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原因造成农村孝道文化衰落亟待重视

从中国历史上看,孝道信仰一直被看作是人类全部道德情感的自然源头,它体现了一种最原始的家庭关系。但目前,在广大农村,子女对年迈父母“感情麻木”“孝道沦落”的现象频发,农村老年群体中的“空巢老人”、子女不孝的老人、家庭困难无保障、长年抱病在床的老人等晚景凄凉,境遇堪忧,破解农村养老之困迫在眉睫。据基层调研发现,当前三大原因造成农村孝道文化衰落亟待重视。

一是孝道理念的缺失。传统孝道要求子女对父母在物质和精神上给予双重关怀与照顾。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广大农村受“传宗接代”思想的束缚,让农民失去了安身立命的基础,许多子女对于父母的孝仅仅局限于物质意义上的义务,而抹杀了代际间最需要的人情味和亲情温暖。

二是现代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当前,广大农村出现大规模的外出打工的浪潮,许多农民初中毕业之后就开始在城市闯荡,自食其力,青年农民在婚后与父母共同生活的时间越来越短暂。财富开始更快地向青年农民的手中转移,老年人在经济上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加之广大青年与父辈在日常观念、生活习惯、消费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距,思想上难以沟通,老人很难从子女那里得到精神慰藉。

三是舆论监督力量逐渐薄弱。在传统社会,绝大多数乡村社会一旦发生子女虐待父母的事情,不孝子女往往被村民们边缘化。当前,由于集体活动的聚会大大减少、村干部处理家庭矛盾不及时、村民们相互漠不关心等原因,致使村庄舆论日益“去生活化”“去村庄化”。且农村子女不孝主要表现在婆媳关系上,许多人认为农村娶媳妇的成本很高,男人如果不迁就媳妇就意味着这辈子很可能要打光棍,老人如果不迁就媳妇,就意味着自己传宗接代的梦想就要落空。所以老人往往委曲求全,也不愿家丑外扬。

为此,基层建议:

一是抓宣传教育,重拾孝的文化。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让所有人认识到真正的孝不仅体现在物质上的使父母衣食不愁,更应在精神上对父母表达由衷的尊敬和爱戴。

二是抓养老服务,建立福利机制。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大投入和扶持引导力度,加快公益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进度,积极新建、改扩建并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一批养老服务机构。加快建设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的目标。

三是抓传统习俗,营造孝的氛围。各级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本地区的传统习俗,让更多年轻人参与到民族宗教活动中来。通过弘扬传统节日,把对长辈的尊敬与感恩渗透到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中去。

四是抓法制建设,约束不孝行为。针对目前农村时有发生的虐待、遗弃老人,不尊重老人的隐私权、婚姻权、财产权等现象,加强“老年人权益保障”相关法律建设,用法律约束不孝子女的行为,强制他们恪守孝道,而不仅仅是道德规范。同时,在农村加大对“老年人权益保障”相关法律的宣传力度,从法律方面完善孝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