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市长在全市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研讨班上的发言

10月19日至22日,省委在平凉市召开了省市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暨省委十一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这是新形势、新阶段省委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结合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安排部署了全省党的建设、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等工作,确定实施“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提出了“五个大幅度提升”的奋斗目标。这一发展战略和奋斗目标,是对全省发展思路的深化和提升,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时代潮流。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关键是要把中央、省上的决策部署同我市实际结合起来,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努力取得我市转型发展的新成绩。下面,我就贯彻会议精神谈一些自己的认识。

一、认清形势,正视差距,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市经济发展经历了近年来最艰难、最吃紧的时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要求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全市上下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推进城市转型,扎实开展“项目建设落实年”和“全面效能建设”活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构建推进转型“六大保障体系”,努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情况好于预期,并呈现诸多亮点。

——主要经济指标平稳回升。前三季度,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86.23亿元,同比增长8.7%;前10个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83.37亿元,同比增长10.81%,从4月份开始扭转负增长局面,增幅逐月加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5.58亿元,增长34%,对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拉动作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38亿元,增长18.09%,消费品市场比较活跃;大口径财政收入22.58亿元,增长4.10%,一般预算收入7.69亿元,增长12.71%,财政支出39.31亿元,增长33.94%,靖远、景泰纳入“省直管县”试点县范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33元,增长3.69%,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255元,增长15%;10月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07.21亿元,比年初增长14.05%,贷款余额141.17亿元,比年初增长47.63%,是近年来同期增幅最高的一年。

——项目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坚持“四个对接”,完善市级领导干部联系重大项目制度,向发达地区派驻招商小分队,对项目工作经费实行以奖代补方式,项目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前10个月,全市在建项目802个,同比增加133个,其中新开工项目479个,增加62个。中央实施扩大内需政策以来,四批共安排我市扩大内需项目193个,争取资金7亿多元。前三批市级项目全部开工,第四批市级项目开工率达到83%,完成投资12.6亿元。市上和县区争取到一批国家政策性银行贷款支持,并争取一定份额地方政府债券和中期票据支持,国家财力性转移支付增加到1.28亿元。新签约招商引资项目209个,签约资金101亿元,新开工项目147个,竣工72个,完成投资33.71亿元,同比增长29%。

——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坚持争取国家支持和挖掘内部潜力相结合,有4户企业被纳入全省重点扶持企业范围,重点支持30户成长性较好、产值和税收比重较大的企业,出资1000万元设立了中小企业发展和全民创业资金,进一步强化银企对接,企业生产经营状况逐月好转。前三季度,完成工业投资74.18亿元,同比增长43.04%,占投资总额的60%以上,工业贷款同比增长35.29%。白银有色集团20万吨高纯阴极铜项目一期建成投产,二期和贵金属综合利用工程开工建设;银光公司10万吨tdi技改扩建项目具备试车条件,xx万吨pvc项目开工建设,产业链不断拉长;乌金峡水电站全面发电,大唐景泰电厂一期工程具备投产条件,华鹭铝业节能环保技术改造、中材集团日产4500吨干法水泥生产线、雨润万头种猪及150万头生猪屠宰生产线等项目加紧建设,宏达铝业10万吨铝型材项目一期工程即将奠基开工。重点园区聚集功能日益增强,中科院白银高技术产业园完成投资8.57亿元,同比增长36.9%;西区开发区完成投资12.2亿元,同比增长38.66%;其他园区建设都取得重大进展。

——农村经济全面稳定发展。增加农业投入,加强基础建设,注重科技推广,农村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全市完成粮播面积340万亩,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种植63.61万亩,比上年增加35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xx万吨,同比增长4.47%。大力发展优势产业,瓜菜种植面积达到85万亩,其中日光温室13.87万亩,示范推广日光温室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1026亩,瓜菜总产量超过xx万吨,果品总产量xx万吨,分别同比增长8%和12%。建成了一批规模大、起点高的养殖场,肉类总产量xx万吨、禽蛋产量xx万吨,分别同比增长6.72%、7.27%。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为30万农户发放各种补贴33826.79万元。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万亩,兴修梯田5.98万亩。新农村试点建设水平不断提升,省级试点县各项建设全面铺开,市级试点村分区域扎实推进,整治改造村开局良好。

——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交通建设投入继续增加,平定高速公路会宁段进入收尾阶段,省道207线改造及靖远黄河大桥建设工程、白银城区至四龙公路改造等项目进展顺利,建成通乡油路1315公里、灾后重建公路120.4公里。包兰铁路改造、定武高速公路等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加紧开展。实施了一批电网建设项目。13座大中型泵站改造项目列入国家计划,工农渠泵站改造完成了土建招标。“四大民心工程”项目进展良好。东大沟工业废水处理、银光公司硫酸雾污染治理工程加快实施。解决了8万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建成农村沼气用户37268户。县区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厂加紧建设。亚行贷款城市发展项目四个子项全面实施。金沟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基本建成。城市生活水源工程、老城区集中供热改造、大坝滩综合开发、文化广场等项目进展顺利。

——民生保障措施有效落实。实施“全民创业工程”,完成就业技能培训7130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125万元,城镇新增就业25418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9503人。全市新增个体工商户4057户、私营企业479户,吸纳就业人员1.1万人。输转劳务25.8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7.78亿万元。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出台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办法,白银区首批34名农民领取养老金。城乡低保提标扩面任务顺利完成,发放自然灾害生活救助3288万元,6所中心敬老院建成使用。改造农村危旧房23962户,5472套、27.36万平方米廉租住房全面开工建设。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已报国家审批。推进学校布局调整,落实农村寄宿制初中建设和中小学危房改造项目资金2.2亿元,安排项目103个,西区中学开工建设。争取各类卫生项目投资1.4亿元,市熟食品定点加工基地投入试运行,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正式开业,甲型h1n1流感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市文化中心、体育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加紧建设。省政府“12件、27项实事”和我市10件惠民实事落实到位。

在今年经济环境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能够取得这些成绩,确实来之不易,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困难仍然很多。企稳向好的态势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生产总值、工业生产、财政收入等主要指标滞后于平均进度要求;我市产业结构的缺陷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充分暴露;国债项目地方配套资金到位率低、征地拆迁难等制约项目建设的因素较多。我们决不能因为经济运行中积极因素增多而盲目乐观,不能因为各项工作有了成效而有所懈怠。今年时间仅剩40多天,全面完成年度各项目标任务还必须付出巨大努力。我们要把困难和挑战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可能出现的问题考虑得更周全一些,认真对照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落实责任,加大力度,查漏补缺,全力冲刺最后40天,确保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要抓住当前总体经济形势好转和能源需求增加的有利时机,精心组织工业生产,充分挖掘增长潜力,弥补工业生产经营欠账。继续推进项目建设,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组织开展冬季施工,完成更多的工程实物量,充分发挥投资的拉动作用,同时,及早谋划申报争取明年项目。高度重视冬季农业生产,抓好日光温室蔬菜生产销售和明年农业生产准备工作。努力扩大市场消费,做好“两节”期间商品调运储备,丰富市场供应。加强税收征管,努力实现财政增收目标,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加快财政支出进度,发挥财政对经济增长的保障功能。

二、发挥优势,转化劣势,努力把握转型发展新机遇

当前,我市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加速发展和推进城市转型的关键时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七次全委会精神,必须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科学转型这个主题,准确分析判断我们面临的新形势,充分认识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在应对挑战中捕捉新机遇,在发挥优势中实现新跨越。对接全省区域发展战略,市委提出的“融入中心、优化布局、区域联动、科学转型”的总体思路,是全省区域发展战略在我市的细化落实,“四个较大提升”的战略目标,是我们突破瓶颈制约、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战略指向。我们要深刻领会、全面贯彻落实市委的战略意图,选准切入点,把握着力点,在主动融入中扩大战略空间,在优化布局中占据战略高地,在区域联动中寻求战略支点,在科学转型中实现战略突破。

第一,相对区位优势为我市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兰州是我国重要的交通物流枢纽、科研教育基地和战略要地。白银与兰州不仅空间上接近,产业上互补,而且具有很深的历史文化渊源,黄河、干线铁路、高速公路成为两市紧密联系的强大纽带和便捷通道。“大树底下好乘凉”。毗邻全省发展龙头城市是我市加快发展的宝贵战略资源。省上实施“中心带动”战略,把建设兰州—白银都市经济圈提升到战略高度,并且进入国家战略层面,进一步明确了我市在全省空间布局中的战略定位,为我市加快转型发展步伐创造了新的机遇。兰州雄厚的工业实力、优越的交通物流条件、丰富的人才技术资源是白银加快发展的重要依托,我市广阔的土地资源、充足的能源资源和质优量大的农畜产品,是吸引省内外客商投资创业的重要资源和优越条件,主动融入兰白都市经济圈,努力加快转型发展,白银就一定能够迈上新的高度。

第二,基础条件改善为加快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近年来我市基础设施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初步形成了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兰白—刘白高速公路贯通了全市经济核心地带,平定高速公路和即将开工建设的定武高速公路,将为会宁、景泰两县发展通道经济、扩大对外开放提供便捷通道。同时,白银至中川机场、中川机场至景泰高速公路也纳入甘肃高速公路网规划,必将进一步改善我市的航空运输条件。主要干线公路和县乡公路等级全面提升。包兰铁路、甘武铁路改造工程全面进入方案优化阶段,两大工程实施将大幅度提升我市客货外运条件。通过实施“四大民心工程”,长期以来困扰我市发展的城市大气污染、饮用水质量不高、传统能源消耗比重大、人居环境差等突出问题有效改观,城市承载功能和整体品位显著提升。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努力,大中型泵站改造项目已经确定,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基本落实,有的加紧实施,我市有效灌溉面积将扩大到200万亩以上,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必将有一个大的提高。这些都为我们推进转型、加快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第三,产业体系重构奠定了我市可持续发展基础。多年来,市上坚定不移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接续产业,我市正在逐步实现由单一产业向多元产业主导转变,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大大增强。白银公司与中信集团成功重组,中铝集团控股华鹭铝业,有效解决了制约我市有色工业发展的资金和原料保障问题,为重振有色工业注入强大生机。中国兵器集团、大唐集团、国电集团、中材集团等国内百强企业入驻我市,并不断扩大投资规模,为发展多元支柱产业增添了强劲动力。通过三年努力,全市有色金属总产量将达到xx万吨左右;tdi生产能力达到10万吨,以tdi生产为龙头的精细化工产业链不断拉长,基本形成了以氯碱、pvc、pc、纳米复合聚氨酯材料、固碱等关联产品开发为主的产业群;初步形成了火电、水电、风电、瓦斯发电共同发展的能源生产格局,电力装机容量达到390万千瓦,正在谋划的一批火电、水电项目取得新的进展。尤为可喜的是,众多客商看好我市资源和区位条件,中集华骏、南京雨润、西藏矿业、中科宇能、宏达铝业等强势企业投资我市,中石化集团、刘化集团、湘电集团、星火集团正在与我市洽谈合作项目,必将成为我市发展壮大新兴产业的重要新生力量。只要我们锲而不舍、持之以恒,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子必将越走越宽。

第四,扩大内需政策有利于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是应对危机和战胜风险的必由之路。国家把扩大内需作为发展经济的基本立足点,加大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民生工程建设力度,给我们带来了最直接、最现实的发展机遇。金融危机对我市实体经济特别是支柱产业冲击很大,但国家扩内需、保增长的政策措施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今后,国家政策的着力点仍将是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调整内外需结构,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必然会继续加大对西部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卫生教育等社会事业、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保障性住房建设以及民生工程等方面的投入,对我们缓解建设资金不足、加快城市化进程、拓展市场空间、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只要我们工作措施能够跟进,就一定能够取得更大成效,为我市发展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

第五,国家多层面支持赋予我们良好的政策环境。国家支持是区域开发和产业振兴的重要保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面临诸多政策机遇。进入全国首批资源枯竭转型城市,最直接、最具体的实惠是财力性转移支付,连续四年我们可得到国家财力支持5亿元左右,加上省上配套资金将超过6亿元,我市大部分历史欠账和突出民生问题可以得到有效解决。在项目支持方面,国家发改委先期确定的两批8个经济转型项目,为加快重点污染源治理和企业技术改造创造了条件,正在制定落实资源型城市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得到国家领导的高度关注,有望尽快落实。在政策支持方面,报请国土资源部批准,调整了工业用地出让最低标准价,省政府也在项目融资、矿产资源开发等方面给予我市政策优惠,为我市培育多元支柱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国家正在研究制定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意见,在征求意见环节,我市的诸多意见、建议被采纳,国家部委联合调研组提出的政策措施含金量很高,一旦出台实施,对我市的发展将起到极大推动作用。国家继续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已明确了下一步的政策趋向,发布了《关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西部地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提出的措施很具体、很有针对性。只要我们牢牢把握这些政策机遇,我市必将进入一个加快发展的新时期。

总体来看,尽管前进中有不少风险和挑战,但我们面临的机遇是空前的,也是十分宝贵的。只要我们按照中央和省上的部署要求,解放思想,坚定信心,抓住机遇而不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因循守旧,就一定能够在新的起点上实现产业支撑能力、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城镇化发展总体水平、城乡群众生活质量“四个较大提升”的奋斗目标。

三、主动对接,积极作为,全力推动白银新一轮发展

都市圈建设成为城市发展的基本形态和主要趋势。发达地区姑且不论,西部地区成渝、天水—关中、泛北部湾、天山北坡、内蒙古呼包鄂、宁夏沿黄地带等经济区建设也在全面推进。白银与兰州两市人口占全省的19.33%,生产总值占34.33%,经济基础雄厚,交通优势突出,资源比较丰富。建设兰白核心经济区是实现中心带动的客观选择。作为兰白核心经济区的副中心,关键是要搞好规划衔接,实施充分开放合作,在建立协商、协作、协同机制的基础上,坚持高点定位,错位发展,主动融入兰白都市圈建设,把自己的事情办好。特别要在对接、依托、服务方面找出路、做文章,着力壮大兰白通道发展轴,变“过路经济”为“通道经济”,努力把白银建设成为兰白都市圈工业发展中心、物流仓储基地和兰州能源、建材、副食品的供应后方,形成以兰州为中心、白银为副中心的双城式都市圈。

(一)把握重点,强化支撑,着力提升产业发展层次

每次经济危机都孕育着一次新的产业革命。扩大内需、推进转型都迫切要求我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应该说,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已经比较明确,重点是培育八大支柱产业、建设五大基地,关键是延伸产业链条,发展精深加工产业,增强产品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

从我们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考虑,必须坚持多元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做强一个主体、突出两个重点、力求三个突破。一个主体是有色金属和稀土新材料产业。资源毕竟是有限的,低层次扩张不会有大的出路。有色金属产业要保持持续活力,必须痛下决心,努力在发展精深加工产品、延伸产业链上下功夫,坚持产学研结合,开发合金材料、复合材料、粉体材料,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在做大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强。两个重点是精细化工一体化产业、能源和新能源产业。要依托我市化工产业优势,着眼拉长tdi产业链,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广泛聚集各类要素,吸引中石化、刘化等行业优势企业投资建设煤化工、工业硅及相关配套产品,延伸开发氟化工、化肥等产品,加快建设军民结合型化工基地,培育壮大化工支柱产业。坚持火电、水电、风电、光伏发电并重,广招客商,争取国家重大项目布局,改造一批电源项目,全力建设大型复合能源基地,把我市建设成为兰白核心经济区能源生产供应基地和西电东送的重要枢纽。三个突破是机械和专用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业。面向西部市场,依托优势资源,着力在突出特色上下功夫,加大研发投入,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品层次,努力在激烈市场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

要积极谋划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是把握未来市场竞争主动权的根本选择。要深入分析国际国内产业发展态势和市场需求,立足我市原材料和资源物产优势,围绕延伸产业链,开发新技术,衍生新产业,重点发展以有色金属功能材料、电池材料、纳米材料、光盘用聚碳酸酯、新型建材等为主的新材料产业;以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光伏发电、动力电池为主的新能源产业;以超导电缆、风电装备、特种汽车为主的新型装备制造业;以节能降耗、清洁生产、资源再生利用为主的生态环保产业;以生物制药、生物酶、生物发酵为主的生物产业。要把发展着眼点放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扩大招商引资上,以产业链招商为主线,与相关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形成一批独有自主知识产权,力求一项技术带动一个产品、一个产品带动一个产业发展;吸引行业优势企业在我市投资资源精深加工项目,以资源换技术,以市场换投资,带动新兴产业发展。

(二)统筹城乡,分类指导,不断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应该说,随着农业投入的不断增加、国家取消农业税和农业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这些年是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但城乡差距较大的问题还很突出。扩大内需的潜力在农村,提高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必须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完善落实粮食奖补政策,调动农民粮食生产积极性,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00万亩以上。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主攻粮食单产,全面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等关键技术,选育推广优良品种,着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全省玉米、马铃薯、小杂粮、水稻主产区。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高效利用农业资源。把生态循环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攻方向,巩固扩大奶牛养殖、舍饲养羊、禽蛋、蔬菜、特色林果、小杂粮、啤酒大麦等生产基地,做大做强蔬菜瓜果和草食畜牧业,每个县区形成2-3个区域性特色产品。推广种植-养殖-沼气-种植循环发展模式,扩大饲草种植规模,开发秸秆青贮饲料,为规模化养殖提供充足的饲草料;搞好秸秆沼气循环利用,改变农村能源结构;发展秸秆加工业,提高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率。

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以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经营为方向,按照基地+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模式,培育壮大粮油加工、饲料加工、淀粉加工、蔬菜保鲜加工、果汁饮料、番茄酱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促进农业多层次增值,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以农兴工、以工促农、农工互动。

持续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好大中型泵站改造项目,争取国家投资,兴建靖远双永、平川西格拉滩生态移民工程和引洮工程会宁受水区建设等项目,力促灌溉面积扩大到200万亩以上。依托农村小城镇建设,搞好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改善农民生活居住条件。

继续扩大劳务输出,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劳务输出是增加农民收入、开阔农民眼界的有效途径。要继续加大就业技能培训力度,巩固发展劳务基地,促进劳务输出由苦力型向技能型转变、由季节性向常年性转变,同时引导有一定积累的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带动更多群众脱贫致富。

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重点是健全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充分发挥耕地资源的最大效用。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充分调动农民群众造林营林的积极性。改革完善扶贫开发方式,以国家扶持激发贫困群众自主发展的活力。

(三)立足白银,放眼周边,大力繁荣发展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发展程度是衡量一个地区,尤其是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作为中等工业城市,我市第三产业发展先天不足,但具有毗邻兰州的地缘优势,市场空间十分广阔。要坚持高起点定位、差异化发展,努力繁荣第三产业。

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发挥自然和人文资源优势,做优两翼、带动中部,提升黄河石林、会师圣地两大旅游品牌,推进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精心设计开发旅游产品,不断壮大客源市场,努力打造景泰影视拍摄外景基地和会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要打破传统思维定势,面向兰州及周边消费市场,整合大坝滩综合治理工程、国家矿山公园博物馆、市体育中心、光彩生态园,规划建设个性特点突出、参与性广泛、能可持续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大型休闲娱乐场所,在“山、水、绿”上做文章,真正让游客留得住、住得下、玩得好、吃得香,增加人气、聚集商气。

推动商业街建设和发展。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充分利用区域优势、产业优势、历史文化优势和经济优势,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商业街。综合型商业街要整合规模、经营、文化、特色、功能等要素,充分发挥购物、娱乐、旅游、商务、文化、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商业街集聚作用;专业型商业街要强调特色化、专营化、规模化;新建商业街要注重市场定位清晰和个性化设计,强调业态结构合理和服务功能互补,实现错位发展,集聚特色品牌。

创造条件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促进制造业流程再造,优化企业和社会现有物流资源,整合、分离、外包物流业务,培育大型物流企业,创建物流基地,推进物流服务社会化、专业化水平,降低物流成本。发展传媒、广告、设计、会展、信息服务等创意产业,引导发展艺术培训,建设艺术品交易市场,繁荣文化艺术市场。

(四)加大投入,夯实基础,逐步改善城乡基础设施

推进兰白都市圈建设,既为我市加快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更为加快构建基础设施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从战略高度认识和谋划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努力实现产业发展和环境改善的良性互动。

拓展城市发展空间。适应新的城市定位,进一步放大城市空间。要突出发展通道经济,注重开发滨水地带。推动中科院白银高技术产业园向东、向南扩展,利用相对平缓的荒山荒坡,规划较大规模的城市工业集中区,为工业企业出城入园和争取国家重大项目布局提供充足空间。结合包兰铁路二线建设,在城区和黄河之间建设城市客运站,以快速通道连接城区,推进城市向黄河沿岸扩展,在黄河沿岸人口较为集中的城镇,规划建设高档住宅区和休闲度假基地。以刘白高速公路和包兰铁路二线为轴线,着力谋划建设刘川工业集中区,促进白银区、平川区、靖远县一体化发展,构建刘白高速公路经济带,带动两翼景泰、会宁两县发展。

着力完善城市功能。加快构建城市道路网框架,实施好亚行贷款城市发展项目,拉开城市道路网基本框架;争取发行基础设施建设债券,实施后续建设项目,构建城市外环快速通道,完善城市道路网络体系;逐步改造整修背街小巷。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文化馆、科技馆、博物馆、体育中心、少儿活动中心“三馆两中心”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创造条件,兴办高等院校。抓住有利时机,多方争取,落实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配套更新供水、供热管网,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和居民休憩场所;利用市场机制,推进“城中村”改造,提升城市品位。

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加快构筑城市生态绿地系统,依靠全社会力量,强化城市大环境绿化,形成城市生态屏障;整合金大沟综合治理工程和张家岭公园建设,构建“城市绿肺”;精心规划实施大坝滩综合治理项目,带动周边土地升值。加大城市环境污染治理,积极争取国家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专项资金补助,加快实施白银公司三大冶炼厂污染治理、银光公司硫酸雾治理、燃煤电厂脱硫改造等工程,逐步淘汰市区燃煤小锅炉,实现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工业固体废弃物再生利用和城市、城镇生活污水达标排放及中水回用。

努力推进对外交通建设。配合做好兰州至惠农铁路二线选线工作,力争实施东线方案,贯通全市核心经济区域,构筑发展大通道,争取甘武铁路改造工程过境景泰县城。协调争取省上加快实施全省高速公路网规划,尽快建设白银至兰州中川机场、中川机场至景泰高速公路。改造提升城市和重点城镇出口路,实施白银至黄河石林、白银至水川、靖远县城至吴家川等高等级公路工程,突破瓶颈制约。

(五)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切实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改善民生既是我们工作的落脚点,也是扩大内需的着力点。坚持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热点、难点问题,让广大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努力促进社会和谐。

大力实施民生工程。抓住国家投资向民生倾斜的机遇,围绕解决“民生七件事”,切实搞好项目凝练储备,千方百计争取国家项目、资金支持,力争在水利、农村公路、教育、卫生、住房、社会福利等项目建设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就业、就学、就医、收入、社保、物价、住房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强化大气环境综合治理、洁净能源建设、清洁水源建设和人居环境建设,并不断扩大覆盖面,努力改变人民群众生活环境,提升生活质量。

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就业是民生之本。坚持以投资促就业,以创业促就业。突出抓好重点项目,增加新的就业岗位。注重用高技术改造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强对就业的拉动能力。支持引导私营、个体企业兴办服务业,提升中小企业发展的内在空间和动力。围绕居民生活需求,开发社区岗位、公益性岗位,吸纳就业困难群体就业。落实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做好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

坚持兴办惠民实事制度化。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理念,各级财政要将新增财力主要用于兴办惠民实事上,每年解决一批普惠性强、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要坚持开门办实事,面向社会广泛征集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并在新闻媒体上向群众公开承诺实施时间、进度和效果,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切实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

着力打造民生财政。要坚持公共财政方向,按照公共财政满足公共需要、提供公共产品、服务公共利益的要求,千方百计争取上级支持,不断扩大资金运筹总量,努力增加财政民生支出,用纳税人的钱和相应的财税政策,帮助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的问题,为全体公民谋福利,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保障能力和发展能力。

四、围绕中心,着眼全局,提高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集中全党智慧,凝聚全党共识,在全面分析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的基础上,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重大课题,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思想、新观点,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内容非常主要,内涵非常丰富。贯彻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全省新的区域发展战略,实现白银新一轮发展,关键是要在提高执政能力、推动科学发展上下功夫。

一要科学谋划发展。谋划发展是各级干部政治素养和知识积累的具体反应。进入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城市和争取国家棚户区改造项目就是精心谋划的结果。要把学习作为常态,以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以学习促进思想解放,把学习成果转化为科学判断、谋划发展的能力;努力增强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根据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推动思维创新、方法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结合“十二五”规划、转型规划、新兴产业规划编制,从全球、全国、全省发展的大背景中,准确把握战略定位,谋划产业链、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民生项目;要从应对困难和挑战中把握机遇,危中抢机,化危为机,及时有效对接国家政策,努力把政策优势变成发展优势。

二要坚持统筹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切实提高统筹兼顾的能力,学会十个指头弹钢琴,不能顾此失彼,更不得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善于运用唯物辩证法认识和处理问题,既要统揽全局、统筹规划,把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统一于城市转型之中,又要在重点突破中推动各项工作协调发展;既要强调发展速度,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更要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把又好又快发展体现在具体工作实践之中;既要加大投资力度,更要注重促进消费,共同拉动经济增长,实现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

三要注重优化发展。自觉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要求,引入发展新理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提升核心竞争力。要切实发挥比较优势,各打各的优势仗,各走各的发展路,构建区域特色产业体系,努力形成区域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结合主体功能区规划,着力优化空间布局,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地区集中,推进中心城市、重点园区和中心镇建设,实现产业集群发展。要注重做优环境、做强企业,创建一流环境,打造一流企业,树立良好区域形象和企业形象。

四要着力推动发展。项目是发展的动力,也是转型的载体。必须毫不动摇地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落实“一个重点企业(项目),一名市级领导,一套工作班子”的推进机制。增强市场融资能力,缓解项目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一方面,借鉴各地的成功经验,完善城市建设投资公司运行管理机制,逐步实现良性循环、滚动发展;另一方面,要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加快发展小额贷款公司,组建城市商业银行,促进优势企业上市融资。强化软硬环境建设,想方设法筹措资金,搞好土地开发整理,为项目入驻提供用地条件。效能是干部队伍“做”功高低的直接体现,要坚持把提高效能作为执行力建设的重点,不断提高办事效率和工作质量,把发展成效的评判权交给群众,把群众满意作为评价和检验机关和干部工作实效的重要标准,让本领强、成绩好的干部经济上有待遇、政治上有荣誉、事业上有位置。同时加大奖励惩戒力度,最大限度地激发干部的创造潜能和发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