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与电子产品和谐相处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题目是“如何让孩子与电子产品和谐相处”。实际上,在制定这个主题时,我与机构的心理咨询师群体也进行了一些讨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很多学校开始了云教学、云课堂,有的作业需要学生运用电子产品完成,老师也需要运用教学app或是微信群来跟家长和学生进行实时互动。在这样一个网络时代,在我们不得不接触电子产品的情况下,家长们对于如何管理孩子使用电子产品非常关注。举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在我带队的夏令营中,曾经出现过一个孩子由于家长不允许他玩电子产品而受到其他孩子排挤的情况。那么,对于如何管理孩子使用电子产品这个问题,家长应该制定什么样的规则?是严格禁止,还是每天只能使用五分钟?电子产品引发了家长们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的什么焦虑?这是我们群体讨论的主要议题。

还有一个议题,我们制定的智慧父母家长课堂的主题是生命教育,对于这一具体的教育问题,我们要从什么角度来探讨电子产品使用的问题,这是需要我们思考的。当时,我的团队中有成员认为这是规则问题。那么,如果要教家长制定电子产品的使用规则,什么样的规则是对的?实际上,当我们成年以后就会发现,有些规则是可以灵活使用的。举个例子,我们强调上课不能讲话,但如果在课堂上发现着火了,是应该遵守不讲话的规则,还是要说着火了并让大家快点跑?我们不仅要教会孩子如何遵守规则,同时要教会孩子判断什么时候要打破这个规则。

为什么要制定生命教育这个议题?比如,健康可以让我们获得良好的生命品质;居家安全,也是生命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家长在教育过程中要意识到,孩子拥有的不管是学习的能力,还是对抗挫折的能力,或是情绪管理的能力,都必须是孩子真实掌握的;同时,孩子的快乐也要是真实的快乐。孩子的努力、勤奋、刻苦等,来自于孩子本身对于生命的热爱和对知识的好奇,或者说是他能够客观地在自我掌控的情况下获得这些能力,而不是为了克服家长的焦虑。我们想从心理层面传递给家长们的生命教育,就是让孩子们拥有更好的生命品质,拥有强大的内心。在此之前,家长们要拥有强大的内心,能够清晰地判断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自身的焦虑是什么,孩子的感受是什么。

实际上,家长的担心可能来自几个方面:第一,担心电子产品影响孩子的视力;第二,担心电子产品影响孩子的大脑发育,因为游戏、短视频中的一些信息具有强烈的刺激性;第三,担心电子产品间接影响孩子身心健康,比如孩子经常看手机就可能不愿意和小朋友出去玩,而长时间在家不运动又容易导致肥胖。

那么,孩子拥有什么样的心理能力,可以和电子产品和谐相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感受到,很多人在焦虑时或是睡觉前,也会不停地刷朋友圈或是浏览新闻信息。这是不是说明成年人也没有办法与电子产品和谐相处?我们在逃避什么?实际上,我们在解决焦虑问题。

我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对孩子与电子产品的“和谐相处”进行界定。

第一,保质保量完成学业,这是围绕注意力来讲的。做好作业,并不只是做完作业就行,还要尽可能地做好。对于只关注孩子的成绩,而不关注孩子其他能力的家长,要适当地进行反思,很多执着追求孩子成绩的家长都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欲望或者缓解自己内心的焦虑,而不是真正关注孩子的能力。但是,孩子在做作业时经常走神、做作业态度不好等问题,也让很多家长非常生气。所以,家长们这里更关注的还是孩子的注意力问题。

第二,遵守规则,包括限定时长、时间、空间、情境,这是围绕自控力来讲的。从限定时长来看,一些家长会根据孩子的年龄来规定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比如,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有的家长坚决不允许孩子看电子产品,有的家长允许孩子看10分钟电子产品,有的家长允许孩子看1个小时电子产品,等等。我认为,家长们可以搜索一下权威医生对于孩子看电子产品的时长是如何建议的。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每个家庭可以制定相应的规则,当然这个规则是在健康的前提下。从限定时间来看,比如,孩子在晚上睡觉前的多长时间里,家长要把电子产品收走,这是设定特定的时间不能看电子产品。从限定空间来看,比如,在卧室、餐厅等地方不能看电子产品。从限定情境来看,比如,写作业、吃饭等时间不能看不相关的电子产品。这些规则的制定因家庭而异,也因家长的观念而异,关键是孩子能否遵守制定的规则,也就是孩子自控力的问题。

第三,有区分内容的能力,包括屏蔽不良信息,这是围绕观念形成来讲的。伴随着孩子的成长,家长更担心的是网络上的一些不良信息是否会影响孩子观念的形成。

第四,对事情保有好奇和乐趣,不断向外探索,这是围绕活力来讲的。大部分家长还是希望孩子不要每天只是对着电脑或是手机屏幕,而是多看看户外风景,对很多事情保有好奇和乐趣。

实际上,家长想教育好孩子,首先要调整好自己。当孩子出现一个问题的时候,家长要想一想自己是什么情绪,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出现。比如,孩子考试不及格,家长要思考自己为什么生气,生气的原因是不是真正担心孩子没有掌握学习知识,是不是要思考孩子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是没听懂老师讲的,还是没有理解题目的意思。家长们只有把关注点真正放在孩子身上,才能有具体的解决方案。

一、提升孩子注意力的要点

第一,不要随便打断正在集中注意力的孩子。比如,孩子可能在看课外书或是在拼积木,有的家长一会给孩子端杯水,一会和孩子说句话,家长们觉得孩子在玩又不是在写作业,打断一下没有关系,但是如果多次打断正在集中注意力的孩子,就会阻碍孩子注意力的培养。

第二,减少外源性干扰刺激,比如噪音、杂乱的环境等。孩子写作业一定要有一个专属的空间,书桌上除了书本不要有其他东西,要让孩子一坐到书桌前就知道这是学习的地方,这和一个家庭的物质条件、房屋面积没有关系。要减少对孩子的外源性干扰刺激,从生物本能来讲,孩子本身就特别容易走神。

第三,观察并减少内源性干扰刺激。注意力专区曲线呈倒u型,注意力最集中的是在曲线的中间区域。如果内容太无聊,孩子容易走神;如果刺激太大,孩子也容易走神。刺激分为外源性刺激和内源性刺激,外源性刺激就是前面提到的噪音、杂乱的环境等,内源性刺激主要关系到孩子的情绪。比如,孩子被家长训斥、心爱的玩具坏了等,都会导致孩子情绪的变化,而内源性刺激没有解决,就不会有好的注意力状态。常见的就是考试焦虑,当恐惧、焦虑、沮丧等消极情绪占据内心环境时,注意力就会受到影响,这时家长越是让孩子专注注意力、越是责骂孩子,孩子内心的噪音就越大。此时,家长应该让孩子深呼吸,平复自身情绪,或是让他们做十分钟自己喜欢的事情,让他们的内源性刺激噪音减少,从而回到注意力专区。

第四,家长要身体力行,避免做分散孩子注意力的事情。如果孩子在做作业,家长在旁边玩手机,也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家长要找到孩子的注意力专区,当孩子遇到比较容易做的作业时可能会走神,这时可以用短时的运动来刺激他们一下,这种短暂的刺激可以让孩子进入注意力专区。需要注意的是,要选择恰当的方式对孩子进行短暂刺激,尽量寻找孩子的注意力专区。

二、锻炼孩子意志力的要点

意志力来自于自主性和主动性两个心理能力的培养。

什么是自主性?很多家长会犯一个错误,当孩子一岁多时,会控制孩子起床、上厕所、吃饭、喝水、睡觉的时间。我们会发现,很多时候家长总是反复问孩子是否上厕所,而孩子总是反复说不上,这就是孩子在争夺控制自己身体的自主性。一些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事情都可以帮他做,这实际上就是在剥夺孩子的自主性。什么是主动性?孩子在3岁之后上幼儿园,他开始说要玩这个、要玩那个,开始对很多事情有好奇心,比如要挑战一下大滑梯、挑战一下搭积木等,这时家长又无情地说危险,这件事也不能干、那件事也不能干,这也会打击孩子主动探索的勇气,让孩子很受挫。当孩子有了主动性和自主性,就知道自己能够控制自己,又有信心和勇气去做好一件事。如果孩子从小缺乏自主性,就会变得胆怯、没有勇气。什么样的孩子意志力很强?就是他知道要遵守规则,不是靠权威来控制自己,而是从内心相信自己可以控制好自己。

很多科学研究表明,意志力来自于人脑前额叶。因此,很多人认为,意志力是一个生理问题,而不是心理能力。在什么情况下人脑前额叶会失控?一是饿着了,二是没休息好。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累了、饿了、困了,意志力都会下降。大家也能发现,我们在没睡好的时候特别容易发脾气,或是做出一些非理性的事情。这也恰恰证明,人们在累的时候、饿的时候意志力会降低,这些都来自于人们的生理基础。因此,家长一定要让孩子吃好、睡好、运动好,保持身体健康,这对意志力的提升有更好的帮助。

避免习得无助。经常被打击的孩子,就会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实际上,生理和心理是相互影响的:生理条件好的时候,也会让心理积极起来;心理的力量足够强大的时候,也会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因此,要避免习得无助,不要让孩子被打击得太多,以至于孩子丧失了自主性和主动性,降低了意志力。

可以借助团体归属感,发挥“同辈群体”的力量。举个例子,我女儿昨天和同学一起出去玩,她回家时跟我说,白天她的同学想要吃东西的时候,她说现在在户外要戴口罩,尽量不要在外面吃东西,然后她的同学就没有吃。后来我女儿跟她同学说,在手机上看到一个有意思的视频,要跟她同学分享,她的同学说在外面就是玩,手机可以等回家以后再看,然后她也没有拿出来手机。这也表明,“同辈群体”会对孩子意志力形成或者是对孩子执行规则有很好的鼓励和促进作用。借助好团体归属感,只要孩子对这个群体感兴趣,群体之间是可以互相影响的。

对于很多家长来说,他们的孩子已经上了小学、初中、高中,可能已经错过了自主性和主动性的培养时间,这时家长可以思考以下几点:第一,是不是一直没有真正让孩子决定一些事情;第二,孩子是否吃好了、睡好了;第三,是不是经常打击孩子的自信,是不是允许孩子做他们喜欢的事情。

三、孩子的良好观念如何形成

在观念这方面,我个人特别认同李玫瑾老师的观点,李玫瑾老师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李玫瑾老师在家庭教育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关于观念的形成。那么,什么是观念?它是人的一种想法和看法,就是“观”的同时形成的“念”。也就是说,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他看到了一个场景或是看到了一个情境的同时,形成了一些想法。

举个例子,基本上每年过春节,我都会带着女儿回爷爷奶奶家,她奶奶家在河北唐山的一个农村。带着女儿回爷爷奶奶家过年的主要原因就是,爷爷奶奶家有一大家子人,好几代同堂,我想让我的孩子有这样的家族聚会的体验,同时我希望她形成这样一个观念:过年就是这样过的,是为了让家人团聚在一起。我希望让我的孩子形成一种观念,就是每到春节就会想到家。我认为家庭应该是家族成员们其乐融融地聚在一起聊天、分享的一个情境,这是我希望她形成一个关于家的观念。再举个例子,有人会问跳下河救人的人,在跳的那一瞬间想了什么,然后这个人会说“什么都没想”,因为他的观念就是:有人掉到河里了,有生命危险,我不用想会不会有危险、天冷不冷这些问题,我就要跳下去救他,因为我在救一个生命。这是什么观念?就是当我们看到一个生命的时候,就不能去伤害、扼杀、残害。这些都是我们从小一点一滴形成的观念。比如,我小时候形成的一个观念,到现在我还会去做,就是当我看到水龙头在滴水,我就一定会拧紧它,如果因为水龙头坏了导致一直滴水,我就会很心痛,这是因为我小时候参加夏令营,老师给我们讲节约用水、环境保护的过程中形成的一些观念,所以现在每当看到浪费水的场景,我的内心就会有一些情绪和想法被唤起。

观念的形成来自于家庭中的言传身教。如果家长很愿意和老人吵架,或者是随地扔垃圾,那么家长就会传递给孩子一些消极、负面的情绪和信息,这些都会被孩子看在眼里。可能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他们还听不懂,但是这种情绪会传递到他的内心,在他长大以后,当他看到一件本身很中立的、客观发生的事情时,他可能就会像他的家长那样往消极、负面、愤怒的方向上想。因此,观念一定是来自于家庭中的言传身教。

语言决定人对世界的认知。语言决定了我们的想法。我们发现,当孩子的语言更丰富的时候,才会加深他对很多事情的理解,这也是为什么要让孩子多阅读课外书、看绘本,以及让家长多跟孩子交流的原因。我们经常会在家长课堂中讲到,很多孩子发脾气、愤怒,或者沉浸于网络世界、沉浸于电子产品中,是因为他们没有办法很好地表达内心,没有办法通过语言的表达让别人看到他或者关注到他,也就没有办法获得存在感和价值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发现,很多孩子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以下原因引起的:一是因为父母很少跟孩子沟通聊天,他们可能说的都是一些孩子不爱听的话,而不会跟孩子平等地互动;二是在很多家庭中,由于父母很忙,孩子往往由爷爷奶奶照顾,而有些爷爷奶奶由于有外地口音,也不愿意和孩子说话,有的爷爷奶奶在照顾孩子的时候觉得只要孩子安全就行,或者关注点更多的是围绕孩子的吃饭喝水,和孩子没有更多的沟通交流。当孩子对于情感、情绪的词汇量以及表达各种事物的词汇量都没有那么丰富的时候,孩子就没有办法很好地理解自己的内在感受。这个时候,孩子就像刚出生的小宝贝一样,干什么都只会哭,冷也会哭,饿也会哭,不舒服了也会哭,没事干的时候也会哭。因此,家长要让孩子语言足够丰富,这样孩子才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

四、培养孩子向外探索和向内生长

为什么要强调向外探索和向内生长?一个孩子敢不敢去向外探索,有没有向外探索的力量,这些与他的内心力量是不是足够强大都有关系。如果一个孩子的内心力量很弱,他就会躲在自己的舒适区,没有勇气向外看,因为向外看就意味着未知、变化、改变。前面我们提到过网瘾严重的孩子,他们就是觉得对外界的世界没有办法掌控,因此就沉浸在网络世界当中,网络世界都是围绕着他的主观建立的,是他能操纵的。

外在的体验和心灵的感受同属于一片大脑区域。也就是说,当我们向前走一步看到的事情而获得的感受,就会反过来回馈给我们大脑相同的区域。比如,当我们伤心的时候会皱眉,而当我们把紧锁的眉头打开的时候,我们伤心的情绪也会减少一些。这就是外在的体验和心灵的感受同属于一片大脑区域。

内心的力量,包括安全感、自尊、自信。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有了内心的力量后,我们就能够向外探索,比如户外运动、尝试、创造。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现在特别胆小,那也没关系,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参加户外活动。在孩子参加户外活动的过程中,他获得的每一个收获都会反馈给自己,让他更有自信。这也是一个内外互相影响的过程。

最后,给大家介绍一下可视化的时间表。为什么时间表要可视化?因为孩子是没有时间观念的,他也不知道自己在电子产品上浪费了多少时间。如果家长没有将时间表可视化,也没有办法在孩子履行规则和计划的时候,给他们一些奖励反馈。

其一,在可视化时间表上,家长可以将孩子几点到几点要干什么写下来。比如,孩子在几点到几点看了电子产品,几点到几点写了作业,家长可以给孩子一个可视化的时间表,这样一个星期以后,家长可以跟孩子一同来看这个时间表,同时与孩子一起探讨如何规划一个规律性的时间表。同时,由于这个时间表是家长和孩子一起制定的,这样孩子也会清楚地知道自己什么时间在干什么事情。

其二,形成规律的作息,让孩子觉得有些时间是可以自己掌控的。比如,在写完作业以后,他就知道自己可以去玩了。举个例子,如果家长要求孩子写作业时间是1个小时,但是孩子用40分钟就写完了作业,那么剩下的20分钟他们就可以玩了,实际上孩子对于这种可以预期的、可以掌控的事情是非常喜欢的。因此,对于孩子来说,形成规律的作息,让孩子有可掌控、可预期的事情,可视化时间表就会运作地越来越好。

其三,对孩子来说,重要的事情可以作为可视化时间表的强化物。重要的事情有什么?一是好奇心;二是与人交往、结识朋友;三是证明自己。在很多事情上,家长还是要思考一下自己产生的情绪到底是来自于自己的内心深处,还是真正陪伴孩子一步一步习得和养成的。

以上是我对如何让孩子与电子产品和谐相处的一些想法、观点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