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也是各级干部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开展好主题教育,更加需要把调查研究贯穿始终,搞清楚问题是什么、症结在哪里,想明白难题如何解、短板怎么补,不断往深里走、往实里走。
涉浅滩者得鱼虾,入深水者得蛟龙。搞好调查研究,重在“深入”二字。群众有哪些操心事、烦心事,企业发展迫切需求是什么,工作上有哪些薄弱环节?这些问题的答案,坐在办公室里想不出来,埋头在文件材料中也找不出来,只有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深入到广大群众中去,才能真正求解。
深入扎实搞调研,就应突出问题导向,着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哪些方面问题突出就聚焦到哪些方面调研,问题出在那个环节就重点在那个环节调研,尤其要到困难群众中去、到艰苦偏远地方去、到问题矛盾突出的一线去;就应该突出针对性,把调查研究与履职尽责、完成党中央部署的任务和当前正在做的事情结合起来,对各项工作进行深度检视反思。只有这样,才能把问题找到找准,把根源挖深挖透,让整改措施有效果、立得住,切实推动事业发展。
调查研究隔层纸,政策效果隔层山。调查研究注重实效,需要发扬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调研不扎实也就没有发言权。要防止为调研而调研,防止搞“出发一车子、开会一屋子、发言念稿子”式的调研,防止扎堆调研、“作秀式”调研。调研既要身到,更要心到。领导干部不仅要“脚上有土”,更要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带着对群众的感情,对职责使命的担当,扑下身子听真话、摸实情,与广大群众实打实,心贴心,一起找到对症下药、管用见效的硬招实招。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要以开展主题教育为契机,在调查研究上下真功夫、苦功夫,让各项工作更加接地气、通民意、得民心,必将激发攻坚克难、真抓实干的强大正能量,创造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新业绩。
【篇二】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意义重大,正当其时。作为冲在第一线的基层干部我们要多调研、多实践、多反思、多进步。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开展深入的调研,对于了解实情、掌握实际、挖掘需求、理清思路具有重要的意义。要突出调研主题。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中央决策部署,围绕解决基层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带着问题、带着课题深入田间地头、工商企业,广泛听取意见,帮助解决实际问题。要坚持实事求是。要把实践和基层作为最大的课堂,把群众作为最好的老师,到条件艰苦、情况复杂、问题突出的地方,把情况摸清楚,把症结分析透,拿出实招硬招,推动工作落实。要注重调研实效。坚持边调研、边梳理、边思考、边研究、边完善、边规范。
利用调研成果到实践中来,推动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在学习调研的基础上讲好专题党课,使调研过程成为加深党的创新理论领悟的过程,成为密切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过程,成为推动各项事业改革发展取得实效的过程。
要始终牢记“姓党为民”的要求,站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把抓整改落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以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评价整改落实质量的标准。要在整改行动中见速度。把整改落实贯穿全过程,就是要把“改”字贯穿始终,立查立改、即知即改。能够当下改的,明确时限和要求,按期整改到位。一时解决不了的,要明确阶段目标,持续整改,确保主题教育方向不偏、焦点不散、靶心不变。要在整改措施里看力度。
【篇三】
调研是抓工作、谋发展的前提,没有真实见底的调研,不可能拿出行之有效的方法、化解客观存在的问题。然现实工作中,常常存在一些“似是而非”的调研。
比如,有的大而化之,查找的问题空泛泛、写出的建议干瘪瘪,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调研报告;还如,有的乱而碎之,不是群众利益相关的“鸡毛蒜皮”,而是一堆杂乱无章的“一地鸡毛”,甚至与上级精神部署和当前中心工作“不聚光”;又如,有的避重就轻,忽视问题不谈,专门找经验,过者把调研报告搞成了“夸夸群”,等等。类似种种,调研花了不少功夫、卖了不少力气,调研报告却缺乏参考性和价值。
过去,反对扎堆式、走秀式、跑马式、“打扰基层”式等各色假调研、虚调研,在各项制度扎密和各项监督压力下,此些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大部分领导干部和调研专家等,的确能够扑下身子、脱掉鞋子,来到基层认真拿好放大镜和显微镜,解剖麻雀、观察蚂蚁,望问题“山头”、闻地方“异味”、问群众需求、切准主流关键。然少数调研工作者,往往屁股坐不热、等不起耐不住,火急火燎、不够深入,只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没有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由而导致调研结果“看起来是回事,实际上没那事”。
相对“假大虚空”的调研,“似是而非”的调研带来的危害更大,前者看不都不用看就能判“0分”,但后者犹如生不生、熟不熟的“夹生饭”,跟鸡肋一样,并且充满了迷惑性,极容易左右上级的判断力,影响政策机制的成色与纯度。说到底,难以避免被当成“煮熟的活鱼”端上商议政策的餐桌,继而给百姓群众和地方发展造成“营养不良”。因此,对“调研”不能轻易放过,还须加一道审核关,别让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充斥政策制定、制度出台的阳光通道。
调研冲着实干去,服务实际工作,必然也得以实干精神搞好抓实。为调研本身把关、体检,关键就得唯实求真,对调研结果和调研报告进行甄别掂量,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要秉持理性与睿智的“火眼金睛”去伪存真、筛糠吹秕。而这同样考验着相关领导的经验储备与见识含量,换而言之,是否具备给调研把脉的本事与招数,否则“外行看内行”就只能被忽悠、被蒙骗。所以,调研一下“调研”还是很有必要的,从群众中来的“调研”,唯有到群众中去才能算完成了调研全链条。
调研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从开始到结束,都离不开服务对象、离不开问题研究。试炼调研的真实性与实践性,就得拿问题来当试金石,拿实际成效来当“试滴剂”,如此经得起考验、经得推敲的调研,才能为地方发展和造福群众打开一扇新窗口、指明下一个路口。
【篇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调查研究要注重实效,使调研的过程成为加深对党的创新理论领悟的过程,成为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过程,成为推动事业发展的过程。要防止为调研而调研,防止搞‘出发一车子、开会一屋子、发言念稿子’式的调研,防止扎堆调研、‘作秀式’调研”。在主题教育中开展调查研究,就是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了解民情、掌握实情,搞清楚问题、弄明白症结,拿出解难题的实招。
调研需会说百姓话。到基层一线调研,需要入乡随俗,了解农时农事,会说百姓话,才能与群众打成一片,才能听到真心话、了解到真实情况。面对老人,一句“大爷,您高寿?”比“老乡,您好”更能拉打开话匣子;一句“今年收成咋样?收有几担苞谷?”比“今年有多少钱收入”把收入情况了解得更准确、更客观。只有说出了群众能听得懂的话,不说官话、场面话、客套话,群众才能跟你掏心窝子,说出心里话。
调研需会走乡村路。到农村调研,既要能走水泥路、柏油路,还要能走土路、山路,要避免坐在车上走马观花,应多到地域偏远、交通不便的村组、农户,重点关注鳏寡孤独等弱势群体和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等“三留守”人员。只有这些弱势群体才更需要帮扶、才会更容易出现问题,如果将这部分群众的生产生活安排妥当,全村乃至全镇将不会有问题。因此,开展调研,要不怕山高坡陡、道路崎岖,多往偏远地方走、多到落后地区看,才能掌握到第一手资料。
调研需会登群众门。调研不是单纯地座谈,还需要实地查看。“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比如说,了解贫困群众是否解决了“两不愁三保障”,既要认真听取群众的自述,还要实地登门入户了解。看看米缸子是不是米面粮油齐全、时令蔬菜不缺;看看衣柜子缺不缺四季衣裳、被子薄不薄;看看住房安全不安全,有没有明显裂缝,排水是否通畅等等。只有多听、多看、多查,相互印证,才能准确了解群众需求,才能因需施策,才能确保调研取得实效。
【篇五】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作为四项重点措施之一,是学习教育后加深理解和感悟的重要渠道,是检视问题、整改落实的重要基础,不是简单地下基层、写报告,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必须奔着问题去、冲着问题改。
奔着问题去、跟着问题走。调研的目的就是为了发现问题,在调研之前,要做足功课,事先确定调研主题,提前熟悉相关政策、梳理相关问题、拟定调研提纲,明确调研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准备干什么,怎么干,要走访哪些人,达到什么目标,带着提纲去、带着问题下,真正找准工作实践中的各种差距问题,有针对性地拿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办法,确保取得高质量的调研成果。就当前而言,要聚焦脱贫攻坚存在的问题开展调研,抓住问题的关键环节,哪方面矛盾突出就聚焦到哪方面,既要到工作开展好的地方去总结经验,也要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去研究问题,特别要到帮扶的贫困村、贫困户和联系的扶贫项目开展调研,把情况摸清楚、把症结分析透,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措施,做到出实招、见实效。
了解真想法、发现真问题。过去,调研往往“被安排”,“踩点式”的走马观花、“盆景式”的只看不问、“逆向式”的量身定做,如同葫芦浮在水面,沉不下去。调研就是要去了解干部群众的真实想法、掌握实际情况,要采取“四不两直”方式,一竿子插到底,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一线,该走访的走访,该调查的调查,该座谈的座谈,该看的一定要看,该听的一定要听,既要听群众的赞扬话,又要听群众的批评语,既要让群众反映情况,又要让群众提出意见,掌握第一手资料,真正沉下去静心研究、迎上去解决难题,坚决杜绝“扎堆式”“作秀式”调研。通过调查研究,了解民情掌握实情,搞清楚问题是什么、症结在哪里。此外,到基层调研召开座谈会,一律不要求基层同志准备书面发言稿,让大家放下顾忌、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真实想法,讲出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真问题。
冲着问题去,解决真难题。调研就是要找到解决问题的良策,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研究的目的是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因此必须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为走访而走访,为调研而调研,只管工作安排了,行程圆满了,任务完成了,至于有没有发现问题,能解决什么问题,那就靠文字材料来完成了。这样的调研,不仅会滋生腐败,浪费资源,其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式的做法,更会在基层干部和群众中造成严重不良影响。要带着问题下去,解决问题上来,结合实际,建立问题台账,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后,从而“对症下药”、科学决策,拿出研究问题、破解难题的实招、硬招,重点解决老百姓的所需所急所盼。解决问题不搞一阵风、一窝蜂,要多方联动、上下协调,共同抓好问题解决、矛盾化解,不能也不允许互相推诿、相互扯皮。
党员、干部更好履行职责、承担使命,必须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在调查研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调查研究成为加深对党的创新理论领悟的过程,成为正面回应群众关切、解决阻碍基层发展的抓手,成为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过程,成为广大机关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干实事求实效的渠道,成为推动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的不竭动力。
【篇六】
选好调研主题。围绕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围绕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围绕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紧迫问题,围绕确保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守好两条底线、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进农村产业革命方面存在薄弱环节等问题,围绕解决本单位突出问题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等,结合“2019夏秋决战”,结合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市委二届七次全会和区委二届七次全会精神,确定调研主题,制定调研方案。要认真践行“五步工作法”,全面落实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深入分管领域、基层单位、教育教学、脱贫攻坚、生产经营一线开展调研,把具体问题摸清楚、把症结分析透。科级领导干部主动下沉一线、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具体问题,切实掌握第一手材料。
交流调研成果。调研结束后,要对调研情况进行认真梳理,有针对性地研究提出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办法措施,分领域分行业形成一批调研成果集。要采取交流研讨发言、编印调研报告等多种方式,认真组织开展调研成果交流。交流成果时,重点谈调研中弄清楚了什么问题、解决了什么问题,谈深入分析研究后形成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强化调研成果应用,把调研中查找的问题和形成的对策建议作为整改的内容和措施,促进调研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具体行动。
上好专题党课。领导班子成员要在深入学习理论和扎实开展调研基础上讲好专题党课。党政主要领导同志带头讲,其他班子成员同志为分管领域或联系村讲。专题党课要突出针对性,对照初心使命和工作实际,讲体会、谈收获,讲问题、谈差距,讲思路、谈措施,特别是讲自己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的认识体会,讲存在的差距和不足,讲指导实践、推动改进工作的思路措施,讲悟初心、担使命的感悟。要聚焦脱贫攻坚,讲好习近平总书记关爱贵州、关心万山的故事,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对万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融入党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