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小组简介(乡村振兴)

一、自然村基本情况

上果村隶属于西洒镇瓦厂村民委员会,位于西洒镇东北部,西接砚山县,北接鸡街乡,属于村委会所在地,距县城9公里,居住着汉、壮两种民族。该村共有75户337人,其中壮族61户,汉族14户,其中有劳动力179人,常年外出务工人员90人以上。

二、村内产业发展情况

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以养植业、种植业及劳务输出为主。现有耕地550亩,已建成冬早蔬菜基地300亩,种植甘蔗150亩;现有存栏生猪270头,大牲畜存栏106头,人均有粮320公斤,人均纯收入达6500元。为增加群众收入,积极发展养殖业和动员剩余劳动力完成务工,全面提高群众的收入,早日实现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

三、村庄建设情况

为改善上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增强发展后劲,加快群众脱贫致富步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009年群众自筹集资金,硬化了3米宽进村主干路800米,1.5米入户路1200米。为适应新农村建设发展,充分以州、县“三农规划”为契机,计划建设“一事一议”重点村,完善活动室、庭院、道路、田间机耕路等基础实施建设;着力打造文化底蕴较深的上果村“女子太阳节”。

2016年在上果村规划了上海援建项目,近期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金1085.1万元,(含上海援建项目150万元,上海虹口区统战部传习馆建设80万元),整合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美丽乡村)150万元;国家高检院扶贫挂钩项目资金100万元;农村抗震民居房建设资金75万;群众自筹(含投工折算)530.1万元。基础建设计划道路改造9条(段)3.5公里。排污沟渠2公里,房屋新建40户;维修改造35户;卫生厨房改造75户;卫生厕改造75户;太阳能热水器75套;安装太阳能路灯30盏;传习馆一间。传习馆项目于2013年9月份开工实施,历时一年,2014年9月完工投入使用,传习馆占地面积200平方米,分两层,一层用于成列上果村壮族文化传承文物、展板,二楼在村委会建设期间短暂作为村委办公场所使用,现作为上果村小组活动室,桌椅设备齐全。

四、村内乡风文明情况

该村属于典型的少数民族村落,民族民间文化历史悠久,具有母系社会传承的“女子太阳节”又称“女人节”,是上果村壮族的传统节日,传俗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该村独具特色的文化魅力,得天独厚的人文自然优势,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以文化定位:“北回归线上—找回太阳的地方”,传承保护为重。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建成为独具民族特色并集休闲、娱乐、旅游文化为一体特色古村落示范点。深厚的文化底蕴,纯朴的民俗民风,上果村持续20余年无刑事案件,先后多次获国务院、省、州、县表彰。2018年,该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

五、村级组织建设情况

村级班子健全,能按照各自的工作职能,明确任务分工,健全了有人管事的领导体系和有人干事的工作网络。成立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制度,贯彻执行村民自治、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工作,确保村民依法施行各项权力。

xx镇xx村民小组简介

一、自然村基本情况

xx村小组隶属于西洒镇瓦厂村委会,位于偏远山区半山腰处,距县城18公里,其中有土路6.5公里。有农户57户,其中农村人口263人,其中建档立卡户19户。2016年易地搬迁47户。农民收入主要以外出务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

二、村内产业发展情况

xx成立亿成柑橘专业种植合作社,农户能够合作入股享受分红;种植杂交玉米100亩以上,杂交稻谷100亩以上,甘蔗200亩以上;在养殖业上,全村大牲畜存栏120余头,鸡存栏600余羽。

三、村庄建设情况

环境建设是创建文明村的重要内容之一,茅坡村小组作为易地搬迁点,大规模打造文明新村,努力为村民提供优美整洁、安乐祥和、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的人居环境。

四、村内乡风文明情况

紧紧围绕提高农民素质这个核心,着力增强农民的进取精神、市场意识和致富本领,大力倡导诚实守信、文明礼貌、遵纪守法、尊老爱幼、勤俭持家、开拓创新的时代新风尚。

一是强化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在上下反复酝酿、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村规民约》。为了使《村规民约》家喻户晓,尽人皆知,组建宣传队,挨家挨户送《村规民约》,张贴上墙,及时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致富信息、先进典型事迹宣传到家家户户。

二是经常开展寓教于乐的创建活动。为了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努力在增强各项活动的吸引力、凝聚力上下功夫。大力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实开展“三热爱”和“三德”教育,构建健康、文明、和谐的村风,精心举办开展了“五好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一些村民喜闻乐见、各具特色的活动,使村民在自我教育、自我评价中享受到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从而大大调动了广大村民参与文明村建设的积极性。

三是社会秩序和谐安定。村内认真完成普法任务,积极开展民主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十分重视安全生产生活,多年来无重大火灾、食物中毒、安全事故发生。

五、村级组织建设情况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按照各自的工作职能,明确任务分工,形成了村党支部书记亲自抓,村委会主任具体抓,各小组长共同抓的领导机制,健全了有人管事的领导体系和有人干事的工作网络。

二是健全工作机制。多方面听取意见,集思广议,贴近群众生活实际。大大调动了村组干部参与积极性,形成了人人参与创建,人人为创建做贡献的可喜局面。

三是全面推行村民自治制度。我村成立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制度,贯彻执行村民自治、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工作,确保村民依法施行各项权力。

西洒镇岩头村民小组简介

一、自然村基本情况

岩头村小组隶属于西洒镇龙泉村委会,全村15户68人,人均耕地1亩,经济来源以外出务工和种养殖业为主,人均纯收入6150元。

住在大山深处的村民花了11年的时间手砸肩扛修了一条长1公里的山村公路,从此这里就有了一条能走出去也能走进来的路。2003年11月,村长李华明在“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鼓舞下,带领村民开山凿石,动工修出了一段毛路;2007年,村民筹资4.2万元投工投劳1000余人次,修了近900米的毛坯土路;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村民筹资13.5万元,争取补助资金43.5万元,修通一条长900米的毛路;2015年,政府补助资金16万元,村民投工投劳完成进村水泥路浇筑,并在2018年对进村道路进行了提档升级。

二、村内产业发展情况

路通了,产业活了,村庄美了。如今,该村已流转土地30亩,土地流转增收3万元。为提高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西畴县加大岩头村新农村建设和产业发展力度。是壮大特色乌骨鸡产业。与康达乌骨鸡公司合作,村民筹资5.3万元成立合作社,建成乌骨鸡养殖基地。二是探索生猪代养扶贫路。实施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项目,采取代养育肥商品猪、工厂化流水作业进行生产。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出栏优质商品猪1000头以上,群众增收15万元,目前项目正在实施中。三是巩固农作产物增收。管护好2012年种植的106亩核桃,规划种植香脆李48亩,规划养殖商品肉牛36头,为解决群众增收难的问题打牢基础。目前,已租出土地30亩种植三七,每亩租金达1000元,仅此一项就为群众增收4万元。同时,三七的种、管还吸纳了当地村民就近就地打工,让群众足不出村就能获取稳定的劳务收入。走上致富路的岩头村,与小康的梦想越来越近。

三、村庄建设情况

2015年初,县人民政府出资16万元,村民自己投工投劳用了近20多天时间将岩头村进村水泥路浇筑完工。十年磨一剑,天堑变坦途,一条1公里长的致富大道,终于圆了岩头村的通路梦。硬化进村公路仅是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第一步。为了让乡亲们早日摆脱贫困,在县委、县人民政府及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带领群众改善村内环境,安装太阳能路灯,建设文化活动室及活动场地、公厕、垃圾焚烧处理池,逐步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帮助贫困户实施安居房建设,对4户危房户进行了改造。村内道路全部硬化完毕,安装太阳能路灯16盏,建设活动室120㎡、厨房24㎡、公厕18㎡、硬化场地344㎡、新建垃圾处理池20m3。现正在建设岩头生猪代养点和“西畴精神”现场教育示范基地。

四、村内乡风文明情况

有一种精神叫“西畴精神”——“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希望”,全省乃至全国闻名。有一种人叫“现代愚公”,他们什么都缺,缺地缺水缺资源,唯独不缺的是精神。在“西畴精神”的指引下,他们以“敢让石漠变绿洲,誓让天擎变坦途,敢向石头要资源”的勇气,在这个被外国岩溶专家称为“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保护了良好生态,解决了温饱问题,正阔步向小康大道迈进。可以说,这帮“现代遇公”在消除贫困的漫漫征程中,真正抓住了“精神”这个“牛鼻子”。岩头村,因地处大山深处的100米悬崖峭壁之上而得名。在“西畴精神”的指引下,全村15户群众坚守苦干了整整12年,在进村必经的悬崖上硬生生的凿出一条1公里进村道路,从4公里以外的地方引来了自来水,产业逐步发展起来,在与贫困的抗争中赢得了主动。

五、村级组织建设情况

村班子成员健全,在村长李华明的带领下,岩头村在村级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提升、决战脱贫攻坚、精神高地打造等各项工作中均走在前列,2017年和2018年先后两次通过群众会对村内村规明约进行了完善。村内认真完成普法任务,积极开展民主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十分重视安全生产生活,多年来无重大火灾、食物中毒、安全事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