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父老乡亲心中的梦想——记**区**镇刘家铺村党支部书记

2011年7月,人民大会堂,一个来自“京南第一镇”果树专业村的党支部书记,作了“党在百姓心中”的主题演讲。从此,人们记下了他的名字——李书国,更记下了他一心带领村民创业致富的不凡历程。作为北京市大兴区榆垡镇最基层的一名“村官”,10多年来,在他带领下,刘家铺村党支部连续八年被大兴区委评为“五个好村党支部”,连续六年被北京市委组织部、北京市委农工委授予“五个好先进基层党组织”;他本人也连续八年被区镇评为“优秀党员”,2011年他个人被北京市委评为“群众心目中的好党员”荣誉称号。同时,他也把一名共产党员的追求,把一个村全体村民的重托,写在永定河畔的果林中,写在父老乡亲丰收的喜悦里……

“领头雁”要帮乡亲们找到致富的门路

刘家铺村位于大兴区榆垡镇的西北部,全村共有279口人,全村1300亩土地都是永定河冲积形成的砂土地,种植果树一直是村民多年的传统。可是由于“当家品种”都是些老、杂、劣梨树,一年到头忙碌,也只能维持个温饱。特别是进入2000年以后,“半车梨只能换上个筐价钱”。好多果农,不得不狠心伐树,另想他路。当时,李书国刚刚从部队复员,他在村第一个建起大棚种茄子,由于上市早、品质好、价格高,每亩收益比其他村民高出1000多元。2002年,村民推选他为村党支部书记。“一人独富不算富”,如何把这祖辈相传的果树变成“摇钱树”,如何让新时期的果农成为市场的“弄潮儿”,成了李书国上任后心中的第一件大事。当时,市里正在推行“高接换优”的技术,对原有的果树进行改良,嫁接上丰水、黄金等优良品种。他先是对全村果树情况进行调查摸底,患有严重低血糖的李书国兜里揣着糖,用脚丈量着村内1300亩果园,认真记录下村域内果树生长的情况。在他的动员下,全村800亩梨树当年就完成了嫁接。第二年秋天,风水梨和黄金梨的收购价达到了2元/斤,最高的卖到了5元/斤。

全村果树,全部进行了“高接换优”。果农们终于尝试到了种“梨”的甜头,李书国又有了新的思考,怎么才能在现有的土地上获得更多的利润?2006年前后,通过对果树资源进行整合,刘家铺村建起了生态果蔬产业基地。李书国任总经理,两个支委一个负责技术、一个主管生产和检查生产程序。在专家的指导下,基地采取统一的生产标准,农户分户实施的原则,把一家一户式的小农生产模式组织了起来,形成了集团优势。2008年10月,刘家铺村生态果蔬产业基地通过了有机认证。如今,刘家铺有机园内的果品都贴上了有机商标,摆进了沃尔玛等大型超市,供市民选购。通过“支部+协会”模式的运作,2012年,全村的黄金梨平均亩产值突破了6000元大关,最高的亩产值达到了11000元。2012年,全村85户果农果品收入10万元以上的农户达到了24户以上。村民们买了轿车、买了楼房,老梨树真的变成了全村走上共同富裕的“摇钱树”。

“勤俭歌”要在两委干部身上一代代唱下去

李书国时时刻刻想着带领大家去谋好日子,一刻都不敢懈怠。当果园里果子的产量和品质有了保障、销路日渐稳定时,老李等人又将目光放在了降低成本上。

刘家铺村有精品套袋梨800亩,每年需要大小果袋1000多万个,当时北京地区的果袋市场价为大袋9分钱一个,小袋4分钱一个,粗略估算下来,仅这一项村民就要投入不少成本。2004年,他与协会的其他几个人商量,直接与山东台果纸袋厂联系,取消中间环节,实现果袋厂与果农的直销。当时村里没有钱,又不能收老百姓的钱,他就求个朋友开着他自己的车,拉上他们一行三人去了山东。到了青岛,他一厘一厘地跟纸业公司的砍价格,最后以每个大果袋5分8厘,小果袋1分8厘的价格成交。这样一年下来就为大伙儿节省了20多万,老百姓都说:“党支部书记就是为咱干好事啊!”从2004年至今,连续9年,李书国带领的协会一如既往地义务为村民购买果袋,全村果农节省购袋款就有160多万元。

李书国就是这样为百姓的花销精打细算到每分每厘,可是到了自己身上却不太讲究。有一次他去永清县购买授粉机,共用了两天一夜的时间,为村民买回了80台电动授粉机。回村向会计报账时,会计拿着发票打趣道:您这趟差出的,两天吃了18元的饭费,住20块钱一宿的旅店,您就不怕招身虱子回来!李书国只是笑笑,拍了拍会计的肩膀说:“百姓的钱来得不容易,让我拿出去花,我得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出去给大家干事,饿了能填饱肚子,困了有地方能睡就行了”。

在榆垡镇,有这样一段佳话:最富的果树专业村,一个“现代”车队,刘家铺所有的村干部到镇里开会和办事,都是骑着自己的电动自行车。如今,越来越多的村干部有了专车,可李书国所在的村非但没有公车,连村干部外出办事开会的路费都不管报销。村会计告诉记者,早先村干部外出都是打车,村委会管报销路费。李书国上任后,发现仅村干部交通费一项每年就8000多元。“这钱能给村里办多少事!”李书国提议取消交通费报销制度。他带头自己掏钱买了一辆电动自行车,外出开会跑项目全骑车去。村里其他干部在他带动下有的自己买了摩托车,成为一个特殊的车队。

“奉献曲”要在帮助群众解难题时奏出最强音

2011年8月,主要支撑村里果品销售的一家合作社突然关张不干了,村里将近一百万斤黄金梨销路一下子断了。小商小贩们联合了起来准备大幅度压价,乡亲们急的没有办法,纷纷找到李书国。为了稳定梨价,安定民心,他安慰乡亲们别慌,有党支部兜底。他连夜召开两委联席会,集体决定拿出全村所有积蓄,筹集26万元盘下了那家合作社的设备,又在邻村租了好几个冷库。第二天,他在广播喇叭里告诉乡亲们:党支部合作社成立了,今年的黄金梨低于一块八谁都别卖,合作社全收!那一年,果农们都挣了钱,赔钱的只有李书国和支部委员,这一次就赔进4万多元。回到家里,老伴儿急了,说:“李书国,你就是刘家铺的头号儿傻瓜,你给大伙儿买果袋,一分不挣我认了,你出去给大伙儿办事儿,赔车钱搭饭钱我也认了,你不能拿着我一个汗珠子摔八瓣儿换来的养老钱这么成千上万的朝外抡啊,这日子咱还怎么过啊?”

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村党支部书记,李书国时刻把村民的冷暖放在心上,实实在在地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难题儿、烦事儿,让老百姓真正体会到党支部就是他们的主心骨和后盾。

2007年大年三十早上6点钟,李书国和村主任带了1000元的慰问金去看望住院的两名老党员,当他们走进301医院病房时,住院的老党员惊了一下,说的第一句话是“大年三十不在家过年,上这儿干啥来了?”李书国笑了笑说:“上这跟您来过年呀”。当李书国把慰问金递过去,老党员激动地用颤抖的手接过钱,只说了一句“我为大伙干不了事啦”,就再也说不出话来,两行热泪夺眶而出。

2008年,村里的低保户徐景玲因精神病发作,住进了医院。由于家里条件差,没钱负担医疗费,无奈之下,她丈夫找到了李书记。李书国二话没说,连夜召开了党员会,号召全体党员为其捐款,并以党支部的名义,向全体父老乡亲发出了募捐倡议书,倡议一提出,大家争先恐后捐款,在党员的带动下,仅用了两个小时的时间,全村85户有78户捐了款,筹足了治疗费用,使病人得到了及时救治。

“作为农民,我的梦想就是过上跟城里人一样的日子;作为一名村支部书记,我还有另一个梦想,那就是带领我身边的共产党员,为老百姓真干事,多干事,干实事,干那些让老百姓说共产党好的事!”这是李书国在人民大会堂演讲时的结束语,于是他把这两个梦当成座右铭,去迎接每一天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