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经合局年初组建以来,本人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建立健全产业体系,推进全市产业高质量发展。之所以选择这个题目,主要考虑加快产业发展是市委抓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产业体系建设是推进产业发展的核心和基础,没有产业体系,就不可能有产业健康发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期间,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进一步升华,9月26日—29日,围绕产业体系建设,先后深入到依安县、富拉尔基区进行调研,在依安县召开了相关部门和县区以及益海嘉里、福美软瓷、中润瓷业、华瑞医药、鸿展集团、绿熙鹅业等10多家企业座谈会。同时,现场查看项目,征求产业体系建设意见和建议。现形成调研报告。
一、我市产业发展情况
2016年,市委提出了发展12个重点产业战略任务,确立了全市重点产业、县区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项目“三项核心任务”。经过全市上下几年的不懈努力,产业意识不断提高,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带动作用不断增强,重点产业起到了稳增长、促发展的作用,稳定器、加速器的作用日趋突出。今年1-9月,全市重点产业“三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60.9亿元,同比增长40%。实缴税金25.4亿元,同比增长2.5%。
全市重点产业发展呈现五大特点。
(一)成为gdp平稳增长的重要支撑。2008年-2015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市工业经济的滞后性影响,基本没有引进大的项目,升级改造项目也不多,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同比分别下降1.2%、3.3%、13.4%。2016年—2018年,全市重点三上企业分别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3亿元、352亿元、411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5.2%、18.4%、20.1%,拉动经济增长4.2个、5.7个、5.8个百分点。2016-2018年,共推进重点产业项目938个,分别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4亿元、238亿元、628亿元,拉动全市gdp分别增长3.4个、4.1个、5.4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分别为22.4%、25.3%、26.2%。装备、食品两大产业分别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7.9亿元、78.3亿元、xx亿元,分别完成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9.5%、30.7%、18.8%。
(二)成为确保财税增收的重要支柱。2016年—2018年,全市重点产业企业实缴税金分别实现1xx亿元、xx亿元、xx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22.4%、28.6%、40.1%。在经济进入新常态高速发展转为中低速增长前提下,特别是一些非税收入大幅下降的情况下,重点产业仍然支撑财税稳步增长。
(三)成为拉动就业创业的重要途径。到2018年,全市城镇就业人数达82.3万人,据不完全统计,其中,近50%来自重点产业。阜丰、益海嘉里、依安鹏程、紫金铜业就吸纳就业近万人,泰来云小镇、猪八戒网等轻资产项目成为吸纳就业的主力军。重点产业倍增计划的实施,带动市场主体年均10%以上的速度递增,目前实体经济总数达到23.4万户。
(四)成为释放产业集群效应的重要抓手。目前,实施的“百万千”产业倍增计划,其目的就是增加有效供给,不仅重视招商引资,而且更加注重企业技术改造,依靠技术创新推动重点产业发展,不断强化“改造老字号、升级原字号、培育新字号”,促进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2018年我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2.8:26.0:51.2。“百”就是打着百亿级园区和百亿级企业;“万”就是新增万个经济实体;“千”就是打着装备制造和食品加工两个千亿级产业集群,逐步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迈进,进一步提升了区域经济竞争力和区位聚集度。三年来,有超百个投资xx亿元以上的大项目落地生根,益海嘉里、阜丰生物、泰银集团三个投资超百亿大项目是典型代表,引领产能的不断扩大释放。
(五)成为推进区域合作的重要手段。2017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部分省市开展对口合作。我们紧紧抓住千载难逢机遇,加强合作。与广州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农业、工业、科技、医疗、院校、旅游合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与首都食品集团合作已经破题,双方将合作推进“首都菜篮子工程供应地、首农产业项目转移和发展承接地、北京飞地经济合作示范地”建设,把我市建设成为北京绿色食品大基地。围绕“三园五业”合作推进项目建设,将打造一个百亿级食品园区、一个百亿级乳产业集群、一个百亿级肉产业集群。
二、几点启示
2016年提出的发展重点产业,特别是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到我市视察后,我们抓产业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与全省比较,我们认识最早、推进最快、效果最好。我们编辑的“三本书”属全国首创,特别是以《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体系导图》为标志的12大重点产业体系建设构架基本形成。
(一)战略定位是发展12个重点产业之基。思路决定出路,战略定位决定发展质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必须有一个适合本地发展实际,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市委提出了12大重点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了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特别是积极帮助中国一重、中车齐车等老企业转型升级、提高市场竞争力,盘活用好闲置资产,低成本引入和建设了一批好项目。足可以看出,科学定位发展思路、发展目标,才有效推进了12大重点产业。
(二)解放思想是推进12个重点产业之本。依托发展12大重点产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所取得的成效,实质是解放思想、突破创新的结果。我们与先进地区的差距,看似发展速度、发展质量上的差距,实为思想解放程度上的差距。我们唯有思想的彻底解放,才能够有效破除束缚发展的思想障碍,才能够举全市之力推进12大重点产业。
(三)抓产业发展是保障社会发展之源。随着国家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我市抢抓机遇转方式、促改革、调结构、上项目,工业经济全面复苏,整体上步入振兴时期。在此期间,先后引进了英糖、汇源、中粮、光明、伊利和蒙牛等国内外知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特别是食品工业得到了扩张发展。实践看,我市持续推进12大重点产业确实抓住了牵动经济发展的“牛鼻子”,无论从现实看还是长远看,是我市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最行之有效的路子。
(四)抓产业发展是保障经济发展核心。无论从我市经济发展的历程看,还是与南方发达省份比对看,能够得出这样的基本发展规律,经济繁荣期必定是产业兴盛期,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核心是产业。回顾我市上世纪50-80年代,正是因为第一机床厂、第二机床厂、车辆厂、建华厂、和平厂、华安厂、第一重型机器厂、北满钢厂等一大批企业落户我市,经济发展呈繁荣发展态势,为共和国的建设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可以说,我市具备了新一轮竞争的产业基础优势、资源优势、人才优势,需要全市上下进一步凝神聚力、乘势而上,实现新的飞跃。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年来,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作用不断凸显,但产业体系核心功能仍需强化。主要问题有以下八个方面:
(一)产业意识不强。由于学习和研究不到位,整体上缺乏产业意识,对产业内涵理解得不深不透,推进产业发展不主动、不自觉。部分干部特别是个别领导干部产业思维淡化,系统思维缺失,主观意识浓厚,行政化指导产业,推进体系不健全,影响产业高质量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延伸产业链和提升价值链缓慢。同时存在思想上不重视,抓法上不科学,效果上不明显,缺少科学化的产业思维,抓12个重点产业不成体系,抓县区主导产业不成系统。
(二)产业体系不完善。上半年,市经合局组织编制了《产业体系结构导图》,理论上搭建了产业体框架,坚持以市场主体为核心,建立12个重点产业体系,确定了支撑体系、推进体系和保障体系。同时,编制了《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体系导图》,着力在机制上推进产业体系建设。但是,现在不能说产业体系已经建立了,产业体系尚处在起步阶段。从目前情况看,部分县区层面和主办部门仍然就项目抓项目、就产业抓产业、就招商抓招商,用本部门业务工作来代替抓产业。比如玉米产业比较多的是中间体产品,没有做到终极产品,价值链拉的不到位。横向来看,一重集团、中车汽车等配套体系还不完整,培育和引进配套企业还不够。融资、土地、人才、物流等要素保障上还不够。
(三)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产业发展不平衡,1—8月份,重点产业呈八升四降态势,装备整机、食品加工、金属新材料、现代畜牧、中药及健康、现代服务业增长。基础零部件、陶瓷、冰雪体育、节能环保产业下降。今年推进的300个项目中,装备、食品、节能环保、现代畜牧占比60%。一些产业发展不充分,体育装备、养老、旅游、中药及健康、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新能源、新材料、新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展不快;食品加工企业两级分化,玉米、乳品加工比较充分,其他产业粗放且发展缓慢,粮食加工率40%左右,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
(四)项目建设质量不高。体现在四个层面:一是建成项目少。2017-2018年全市计划推进项目717个,实际建成项目373个,仅占计划的52%;2019年末计划建成项目85个,截止8月份末仅建成29个,占比34.1%。二是项目推进慢。2019年80%项目计划在5-6月份开复工,但实际如期开复工项目仅占30%,导致项目整体推进滞后。三是投资强度小。2016-2018年谋划项目1010个,计划投资总额xx亿元,到位占比60.1%。2019年度计划投资xx亿元,目前投资到位xx亿元,占比不到50%。四是项目谋划不实。2019年7月份,各县区申请撤销项目33个,其中有9个xx亿元以上项目落空。审计部门对中药及健康产业、养老产业审计中,发现有的县区仍存在虚假项目、以老项目顶替新项目、虚报投资额问题。
(五)产业牵动力不够。主导产业应成为县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但目前看动力不足。主导产业布局偏散、规模偏小、数量偏少、层次偏低,马铃薯产业已经萎缩,总体上缺少有效益、有利润、有税收、有就业的大项目、好项目。装备制造、食品加工两大产业现在强势发展,以中国一重、中车齐车、建龙北钢等为核心的装备制造和特钢领域,以飞鹤乳业、阜丰生物、龙江中粮、鸿展生物、泰来六水香为核心的食品加工产业发展迅猛,已成为县区财政支柱的龙头企业,而其他产业发展较弱。
(六)产业规划不完善。全市产业发展缺乏顶层设计,缺少科学规划,规划引领作用不到位,统筹发展不到位,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布局不明晰,没有全市一盘棋思想,县区各自为战,企业各自为战,缺少合作意识,产业趋同严重,特色不鲜明,发展后劲不足。特别是“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产业不突出,产业不能形成合力、不能形成拳头,市场竞争力不强。
(七)园区承载力不够。园区规划不健全,落实不到位,园区人事和薪酬制度改革推进缓慢,市场化经营管理尚未破题,新的体制机制尚未建立。“僵尸企业”和“烂尾项目”清理难度较大。园区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缓慢,导致园区承载能力较弱,对产业的支撑作用发挥不好,产业集聚度不高,园区产业还没形成规模。
(八)产业统计体系不完善。目前为止,尚未建立完整的产业统计体系,统计指标、统计方法、数据应用、成果转化都没有形成科学的体系,不利于情况收集和领导决策。
四、问题原因剖析
产业发展和体系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以下四方面原因值得重视。
(一)思想解放不够。长期受计划经济思想影响,市场观念淡薄,“官本位”思想严重,对市场规律认识欠缺,因循守旧、默守陈规、思想僵化,行政化倾向严重。在发展中,较少运用市场思维、产业思维,推动发展的思路窄、办法少,成效不显著。思想不够解放,担当意识不强,不愿意接受新理念、新事物,导致产业体系建设缓慢,产业发展缓慢。
(二)视野拓展不够。大发展要有大视野,大发展要有大格局,大发展要有大体系。从目前看,我们仍然处于比较封闭状态,对外界纷繁复杂的变化了解不多、研究不透,有时甚至是“井底之蛙”“坐井观天”,没有把全市经济融入大局中考虑,没有从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看待问题,学习先进经验不到位、贯彻落实不到位,产业发展缺乏有效思路和措施。纵向比对看,产业链、价值链不长,上下游产业链接不紧密,强链、壮链、补链效果不好。横向比对看,协作配套不紧密,产业联系不到位。要素保障上看,不系统、不配套、不及时,产业发展长期准不足。
(三)系统思维不够。产业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这些困难和问题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有的是历史的、有的是现实的;有的是客观的、有的是主观的。比如产业体系建设中的土地、规划、环评、能源问题,就是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系统化思维,任何简单化思维都将使问题复杂化,必须用产业保障体系、产业支撑体系、推进体系思维加以处理。这样才能保障产业体系发挥作用。
(四)政策研究不够。产业发展和体系建设必须依靠政策,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十九大以来,国家支持东北地区发展的力度越来越大,今年8月,中央出台了《关于支持东北地区深化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从以往的政策落实情况看并不理想,在争取支持方面,我们不如辽宁、吉林和内蒙古,其原因是谋划不够、争取不够,跑省进京不够,导致争取政策支持不够。
五、构建产业体系指导明年重点工作
产业体系能否建立健全并发挥作用,关系到经济和产业发展质量,关系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全市上下要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全力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一)围绕加强党的坚强领导完善产业体系。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实现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是统筹推进完善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要紧紧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产业体系的要求,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全面提高政府效能,使各类机构有机衔接、相互协调,共同推进,确保产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二)围绕培壮市场主体完善产业体系。企业是市场主体,是创造价值的核心元素,“百万千”产业倍增计划中的“万”,就是培育万家企业。企业是产业体系的载体,产业体系是企业发展的保障,建立产业体系的核心目的,就是培育企业、强壮企业、发展企业,形成集群和集聚优势,壮大规模和竞争优势。围绕企业这个市场主体,建立纵向延伸、横向覆盖和要素保障的产业体系,“纵向延伸”就是延长产业链,让一种原料生产出若干品种,每种产品都有市场位置和市场价值,依托技术创新动力,进而提高价值链;“横向覆盖”就是要有完整的协作配套体系,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络支撑机制,全方位保障市场主体有效运转;“要素保障”就是土地、规划、环保、资金、原料、水电气油运等保障供给。各方面协调有序推进,产业发展进入良性循环,进而产生巨大能量,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三)围绕项目建设完善产业体系。项目是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抓产业必须抓企业,抓企业必须抓项目,抓项目必须有产业体系支撑。要继续坚持包保责任制、专班推进机制、督导考核机制、统筹推进机制,挖掘潜量、激活闲量、盘活存量、引进增量,全面实施大项目战略,谋划的项目抓紧实施,在建项目抓紧建设,续建项目抓紧竣工,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建设一批、竣工一批,形成项目梯次机制,成体系推进项目建设。完善项目建设完善产业体系方面的政策。同时,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采取有效方式方法,瞄准大区域、大产业、大项目招商,提高招商引资成功率。
(四)围绕金融创新完善产业体系。金融是产业发展的血脉,血量充足产业才发展才有能量,要围绕产业体系建设强化金融工作,增强金融供给能力,重中之重就是加强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金融机构要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敢于担当,根据企业需求,不断调整金融思路,创新金融产品,探索支持产业体系建设新路子,实施产融、银税、银保、政银企常态化对接机制;深入对接金融机构,研究创新基金合作模式、应收账款融资、融资租赁、信用贷款和商标专利质押等业务。要加大企业培育力度,从源头培育经济实体发展。同时要更加重视社会融资,为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撑。
(五)围绕人才支撑完善产业体系。人才是建立产业体系的决定因素,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引导和推动人才向重点产业项目集聚至关重要。大项目、好项目引进,急需大量的专业人才和技术人员。需要同步推进企业所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为企业提供必要的各类人才。建立健全培育人才、引进人才、使用人才、发展人才机制,重点培养懂经济、懂产业、懂项目、懂管理、懂金融、懂政策的人才,打造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敢于担当、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落实各项人才政策,允许企业、事业单位科技人才领办科技创新企业,落实多劳多得政策,鼓励和支持人才在建设产业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探索建立技能人才终身培养机制,推进技术技能人才“双元”培育改革,结合名校优生选聘、市委书记进校园等活动,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同时,要严格执行人才配套激励政策和人才激励评价监督机制,落实好子女择优入学、配偶工作安排、入住人才公寓等政策待遇,为企业解决人才后顾之忧提供坚实保障。
(六)围绕科技创新完善产业体系。科技是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科技创新,发展就没有动力,要把创新驱动贯穿到产业体系建设全过程,用科技支撑产业体系建设。引进项目、改造项目都要考虑科技含量,遏制高污染、高耗能、高投入、低产出项目落地。要通过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推进产业提档升级。增加有效投入,出台相应的成果转化机制和政策,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七)围绕联盟建设完善产业体系。产业和企业不发达的情况下,联盟的作用非常重要,联盟能够起到抱团取暖和发展作用。因此要大力发展产业联盟。联盟有龙头企业牵动,同行业有发展方向,在联盟内部可互通有无,资源、技术、人才共享,对外营销有形象力、有话语权、有主动权。要建立科学的联盟运作机制,完善联盟建设的相关制度措施,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八)围绕责任落实善产业体系。建设产业体系,推动产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模式,建立责任机制,企业发展、项目建设首先要考虑产业体系建设,考虑纵向延伸和横向协作配套。要层层建立落实机制,把产业体系贯彻到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落实任务、落实责任、落实措施,推进产业体系建设。要学习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包括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和产业布局政策,以及其他对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政策和法规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学习贯彻振兴东北的一些列政策,重要的是谋划项目争取国家资金和政策支持。
(九)围绕园区建设完善产业体系。园区是产业体系建设的载体和基础,要加强园区规划,推动园区改革,加快园区建设。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创新运营模式,推进薪酬制度改革,总结经验,全面铺开。推进资源优化整合,清理“僵尸企业”“烂尾工程”,促进“腾笼换鸟”。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园区产业发展定位,开展精准招商,提高园区产业集聚度。加快建设富裕塔哈产业小镇、讷河拉哈“发酵小镇”、依安陶瓷小镇、泰来葡萄酒小镇、兴十四现代农业小镇、碾子山运动休闲小镇等特色产业小镇。
(十)围绕营商环境完善产业体系。加快推进“放管服”改革,简化审批程序、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全面落实“承诺制”“帮办制”,打造最强产业体系,创造最优营商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制定相应的制度措施,将现有的审批事项,能够进驻政务中心的进驻,能够网上办理的开通网上办理,已经开通网上办理的,增加网上办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