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供销社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选派工作人员参加扶贫驻村工作队帮扶龙潭镇朱圩村,几年来,驻村工作队一心一意抓扶贫,全策全力促攻坚,“十大工程”各项扶贫政策全面落实,贫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帮扶村容村貌显著改善,脱贫攻坚成绩显著。
一、基本情况
朱圩村地处龙潭镇西部,东临三里村,南抵裴桥村,西邻陈鹏村,北部和马店镇芙蓉村相邻,全村共有19个村民组,耕地面积8758.95亩,1109户,人口3418人,党支部1个,党员122人,村干6人。列为全县86个重点贫困村之一。目前全村贫困户227户,贫困人口430人,其中低保贫困户57户75人,特困供养户44户44人。全村贫困户致贫原因主要集中在因病、因残、缺劳力等方面。全村227户贫困户中,因缺劳力致贫88户,占贫困户的38.8%;
因病致贫57户,占贫困户的25.1%;
因残致贫49户,占贫困户的21.6%,2018年通过验收从贫困村中出列。
二、取得成效
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目前已脱贫222户,417人,其中:2014年脱贫8户15人。2015年脱贫14户32人。2016年脱贫50户108人。2017年脱贫63户119人。2018年脱贫77户124人。2019年脱贫10户19人。2020年拟脱贫5户13人。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13.31%到2020年底即将全员脱贫,村集体经济实力明显壮大,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村党支部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村容村貌明显改观,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三、具体做法
围绕户脱贫和村出列两大工作目标,多措并举,切实认真抓好扶贫各项政策的落实落地。
1、在围绕“两不愁”上做文章
(1)抓养殖产业,拓宽增收渠道。通过入户面对面宣传、会议宣讲、发放政策明白纸、广播宣传等多种方式,千方百计鼓励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养殖,以产业养殖补贴等政策红利撬动贫困群众发展到户产业项目的热情。由县政府办牵头,县供销社参与于2018、2019、2020连续三年拿出37.2万元,为朱圩村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免费提供鸡苗50只,又为贫困户捐赠鸡饲料款累计约20万元,有力助推了贫困户发展扩大养殖规模。自2015年实施特色产业养殖补贴以来,朱圩村到户产业实现总销售总收入688.61万元,发放产业补贴273.41万元,通过发展到户产业项目,贫困户每年户均增收3000至4000元。
(2)抓集体经济,壮大发展实力。2016年前,朱圩村集体经济极度薄弱,年收入甚至不足1万元。2016年以来,将光伏电站和甲鱼池建设作为做大做强集体经济的两大支柱,建管并重,着力提升集体经济发展水平。2016年10月以来,共投入资金345万元,建成光伏电站3座,其中户站2座,共300kw,村站1座,60kw。村里光伏收益分配要求,2017-2019年光伏收益已打卡22期共53.39万元,223户贫困户受益。仅2020年就进行光伏打卡7期,39.67万元,。2018年村里利用上级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等项目资金96.6万元,在朱圩村三合组建设甲鱼池1800平方米,承包给养殖户,每年实现租金收入8万元。2019、2020年分别从收益中拿出2万元、3.2万元,解决了99户户贫困户生活困难问题。经测算,2020年实现集体经济收入18.59万元,其中甲鱼温室承包收入8万元,光伏发电收入10.59万元。
(3)抓就业脱贫,增强造血功能。在摸清贫困户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加大了贫困户种、养殖技能培训,2017年以来,累计开展贫困户种养殖技术培训6期,培训贫困户800余人次,提升了贫困户种养殖技术水平,增加了种养殖收益。对有条件外出务工的贫困户,村里积极帮助做好专业技能培训、联系推介工作岗位、定期跟踪服务等工作,实现劳动力转移61人,帮助县外务工贫困户累计申报交通补贴14人7000元,相当一部分贫困户通过转移就业脱贫致富,同时村里通过聘用道路保洁员、光伏项目管护员等形式实现公益性岗位和辅助性岗位就业73人,其中县级公益性岗位4人,年均补贴4200元;
村级固定保洁岗17人,年均工资3600元;
临时雇佣卫生保洁员52人,每年每人增收1000元左右。(4)抓金融扶贫,激活发展活力。高标准做好建档立卡贫困户信用评级工作,大力发展免抵押、免担保扶贫小额贷款,财政按同期同档基准利率贴息,有力解决了贫困户自有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促进了贫困户产业繁荣发展。自2017年实施贫困户小额信贷政策以来,共向贫困户发放小额信贷资金57户262万元。
2、在落实“三保障”上下功夫
(1)抓智力扶贫,阻断代际传递。将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中的在读子女全部纳入智力扶贫范围,通过落实好两免一补、雨露计划、国家助学金、社会捐资助学等教育扶贫项目,有针对性解决贫困户读不起书的问题。2018年以来落实政策性教育资助18户,26人,共发放各类教育资助7.57万元。
(2)抓社保兜底,突出托底保障。对自身发展能力较弱、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的家庭,采取政策性保障兜底实现脱贫。一是对符合五保、低保、残疾标准的贫困户实现应保尽保,全部纳入兜底范围。二是与上级部门和贫困户及时对接沟通,帮助解决资金打卡过程中的问题,确保资金及时准确发放到户。全村44户五保贫困户,57户低保贫困户中的53户,已通过各种方式实现脱贫。2018-2019年以来,帮助符合条件贫困户代缴新农保4.78万元。同时,将住房保障摆上重要位置,抓好抓实。2014年以来,共实施贫困户危房改造137户,发放危改资金236.5万元。
(3)抓健康脱贫,补齐贫困短板。全面落实351、180、210等健康脱贫政策,实现全村贫困户健康脱贫措施全覆盖,贫困户治病费用大幅减少,诊疗费用实行一站式结算,医疗费报销更为便利。符合条件贫困户全部纳入村医签约服务范围,村医定期上门为贫困户检查身体、送医送药,卫生院每年组织高龄贫困户体检,医疗保障有序有力。扎实落实贫困户参合资金财政代缴,自实施贫困户医保代缴以来,2016年—2019年累计帮助贫困户代缴医保资金29.8万元。2020年帮助代缴新农合224户5.75万元。
3、在解决贫困户最关心的问题上放大招
(1)抓双基建设,优化脱贫载体。坚持把精准扶贫与双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补齐短板,夯实基础,提升质量,着力加大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突出公共服务设施完善。2014年以来,共争取“双基”建设项目40个,争取建设资金2343.18万元,实施了黄塘、外圩、腰庄、三合、四楼、甲沟等村民组水泥路新建和拓宽、全村入户道路硬化、高标准农田建设、村部文化广场建设、村为民服务中心建设、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光伏电站建设、贫困户自来水免费入户、贫困户光纤免费入户、大塘和涵闸配套项目建设、水利最后一公里等一系列工程项目,村容村貌显著改善。
(2)抓“五清一拆”,改善人居环境。按照上级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突出整治重点,紧盯目标任务,深入实施了垃圾治理、改厕、污水治理、“五清一拆”和村容村貌提升等工程,村容村貌显著改善。近年来环境整治项目总投资约400万元,实现全村主路全部绿化、全村入户道路全部修通、所有村民组路灯全覆盖。2019年投入资金23.93万元,为145户村民免费实施改厕,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同时还建立健全长效保洁机制,设立村保洁辅助性岗位69个,全部聘用贫困户,定期打扫村内环境卫生,按劳支付工资,不但充实了村环保队伍力量,还增加了贫困户收入。
(3)抓双包扶贫,凝聚攻坚力量。严格落实“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工作要求,注重平时情况通报、及时提醒,确保所有扶贫帮扶责任人做到每月至少走访贫困户1次,走访时结合贫困户实际情况和需要,围绕落实十大扶贫工程各项优惠政策,切实帮助贫困户享受到产业、就业、健康、智力、危房改造、金融等方方面面的政策实惠。大力争取帮扶单位支持,凝聚攻坚合力,2016年以来,累计争取帮扶单位直接捐赠发展资金和争取的项目资金合计501.07万元。
4、在规范软件资料上玩细活
(1)抓手册填写,力促准确无误。把《扶贫手册》规范填写作为做好精准扶贫工作的基础,紧紧围绕《扶贫手册》涉及的贫困户家庭情况、主要致贫原因、家庭成员、帮扶措施、帮扶责任人、收入支出的核算等项目。在手册填写中坚持“三必须”、“三不得”和“四一致”基本要求,基础信息必须准确、帮扶措施必须细致、帮扶成效必须真实;
不得随意更换手册、不得收回扶贫手册、不得在办公室填写《扶贫手册》;
《扶贫手册》填写内容、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录入信息、省办系统、贫困户实际情况四方面一致。坚持“谁填写、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手册填写规范准确,较好反映了扶贫工作成果。
(2)抓户档资料,确保规范有序。将扶贫户档资料规范摆上重要位置,力争做到资料齐全,内容真实准确。我村按照上级关于建档立卡的工作要求,对贫困户“一户一档”建档立卡,对纳入过程、享受政策情况、精准退出等基础资料确保都留下凭证,确保全覆盖、无遗漏。同时严格按照扶贫档案规范要求和目录清单,细化资料收集和分类,将一户一档做实做细,尽量做到检查考评时零误差、零失误。对档案整理不规范的,通报到责任人,限期整改完善,确保所有存量问题限时有效整改到位,保证了户档资料质量。
(3)抓系统数据,突出高质高效。把国办系统、省办系统数据质量提升作为提升软件资料质量的重要抓手,抓紧抓实抓好。认真开展网上数据、网下档案和贫困户入户调查对比工作,逐一核查《贫困户登记表》、《扶贫手册》、户档资料等,查看采集录入信息数据是否精准、网上信息及实际情况是否一致、核查核实各项工作真实性。坚持问题导向,突出精准整改、立行立改,全力整改系统信息。对逻辑错误数据,按照建档立卡数据要求逐项整改到位,全力做到边查边改、立行立改,确保无逻辑错误数据。做好数据同步更新,及时采集、修正、更新贫困户档案数据,做到《扶贫手册》填写内容、国办系统、省办系统、贫困户实际情况四方面一致,确保数据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和逻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