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力抓好绿色产业引领区建设,,推动绿色发展走在前列

强力抓好绿色产业引领区建设推动绿色发展走在前列

实现绿色崛起,绿色产业建设是核心。3月份以来,县政协围绕绿色产业引领区建设进行了广泛调查。

一、建设绿色崛起示范县难点在哪里?

(一)需要深刻理解绿色崛起科学内涵。去年5月,市委市政府授予竹溪县“十堰绿色崛起示范县”发展大旗,并确立了“绿色产业引领区、生态城镇示范区、省级物流集散地”的建设目标。绿色崛起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其要旨是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经济崛起为核心,以文化建设为支撑,以社会建设为基础,以政治建设为保障,以最小的环境代价和最合理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推动一个地区在青山绿水中异军突起跨越发展的、具有区域特色的科学发展模式。站在这一高度上,反思竹溪的发展,是有强烈的现实意义的。很显然,“绿色崛起”中的关键,就是“绿色”。“绿色”是竹溪的特色,也是竹溪的优势;“崛起”是竹溪的奋斗目标,也是竹溪努力的方向;“示范”是推进方式,也是发展路径。

(二)需要准确把握绿色崛起工作重点。建设“十堰绿色崛起示范县”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其立足点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秦巴山区绿色生态屏障;着眼点是策应区域性中心城市战略,打造十堰西南部的重要战略支点,让竹溪成为十堰“一核多支点”的重要一极;出发点是发挥竹溪比较优势,探索一条体现竹溪特色、符合竹溪实际的绿色发展之路,促使竹溪绿色发展走在前列;落脚点是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建设美丽和谐幸福的生态新家园。

(三)需要正视绿色发展任重道远。历年来,竹溪县推动绿色发展的步履坚实,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沉痛的教训。从造林绿化、消灭荒山,荣获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到退耕还林、大兴茶叶产业,斩获“中国有机绿茶之乡”、“中国茶叶名县”等殊荣;从推进工农对接,建设生态经济大县,到建设“十堰绿色崛起示范县”,绿色产业体系初显雏形。多年的实践证明,什么时候绿色与产业结合的越紧密,竹溪发展的成果就越显著。但是,从竹溪县绿色产业的现状来看,既有优势,也有短板;既有基础,也有硬伤。在绿色产业发展规模上是“版图的大块头,经济的小个子”,满天星星没月亮;在绿色产业发展结构上是“小而杂、品种全”的散放,没有“一品独大、一柱擎天”的集约,品种多、规模小、批量小、效益低;在龙头企业上,规模小、档次低、发展慢,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弱;在企业家队伍建设上,外地高素质人才引不来,本地企业家不注重学习和提高,小富即安,小成即满,小农思想严重;在产业链条上,产业、企业、农户、市场没有形成有效对接,工业与农业、企业与市场脱节;在绿色产业发展效益上是“品牌有名”,“收益不大”,“大品牌”没有产生大效益。因此,建设绿色产业引领区前景广阔,道路漫长,充满挑战。

二、怎么建设绿色产业引领区?

(一)转变思想观念,以科学的发展理念引领绿色产业建设。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维的高度决定工作的力度。建设“十堰绿色崛起示范县”为竹溪县提出了新的目标和新的方向,也为各级干部转变思想观念、提振精神区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要树立转型发展的理念。坚持把绿水青山当作金山银山,把“保护就是发展、绿色就是财富、文明就是优势”的理念融入到干群的思想和行动之中,通过思维、举措的转型带动发展的转型;二是要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要以建立政府绩效考评机制为契机,优化考评指标,调整考核指挥棒,让乡镇以更高的标准、更高的要求创造更多的绿色gdp、民生gdp;三是要树立统筹发展的理念。着力突破思维定势、条条框框、环境制约、条件门槛,树立“一切为了绿色崛起、一切服从绿色崛起、一切服务绿色崛起”的新理念,以更加开阔的眼界、更加开阔的思路、更加开阔的胸襟,更加开放的政策,推动县域经济在绿色崛起中的大融合、大开放、大发展。四是树立持之以恒的发展理念。只要是老百姓支持的产业,发展已有基础的产业,能够强县富民的产业,认准了就要咬定目标,持之以恒,一抓到底,不动摇、不折腾、不松劲,必将成为支撑一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二)明确发展重点,以科学的产业定位引领绿色产业建设。生态是绿色崛起的基础,产业是跨越赶超的支撑。对于竹溪这样地处偏僻的贫困县,发展绿色产业更要定位准确,重点突出,所建设的绿色产业引领区必须是十堰起点最高的、发展最好的、首屈一指的。为此,要进一步厘清竹溪什么品种可以在全市独树一帜,什么产业可以在全市引领发展潮流,什么经济可以在全市独占鳌头?那么,从竹溪县现实基础、产业优势、功能划分、发展潜力、综合实力分析,在第一产业方面,应确立以茶叶为主导,药材、魔芋、木本油料、原生态养殖为骨干的“一主四大”绿色产业发展定位;在第二产业方面,应坚持扩大总量与优化结构并重,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与发展现代新兴产业并举,以民营工业园区为主体,推进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生物医药加工产业园、高新技术工业园建设,发展壮大清洁能源、特色农产品加工、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建材等四大工业集群,形成“一区三园四集群”的工业经济发展新格局;在第三产业方面,立足竹溪生态资源优势,以宜居、宜业、宜游为根本,以“游世外桃源,观森林美景,吸天然氧吧,品竹溪美食”为主打品牌,大力抓好景点游、美丽乡村游和生态农庄游,让竹溪成为生态功能完善、发展活力强劲、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休闲旅游圣地。

(三)注重统筹结合,以科学的发展方式引领绿色产业建设。目前,竹溪县一、二、三、四产业没有统筹,融合发展,没有形成产业集群,缺乏发展合力。一是要统筹生态与产业建设。按照“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发展方向,以发展绿色生态产业为导向,坚持“工农对接”发展思路,走内生型资源开发路子,不断优化经济结构,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立足绿色发展,加快推进绿色农业、绿色工业和绿色服务业跨越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全面共赢;二是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以“两区一地”建设为目标,坚持产城结合,文旅共融,城乡互动,统筹推进经济、生态、城镇、文化、民生、社会事业建设,实现生产集聚化,产业特色化,城镇生态化,物流现代化,城乡居民均等化;三是统筹领导力量。建议县委县政府成立“两区一地”统筹建设委员会,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任指挥长,下设若干工作组,由县级领导挂帅任组长,分工协作抓好推进工作;四是统筹节约土地资源。政府对引进项目要严格把关,对企业用地规模要进行严格控制;五是统筹本土和外地资源。坚持内资外资一齐引,培育本地企业家与引进外地企业家、强化企业内部管理与学习外地先进管理经验相结合,注重培植本土企业、本土能人,全面提升企业家队伍素质。

(四)实施创新驱动,以强劲的竞争能力引领绿色产业建设。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支持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推进技改扩能,推动企业组织、制度、技术和管理创新,促使企业由家族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变,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由简单生产向系列开发转变,提高绿色产业市场核心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份额。要大力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按照绿色崛起产业定位,培植一批有内涵、品质好、叫的响、做的大、带动强的品牌产业、品牌企业、品牌产品,使之成为引领竹溪绿色发展的旗舰。

三、如何保障绿色产业引领区建设?

(一)夯实绿色根基。全县上下应把“生态决定生死、绿色决定未来”理念植根于发展的每个环节,外修生态,内修人文,打牢绿色发展基础。坚持生态林、景观林、经济林“三林并重”,持之以恒地抓好植树造林、庭院绿化、道路绿化、河滩绿化、封禁治理、产业基地、森林景观建设,实现庭院花果化,道路林荫化,农田林网化,山地森林化,城镇园林化,充分展示竹溪的自然之美、绿色之美、生态之美、和谐之美。

(二)突出规划引领。实施绿色崛起发展战略,需要搞好县内顶层设计,制定路线图和时间表。各级各部门要强化规划引领意识,按照建设“十堰绿色崛起示范县”的要求,聘请一流团队,对“绿色产业引领区、生态城镇示范区、省际物流集散地”进行全面系统规划。在规划实施过程中,严格实行规划红线、蓝线、黄线“三线管理”,着力提高“两区一地”建设水平。

(三)注重招商效益。在招商思路上,遵循“三多一禁止”原则,即多引进投资数额大、就业带动能力强、社会效益好的项目;多引进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生态环保水平高的项目;多引进业内影响大、管理理念先进、示范能力强的知名企业;坚决禁止污染项目进入竹溪境内。在招商措施上,坚持生态招商、绿色招商,坚持“招商”与“选商”并重,提高项目质效,重点引进生态环保项目、节能减排项目、低碳产业项目、循环经济项目。

(四)抓好核心示范。按照“全面规划、高点定位、整体推进、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要求,确定“两区一地”建设重点,积聚资金和力量,率先建设一批核心示范区。一是以竹房城镇带沿线乡镇为核心,建设346国道沿线绿色产业率先发展核心示范区。这个区域以竹房城镇带片区建设为依托,以工业园区为平台,建成生态景观示范区、“三贡”(贡茶、贡木、贡米)核心区、绿色产业集聚区、绿化长廊先行区、城乡一体引领区;二是以自然国心——鸡心岭为核心,建设南部山区原生态旅游核心示范区。这个区以十八里长峡、鸡心岭等为主要节点,着力建成珍稀动植物集中展示区、休闲养生度假核心区、原生态民歌演绎区;三是以潘口、鄂坪库区为核心,建设中东部特色产业开发核心示范区。这个区以发展库区经济为重点,以绿色产业为支撑,培植一批特色鲜明的种养产业新村,实现“建成一处电站、打造一道风景、兴起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发展目标。

(五)整合县内资源。要集中资金办大事、办要事、办成事。建议县委县政府在项目实施和资金投入上,要改变过去那种多个部门撒“胡椒面”的投入方式为“捆绑式”和“结团式”投入方式。把国土、城建、环保、扶贫以及涉农项目资金捆绑在一起,按照“竞争立项”的方式筛选实施项目,做到“各点一个菜,共办一桌席”,实现资金最大化、项目最大化、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建设目标。

关于围绕“一主四大”推动绿色产业发展的建议

绿色产业是实现“绿色崛起”的核心,基地建设是绿色产业的基石。建设十堰绿色产业引领区,需要强力推进绿色产业基地建设,突出第一产业在“绿色崛起”中的基础作用。

一、我县绿色产业基地建设现状

近年来,我县把绿色产业基地建设作为实现“绿色崛起”的突破口,按照“南特北茶、适度兼抓”的产业布局,着重抓绿色产业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一是基地建设初具规模。据相关统计报表显示,到2013年底,全县以茶叶为主的绿色产业建设基地面积达到72万亩(市委市政府“四个百万”工程基地面积52万亩),实现综合产值25亿元。二是产业格局初显雏形。经过多年发展,茶叶、药材、魔芋、核桃、原生态养殖等绿色产业逐步发展壮大,成为我县绿色产业的主要支撑。到2013年底,全县茶叶面积24万亩,占全市总面积68万亩的35.3%,产量达到1100万斤,占全市总产量2480万斤的44.3%,实现产值6亿元,占全市总产值20亿元的30%,在全市茶叶产业中三分天下有其一;中药材、核桃、魔芋面积分别达到15万亩、15万亩和8万亩;全县规模养殖场1052个,生猪饲养量60万头,山羊12.7万只,畜牧养殖业实现产值9.62亿元。三是品牌建设初见成效。到2013年底,全县有14个农产品获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6个农产品成为湖北省名牌产品,36家企业通过国际质量体系认证,获自营出口权企业达18家。“龙峰茶”、“梅子贡茶”、“竹溪贡米”、“竹溪黄连”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亲家母”、“顺溪”、“双竹”等多个品牌荣获湖北省著名商标称号。

二、我县绿色产业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县绿色产业发展虽然有了长足发展,但还存在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有基地,但品种杂、规模小、效益低,满天星星没月亮,什么都有什么都难以车载船装;重建设、轻管理,基地建设成为摆设,茶叶基地一边在新建,一边在成片荒芜;产业仍处于初始发展状态,没有形成有效的产业规模和完整的产业链条,“有基地、无规模,有规模、无效益”的问题相当突出。

二是有品牌,但重申报轻创建、重拿牌轻利用、重眼前轻保护、重开发认证轻证后监管,品牌有名,生产数量小、批量小,没有形成大批量和大效益,政府每年重奖的“三品一标”品牌没有形成绿色产业发展“红利”。

三是有市场主体,但规模小,实力弱,带动能力差,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产业大户等新型业态发展较快,但没有形成“公司+专业合作社+板块基地+农户”或“家庭农场+基地”的产业经营模式,大多数农户游离在产业链条之外,调整产业结构仍然跟着感觉走,逢俏就撵,逢疲就丢。

四是有企业,但加工链条短,加工水平低,产品附加值低,市场占有率低。基地产出与企业需求脱节,工农没有有效对接,企业“等米下锅”,农业“无米可产”,企业与农户仍然是两张皮。

五是产业投入散而不统,缺乏发展后劲。财政支农资金没有形成合力,难以发挥资金统筹效益;涉农资金捆绑投入农业产业建设的机制不健全,资金使用效率不高;金融机构支持乏力,中小企业担保实力弱,农民及专业合作组织贷款难,龙头企业融资难;农业保险还没有辐射到茶叶、魔芋等特色产业,特色产业发展风险保障能力低。

六是缺乏持之以恒、一抓到底的决心,县域主导产业摇摆不定,不同程度存在“三高三小”问题,即新建基地热情高,抓原有产业后续管理的力度小;引进栽植外地种苗热情高,培育本土苗木、发挥传统产业力度小;企业圈地建厂房车间的积极性高,车间与田间对接和研究开发新产品的力度小。

三、推进绿色产业发展的建议意见

(一)突出“一主四大”的产业定位,解决重点发展什么产业的问题。从我县绿色产业的基地规模、种植习惯、气候条件、发展潜力、经济效益、产业链条、带动能力以及百姓支持程度等方面来看,发展绿色产业应重点突出茶叶这一主导产业,大力发展中药材、魔芋、木本油料(核桃、油茶等)、原生态养殖“四大骨干”产业,形成“一主四大”的绿色产业发展格局,带动其它绿色产业全面发展。确立这样的绿色产业定位,就是要突出茶叶产业“一业独大”的主导地位,把茶叶作为全县的引领产业、示范产业、品牌产业来抓,把竹溪真正建成全省茶叶强县。同时,大力培育中药材、木本油料两大新型产业,扶强壮大魔芋、原生态养殖两大传统产业。通过3-5年努力,实现“双百”目标,即建成实实在在的100万亩绿色产业基地,实现综合产值100亿元以上。此外,对资源消耗较大、生态破坏严重的产业,要下定决心叫停。

(二)反弹琵琶抓绿色产业建设,解决由谁来建设绿色产业基地的问题。因茶而兴的汇湾镇,在茶叶产业建设上,坚持政府引导、大户经营、能人领跑、企业扛旗的方式,使茶叶产业逐步发展壮大,经济效益逐年提升。其具体做法:一是企业带动。2012年引进了竹溪贡茶公司买断山场、流转土地等方式,新建高标准茶园2050亩。二是大户投资。2013年,先后有吕祥贵、谭安运等业主,投资3000万元在柳丰、双竹园等村,新建茶园6000多亩。三是镇村干部示范带头,新建示范茶园1700多亩。从汇湾镇发展茶叶产业的做法来看,建设产业基地、发展绿色产业一要更新观念,转型发展。推行“政府引导、业主主导、金融支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大户带动”的产业发展模式。二要示范先行,引导发展。县、乡确定好发展品种、规模、标准后,必须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示范基地,带动群众自我发展,变你要我建为我自己要建。三要大户带动,规模发展。依托山场资源,开展招商引资,吸纳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发展家庭农场,培植种养大户,让业主成为产业建设的主体,带动千家万户发展。四要培育市场主体,引领发展。按照“产业集聚、布局集中、资源集约”的原则,引导龙头企业主动对接农业,把第一车间延伸到田间,采取“公司+绿色产业示范园+特色板块基地+产业大户”的模式,以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连片、集中、规模利用,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逐步形成“数乡一业、一县一品”的绿色产业发展格局。

(三)改进产业发展方式,解决“有基地无规模、有规模无效益”的问题。一是改“洋”为“土”,发展有机绿色产业。按照“优质、专用、特色、生态、安全”的要求,采取强力措施,推进农产品生产逐步不使用化肥,畜牧养殖不使用激素,让我县真正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有机绿色农产品生产示范县。二是改“杂”为“专”,推进产业基地标准化建设。一方面,要实现基地建设标准化。新建绿色产业基地一律按照“高起点定位、高标准实施、高效益发展”的原则,详细制订产业基地建设标准,做到水、电、路、渠、堤等基础设施配套。同时,加大老旧基地的改造力度,用现代物质装备基地、用现代科技改造基地,突出抓好茶叶基地的改造,实现采摘机械化、灌溉自动化、生产无害化、产业效益化。另一方面,要推行基地生产标准化。树立“绿色”、“标准”观念,打造精品农业、品牌农业、循环农业、观光农业。以“龙峰”、“竹溪黄连”为示范,制订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种植标准、地方特色产品种植和管理标准及特色农产品市场准入标准,积极引导企业和农户实行标准化生产。三是改“集散”为“集约”。在品牌资源整合上,应充分利用“中国有机绿茶之乡”、“中国魔芋之乡”、“中国黄连之乡”的品牌,在扩大规模、提高品质、做大品牌上狠下功夫,把品牌转化为强县富民的现实生产力。四是改“脱节”为“对接”。坚持“依托农业办企业、牵手农民办工业、工农对接兴产业”,以培植农特产品加工产业园为抓手,找准工业与农业的结合点,通过订单的方式把田间与车间无缝联结起来,使田间围绕车间生产,车间带动田间发展,让工业园区成为农民、农业、工业、市场相互融合和对接的平台。

(四)建立完善产业发展长效机制,解决绿色产业发展后续乏力的问题。一是出台创业激励政策。制定出台含金量比较高的优惠政策,在创业场地、金融信贷、就业扶持、创业服务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在创业培训、项目开发、技术指导、政策咨询等方面提供系列服务,激励有创业愿望和创业条件的农民工返乡承包山场创业;二是规范政府产业投入。完善绿色产业建设项目统筹机制,按照“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监督跟着资金走”的要求,进行农田水利、土地整理、小流域综合治理、低丘岗地改造等支农项目的整合,集中投入产业基地建设和改造;三是完善以奖代补机制。改过去按面积奖励产业基地建设为按基地产出效益给予一定的奖励补助,并将奖补资金直接兑现到户,支持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产业大户从扩大基地面积向提升基地质量转变,从重视基地规模向重视基地管理转变,提高基地产出效益;四是建立融资风险机制。政府应设立产业发展担保基金,以财政担保的方式,鼓励银行降低信贷门槛、增加授信额度,帮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营销大户解决贷款难问题。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机制,扩大农业承保范围,将农业保险范围扩大至茶叶、魔芋、中药材等特色产业,保费采取政府、企业(合作组织)、农户按比例分摊,以增强产业发展的保障能力;五是加大培养创业型农民。充分发挥好县职业技术学校的培训主阵地作用,开展绿色产业技术知识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重点培养种养大户、农机手、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经纪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逐步把种养大户、营销大户、农民经纪人、农场主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培养成创业型农民的主力军,使其成为绿色产业建设的生力军。

关于实施“绿色”招商提高投资效益的建议

建设十堰绿色产业引领区,需要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全面提高投资效益,为绿色崛起凝聚强大的正能量,增添强劲的发展动力。

一、全县招商引资工作现状及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县坚持扬绿色资源禀赋之长,走招商引资之路,发动全民招商,依托资源招商,围绕产业招商,搭建平台招商,优化环境招商,实行以商招商,促使水电开发、生物医药、农特加工、规模养殖、商贸物流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户竹溪并建成投产,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积蓄了后劲,招商引资成为了竹溪绿色发展的重要引擎。

我县招商引资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招商定位不准,招商体制机制不顺,亲商安商环境不优,“绿色”招商整体效果还不尽人意。

(一)招商定位不够准确。我县区位劣势明显,交通瓶颈制约严重,很难引进“两头在外”的工业项目,而现有的绿色产业大多数结构不优、规模不大、品牌不响、产业链条不长。在依托优势资源招商引资上,定位不清晰、不准确。一方面,“绿色”招商的内涵没有廓清,招商引资仍停留在“胡子眉毛一把抓”的层面,招商重点不够突出,见了萝卜是青菜,是个青菜就往筐里捡;另一方面,招商的外延没有界定,对“招什么”的导向问题没有系统性的梳理,缺乏“全县一盘棋”的统一导向,各自为阵的问题客观存在。

(二)招商机制不够健全。一是招商的基础工作不牢固。对我县独具特色的生态种植、生态养殖、生态旅游、绿色农特产品加工等招商引资项目的包装和储备不够,对外宣传推介方式单一、力度不够,使引资者没有说服力,对客商没有吸引力。二是招商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主管部门情况不明、底子不清、数字不准,招商数量反映在报表上,对工作有畏难情绪。从已引进项目看,存在质量不高、把关不严的问题,绿色产业精深加工项目少、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少、对县域经济有支撑力的项目少,有的甚至借投资之名,行圈地之实,套政策之惠,争项目之利。三是经费保障机制不明确,难以“走出去”、“请进来”开展工作,存在“不花钱招不来项目无过,花了钱引不来资金有愧”的思想。四是政策机制不优惠。受硬件环境制约客商对投资竹溪兴业本以举棋不定,制定的招商政策对客商又缺乏强大的吸引力,缺乏“放水养鱼”机制,加之有的部门对优惠政策没有照单落实,对县委县政府承诺好、对投资业主兑现差,会上表态好、会后落实差,没有形成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对招商项目服务,没有一路“绿灯”,甚至“红灯”还多于“绿灯”。

(三)安商环境不够优化。一是亲商、稳商的氛围不浓。部分单位和乡镇对招商工作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重视招商、疏于安商“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存在。二是服务意识不强,办事效率不高。一个项目的开工建设,各种手续繁杂,少数管理及职能部门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使县委县政府花九牛二虎之力引进的客商心灰意冷。融资难、引才难、办事难的“三难”问题难以有效解决,致使部分业主先喜后忧,“招得进”、“稳不住”的问题存在。

(四)招商成效不够明显。在招商引资工作中,有的部门玩数字游戏,存在招假商、投假资的现象。以近三年为例,全县招商引资项目364个,到位资金xx亿元,可真正建成的招商项目屈指可数,年年招商引资几十亿,但真正投产见效的没多少,轰轰烈烈引商来,无声无息遁形去。招商引资项目有的经营不善、产能过低、缺乏后劲,附加值不高,市场占有率不高,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有的产能大效益差,谈不上投资效益,更谈不上税收贡献。据调查,为完成招商引资任务,一个引资项目多个单位“瓜分”招商“成绩”,有的项目按工商注册虚进帐,只有“成绩单”上的引资额,没有项目开花结果;有的项目只是签订投资意向协议,搞一个假的银行进帐单,部门招商任务完成了,奖金领到手,项目无影踪。

二、实施绿色招商提高投资效益的建议意见

(一)凸显特色,加大绿色招商力度。从内涵和外延上对全县招商进行准确定位,制定具体明确的招商规划和项目名录,通过对全县资源梳理整合,选择特色鲜明、潜力较大的招商项目,精心进行策划包装,建立一整套完善的招商项目库和资料库。制定全县统一的招商引资文本,明确招商办法与扶优扶强政策,不能一个项目一个政策,招来了女婿气走了儿子。不断创新招商方法,探索和完善以企招商、以情招商、以友招商、以会招商、以网招商,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竹溪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密集区域,加强联系,扩大宣传,大力开展回归招商。同时,充分发挥外地竹溪商会、乡友会、竹溪籍在外知名人士、本土企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吸引更多的外地客商来我县投资开发,引导在外创业成功人员回乡投资兴办实业。

(二)转变方式,提升招商引资水平。在实施招商过程中,要树立“真招商、招真商”,“大招商、招大商”的招商理念,科学招商,多招有实力商、优势产业商、真正投资商。坚持招商导向,注重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着眼于提高投资效益,对项目要进行充分论证,对效益要进行科学分析,对客商要进行认真考察,对环保要进行严格评估,引进符合产业政策、符合竹溪实际、环境污染小、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经济效益好的项目。招商要重引资,引资要重发展,对招商项目实行分类管理,招来的大客商要真正给予“老大”待遇,来竹溪真心发展的要真心帮扶。对招商引资项目要严格把关,做到“一杜绝、一严禁、一叫停”,即坚决杜绝引进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生产粗放、效益低下的项目,严禁以投资为名,行圈地皮、争扶持、套项目之实的客商。

(三)强化管理,优化安商富商环境。一是营造全县上下亲商、安商、富商的招商引资氛围。构建“绿色”平台,确保招商项目“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好”。二是抓好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招商引资硬环境;对影响甚至破坏投资环境的单位和个人依法依规严肃处理,有效解决“三难”问题,做到“扶上马送一程”;用足用活政策,一路“绿灯”为企业保驾护航。三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开辟招商引资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建立联审联批制度,切实落实首问负责制和限时办结制,精简办事程序,提高审批效率,为外来投资者提供良好服务。

(四)完善政策,健全招商引资机制。一是改进招商引资目标考核机制。建议县委县政府不再给各部门下达硬性招商引资任务,改大轰大嗡式的招商为专业招商、团队招商和以商招商。同时,改进招商引资考核方式,改主管部门验资考核为政府牵头实行绩效考核。二是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加大绿色招商项目奖励标准,对招商引资工作有贡献的中介组织和个人设立专项激励,变奖励项目投资额为奖励投资效益,实行招商引资项目建成见效再予兑奖的延后奖励,促使招商引资单位搞好引资项目的后续服务,使招商引资项目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三是完善绿色环保综合评估机制。招商项目要认真履行环评审批程序,探索绿色gdp招商考核的实现机制,建议县委县政府把资源招商、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对乡镇和县直相关部门进行年度和任期目标管理,促使各级各部门创造更多绿色gdp、民生gdp,敦促全县上下营造更加和谐宽松、服务优质的“绿色”招商引资大环境。

关于围绕“一区三园”扶强壮大龙头企业的建议

龙头企业担负引领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以工业园区建设为引擎,扶强壮大绿色龙头企业是建设十堰绿色产业引领区的现实需要和必然选择。

一、发展成绩有目共睹,面临问题不容忽视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抓好工业园区建设、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作为推进绿色崛起的重要工作来抓,加快推进企业技改升级和资源重组,龙头企业有了新壮大,品牌建设有了新突破,工业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2013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1家,农产品加工企业10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xx亿元,已获省级著名商标6个,知名品牌8个,龙王垭茶、竹溪贡米等4个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但是离十堰绿色产业引领区建设目标和要求差距还较大,主要表现在:

一是发展基础薄弱,企业难以做大。我县工业化水平低,绿色资源开发不够,龙头企业多数集中在初级加工领域,产品链条不长,没有精深加工,加工增值慢,产品附加值低,经济块头不大,效益不高,缺乏竞争力。加之工农对接不紧,农产品基地规模小,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差,不能为工业企业做大提供批量的生产原料,企业生产两头在外的现状没有明显改观。

二是产业融合度低,品牌竞争力不强。一、二、三产业之间关联度不高,对工农对接策略落实不够,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带动辐射能力弱。工业园区管理体制不顺,进驻企业既没有满园,更没有满负荷生产,难以发挥引领产业集群的作用。

三是工业企业融资渠道不畅,企业扩张受制约。我县绿色工业和龙头企业正处于发展阶段,急需资金扩大规模,而各银行授信额度有限,抵押担保手续繁杂,审批到位时间较长,企业生产经营受资金瓶颈制约比较严重。

四是企业经营机制不活,存在急功近利现象。多数企业实行家族式管理模式,缺乏现代企业理念和制度,习惯于依赖政府扶持和项目拉动,有了困难找政府,有了项目就发展,没有项目就停产,主动开拓市场不够,存在产品与市场脱节的现象。少数企业贪大求洋,重面子轻里子,重气派轻发展,没有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存在“四大四小”,即占地大、场面大、门牌大、厂房大;生产能力小、品牌影响小、产品批量小、产出效益小。有的企业不专心抓工业,而是转行三产,搞“退二进三”;有的热衷于圈地卖房,发展方向本末倒置。

二、围绕“一区三园”扶强壮大龙头企业的建议意见

(一)做大“一区三园”,力促产业集聚。要坚持走新型工业集群发展道路,推动工业布局园区化、产品开发系列化、生产经营集群化,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一是以工业园区为核心,以集镇为节点,以产业集群为支撑,着力构建“一区三园”发展新格局。“一区”就是做强做大工业园区,围绕“两区一地”建设目标,通过企业集聚、产业集聚、资金集聚、技术集聚、人才集聚、管理集聚、服务集聚,实现园区扩大规模,企业上档升级,产业形成集群。“三园”就是坚持把生产要素、资本要素、人才要素统筹起来,科学布局,专深加工,系列开发,建设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生物医药加工产业园、高新技术工业园。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着重开发茶叶、魔芋、贡米、豆制品、土豆、木本油、肉制品等系列产品;生物医药加工产业园依托人福医药、云浩药业等,开发中药饮片、中成药产品及黄姜系列产品;高新技术工业园依托力莱科技、满华光电等,开发光电、锂离子电源、光电精密电子元器件等高新产品。发挥“一区三园集聚效应,建设代表竹溪形象的龙头企业和产业品牌,真正形成龙头引领产业振兴,拉动一、二、三产业突破性发展。二是树立抓特色产业优先抓龙头企业、扶持产业发展优先扶持龙头企业的新理念,在以茶叶、魔芋、贡米、中药材、畜禽产品等为代表的大宗绿色产品加工企业中,优选几个骨干龙头企业,在扩能改造、产品开发、技术革新、品牌创建、市场开拓、企业文化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将其培养成年产值过亿元、利税过千万元的省级龙头企业,并创造条件向国家级龙头企业进军。三是实施品牌发展策略。强化同领域、同行业的品牌整合,打造“国”字号知名品牌,形成一个产业有一个龙头,有一套质量技术标准,有一个知名品牌,有一条规范产业链。

(二)理顺园区体制,盘活入园企业目前园区管理陷入“三无”尴尬境地(即园区无管理手段、协调部门办事无力度、服务企业无抓手),不能充分履行协调职责。建议一是创新管理体制。明确园区职责,赋予管委会行政审批权、经济考核权和社会事务管理权,对园区实行封闭式管理,确保对园区企业开展检查评比和执法检查实现备案报批制度落到实处。二是创新服务机制。有关部门为园区建立“绿色通道”,积极帮助企业解决资金技术等发展方面现实困难。建立研发中心、人才培训基地等平台,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人力支撑。维护园区企业合法权益,严肃查处破坏投资环境,扰乱经济秩序等行为。三是创新招商引资。围绕园区产业定位招商,创新招商方式,实施以商招商,强强联合,盘活壮大已入园企业,促进企业满负荷生产。

(三)健全保障机制,促进跨越发展。一是建议政府研究出台构建“一区三园”加快发展的意见,打造“一区三园”和培植龙头企业的政策支撑和保障机制,把各类有关产业开发项目资金捆绑使用,重点支持园区、企业、专合组织建设及科研开发。二是建立政府每季度专题研究全县工业和龙头企业工作制度,集中研究解决企业生产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健全工业企业中长期规划,明确县级领导和部门联系企业责任目标,把强县项目当成强势工作抓。三是强化银企对接,积极探索创新金融贷款担保机制,切实解决贷款难、担保难问题。金融机构要积极上争贷款规模,科学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利率和偿还方式,扩大有效担保物范围。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引进培育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探索中小企业联保贷款和专业合作组织依托龙头企业贷款,解决融资难问题。

(四)调整发展思路,培育市场主体。是大力解放思想。用市场经济规律来指导工业发展,政府只做规划引导,部门主动服务,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鼓励企业产品进超市进连锁店,继续组织各类展销推介活动。二是着力培育市场主体,充分利用现有独特资源优势、政策优势,根据市场需求,做好产业规划,壮大产业板块,夯实市场主体的实力。三是龙头企业要主动融入市场。自觉改变经营理念,降低产品价位,走中低端和大众消费的路子(如茶叶、贡米),以“订单”协议指导农户种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工农对接。

(五)完善利益联结,带动农民增收。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着力解决种养、加工、营销的利益连接。一是实行数乡一品,推动基地成片发展,培育专而不杂的产业格局,为“一区三园”和工业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原料供应。二是指导龙头企业通过建立风险基金、最低保护价收购等多种方式,与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机制。三是龙头企业要加大科研投入与技术保障,经常帮助基层解决实际困难,保证农户利益,减轻农户风险,确保田间车间共兴共荣,农民工人互惠互利。四是优化环境和服务,咬定发展目标,形成市场操手,搭建竞争平台,创造一流环境,盘活工业要素,形成本地企业健康发展,外地企业投身发展,农民愿种有赚头,企业加工有原料,营销网络有利润,地方财政有收入的良好发展局面,努力使竹溪成为干事创业的热土,创新创优的沃土,为绿色崛起提供强大的正能量。

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建议

激发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是实现“绿色崛起”的重要支撑之一。

一、我县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迎来重大机遇

市委书记周霁在授予我县“十堰绿色崛起示范县”发展大旗之后,在南部乡镇考察时语重心长地指出:“坚持把生态文化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培育,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加快传统文化、休闲养生与旅游业相互融合的进程,主动对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塑造鄂西北原生态旅游基地品牌形象,着力打造绿色生态文化旅游圣地。”周书记的讲话不仅为我县建设绿色产业引领区指明了发展路径,也为我县生态旅游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转型发展为我县生态旅游实现后发赶超创造重大机遇。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旅游产业已经成长为国民经济的一大产业,目前正在发生历史性的转型:一是由观光旅游向度假旅游转型;二是由旅游资源开发向旅游产品开发转型;三是由打造旅游要素向打造旅游产业链转型;四是由“小旅游”向“大旅游”转型;五是由官场消费转向平民消费转型。旅游业发展的转型,对于我县刚刚起步的旅游产业来说是一个大好机遇,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实现直线超越,直接转向发展生态养生、休闲度假型旅游。

交通格局改观为我县生态旅游实现突破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今年底,竹溪人期盼多年的谷竹高速将建成通车,十堰机场通航、武西高铁启动等交通格局的大改观,为我县“快进慢游”旅游体系建设提供了强力支撑。随着交通瓶颈的打破,大量的团队游客、自驾游客将会来竹溪观森林美景、吸天然氧吧、品竹溪美食,必将激发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众多元素空前发展。

城乡居民旅游期盼为我县生态旅游提档升级创造发展空间。随着我县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休闲旅游越来越成为城乡居民的健康养生追求,这为发展县内节假日短线旅游提供了巨大空间。

二、我县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政策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旅游宣传推介成效显著,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彰显。以旅游服务中心、偏头山、西关街、关垭子游客中心等一批旅游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全面开花,发展旅游产业已成为全县上下的共识。

虽然我县生态旅游产业开发前景十分广阔,但发展现状仍不容乐观。还存在与良好的旅游资源禀赋比反差明显,与“绿色崛起”不相对称,与周边的县市快速发展不相适应,与全县人民的期盼不相对应。一是至今没有一个开放的景区、没有一块响亮的旅游品牌、没有一条成熟的旅游线路;二是基础薄弱短板尚未根本改观,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不力;三是对发展旅游产业来带动和促进一个地方的发展重要性认识不足,发展氛围不浓。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规划在图纸上。如:十八里长峡、关垭子游客中心的规划先后搞了几年,请了几家规划设计院作规划论证,山里山外跑,花了不少钱,投入很多精力,至今仍是“画饼充饥”,不知道“梨子”是什么滋味。

(二)景点在构想上。对全县几个大的景区的景点,县领导开了很多会,请了上面的很多专家来调研谋划,社会各界也纷纷关注发表意见,迄今为止景点仍停留在构思上,使人“望梅止渴”,可望不可及。

(三)招商在协议上。全县在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方面的招商引资,各级各类宣传媒体报道了很多,今天这里招了个大客商要投资十几亿,明天那里引来个大老板要投资几亿搞开发,动静很大,沸沸扬扬,但究竟招了多少商,引了多少资,茫茫然然,时至境迁,“南柯一梦”,不知道旅游产业招商引资究竟取得了多大成效。

(四)开发在口号上。县委县政府在旅游开发上,工作部署安排不少,也拟定了很多举措,形成了多个纪要,如:把竹溪融入鄂西生态旅游圈,说了这么多年,但成效甚微。再如:县政协就全县的旅游产业发展每年都在呼吁,提了许多针对性、操作性很强的思考措施,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也作了很多批示,但至今批示仍在纸上,躺在文件柜里,不知道是怎么督办落实的。群众反映说:旅游产业发展雷声大、雨点小。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三、推进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围绕“十堰绿色崛起示范县”战略目标,牢固树立“大生态、大旅游、大产业”的理念不动摇,扬生态之长,显环境之优,走养生之路,建富民之业,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着力把竹溪打造成休闲养生胜地,让竹溪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要板块。

(一)强基与固本结合。在强基上,下重手抓好旅游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夯实发展基础。如:全县的旅游总体规划中应突破这两个重点:一是城关地区的生态旅游资源要针对缺水问题,围绕“大水利”,丰富水资源做好文章;二是南部山区要围绕路的问题,着眼于“大交通”的构建,充分激发南部山区的生态资源优势。在固本上要突出文化在旅游中的特殊地位作用:一是要继续抢救挖掘地域文化,收集、整理出一批优秀地域文化成果,尽快确立一个全县主流文化品牌;二是要下重手打造饮食文化一条街、茶叶文化一条街、奇石根雕一条街和民俗古玩一条街等景点建设,为旅游业的发展强筋壮骨;三是全县所有的景区片区、集镇建设、新农村建设和家庭农场建设,在景点规划、布局、开发上,都应融入大旅游的理念,突出大文化内涵,凸显生态旅游主旨,以有利于今后的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有利于当地农民增加旅游业收入。

(二)开发与保护并重。在开发中注重珍惜动、植物的保护,注重原有生态环境、原有景点的保护。一是宁慢勿滥,目前不具备开发的生态资源区或不成熟的建设项目,最好不开发或暂缓开发。把良好的生态资源保护好,留给子孙后代也是最大最好的开发;二是不能以牺牲原有的生态和原有的景点来建设保护生态项目,人为的搞建设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如:竹溪城的古八景,周围的生态环境尤为珍贵,但有些景点被人为损毁,有的还在破坏,至今难以恢复原貌。

(三)造景与造势并举。一是要借势造景。在现有的景区、片区和竹房城镇带的开发建设中,要以景点的标准进行开发建设,突出文化品位,增添旅游元素;造林绿化要突出景观林建设,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山绿起来,更重要的是让农村美起来;二是全力做好旅游包装和推介工作,增加宣传投入,大力营造到竹溪养生度假的旅游氛围,传递生态正能量、做大生态养生品牌蛋糕;在县内主要道路上设计和建设旅游形象宣传标识牌;经营和管理好竹溪旅游网站,使其成为竹溪智慧旅游的服务平台;三是在造景造势中不要盲目的追求一种时尚称谓,对景区的命名称谓要审慎尊重历史文化的积淀传承,要审慎尊重当地老百姓的约定俗成习惯,切忌朝令夕改,今红花明紫草,给人一头雾云,不知所以然。

(四)抓点与带面并驱。当前我县旅游业面临起步难、开拓县外市场难的“两难”境地。应围绕本县城乡的需求,按照“先试先行、内外同行、点面并驱、破解推进”的思路,合力启动县内旅游市场的“助推器”,进而影响带动旅游业的全面提速发展。一是抓紧开发偏头山旅游景区,使其成为竹溪开发景区建设的开篇之作、示范景点。二是通过引导、调控、市场运作等多种方式,有计划、有组织的激发本县城乡居民旅游热情,以县内旅游市场为引擎,带动县外市场的拓展延伸。三是要搞好策划,注重包装,明确推出一个竹溪主打旅游品牌。同时,要注重创建景区品牌,积极申报、争创4a景区,着力把十八里长峡、偏头山、关垭子、美丽乡村等一批景点提升为4a级景区。四是迅速启动县内的旅游,规划并推出四条旅游线路:即山水游线路:县城—新洲—兵营—楠木群—潘口大坝;朝秦暮楚游线路:县城—大石门—水坪茶园—县河翟家坝—中峰贡米田园—甘氏宗祠—关垭—龙阳峡;养生文化游线路:县城—偏头山—龙王垭养生山庄—鄂坪水上公园—皇木谷—汇湾贡茶广场;生态观光游线路:县城—鄂坪—泉溪—国心画廊—鸡心岭-八里峡—民歌村—十八里长峡。同时,结合旅游线路开发,尽快开通短线旅游公交车,为群众节假日休闲旅游提供便利。

关于进一步创优发展环境的建议

软环境是软实力,硬环境是硬支撑。俗语说“种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我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加快发展仍是第一要务。市委、市政府授予我县“绿色崛起示范县”旗帜,如何围绕这一战略目标定位,打造十堰绿色产业引领区,加快绿色发展,调研组认为进一步营造一个优良的发展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县绿色发展环境现状

多年来,县委、县政府围绕“工农对接”战略,高举生态文明大旗,走绿色发展道路,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推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大事要事,常抓不懈,推动了县域经济强劲发展,为打造“绿色产业引领区”打下了良好的现实基础。2013年全县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工业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达到xx亿元、xx亿元、xx亿元、xx亿元,分别是2010年的1.6倍、2.1倍、1.9倍、1.5倍。2013年底,全县民营企业突破1万户,上交税金xx亿元,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4万多个。年产值过亿元民营企业达6家,过千万元的达42家。36家民营企业通过了国家质量体系认证,8家产品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6家产品被评为湖北省名牌产品。县直各部门不断创新服务方式,优化服务环境,强化服务意识,行政审批由原来的514项精减到251项,减少了51%,行政收费由原来的147项精减到98项,减少了33.3%。

二、制约发展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县经济发展环境总的是好的,但从到乡镇、企业、社会以及县直有关部门调查情况来看,发展环境中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认真加以解决。

(一)发展意识不强。绿色发展观念还相对滞后,没有明确的绿色产业发展规划、项目库和产业链条,各自为政,缺乏顶层设计。有些部门或乡镇,因扮演角色不同,对同一个企业、项目和基地建设,能出现多种不同的声音,让企业不知所措,基地建设分块割据,发展无从谈起;有些部门舍不得放权,主观上将本部门依据的法规程序与县委县政府关于发展经济、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对立起来,使项目引进和协调落实异常艰难,挫伤了投资者的积极性;有的企业自身过于依赖政府,发展过于依靠项目,融资过于依靠银行,老套的家族式经营不能很好的向现代公司制管理转型,得过且过,缺乏长远发展的眼光,走不出县门,打不开市场。

(二)服务质量堪忧。主要表现:县委县政府虽然制定了检查申报、处罚备案、收费罚款监督三项制度,而实际工作中,有的部门轻宣传、重处罚,轻服务、重收费的现象仍较为突出,存在“以罚代管”、“只罚不管”;有的部门到企业检查成了家常便饭,不申报不备案,检查成了“蹿门子”,稍微怠慢就给小鞋穿,严重干扰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有的部门没有落实“三集中、三到位”措施,目前仍有审批事项没有进驻政务服务中心,“多环节、多机构、体外循外”,效率不高,“部门动动嘴,企业和群众跑断腿”的现象仍然存在;有些部门工作方法简单,态度冷、横、冲,没有公仆意识;有的部门对待本地、外地业主在执行政策时不能一视同仁,人情分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企业间没有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有的部门还存在垄断经营,将职能职责作为谋取部门利益的工具和手段,使县委县政府的优惠政策难以落实到位。

(三)少数违规现象不容忽视。调查发现,有些部门存在的一些行为与现象,不仅破坏了经济发展环境,而且已引起群众的不满;又吃又拿给办事,那还算是好干部”。主要表现:强行摊派订购报刊、杂志、强行要求业主购买指定产品,硬性制做营销广告牌等;个别执法执收人员特权思想膨胀,借到企业、餐馆、商店检查之名吃、拿、卡、要;少数执法执收工作人员凭借行政审批特权,无利不作为,有利乱作为;个别部门工作人员借监管和验收特权,公开向业主索要好处。这些问题已经影响了政府形象,阻碍了我县经济健康发展。

分析上述问题存在的原因,调查认为虽然有管理体制障碍、经费保障不足等客观因素,但思想解放不够、服务意识谈薄、专职监管部门职能不强、问责力度小、没有动真碰硬,曝光的问题得不到整改。

三、创优发展环境的建议

(一)深入解放思想,强化绿色发展理念。一是紧紧抓住建设十堰“绿色崛起示范县”的发展机遇,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全县深入开展一次“深入解放思想,服务绿色发展”主题大讨论,寻找办事拖的根源、推的原由、慢的症结,使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以环境优势催生我县绿色发展优势: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对污染企业叫停;要开展绿色招商,向绿色要效益;要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树立“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观念,营造“重商、亲商、安商、富商”的浓厚氛围。二是进一步优化舆论环境,县委县政府要出台切实可行的创优发展环境的政策措施,新闻媒体要广泛宣传优化发展环境的新举措、新成就,宣传各单位、部门在发展环境建设中取得的成果,曝光阻碍发展的人和事。

(二)细化完善制度,构建发展长效机制。创新服务方式,优化审批流程,加大“三集中,三到位”、“四减五制六公开”改革力度,促进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一是完善政务服务中心窗口工作制度,简化审批程序。实行审批事项目录管理,最大限度减少部门之间、部门内部、内设机构之间的审批环节,力争服务环节不超过3个;对涉及两个以上部门的审批事项由中心组织联合会审、并联审批,执行缺位默认制。各部门在不违反法规的前提下,简化环保、土地、规划等前置性文件评审程序,重点解决申报要件多、互为前置审批的问题,凡是可采取事后监管和间接监管的申报要件的都要采取,凡是部门之间互为前置审批的都要破解。二是进一步规范执法执收行为,严格依法行政。涉及企业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严格按照向社会公开的标准收费,“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罚”,杜绝搭车收费、变相收费;各执收执法部门的收费和罚款,一律由指定的银行、财政专户代收代缴;中介机构的服务性收费在行业最低标准的前提下,由业主自主选择,通过市场公开竞争确定。三是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行政权力和服务事项的清理,统一“晒出”权力清单,并积极接收监督。已经取消的审批服务事项决不允许再实施审批,对国务院、省政府下放、调整的行政审批事项,要切实做好承接工作。部门与所属中介服务机构要坚决“脱钩”、“断奶”,坚决打击搞隐形审批、变相审批等损害发展环境的行为。四是严格执行《竹溪县涉企检查备案审批制度暂行规定》,建立政府诚信体系。坚持企业“宁静日”制度,精简和整合检查内容,避免多头执法和重复检查,减少妨碍企业正常生产的因素,充分发挥市场自身的主体作用。对重大签约项目进展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对招商引资企业优惠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专题调研,深入查找和整治“有约不守、有诺不践”的行为。

(三)加大问责力度,从严整风肃纪。加强各部门作风整顿工作,对以权谋私、顶抗拖磨、推诿扯皮等行政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现象,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律实行行政问责:执行县委县政府政策走样,工作推进不力而造成项目难以驻足落户、企业停产或外迁等严重后果的;出现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衙门官僚作风引发业主信访投诉或引发群众不满的;出现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摊派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工作人员出现吃、拿、卡、要行为的;行评名次靠后且业主反响强烈的。督促各单位、部门深入开展优化绿色发展环境自查自纠工作,主动排查和整改与发展环境不相适应的问题。

(四)强化日常监管,实现绿色治理常态。一是由县纪委监察局牵头,县工商联、编办、政务服务中心、商务局、园区办参加,建立“经济环境投诉案件快速处理”工作机制,及时对投诉案件公开处理到位,所有防碍经济发展环境典型案件一律实行媒体曝光,保持发展环境治理工作的高压态势。二是坚持把发展环境治理与行风政风评议、行政效能建设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对行评排名后三名且群众反映问题突出的单位,除取消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评先表模资格外,对主要负责人还应实行必要的惩戒。三是加强政务服务效能监管。实现所有审批部门、审批事项一网运行,公开透明、公平公正。提升网络运行功能,充分发挥网络电子监察实时监控、预警纠错、信息共享和绩效评估作用,加强监督管理。进一步完善网上办事功能,推进网上申报、远程审批、网上查询,提高办事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更加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