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内容提要】

延安作为中国革命圣地和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特别是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50个优秀旅游城市之一。依赖延安红色旅游业的优势,进一步深度发展红色旅游产业链,结合当地特有的黄土高原文化和陕北农家风俗文化,对延安红色旅游的发展和影响。更强调因红色旅游资源未被充分开发利用而被浪费日益突出、未见改善等问题,提出针对红色旅游资源和当地特有的民族文化和人文文化的整合创新的建议。在发展红色旅游事业中,做好做强当地红色旅游产业链,打造以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为文化符号的精品红色旅游线。做好宣传工作借助多元化的媒体手段,宣传和普及“延安精神”的由来,利用拍摄宣传片、制作影视作品开展不同级的“延安精神和红色文化”学习班、邀请文化名人举办学术研讨会、以及铺天盖地的网络宣传、策划大型活动、争取开展各种各样的能源会议等多种方法来宣传延安、宣传红色旅游文化。让消失在人们视线中的红色革命老区赋予新的文化内涵,并对红色旅游文化有新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市场化竞争、规范管理等多种手段进一步提高发展红色旅游产业链的质量。大力宣传延安旅游资源的文化优势,整合并挖掘新的旅游资源,在市场规律指导下发展好旅游经济,完善旅游产业链,促进延安红色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红色旅游”是以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为吸引物,组织接待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不仅仅是学习革命历史知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的旅游活动;而强调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

一、延安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延安,是举世瞩目的中国革命圣地和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境内旅游资源富集,有唐代宝塔、宋代石刻等12处历史古迹;延安是中国红色旅游景点最多、内涵最丰富、知名度最高的红色旅游资源富集区,有枣园、杨家岭、王家坪、南泥湾等众多闻名中外的革命旧址。2003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依托三大教育基地,每年来延安培训、考察、实践的人员至少在400万人次以上,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强大的客源市场。只要在留住客人上下工夫,在吸引客人上做文章,就可以带来更多的消费,发挥更大的经济作用。

据统计,2011年全市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205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xx亿元,同比增长41.3%和43.84%,提前一年实现了省政府提出的接待2000万人次的目标。2011年,延安旅游集团公司接待游客10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102.7万元。投资1300多万元,完成了三山旅游公厕、上山道路、山体点亮、万花山排污排洪,延安自驾车营地的水、电、气、路、护坡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宝塔山滑坡治理项目前期工作。由此可见,延安“红色旅游”教育意义和经济发展作用开始显现。

近年来在“红色旅游兴业”战略指导下,按照“建设旅游名区”的发展战略和“以圣地促旅游,以旅游促开发”的发展思路,依托延安,做到保护好红色旅游资源,发展旅游配套服务业,开发旅游新项目,使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民俗旅游、休闲旅游、自然景观互相结合,互为补充,促进延安旅游业的发展。延安从2011年7月开展旅游环境综合大整治以来,进一步整顿规范旅游市场,改善市内交通秩序和环境卫生,规范旅游从业行为,完善服务设施和提高服务水平,提高市民素质,着力提升游客满意度。并初步取得成效,在全国50个优秀旅游城市中排名上升2位。

二、延安市旅游发展业的资源优势

红色旅游业是一个地域概念,是指中心城市辐射周边区域形成的,在国外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在我国的发展时间短,但是迅速覆盖我国的中心城市,已成为区域旅游发展的新亮点。延安旅游业要发展,就必须要打破单一红色旅游的局限性,应当从新的角度发展深挖旅游业,以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发展省内和省际交界处的都市辐射周边短途游成为新起之秀;随着近年来陕北生态环境的的逐步改善,陕北人文历史游和自然生态游重新回到人们视线之中。延安旅游资源的优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理位置自然优势。延安市是陕北重要的经济、文化、政治性城市,它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黄土高区具有丰富的耕地资源和光热资源,广泛分布的深厚疏松的黄土和独具特色的生态环境。地处西部交通要道,北承国家级能源重化工基地榆林,南接八百里秦川,是陕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包茂高速、210国道、神延铁路贯通南北,随着青兰高速的开通,京延系列高铁试运行、神延铁路复线的建成,延安机场的迁建。依托延安为陕北中心城市,依靠陕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联合陕南关中、、甘肃等地跨省打造新的西北金融圈,在基础设施投资方面有国家直接投资和红色老区补贴的优势以及丰富的能源矿产优势,为大力发展旅游配套服务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经济基础基础。

2.中华文明的发源地。黄帝、黄河,这两个独具意象的黄色符号构成了延安独具魅力的古文化发祥地。始祖轩辕黄帝陵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的发源地,中华文明可追溯至炎黄时代。而绵延的黄河,记载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孕育了浩瀚深邃的民族文化,留下了壮丽的人文景观——壶口瀑布,是黄河文明发源地;是原始民族文化研究的活化石。

3.传统的黄土高原文化优势。首先,古文化遗址历史悠久并具有时代的代表性,并以此说明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的重要地位,黄土高原文化绵延至今。拥有众多的陕北自然、人文景观以及历史文化名城。其次,因黄土高原特殊的地质地貌上形成的生态资源——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特殊,使得该地区日照足、温差大、农作物生长周期长,形成具有黄土高原特色的农副产业。生活在这片地域的人们,也因此保留了传统的农耕方式以及独特的生活方式。从而形成丰富的黄土高原文化:民歌、鼓舞、剪纸、说书、唢呐等民间文化艺术形态,成了黄土高原文化和陕北人的精神之源;人文故事,流传久远;历史名人在这里都留下足迹。

4.红色旅游文化优势。在文化方面,延安是历史名城、民族圣地、革命圣地、民主圣地,在这块红色的圣地上,大量的历史与革命文物,共有革命旧址351处,是全国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革命遗址群,是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红色文化资源随处可见。全市共有文物遗址5908处,革命旧址350处,民间艺术100余种,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9种,省级保护13种。成为我们延安红色文化产业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源泉。特别是延安作为革命圣地更是赋予一些区域特殊的“红色农业”生态背景。革命时期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不仅为边区军民提供物质资源,并形成著名的南泥湾精神——“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里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军垦事业的诞生地,南泥湾精神的传承更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当然后有著名的“为人民服务”精神,“实事求是精神”。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延安精神”作为一种信仰支撑着当时的军民走出困境。

5.北特色的农业文化和饮食文化正在形成。陕北黄土高原区依靠其特有的农作物和风俗文化,保存了完整的区域乡村饮食文化。有丰富的农业资源,有独具陕北特色的自然性、保健性农家饮食,形成了多种特色风味食品,已经成为农家乐及农家饮食旅游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由于特殊的地缘地貌,黄土高原上季节更替,形成壮美的的高原作物景观。可以借鉴和学习外国的农业观光产业。农业观光和饮食文化逐步形成。

三、延安红色旅游现存问题解析

作为我国开放最早的国家风景名胜区和国家优秀旅游城市,拥有红色革命历史的红色旅游资源,在发展旅游经济和文化中扮演重要角色,而且发展的态势喜人,随着近年来延安旅游业的发展中,出现了一系列瓶颈,基础设施滞后、游规划、项目策划开发等工作滞后、红色旅游资源利用率低,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

1.经济基础薄,基础设施滞后。旅游项目开发建设难,配套设施建设还很不完善,难以支撑旅游经济的健康发展。旅游产业发展投入较少。

2.旅游整体功能较弱,旅游产品单一,产业链条短小。首先红色旅游仍停留在旧居游览上,缺乏具有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红色文化内涵挖掘不深,游览形式以静态参观为主。其次红色景区过于强化旅游的革命教育功能,带有明显政治色彩,受革命纪念日和政治活动影响。旅游主题单一,主题活动过后游客骤减,时效性较强;旅游产品比较单一,综合功能不强。忽视陕北自身具有的民俗文化和黄土高原的生态资源。

3.资源利用率低,闲置现象严重,红色旅游资源缺乏有效整合,未发挥其辐射作用。虽然延安红色旅游资源丰富,但景区景点开发与利用有限;大部分景区景点无法体现和承接革命精神;另外景点参与型和学习体验型的旅游项目少,“走马观花”现象严重。其次红色旅游资源尚缺乏有效的整合和开发,红色资源的开发简单化、程式化,景点形式雷同。整体规划不足,旅游规划、项目开发、宣传促销、产品研制开发等工作滞后。“红色之都”向周边的辐射作用发挥不足,周边各县各自为政,造成红色旅游资源浪费。

4.制度障碍突出,行业运作不规范,管理机构不健全,监管作用发挥不够。,相关市县级级单位各自为政,使得延安旅游业存在多头管理、交叉管理问题,旅游市场运行混乱,没有旅游质量监督单位,市场监管职能缺失,旅游管理和从业人员素质差,旅游业务管理和培训落后,行业行为不规范。导致服务差、旅游形象差、旅游纪念品差。

5.红色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机会和威胁。从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现实情况看,兼顾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资源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资源特色挖掘,旅游开发层次和重点确定,旅游开发方式选择成为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的关键所在。在政府监管和市场经济引导下,做好延安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

四、发展延安红色旅游的主要措施

延安一定抓住中央关于加快红色旅游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把握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通过实施观念创新、产业创新、制度创新战略等手段力争将自身建成全国重点红色旅游景区。

1.树立红色旅游发展理念,确立长远发展战略。红色旅游是一种新型主题的旅游,它既具有传统旅游的风格,又具有现代旅游的特质,是有形与无形相结合的特色产业。因此,延安红色旅游要在继承与创新有机结合的原则下树立“大旅游、大发展”的意识。

(1)要确立延安红色旅游宏观发展思路。发展延安红色旅游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切实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和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要按照国家旅游的总体要求,结合延安红色旅游资源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并且具有延安特色的红色旅游发展规划;要积极实施“旅游立市”的发展战略,即不仅要将红色旅游纳入延安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之中,更重要的是要把以红色旅游为主的延安旅游业上升为延安的支柱产业加以发展。

(2)要确立政府主导旅游业发展策略。在政府主导下,通过各部门的整体协调和配合,从而把为红色旅游服务以及为游客服务纳入各部门工作范围,并在部门、行业的职能职责中增加为旅游服务的功能。围绕“红色”主题,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制订延安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全面整合当地红色旅游景点资源,构建“红色旅游”体系,不断推出“红色旅游”精品和线路,并逐步辐射到其他“红色旅游”区(点),制定当地促进红色旅游发展的相关政策,确立今后发展红色旅游的目标和任务,打造当地红色旅游整体形象。

(3)延安红色旅游宣传主题鲜明。打造“民族圣地·红色延安”的主题形象,各县区和重点景区要以延安为中心构建完整的旅游品牌。宣传延安红色旅游,营造浓厚的红色旅游氛围,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精心策划和组织红色主题系列活动,增加红色资源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强调以“延安精神”为主题拍摄红色旅游宣传片和具有的红色文化电视剧,激发人们了解学习“延安精神”,策划重拾“延安精神”系列活动,使世界了解延安的重要性,推出红色旅游主题线路,并开展青少年巡访红色旅游基地活动等。通过网站宣传、领导元首旅游论坛、开展大型红色旅游文化活动,要引进更多影响大的节会、演出、体育赛事,开拓和深度挖掘国内外市场。

2.加大红色旅游投入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良好的旅游基础设施是开展红色旅游的基本条件,加大并吸引投资。以打造红色品牌为目标,优化投资政策环境,鼓励当地多元化的民间资本和民营企业投资。加强重点形象工程建设,打造精品线路,再吸引更多元化的投资,形成良性循环。抓住机遇,依托红色旅游资源优势和陕北特有的能源经济支持,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以旅游业发展带动旅游相关产业发展,最终打造“吃、住、行、游、购、娱”最佳整合的国际旅游城市,完善旅游产业发展体系,推动延安红色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开发保护并整合红色旅游资源,实现资源品牌化。“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传承发展”。红色文化遗产的游览线路主要解决旅游者的可达性、游、宿、娱等问题,不需要过多景区景点建设,把握好建设规模和标准,保证红色文化遗产的真实完整。开展区域旅游竞争与合作,增强区域旅游发展优势。聘请省内外党史专家、民俗学者、建筑专家、旅游学家等策划包装多种旅游品牌。“以红色旅游为主轴”,要重点打造潜力品牌,深挖文化内涵,提高景区品位,吸引海内外游客;联合周边县和乡镇周边及跨省旅游景区,打造延安红色旅游品牌,做到辐射周边景区。同样以宝塔区为中心辐射周边县和乡镇,发展当地特色的农家游,民俗村,民俗文化表演。

4.强调精品工程,创建生态旅游城。构建媒体宣传网络和立体交通网络,比如在公交车和旅游车上播放延安红色旅游宣传片,营造红色旅游氛围;吸引延安和周边县乡级群众短途游,增加旅游收入;招商引资建设大型的旅游产品龙头企业;发展红色旅游娱乐文化演出项目,争取各县乡打造独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艺演出。把延安服务打造成世界服务品牌。

5.人才培养,加快体制创新,提升旅游文化品位。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逐步形成行政管理、企业经营、行业服务相配套的旅游人才体系。要把旅游业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干部培训和人才队伍建设的规划中,选派人才到红色旅游业发达地区学习。完善旅游行业的职业准入制度,推行持证上岗、规范管理,提升旅游业管理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投资转向人力资本投资,提高旅游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提高他们对所相关旅游区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了解程度,给与游客全方位的物质和精神的享受,提升旅游文化品位。

【参考文献】

[1]李悦铮:区域旅游市场发展演化机理及开发.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

[2]葛全胜:西部开发旅游发展战略.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3]罗来武:旅游市场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