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县档案局成立档案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制订《xxxx县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意见》,积极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宣传工作,将档案信息化建设作为政务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努力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提高服务质量。同时积极与县委、县政府及相关部门沟通,加强协作,及时将档案信息化工作纳入全县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之中,统筹、协调、规划全县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
二、加大投入,夯实基础。2017年,我局在经费比较困难的情况下,通过各种途径,增加对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今年我局在原有的基础上,投入近20万元,添置服务器、网络版软件、计算机、数码照相机、复印机等相关数码设备,极大的改善了我局的信息化硬件设施,促进了我局档案信息化工作的发展。在全县各镇区(街道)及县直各部门的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局针对各单位财力条件的不同,提出财力许可的单位一次性投入到位,财力条件有限的单位,先添置部分先行设备,并采用逐年分步添加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至2017年底,县直各单位综合档案室档案管理软件计算机普及率达到98%以上,镇区档案室达90%,其它基础设施也在逐步完善之中,为我县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奠定了物质基础。
三、分步实施,档案数字化建设初具规模档案目录的数字化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先行基础工作,也是数字化档案馆(室)建设的必备条件。我们优先突出服务重点,为了使老百姓能及时享受到党和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惠民政策,我局把便民利民惠民作为此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点把馆藏的民生档案目录先行数字化录入。截止2017年底,已录入馆藏档案目录案卷级52536条、文件级812456条,大大方便了我县人民群众的查找利用,也为我馆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今年我局投入16万元资金,通过招投标的方式,对馆藏部分利用率较高的纸质档案及珍贵档案进行数字化加要,截止2017年11月份,共全文扫描档案368322页,为建设档案全文数据库和多媒体数据库打下了基础。为了实现档案馆、档案室在业务上相互衔接,便于机读档案目录和电子档案的移交,我局向财政局等档案工作硬件设施较好150多家单位推广使用了档案管理系统,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四、加快步伐,推进档案信息网站及政府公开信息查阅场所建设2017年,我县不断完善档案信息网站建设,结合实际情况,及时对网站版面内容进行增加,目前我局档案信息网站分别整合了政府公开信息查询、现行文件查询及档案馆馆藏档案查询三个利用版块,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档案信息网将档案信息资源集聚和整合起来,实现档案资源社会共享,更好地为各级领导和机关服务,为社会各界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五、加强培训,提升档案人员综合素质我局历来重视对档案业务人员的的培训工作。2017年我局积极开展省、市、县电子政务和档案信息化知识培训共3次,定期对各单位专(兼)职档案人员进行计算机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等方面的培训,努力提高其掌握和运用现代化技术的能力。并针对新形势、提出新要求,要求各单位的专(兼)职档案人员需持双证(《档案工作资格证书》和《江苏省计算机能力二级证书》)上岗,努力把我县档案队伍建设成既会档案管理、又会计算机操作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回顾2017年我局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有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xxxx县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意见》,积极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宣传工作,将档案信息化建设作为政务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努力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提高服务质量。同时积极与县委、县政府及相关部门沟通,加强协作,及时将档案信息化工作纳入全县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之中,统筹、协调、规划全县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
二、加大投入,夯实基础。2017年,我局在经费比较困难的情况下,通过各种途径,增加对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今年我局在原有的基础上,投入近20万元,添置服务器、网络版软件、计算机、数码照相机、复印机等相关数码设备,极大的改善了我局的信息化硬件设施,促进了我局档案信息化工作的发展。在全县各镇区(街道)及县直各部门的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局针对各单位财力条件的不同,提出财力许可的单位一次性投入到位,财力条件有限的单位,先添置部分先行设备,并采用逐年分步添加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至2017年底,县直各单位综合档案室档案管理软件计算机普及率达到98%以上,镇区档案室达90%,其它基础设施也在逐步完善之中,为我县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奠定了物质基础。
三、分步实施,档案数字化建设初具规模档案目录的数字化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先行基础工作,也是数字化档案馆(室)建设的必备条件。我们优先突出服务重点,为了使老百姓能及时享受到党和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惠民政策,我局把便民利民惠民作为此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点把馆藏的民生档案目录先行数字化录入。截止2017年底,已录入馆藏档案目录案卷级52536条、文件级812456条,大大方便了我县人民群众的查找利用,也为我馆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今年我局投入16万元资金,通过招投标的方式,对馆藏部分利用率较高的纸质档案及珍贵档案进行数字化加要,截止2017年11月份,共全文扫描档案368322页,为建设档案全文数据库和多媒体数据库打下了基础。为了实现档案馆、档案室在业务上相互衔接,便于机读档案目录和电子档案的移交,我局向财政局等档案工作硬件设施较好150多家单位推广使用了档案管理系统,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四、加快步伐,推进档案信息网站及政府公开信息查阅场所建设2017年,我县不断完善档案信息网站建设,结合实际情况,及时对网站版面内容进行增加,目前我局档案信息网站分别整合了政府公开信息查询、现行文件查询及档案馆馆藏档案查询三个利用版块,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档案信息网将档案信息资源集聚和整合起来,实现档案资源社会共享,更好地为各级领导和机关服务,为社会各界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五、加强培训,提升档案人员综合素质我局历来重视对档案业务人员的的培训工作。2017年我局积极开展省、市、县电子政务和档案信息化知识培训共3次,定
期对各单位专(兼)职档案人员进行计算机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等方面的培训,努力提高其掌握和运用现代化技术的能力。并针对新形势、提出新要求,要求各单位的专(兼)职档案人员需持双证(《档案工作资格证书》和《江苏省计算机能力二级证书》)上岗,努力把我县档案队伍建设成既会档案管理、又会计算机操作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回顾2017年我局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有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江苏省档案信息化建设规划纲要(2017,2017年)》、《南京市档案信息化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南京市档案信息化建设若干意见》等相关文件要求,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揽、以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为主线、以省市要求为目标,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在全区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框架内,以网络建设为基础、以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以加强电子文件管理为重点,逐步实现重要档案资源数字化、档案信息利用和服务网络化、档案管理技术现代化、档案信息工作法制化,努力构建栖霞特色的档案信息服务多元体系。
一、领导重视、部门支持,完善档案信息化建设制度保障栖霞区档案信息化建设从启动开始,便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2017年新馆建设工程中,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同步开展了数字档案馆建设的规划与设计,为档案信息化建设配备设施、预留条件。近年来,区委、区政府更是在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给予支持,投入资金160余万元,用于区档案馆软硬件设施的提档升级,为全区档案信息化建设夯实基础。同时,区政府信息中心辟出专门IP地址,用于区档案信息系统内部局域网敷设。成立了栖霞区声像档案管理中心,区委副书记亲自担任中心主任,区委常委、宣传部长以及分管副区长担任中心副主任,足见区委、区政府领导对这项工作的认识。面向全区各街道、部门及企事业单位转发了区档案局(馆)拟定的《南京市栖霞区档案信息化实施意见》,为全区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与此同时,全区70多家机关部门、街道、企事业单位,也积极响应区委、区政府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号召,做到资金到位、人员到位、设备到位、场所到位,实现自身档案室与区档案馆信息化建设同步设计、同步实施、同步达标。
二、购置设施、搭建网络,推进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正逐步被综合应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电子化办公模式所取代,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日益深入,信息化程度逐步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在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栖霞区档案局着重从硬件与软件建设两个方面着手。
1、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和办公自动化。目前共购置服务器3台、计算机43台、投影仪1台、交换机1台、显示屏1台、触摸屏1台、刻录机3台、扫描仪2台、打印机4台、复印机2台、计算机自动控制温湿度记录设备1套,以及摄像机、照相机、电视机、录音机等多种硬件设施,极大方便数据传输与资源共享。全区70多家机关部门、街道、企事业单位的档案室也配套购置计算机100余台,栖霞区应用计算机管理档案的普及率达100%。
2、强化软件设施建设,搭建档案信息化网络平台。栖霞区档案局借创建江苏省特二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和国家二级馆的有利契机,先后投入经费160多万元,为档案局(馆)设立独立门户网站、搭建文档一体化档案综合管理系统、构建全区档案信息系统局域网。【档案信息化工作总结4篇】档案信息化工作总结4篇。全区各街
道、部门、企事业单位也同步建立档案管理系统,并通过专有网络与区档案馆通联,实现档案录入和管理的数字化、集成化、网络化。
三、需求出发、稳步前进,注重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栖霞区档案馆建馆以来,已累计入藏各类档案103个全宗97万条。馆藏资源的不断增加与丰富,社会档案信息需求的丰富化、全面化和差异化,使得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呈现出多途径、多样化的特点。为适应新形势所带来的新变化,栖霞区档案局打破旧有的条块结合体系,一切从需求出发,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尝试构建档案信息资源复合动态模式。
1、建立档案目录数据库。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是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先导,完备的档案目录数据库,将为未来的档案全文数据库建设提供优良的元知识元与元网络节点,是优良档案全文数据库的必备条件。基于此,栖霞区档案馆完成馆藏的103个全宗的97万条案卷目录和文件级目录的数据录入,实现全馆文件目录100,数字化。同时,建立目录中心,做到各单位档案室档案文件定期进馆、目录实时入库,实现数据库动态管理,基本完成文件级目录库建设。
2、推进档案全文数据库和多媒体数据库建设。栖霞区档案局长期聘用6名人员,配备高速扫描仪2台、服务器3台、计算机43台以及相应的存储设备,组建档案数字化加工线,专门负责馆藏档案以及全区照片、录音、录像等多媒体资料的数字化工作。本着从需求出发的宗旨,首先开展对查档利用率最高的、关系民生的档案资源全文数字化工作。2017年,完成区委办、区政府办等26个全宗的文书档案、招工档案、干部任免档案等合计97万页纸质档案的数字化加工,并通过全区电子政务平台,实现检索与查阅的网络化。四、依托平台、协调发展,着力档案管理应用系统建设在档案管理应用系统建设中,栖霞区档案局(馆)注重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努力开创档案资源的全社会共享之路。从宏观上,栖霞区档案局(馆)注重对管理理念的变革,树立前端控制、知识化管理与集成管理的理念;在具体实践中,致力于构建一个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的管理一体化、资源数字化、服务网络化的立体档案资源管理系统。目前,栖霞区档案局(馆)的主要是依托电子政务建设,建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组织保障机构,尽量获得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财政支持,并将档案资源建设纳入全区电子政务发展规划,保证信息资源共享。最终,依托电子政务平台,实现主动沟通,促进协调发展。
1、搭建文档一体化档案综合管理系统,加快电子文件中心建设。栖霞区档案局(馆)开通网上“现行文件利用中心”,通过定期收集区机关各部门可公开的政务文件,建成动态文件数据库,在网络上尝试提供现行文件分类检索查询服务。与软件公司合作开发“栖霞区文档一体化档案综合管理系统”,利用自动采集与数据挖掘技术,通过与区电子公文交换系统的对接,实现区电子公文网入网单位网内收文、发文自动记录、自动分类、自动归档,初步建构起基于栖霞区电子政务平台的电子文件中心。
2、建立栖霞区声像档案管理中心,创新声像档案管理模式。包括照片、录音、录像在内的声像档案的收集、储存与利用,一直是档案资源管理中的一块软肋。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声像档案的利用越来越频繁,如何更好的保存旧有的照片档案,并整合包括栖霞区有线电视台、《栖霞简报》在内的区内新闻媒体及各街道、部门产生的数量愈发庞大的声像档案资源,使其发挥更大社会效用,成为栖霞区档案局(馆)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又一个工作的重点。在栖霞区档案局(馆)的
积极推动下,栖霞区委、区政府成立栖霞区声像档案管理中心,为声像档案资料的收集齐全、完整归档提供了组织保证。管理中心由区委、区政府牵头,区四大办公室、区委宣传部、区级机关工委、区文化局等部门以及区属各街道工委参与,区档案局具体负责。管理中心成立以来,共收集、整理、数字化党和国家领导人来区视察、考察的各类照片以及反映全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工业、农业和社会事业等方面的照片1万余张,以及从区有线电视台收集历年节目影像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数码照片档案管理系统”与“音频、视频档案管理系统”两个子系统。
3、开通栖霞区档案门户网,拓展档案信息化服务新渠道。栖霞区档案局开通自己的门户网站??栖霞档案网。网站基于JS技术搭建,使用智能化后台管理系统,做到操作简便、权责明确、内容丰富,既适应政府机关工作又符合群众浏览查询需要。网站设置14大板块,内容囊括局(馆)介绍、政务公开、档案查询、现行文件查询、政策法规、业务指导、工作动态、网上展厅、栖霞区大事记、政府信息公开等内容。网站充分利用网络分布的广泛性、开放性、动态性和非线性等特点,在网上公布馆藏指南和检索目录,定期进行特色档案信息发布等,在互联网上开辟了一个为社会各界服务的新渠道。目前网站上载开放档案目录4000多条,访问人数与日俱增,初步显现档案门户网站社会效益。
五、践行标准、制定规范,尝试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建设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栖霞区自档案信息化建设启动伊始,栖霞区档案局(馆)便十分注重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一方面认真学习、领悟我国已经颁布的与档案信息化相关的标准,并努力践行这些标准;另一方面依据具体实践经验,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评价并修订现有的标准,逐步建立适应栖霞区自身特点的标准体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GB,T18894—2017)、《江苏省档案管理条例》、《南京市档案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栖霞区的实际情况,经区委、区政府同意,栖霞区档案局(馆)制定了《栖霞区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办法》。~。从电子文件的收集、整理、归档、管理、利用等环节对电子文件的操作进行严格的控制,提出具体要求。依据“办法”,全区近70家单位的档案室实现现行文件实施入库,每个季度向区档案馆报送一次声像档案,进一步规范了全区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
六、加强培训、提高能力,重视档案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信息化人才是推动档案信息化发展的动力,是档案信息化建设最宝贵的资源。重视信息化人才培养,提高档案从业者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能,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迫切任务。栖霞区档案局在全区档案人员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整体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加大了对档案人员计算机技能及信息化水平的培训力度,为信息化建设的持续发展做好准备。
一是积极参加各级举办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培训班和档案信息化培训班,经培训绝大多数人都通过了公务员计算机应用技能考试,掌握了档案信息化基础知识,大部分档案人员都能够独立开展文档一体化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和基本维护工作;
二是积极组织部分从事计算机应用的人员参加政府信息化领导小组举办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培训、协同办公系统培训及信息安全培训等;
三是定期对本区档案人员开展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网络基础、文字处理、数据处理、电子邮件使用、电子文档管理、档案管理系统操作运行等方面的
知识与技能。在工作中,栖霞区档案局还安排人员定期到各个部门进行信息化指导,遇到有关信息化方面的疑问,始终做到有求必应、不厌其烦、耐心指导。经过努力,全区档案人员信息化技能水平大大提高。
七、严格纪律、落实规定,确保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信息技术的应用,特别是网络技术的普及,档案信息安全问题成为档案信息化建设成败与否的关键。档案信息安全涉及档案信息不稳定性、档案信息内容服务安全、档案信息数据系统安全、知识产权以及涉密档案安全保密等方面内容。栖霞区档案局(馆)切实落实国家及省、市相关部门对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各项规定和要求,构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所需要的软件、硬件环境,确保档案信息安全。
1、建立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框架,逐步完善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体制。安装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实现局(馆)24小时实时监控;加强对档案馆计算机管理系统的监管,每台计算机实行定人定岗制度,其他人员未经同意不得随意使用,微机房工作人员不得将与工作无关的光盘、磁盘上机使用,确保档案数据库安全;加强对电子文件归档工作的监督和指导,保证归档电子文件的真实、完整和有效;档案馆的内部局域网与外网实行物理隔离,内网与外网分别运行在两台服务器上,并在外网上加了硬件防火墙,外网主要运行档案门户网站,内网主要运行馆内的0A系统与档案管理系统软件,并与政务网相连;加强身份认证和密钥等管理,使用网络行为控制系统,确保档案信息网络传输的安全。
2、深入贯彻《江苏省档案信息化建设保密管理办法》,严格执行保密制度。在“栖霞区档案管理系统”软件制作及档案全文数字化过程中,严格遵守保密规定,杜绝档案资料外泄情况的发生。建成后的“栖霞档案管理系统”设置严格的身份鉴别、访问控制和加密存储等安全保密措施。同时,栖霞区档案局还制定《栖霞区档案局保密制度》、《栖霞区档案局微机房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要求全局人员提高保密意识,严格按照保密制度执行,切实加强信息化条件下的保密工作,提高防范高技术窃密的能力。外网信息发布方面,实行定人定责,严格遵守相关的安全保密制度,非开放的档案信息一律不上外网,上网的档案目录和全文信息要经过严格的划控和鉴定,确保所有上网信息安全,防止失密、泄密事件发生。
八、档案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持续快速发展急需专业的网络、数据库维护人员和专业计算机操作人员,目前档案局人员结构老化,专业人才严重缺乏,急需专业人员来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
2、档案工作人员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和目标还不十分明确,资源共建与共享意识不强,缺乏宏观规划和管理,局限于档案库收藏资料、贮存档案的一般性水平。
3、档案门户网站建设还处在低层次的起步阶段。在现代网络环境下,档案网站的建立在一定意义上讲只是流于形式,公布的内容还不能体现档案工作的特色,无法满足社会各方面利用档案网站查阅利用档案信息的需要。2017年栖霞区档案局档案信息化工作在省、市档案局的关心指导下,取得了一定成绩,发挥了较好服务功能,产生了一定社会效应,但同时也深刻体悟到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与广大档案利用者对数字档案需求的多元化、复杂化、个性化。在新的起点上,栖霞区档案局档案信息化建设将从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出发,通过有效履行服务职责来完善自身发展
所需的外部社会环境,并从社会中获取自身发展的不竭动力。同时,本着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加大档案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加强档案信息化资源建设,完善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强化档案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保障档案信息化数据的安全,进一步整体推进档案管理信息化和现代化进程。我们坚信,唯有充分认识档案信息化
努力构建全新的多元档案信息服务体系,才是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建设的最终目的,才能真正推动栖霞档案工作更好更快发展。档案数字化工作总结 一、进行网站改版,融入政府网站集约化建设2017年南通档案信息网在开通七周年之际进行了第四次改版。此次改版较前三次具有不同的意义,根据市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市电子政务建设的意见》,为加快“阳光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进程,提高政府网站集约化建设水平,改版后的南通档案信息网作为“中国南通”政府网站子网站之一,集中到市政府信息网络管理中心主机房,加入统一的数据中心,从而实现高性能的网络传输和高安全性的防护体系。改版过程中,在网站的栏目设置及内容上,仍然以政务信息公开,提升服务水平为指导思想,围绕政务公开信息注重完整性、服务类信息力求有深度、公共参与信息提高透明度来拟定改版方案。特别是网站的首页综合局领导和各处室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大的调整,体现图文并茂和有序归类,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同时还增加了南通历史文化元素,增设了“南通印象”、“文博馆群”等子栏目,点击率较高的“以案说法”、“档案里的故事”和“地方掌故”等栏目充实了信息量,增加内容约三十多万字,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二、拓展网络功能,确保数据快捷检索和有序管理局域网自2017年开通以来,为馆藏档案的查询利用提供了准确快捷的服务。为进一步发挥局域网的作用,今年局域网建设的目标定位于从多方面拓展了网络功能上。
一是完善并拓展档案管理软件功能,对原有的“档案鉴定与销毁”、“档案统计”等功能进行了改进,使操作更加方便;增加了档案的“划控”功能,实现了档案划控的在线操作。
二是进一步充实数据库内容,加大馆藏档案的数字化进程,新增电子目录41万多条,全文数据100多万页。建成了232万多条的目录数据库和422万多页的全文数据库。
三是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在建立照片档案、多媒体档案数据库的基础上,利用综合档案管理系统平台,整理出包括婚姻、介绍信、干部任免、清房、知青等事关民生的电子目录,并对这部分档案优先数字化,建立了38万多条目录和38万多页全文的民生档案数据库。
三、加强基地管理,推进档案全文数字化2017年数字处理中心主要任务是推进利用频率高的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年初为保证完成一级馆的目标任务,组织员工克服畏难情绪,对去年的遗留难题——26.6万条利用频率高的档案目录无法实行全文挂接进行攻关,花了两个多月时间逐条核对,如期完成了任务。经过员工的努力,完成馆藏档案数字扫描126万多页。四、正常视频采集,加强数据库安全管理继续做好专题声像档案——南通新闻的视频采集、编辑、编目、刻录光盘等系列工作,按归档要求著录条目2551条、刻录光盘212张,制作市领导重要活动专辑25张。为加强本局(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保密管理,制定了本局《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和保密管理规定》,规范管理馆藏档案电子数据,做到专人专机专用,数据的导
入导出使用专门的移动存储设备,及时更新杀毒软件,从源头上防止病毒和数据的丢失;及时存储备份数字处理中心产生的全文数据,做到所有馆藏档案电子数据光盘一式两套,一套封存,一套利用;除视频档案外,所有电子数据都进局域网保存。档案数字化工作总结近几年来,我区档案信息化工作以上级档案部门有关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长远规划和具体部署为指导,紧紧跟随并积极参与“数字玄武”电子政务建设,在提高思想认识,争取领导支持,健全工作机制的基础上,稳步加快推进,使全区档案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和较好成效。现将我们的主要工作情况汇报如下:江苏省档案信息化建设规划纲要(2017,2017年)》、《南京市档案信息化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南京市档案信息化建设若干意见》等相关文件要求,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揽、以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为主线、以省市要求为目标,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在全区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框架内,以网络建设为基础、以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以加强电子文件管理为重点,逐步实现重要档案资源数字化、档案信息利用和服务网络化、档案管理技术现代化、档案信息工作法制化,努力构建栖霞特色的档案信息服务多元体系。
一、领导重视、部门支持,完善档案信息化建设制度保障栖霞区档案信息化建设从启动开始,便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2017年新馆建设工程中,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同步开展了数字档案馆建设的规划与设计,为档案信息化建设配备设施、预留条件。近年来,区委、区政府更是在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给予支持,投入资金160余万元,用于区档案馆软硬件设施的提档升级,为全区档案信息化建设夯实基础。同时,区政府信息中心辟出专门IP地址,用于区档案信息系统内部局域网敷设。成立了栖霞区声像档案管理中心,区委副书记亲自担任中心主任,区委常委、宣传部长以及分管副区长担任中心副主任,足见区委、区政府领导对这项工作的认识。面向全区各街道、部门及企事业单位转发了区档案局(馆)拟定的《南京市栖霞区档案信息化实施意见》,为全区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与此同时,全区70多家机关部门、街道、企事业单位,也积极响应区委、区政府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号召,做到资金到位、人员到位、设备到位、场所到位,实现自身档案室与区档案馆信息化建设同步设计、同步实施、同步达标。
二、购置设施、搭建网络,推进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正逐步被综合应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电子化办公模式所取代,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日益深入,信息化程度逐步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在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栖霞区档案局着重从硬件与软件建设两个方面着手。
1、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和办公自动化。目前共购置服务器3台、计算机43台、投影仪1台、交换机1台、显示屏1台、触摸屏1台、刻录机3台、扫描仪2台、打印机4台、复印机2台、计算机自动控制温湿度记录设备1套,以及摄像机、照相机、电视机、录音机等多种硬件设施,极大方便数据传输与资源共享。全区70多家机关部门、街道、企事业单位的档案室也配套购置计算机100余台,栖霞区应用计算机管理档案的普及率达100%。
2、强化软件设施建设,搭建档案信息化网络平台。栖霞区档案局借创建江苏省特二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和国家二级馆的有利契机,先后投入经费160多万元,为档案
局(馆)设立独立门户网站、搭建文档一体化档案综合管理系统、构建全区档案信息系统局域网。【档案信息化工作总结4篇】档案信息化工作总结4篇。全区各街道、部门、企事业单位也同步建立档案管理系统,并通过专有网络与区档案馆通联,实现档案录入和管理的数字化、集成化、网络化。
三、需求出发、稳步前进,注重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栖霞区档案馆建馆以来,已累计入藏各类档案103个全宗97万条。馆藏资源的不断增加与丰富,社会档案信息需求的丰富化、全面化和差异化,使得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呈现出多途径、多样化的特点。为适应新形势所带来的新变化,栖霞区档案局打破旧有的条块结合体系,一切从需求出发,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尝试构建档案信息资源复合动态模式。
1、建立档案目录数据库。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是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先导,完备的档案目录数据库,将为未来的档案全文数据库建设提供优良的元知识元与元网络节点,是优良档案全文数据库的必备条件。基于此,栖霞区档案馆完成馆藏的103个全宗的97万条案卷目录和文件级目录的数据录入,实现全馆文件目录100,数字化。同时,建立目录中心,做到各单位档案室档案文件定期进馆、目录实时入库,实现数据库动态管理,基本完成文件级目录库建设。
2、推进档案全文数据库和多媒体数据库建设。栖霞区档案局长期聘用6名人员,配备高速扫描仪2台、服务器3台、计算机43台以及相应的存储设备,组建档案数字化加工线,专门负责馆藏档案以及全区照片、录音、录像等多媒体资料的数字化工作。本着从需求出发的宗旨,首先开展对查档利用率最高的、关系民生的档案资源全文数字化工作。2017年,完成区委办、区政府办等26个全宗的文书档案、招工档案、干部任免档案等合计97万页纸质档案的数字化加工,并通过全区电子政务平台,实现检索与查阅的网络化。四、依托平台、协调发展,着力档案管理应用系统建设在档案管理应用系统建设中,栖霞区档案局(馆)注重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努力开创档案资源的全社会共享之路。从宏观上,栖霞区档案局(馆)注重对管理理念的变革,树立前端控制、知识化管理与集成管理的理念;在具体实践中,致力于构建一个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的管理一体化、资源数字化、服务网络化的立体档案资源管理系统。目前,栖霞区档案局(馆)的主要是依托电子政务建设,建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组织保障机构,尽量获得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财政支持,并将档案资源建设纳入全区电子政务发展规划,保证信息资源共享。最终,依托电子政务平台,实现主动沟通,促进协调发展。
1、搭建文档一体化档案综合管理系统,加快电子文件中心建设。栖霞区档案局(馆)开通网上“现行文件利用中心”,通过定期收集区机关各部门可公开的政务文件,建成动态文件数据库,在网络上尝试提供现行文件分类检索查询服务。与软件公司合作开发“栖霞区文档一体化档案综合管理系统”,利用自动采集与数据挖掘技术,通过与区电子公文交换系统的对接,实现区电子公文网入网单位网内收文、发文自动记录、自动分类、自动归档,初步建构起基于栖霞区电子政务平台的电子文件中心。
2、建立栖霞区声像档案管理中心,创新声像档案管理模式。包括照片、录音、录像在内的声像档案的收集、储存与利用,一直是档案资源管理中的一块软肋。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声像档案的利用越来越频繁,如何更好的保存旧有的照
片档案,并整合包括栖霞区有线电视台、《栖霞简报》在内的区内新闻媒体及各街道、部门产生的数量愈发庞大的声像档案资源,使其发挥更大社会效用,成为栖霞区档案局(馆)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又一个工作的重点。在栖霞区档案局(馆)的积极推动下,栖霞区委、区政府成立栖霞区声像档案管理中心,为声像档案资料的收集齐全、完整归档提供了组织保证。管理中心由区委、区政府牵头,区四大办公室、区委宣传部、区级机关工委、区文化局等部门以及区属各街道工委参与,区档案局具体负责。管理中心成立以来,共收集、整理、数字化党和国家领导人来区视察、考察的各类照片以及反映全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工业、农业和社会事业等方面的照片1万余张,以及从区有线电视台收集历年节目影像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数码照片档案管理系统”与“音频、视频档案管理系统”两个子系统。
3、开通栖霞区档案门户网,拓展档案信息化服务新渠道。栖霞区档案局开通自己的门户网站??栖霞档案网。网站基于JS技术搭建,使用智能化后台管理系统,做到操作简便、权责明确、内容丰富,既适应政府机关工作又符合群众浏览查询需要。网站设置14大板块,内容囊括局(馆)介绍、政务公开、档案查询、现行文件查询、政策法规、业务指导、工作动态、网上展厅、栖霞区大事记、政府信息公开等内容。网站充分利用网络分布的广泛性、开放性、动态性和非线性等特点,在网上公布馆藏指南和检索目录,定期进行特色档案信息发布等,在互联网上开辟了一个为社会各界服务的新渠道。目前网站上载开放档案目录4000多条,访问人数与日俱增,初步显现档案门户网站社会效益。
五、践行标准、制定规范,尝试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建设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栖霞区自档案信息化建设启动伊始,栖霞区档案局(馆)便十分注重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一方面认真学习、领悟我国已经颁布的与档案信息化相关的标准,并努力践行这些标准;另一方面依据具体实践经验,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评价并修订现有的标准,逐步建立适应栖霞区自身特点的标准体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GB,T18894—2017)、《江苏省档案管理条例》、《南京市档案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栖霞区的实际情况,经区委、区政府同意,栖霞区档案局(馆)制定了《栖霞区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办法》。~。从电子文件的收集、整理、归档、管理、利用等环节对电子文件的操作进行严格的控制,提出具体要求。依据“办法”,全区近70家单位的档案室实现现行文件实施入库,每个季度向区档案馆报送一次声像档案,进一步规范了全区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
六、加强培训、提高能力,重视档案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信息化人才是推动档案信息化发展的动力,是档案信息化建设最宝贵的资源。重视信息化人才培养,提高档案从业者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能,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迫切任务。栖霞区档案局在全区档案人员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整体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加大了对档案人员计算机技能及信息化水平的培训力度,为信息化建设的持续发展做好准备。
一是积极参加各级举办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培训班和档案信息化培训班,经培训绝大多数人都通过了公务员计算机应用技能考试,掌握了档案信息化基础知识,大部分档案人员都能够独立开展文档一体化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和基本维护工作;
二是积极组织部分从事计算机应用的人员参加政府信息化领导小组举办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培训、协同办公系统培训及信息安全培训等;
三是定期对本区档案人员开展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网络基础、文字处理、数据处理、电子邮件使用、电子文档管理、档案管理系统操作运行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在工作中,栖霞区档案局还安排人员定期到各个部门进行信息化指导,遇到有关信息化方面的疑问,始终做到有求必应、不厌其烦、耐心指导。经过努力,全区档案人员信息化技能水平大大提高。
七、严格纪律、落实规定,确保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信息技术的应用,特别是网络技术的普及,档案信息安全问题成为档案信息化建设成败与否的关键。档案信息安全涉及档案信息不稳定性、档案信息内容服务安全、档案信息数据系统安全、知识产权以及涉密档案安全保密等方面内容。栖霞区档案局(馆)切实落实国家及省、市相关部门对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各项规定和要求,构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所需要的软件、硬件环境,确保档案信息安全。
1、建立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框架,逐步完善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体制。安装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实现局(馆)24小时实时监控;加强对档案馆计算机管理系统的监管,每台计算机实行定人定岗制度,其他人员未经同意不得随意使用,微机房工作人员不得将与工作无关的光盘、磁盘上机使用,确保档案数据库安全;加强对电子文件归档工作的监督和指导,保证归档电子文件的真实、完整和有效;档案馆的内部局域网与外网实行物理隔离,内网与外网分别运行在两台服务器上,并在外网上加了硬件防火墙,外网主要运行档案门户网站,内网主要运行馆内的0A系统与档案管理系统软件,并与政务网相连;加强身份认证和密钥等管理,使用网络行为控制系统,确保档案信息网络传输的安全。
2、深入贯彻《江苏省档案信息化建设保密管理办法》,严格执行保密制度。在“栖霞区档案管理系统”软件制作及档案全文数字化过程中,严格遵守保密规定,杜绝档案资料外泄情况的发生。建成后的“栖霞档案管理系统”设置严格的身份鉴别、访问控制和加密存储等安全保密措施。同时,栖霞区档案局还制定《栖霞区档案局保密制度》、《栖霞区档案局微机房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要求全局人员提高保密意识,严格按照保密制度执行,切实加强信息化条件下的保密工作,提高防范高技术窃密的能力。外网信息发布方面,实行定人定责,严格遵守相关的安全保密制度,非开放的档案信息一律不上外网,上网的档案目录和全文信息要经过严格的划控和鉴定,确保所有上网信息安全,防止失密、泄密事件发生。
八、档案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持续快速发展急需专业的网络、数据库维护人员和专业计算机操作人员,目前档案局人员结构老化,专业人才严重缺乏,急需专业人员来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
2、档案工作人员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和目标还不十分明确,资源共建与共享意识不强,缺乏宏观规划和管理,局限于档案库收藏资料、贮存档案的一般性水平。
3、档案门户网站建设还处在低层次的起步阶段。在现代网络环境下,档案网站的建立在一定意义上讲只是流于形式,公布的内容还不能体现档案工作的特色,无法满足社会各方面利用档案网站查阅利用档案信息的需要。2017年栖霞区档案局档
案信息化工作在省、市档案局的关心指导下,取得了一定成绩,发挥了较好服务功能,产生了一定社会效应,但同时也深刻体悟到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与广大档案利用者对数字档案需求的多元化、复杂化、个性化。在新的起点上,栖霞区档案局档案信息化建设将从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出发,通过有效履行服务职责来完善自身发展所需的外部社会环境,并从社会中获取自身发展的不竭动力。同时,本着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加大档案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加强档案信息化资源建设,完善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强化档案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保障档案信息化数据的安全,进一步整体推进档案管理信息化和现代化进程。我们坚信,唯有充分认识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努力构建全新的多元档案信息服务体系,才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才能真正推动栖霞档案工作更好更快发展。档案数字化工作总结
一、进行网站改版,融入政府网站集约化建设2017年南通档案信息网在开通七周年之际进行了第四次改版。此次改版较前三次具有不同的意义,根据市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市电子政务建设的意见》,为加快“阳光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进程,提高政府网站集约化建设水平,改版后的南通档案信息网作为“中国南通”政府网站子网站之一,集中到市政府信息网络管理中心主机房,加入统一的数据中心,从而实现高性能的网络传输和高安全性的防护体系。改版过程中,在网站的栏目设置及内容上,仍然以政务信息公开,提升服务水平为指导思想,围绕政务公开信息注重完整性、服务类信息力求有深度、公共参与信息提高透明度来拟定改版方案。特别是网站的首页综合局领导和各处室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大的调整,体现图文并茂和有序归类,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同时还增加了南通历史文化元素,增设了“南通印象”、“文博馆群”等子栏目,点击率较高的“以案说法”、“档案里的故事”和“地方掌故”等栏目充实了信息量,增加内容约三十多万字,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二、拓展网络功能,确保数据快捷检索和有序管理局域网自2017年开通以来,为馆藏档案的查询利用提供了准确快捷的服务。为进一步发挥局域网的作用,今年局域网建设的目标定位于从多方面拓展了网络功能上。
一是完善并拓展档案管理软件功能,对原有的“档案鉴定与销毁”、“档案统计”等功能进行了改进,使操作更加方便;增加了档案的“划控”功能,实现了档案划控的在线操作。
二是进一步充实数据库内容,加大馆藏档案的数字化进程,新增电子目录41万多条,全文数据100多万页。建成了232万多条的目录数据库和422万多页的全文数据库。
三是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在建立照片档案、多媒体档案数据库的基础上,利用综合档案管理系统平台,整理出包括婚姻、介绍信、干部任免、清房、知青等事关民生的电子目录,并对这部分档案优先数字化,建立了38万多条目录和38万多页全文的民生档案数据库。
三、加强基地管理,推进档案全文数字化2017年数字处理中心主要任务是推进利用频率高的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年初为保证完成一级馆的目标任务,组织员工克服畏难情绪,对去年的遗留难题——26.6万条利用频率高的档案目录无法实行全文挂接进行攻关,花了两个多月时间逐条核对,如期完成了任务。经过员工的努力,完成馆藏档案数字扫描126万多页。四、正常视频采集,加强数据库安全管理继续做
好专题声像档案——南通新闻的视频采集、编辑、编目、刻录光盘等系列工作,按归档要求著录条目2551条、刻录光盘212张,制作市领导重要活动专辑25张。为加强本局(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保密管理,制定了本局《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和保密管理规定》,规范管理馆藏档案电子数据,做到专人专机专用,数据的导入导出使用专门的移动存储设备,及时更新杀毒软件,从源头上防止病毒和数据的丢失;及时存储备份数字处理中心产生的全文数据,做到所有馆藏档案电子数据光盘一式两套,一套封存,一套利用;除视频档案外,所有电子数据都进局域网保存。档案数字化工作总结近几年来,我区档案信息化工作以上级档案部门有关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长远规划和具体部署为指导,紧紧跟随并积极参与“数字玄武”电子政务建设,在提高思想认识,争取领导支持,健全工作机制的基础上,稳步加快推进,使全区档案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和较好成效。现将我们的主要工作情况汇报如下》,并于通过省市档案局项目验收,填补了数码照片档案规范管理的空白。
二、建立健全各类数据库,逐步推进数字档案馆(室)建设进程。几年来,我们以建设数字档案馆(室)为长远目标,以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和特色档案为重点,并从资金保障程度等实际出发,形成了馆藏档案分门别类、有先有后、逐步实现的档案数字化加工工作指导原则。
一是建立馆藏档案目录数据库。目前已全部完成馆藏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共建
5万多条。各类有案卷目录、文件目录、开放目录、资料目录和各类专题目录计9
涉及民生的专题目录包括婚姻、独生子女、建筑执照、招工、知青、环保、公证等,共计47万多条。
二是建立馆藏档案全文数据库。一方面按照分步实施的原则,通过外加工形式,已完成馆(室)藏档案150多万页数字化加工;另一方面对全部馆藏照片(感光胶片)和录音录像(磁带)进行了数字化加工,并建立了相应的数据库。各类数据库的建立与管理,按与外网物理隔离的要求,实行专机录入和查询利用。 三、认真办好局馆档案网站,充分发挥档案工作的宣传服务功能。在“政府上网年”的1999年始建局馆网页的基础上,经过三次全面改版,调整并大幅度增加了内容,局馆网页中的“玄武大事记”和“媒体报道”2个全区性栏目也设在了区政府网站的首页。在区政府历年的电子政务建设考核评比中,因我局的网站建设、办公自动化系统应用和信息报送等工作成绩较为突出,曾经连续4年被评为先进集体。我区的档案信息化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许多问题,诸如随着“数字玄武”不断升级改造,档案管理系统的应用有待及时跟进,电子文件的规范管理和现行文件的网上即时收集、发布尚未真正实现,馆(室)藏档案数字化的步伐不大,与各类数据库建设相关的存储系统和硬件问题尚未解决等,与上级领导的要求和先进地区、兄弟区县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今年,我们正在制定了全区档案信息化建设“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是按照数字档案馆(室)基础设施的要求,做好网络基础架构、技术路线、软硬件配置的规划和实施。
二是不断优化和完善全区档案数字化应用平台的各项功能。将先进的管理思想引进管理系统中,实现在线监察考核;在系统设计中增进人机互动性、亲和力和趣味
性;利用先进的检索技术提高档案资料查全率和查准率;增加数据比对功能,保障数据准确安全;在数字多媒体管理系统中参照电子文件管理的相关标准,保证归档的多媒体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安全性。
三是抓好数字档案资源建设,逐步完成馆藏档案数字化加工及增量档案电子化的工作,依据档案行业标准,建设电子文件中心,从源头上保证数字档案信息的真实、完整、可用,为建设数字化档案馆(室)奠定基础。最近,已将规划向区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作了汇报,有待于区政府的论证和确定。档案信息化工作每前进一步,都会面临许多新问题,都要解决许多新困难,而且工作做得越多,这些问题和困难也越多。要跟上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档案工作者任重道远。档案信息化的千里之行,既要有力争跨越式前进的气魄,也要靠跬步不止的务实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