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新时代面对面心得体会2篇

篇一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理论读物《新中国发展面对面》面世了。这为广大读者了解新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自信”提供了重要知识和思想资源。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品读这本书,深深被其理论深度、文化气度、情感温度、历史厚度所打动。掩卷而思,该书中蕴含着讲好高校思政课的“金点子”。

以理服人,用辩证思维直达本质。理论只有彻底,才能说服人。而理论要真正做到彻底,就要运用唯物辩证法,抽丝剥茧、条分缕析、层层深入,对时代问题作出有说服力的回答,彰显思想的力量。《新中国发展面对面》不搞抽象说教,而是直面问题本质,进行深入、透彻、深刻的分析,体现了编者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例如,对于中国经济发展之“谜”这个国内国际普遍关注的问题,该书从中国经济运行机制和内在逻辑出发,概括出“两面开花”“两手齐抓”“两头突破”“两方用力”的特点,对于我们深入把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具有重要启发意义。跟《新中国发展面对面》学讲思政课,就要直面问题,运用逻辑的力量、思维的力量,解学生之疑、释学生之惑,帮助他们解开思想扣子,明确人生努力方向。

以文化人,用文学语言增添魅力。《新中国发展面对面》不同于一般的理论著作,它大量运用文学语言,具有文学魅力。例如,该书篇章主标题采用“天翻地覆慨而慷”“当惊世界殊”“九万里风鹏正举”等诗词名句,使读者翻看目录就能闻到“文学味”。文学语言的魅力,还体现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以第一篇为例,结尾段以“历史的长河,翻滚着昨日辉煌的浪涛;时代的琴弦,弹奏出今朝奋进的旋律”起首,采用对比、比喻等手法,使话语颇具形象生动之效果。跟《新中国发展面对面》学讲思政课,就要学会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善用文学语言,使思政课“亮丽”起来,让学生在体悟语言美感中得到思想启发。

以史育人,用历史叙述唤起记忆。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最好的老师、最好的清醒剂。《新中国发展面对面》以大历史观的宏阔视野,深刻阐释中华民族近代以来从衰败到复兴的历史进程,让读者在历史的厚重感中增强家国情怀。该书注重聚焦历史细节,还原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历史故事。例如,新中国成立前夕,党中央即将从西柏坡前往北京。启程前夜,毛泽东同志久久不能入睡,想着我们党决不能重演李自成进北京的历史悲剧,生动反映出我们党强烈的忧患意识。该书开设“历史瞬间”“老物件”等小栏目,注重把历史记忆生动展现在读者面前。跟《新中国发展面对面》学讲思政课,就要涵养历史思维,以贯通古今的智慧讲清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进而促使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自觉跟党走。

以情感人,用人文情怀触动心田。情感是文章的命脉,没有感情的文章,就无法打动人。翻阅《新中国发展面对面》,编者对党、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跃然纸上。“互信总能解开心结,交融总能化解隔阂,和平总能战胜争斗,两岸必将共同迎来祖国统一大业的光明前景,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未来”等充满感情的语言,激荡起国人的爱国情怀;“人民是共和国的真正缔造者”“天地之大,黎元为先”“一枝一叶总关情”等,字里行间,彰显出浓厚的民生情怀。跟《新中国发展面对面》学讲思政课,就要带着感情、带着温度教书育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拉近理论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教学中感到亲切、备受鼓舞。

篇二

今年推出《新中国发展面对面》,书写历史华章,富于时代特色,融理论思维、新闻述评、散文笔法、新媒体传播于一体,促进理论写作、理论传播进一步“活”起来。

理论属于思想逻辑。思想是其主要内容,逻辑是其主要形式。让思想“思”起来、“想”起来、“思想”起来,让大脑指挥身体、让思想主导理论;将理论知识、史料例证这样的素材转化为题材,化为有思想的内容,将形式逻辑这样的工具化于无形,促进思想像血液那样流遍全身,理论就会“活”起来。所谓“理论是灰色的”,主要指思想不是鲜活的。思想鲜活,理论自然鲜活。《新中国发展面对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的是当代中国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以当代中国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为思想之旗、精神之魂,将新中国70年来的伟大历程、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一一照亮,让历史资源焕发新的生命力,这样的理论写作、理论传播当然是鲜活的。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做过新闻工作,善于将新闻资源转化为思想资源,“虚实结合”,推动理论“实”起来。“理论热点面对面”秉承这一优良传统,《新中国发展面对面》彰显这一优良传统。总体看,所有热点首先是现实的“点”或“实点”,根据温度、关注度、响应度判断其属“热点”或非“热点”。新闻是写实的,“实点”及其“热点”,事实的“实点”及其“热点”、观念的“实点”及其“热点”,新闻都可观照和体现。不同的是,事实的“实点”及其“热点”多用新闻消息和通讯体裁来展现,观念的“实点”及其“热点”多用新闻述评来显现。《新中国发展面对面》是写史的,写新中国70年简史,用新闻述评体裁来写史,既能“实”起来,又能“面对面”地“熟”起来、“热”起来、传播开来。

《新中国发展面对面》第一章“天翻地覆慨而慷——新中国70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开篇写道:“曾记否,70年前,旧中国战乱频仍、山河破碎,历经苦难,满目疮痍,国家和民族处于积贫积弱、一穷二白的悲惨境地;而如今,中国早已旧貌换新颜,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名列世界前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征程迎来万丈曙光。”这是一种散文叙述方式。理论原本是论述的,《庄子》《孟子》等先秦诸子,朱熹、王守仁等的著述,大多有论有述,论中有述、述中显论,论述兼备、论述相长。近代以来,科学范式主导理论,论证的奉为科学,论述的弥足珍贵。理论写作和传播要“活”起来,得像《新中国发展面对面》这样“论述”起来、“述”起来,保持理论科学性、论证严谨性的同时,“笔法兼带感情”地“述”起来。

信息社会,互联网时代,理论传播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或这样“融”起来,才能赢得更多受众。于传统媒体,《新中国发展面对面》设置《权威声音》《特别关注》《延伸阅读》《知识链接》《数说中国》《网友感言》《老外看中国》《问与答》等卡片式文字辅助栏目,《今昔对比》《历史瞬间》《老物件》等图片栏目,在全彩页面、图文并茂上下足功夫。于新媒体,许多栏目设有二维码,全书12章,每章都有微视频,大量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迎面而来,众多深邃理论通过动漫微视频娓娓道来。这样“融”起来,理性和感性、深刻和生动、平面与立体、阅读同体验齐头并进、一体打通,使之成为深入浅出、入脑入心之书,时尚实用、入目入耳之书。这样的理论传播,走在全国理论图书出版前列,也可能走在世界理论图书出版前列。

由此看来,理论写作、理论传播“活”起来,“思”起来是根本,“实”起来是关键,“述”起来是方法,“融”起来是渠道。这样“思”起来、“实”起来、“述”起来、“融”起来,《新中国发展面对面》在理论写作和传播方面就“活”起来了。推而广之,非“思”不足以为论,非“实”不足以取信,非“述”难以“悦读”,非“融”难以广众。但愿越来越多的理论篇什,守正创新、广辟新径,“思”起来、“实”起来、“述”起来、“融”起来,形成新的话语系统、新的传播方式,促进理论写作、理论传播持续“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