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近期,中办印发《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再次围绕基层减负,提出一系列重要举措,发出了基层减负一抓到底的强烈信号。形式主义是基层减负的首要问题,面对形式主义顽疾,绝不能讳疾忌医,关键要用好去伪、提质、固效这三个疗程。
握好“去伪”手术刀,强化求真务实意识。要做好思想的消毒。领导干部要带好头,以求真的态度端思正行、以求是的作风真抓实干,坚决克服“文山会海”抓落实、“台账留痕”搞督察等倾向。要找准下刀的切口。切实防止“坐在车上转,隔着玻璃看”“只看‘门面’不看‘后院’”等现象,放下架子、迈开步子、扎下身子,随机调研、蹲点调研、解剖麻雀式调研多管齐下,在基层一线听真声音,挖真问题,找真药方。要做好切口的缝合。更加自觉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标尺和指南,深刻学习领会、悟透做实,不断问道寻策、穿针引线,既确保“营养液”源源不断,更推动“免疫力”绵长持久。
输好“提质”营养液,优化创新竞进方法。要在激励基层干部担当作为中寻求突破,提供充足“营养”。完善“愿作为、能作为、善作为”的干部选拔使用机制,落实干部带薪休假、津补贴、职务职级等待遇保障制度。要在防止文山会海反弹回潮中严要求,严禁空文滥会。进一步明确精文简会的标准和尺度,坚决杜绝多头发文、层层开会、重复报文报表等现象。要在深化治理改革放权赋能中做文章,增强对过度负担的“免疫”。加快制定赋权清单,厘清职责边界,按照权责一致要求,健全责任清单,科学规范“属地管理”,防止层层向基层转嫁责任。
服好“固效”中草药,深化监督检查力度。要避免陷入以形式主义纠正形式主义的窠臼,需要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监督检查职能。要明确基层“症状”,精准督查方向。在走访交流中找准基层干部和群众的难点痛点,精准发现和施治。深挖问题线索,注重从巡视巡察、财务审计、检查考核、专项监督中发现问题,挖掘线索。要搭配不同“药方”,增强疗效。创新督查方式,深入探索“互联网+督查”,加强群众监督,建立信访分析研判制度,及时对信访反映的典型性、普遍性问题进行处置。
【篇二】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指出调研工作要发扬求真务实作风,在求深、求实、求细、求准、求效上下功夫,力戒搞形式、走过场,不能给基层增加负担。
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传家宝,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开展调查研究,就是要善于明察秋毫、解剖麻雀,细致深入研究调研发现的问题矛盾,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为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和支撑。
当前,一些地方和部门决策针对性不高、可操作性不强,执行不到位、见效慢,问题的根子往往就是调查研究少了一点、浅了一点、虚了一点。有的领导热衷“高调”的调研作风,提前下发调研通知,要求基层制定调研路线、排好受访群众、筹备发言材料,可想而知,这种“观光式”“预约式”调研不仅达不到预期目的,反而会招致群众“冷眼”,在无形中加重基层负担的同时,背离了调研的“初衷”。
调查研究隔层纸,决策执行隔座山。调查研究要接地气,“一竿子插到底”,才能把掌握了解情况与深入研究思考结合紧密起来,才能结合基层实际提出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措施和办法,决不能听“一家之言”,要广开言路让群众直接提意见,“背靠背”让群众敢开口、敢于提意见,真正把群众意见充分收集起来、反映上来,杜绝调研走过场,只看“盆景式”典型,满足于听听、转转、看看,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的现象。
事实上,调查研究是一门务实求真的学问、一种见诸实践的科学、一项讲求方法的艺术。基层下得深不深、了解群众透不透,决定着调查研究的质量和水平。领导干部要迈开双腿走下去,放开身心沉下去,通过统筹协调,科学确定调研内容、时间和地点,确保调研不扎堆、不搞“一窝蜂”。要注重调研实效,群众的堵点、难点、痛点问题在哪里,调查研究的触角就延伸到那里,防止为了调研而调研,坚决反对走马观花、应付了事,摒除“出发一车子、开会一屋子、讲话一阵子”不良现象。
“知政失者在草野,知屋漏者在宇下。”领导干部要以脚步丈量民情,走到乡间地头了解实情,走近群众、贴近群众、知悉民情,才能听得到真言,找得准问题、拿得出办法,推动确保调研成果“高调”运用,使调研的过程真正成为深化学习、联系群众、理清思路、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过程。
【篇三】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决杜绝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续为基层松绑减负,让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
“天下事,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近年来,中央大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全党上下不良风气得到有效整治,干事创业激情得到充分激发。从让群众“只跑一次”到“精文减会”为基层减负赋能,从流程再造、简政放权到“用实事求是给形式主义一记重拳”,一系列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措施让形式主义得到有效遏制,让为民务实体现在工作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作风积弊得到有效整治,基层干部也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卸下虚头巴脑、冗杂繁琐的包袱,轻装上阵、真抓实干。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基层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由来已久、根深蒂固。当前,有的地方在贯彻上级决策部署时仍不到边、不到底,习惯性做选择、搞变通;有的仍停留于搞“一刀切”、热衷于签订“责任状”、搞“一票否决”,级级加码、层层甩锅;有的地方督导考核“改头换面”“换汤不换药”,在疫情防控、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主战场,敷衍塞责、消极应战,搞“表格抗疫”“数字脱贫”“迎检大战”;有的基层调研仍止步于“出发一车子、开会一屋子、发言念稿子”,蜻蜓点水、到此一游,不接地气、不察实情。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瘴痼疾”必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多些“成色十足”的实举措、硬措施,盯紧老问题、新表现,全面检视、靶向治疗,才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要深化源头治理,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补足精神之“钙”,树牢正确的政绩观,思想上多“清淤”“瘦身”,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切实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起来。要以上率下,守住精文减会硬杠杠,不层层开会、不多头发文,提高文件会议质量,防止用形式主义做法解决形式主义问题。要改进督查检查考核方式方法,多到基层一线、群众当中找问题、察实效,从重过程向重结果转变,从一味挑毛病、随意发号施令向既发现问题又帮助解决问题转变,少看“亮点门面”多看“难点堵点”,真督实导。要提高调查研究实效,多些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的“四不两直”式调研,听真话、取真经,多些基层需要、群众满意的“接地气政策”,少些水土不服、相互打架的“空中政策”。
“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越是艰险、越向前。面对脱贫攻坚、疫情防控两场硬战,我们没有退路,必须都要打赢,广大党员干部要摒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敢担当勇作为,不敷衍塞责,不流于形式,真正把工作做实做细做透,不给形式主义“夹缝生存”的机会,不给形式主义“改头换面”的余地,确保整治“形式主义”成色十足。
【篇四】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强调要着力提高调查研究实效。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可见调研是我党开展工作的“重要法宝”。要让“法宝”发挥作用、起到实效,须力避“层层陪同”“经典路线”“虎头蛇尾”,突出“简”“实”“效”三字。
调研不搞“层层陪同”,要突出“简”字。“上面千把锤,下面一根钉。”基层作为社会治理神经末梢,事务繁杂,基层干部工作压力本来就大,个别单位调研时,觉得“人多好办事”,让干部层层陪同,更给基层增加了负担。诚然,调研中有基层干部带路、介绍,效率会更高,但这些陪同工作让普通干部参与即可,完全无需层层陪同。《通知》也明确指出,“下去调研要轻车简从,不搞层层陪同,不得要求主要负责同志出面接待。”这就要求,上级单位要树立正确的调研观,开展调研不讲排场、力求简单,减少不必要的陪同,直接深入田间林下、群众后院,直面群众、了解民情、掌握实情。
调研不走“经典路线”,要突出“实”字。所谓“经典路线”,就是基层长期以往“精心打造”的点位和路线,专门用来迎接上级检查和调研。一些单位为调研“顺利”,常常会走“经典路线”。但,调研的目的是了解实际情况,从而解决问题、推动发展,若调研都走“经典路线”,淡化“原汁原味”的点,何谈实际和精准?实事求是调研的前提,要真正沉下心、扑下身,多开展随机调研、蹲点调研,多聚焦关键问题、关键领域,察实情、听真话、取真经,确保准确掌握全面、真实的情况。
调研警惕“虎头蛇尾”,要突出“效”字。毛泽东同志曾说,“要解决问题,还须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工作和研究工作,这就是分析的过程。”调研调研,顾名思义,既要调查也要研究。有的单位调研,前期准备和调研过程都还算到位,及时发现了实情和问题,但后续的调研成果转化却迟迟落不了地,或者狗尾续貂,造成调研“烂尾”,令人惋惜。一次正确、完整的调研,不仅要进行扎实的调查,更要写好“后半篇文章”。一方面,要紧盯发现的问题,制定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举措,从而把调研成果上升为刚性的制度规范和约束。另一方面,还要密切关注决策部署落地情况,及时修正调整、查漏补缺,提升决策部署的精准性,真正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调研最忌失之于空、失之于虚。新时代,让我们多一些形式简单、内容真实、效果明显的调研,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持不竭创造活力和蓬勃生机提供力量。
【篇五】
形式主义害死人。近日,中办印发通知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聚焦突出问题进行靶向发力,加强源头治理和制度建设,进一步把广大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手脚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形式主义是一种顽症,它既有多发、易发、反复的表面症候,更有跟风、秀绩、显威的“心理魔咒”。从上级部门和领导干部层面来诊断,有的患了开会发文“躁动症”,口号喊得响、文件转得快,但落实起来“慢半拍”;有的患了督查考核“强迫症”,把督查考核当成唯一的“硬手段”,以“名目多”体现工作细,以“频率高”体现力度强,以“声势大”体现效果好;有的患了现代技术“依赖症”,把工作app和微信公众号当“至尊宝”,事无巨细,均要“验证”,费神耗力;还有的患了问责追责“甩锅症”,越级“压”责任,过度“拧”发条,个别导致出现滥问责、乱问责现象。
形式主义之所以屡禁不止,说到底还是因为有人从搞形式主义中尝到了甜头。从基层干部层面来诊断,有的患有“积习症”,认为常露脸、多留痕既是工作需要,也是自我保护,形成惯性了;有的患有“多虑症”,唯恐落了后、丢了份,别人准备“8分”,自己必须准备“10分”,盲目攀比跟风;还有的患有“心理失衡症”,看到个别人一时的“短平快”显绩受了表扬,而自己的工作潜绩遭到“冷落”,丧失了激情和斗志。
根除形式主义,必须对症下药,破除“心魔”。党员干部要牢记初心使命,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清除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官本位”观念等影响,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实干导向,把工作基点放在解决难题、推动发展上。要从上级部门和领导干部抓起,释放上行下效的正能量,形成一级看一级的示范效应,进一步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让“愿作为、能作为、善作为”的干部脱颖而出,让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作秀派”受到严惩。要扎紧制度的笼子,严格落实属地管理事项清单、事权下放准入等制度,深化基层治理机制改革,充分赋权、刚性减负、科学考核,引导基层按照自身节奏,有条不紊抓落实。要改进督查考核方式,分类修正不同领域基层目标绩效考核办法,避免“一把尺子量天下”,引入群众评委,实行相关部门督查考核结果互评互用机制。
【篇六】
4月23日上午,浙江杭州召开全市推进疫情防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暨深化作风建设和综合考评大会。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周江勇提出,大力实施基层同类信息“最多报一次”,探索建立负面清单,清单以外的表格基层可以拒绝填报。这一做法直面基层重复填表、多头报送的问题,是一场不绕弯子的与形式主义的短兵相接,令人激赏,也令人满怀期待。
为什么要建立“最多报一次”机制?是因为在基层,凡事都要填表格、拍照片、做台账的“留痕主义”风气比较严重、耽误工作、引人反感,破坏了良好的上下级互动关系。上级要看台账,下级就要花时间做台账。时间长了,双方就会形成路径依赖,达成一种默契,造成一种“形式主义的共谋”。一方面一些上级部门和领导,依赖看台账、看典型、看图片,另一方面,一些基层干部也会投其所好,多“留痕”、善“留痕”,甚至是仅“留痕”,努力让自己的“担当作为”有据可查,即使工作中出了什么乱子,也可以祭出痕迹管理的大旗为自己辩解。然而,在一定的时间段内,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填表格的时间多了,暖民心的时间就少了;做台账的时间多了,干实事的时间就少了;开大会的时间多了,抓落实的时间就少了。
形式主义之弊并非一日之寒,从根子上减轻基层负担也非一日之功。正因如此,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持续向形式主义亮剑,下猛药、出实招,驰而不息、久久为功。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就印发《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进一步诊治形式主义疑难杂症,深化拓展基层减负工作、关心关爱基层干部,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此背景下理解杭州市大力实施基层同类信息“最多报一次”的做法,就更能体会其中的重要意义。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为了配合“最多报一次”,杭州市还探索建立负面清单,清单以外的表格基层可以拒绝填报。从“最多报一次”到“一次也不报”,与其说是对基层的要求,不如说是对上级的约束。但是,对于那些“一次也不报”事项,“强势的”上级有关单位要了,“弱势的”基层单位可否理直气壮地不报,是否会被“穿小鞋”,这对上下级互动关系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对基层干部的心理素质也是一种考验,恐怕还需要长时间的氛围营造和习惯改变。
与某些地区还停留在宣传教育、作风建设等含含糊糊的一般号召相比,杭州市的做法可谓简单明了、单刀直入,是对反复填表格、查台账等形式主义做法的“正面刚”。不禁让人想到2016年底,浙江首次提出的“最多跑一次”改革。从“最多跑一次”到“最多报一次”,再到探索“一次也不报”,都是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都是从上级开始削减自己的权力、限制自己的手脚,所不同的是“最多跑一次”涉及的政府与管理服务对象的关系,“最多报一次”“一次也不报”涉及的则是政府内部的上下级关系,是另外一种形式的“放管服”改革。这也许更难,但无疑对政府治理能力和干部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更难。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站在时代潮头,引领风气之先,其他地区纷纷效仿,效果明显。“最多报一次”想必也会从浙江出发,引钱塘江潮水荡涤形式主义尘埃,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改革参考。
【篇七】
2020年第9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的讲话》。文章指出,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我们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其中第一条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强化组织保证。
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抓党建促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是“脱贫攻坚越到最后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具体体现。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时间更紧、任务更重、压力更大。越到攻坚拔寨的关键时刻,越要抓住抓党建促脱贫攻坚这个关键的“牛鼻子”,发挥基层党组织“主心骨”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有力的保证。
战斗堡垒要严实坚固,提升组织力。“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农村基层党组织是贯彻落实党中央脱贫攻坚工作部署的“神经末梢”,是带领农村发展和农民致富的战斗堡垒。现实中,少数基层党支部发挥作用弱化、政治功能淡化、党建创新形式化,导致组织凝聚党员、带动群众力量不够,群众对党组织的认可度和满意度也不高。针对这些短板弱项,必须要统筹谋划,找准脱贫攻坚与组织建设有机结合的关键点。要进一步压紧压实脱贫攻坚工作责任、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切实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通过打造严实坚固的战斗堡垒,最大限度地把党员组织起来、把人才凝聚起来、把群众动员起来,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选优配强要落到实处,集中战斗力。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在人的观念、能力、干劲。收官之际,剩下的都是最难啃的硬骨头、最难攻克的堡垒,“选好人、干好事”越发刻不容缓。抓党建促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必须做好“人”的文章。要强化“尖兵作用”,发挥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生力军作用,加强村“两委”干部队伍建设。要发挥“干部优势”,把基层作为发现、培养和选拔干部的大考场。一方面坚持从严管理、从严要求,压实压紧脱贫攻坚责任;另一方面要突出正向激励、容错纠错和关心关爱,激励干部在脱贫攻坚战中勇担当、善作为。要注重“人才效应”,释放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红利,积极引导各类人才汇集贫困地区、脱贫一线,重视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乡村技术人员,夯实脱贫攻坚的人才基础,为脱贫攻坚注入强大动力。
作风建设要扎扎实实,增强行动力。“扶贫档案必须由第一书记亲笔填写,一式3份,均不得出错,不得涂改”“贫困户要记住乡镇领导的名字、职务和电话,不能出错”……在时不我待的当下,一些地方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形式主义问题,让扶贫干部“身累心更累”。日前,中办印发《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旨在进一步把广大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手脚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抓党建促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要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扎扎实实改进工作作风。坚决向“表格式扶贫”“软件式扶贫”“数字式脱贫”说“不”,不开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会议、不发没有实质作用的文件。让扶贫干部能够从文山会海、材料报表中解脱出来,去往贫困户的田间地头、房前屋后,把时间和精力真正用在解决问题困难上,用在对标“两不愁三保障”标准补齐短板上,多办实事、多办好事。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当前,冲锋号已经吹响,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的战场在哪里,党建引领的关键作用就要跟进到哪里。让我们开足“党建引擎”马力,建强基层党组织、做好“人”的文章、优化工作作风,为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积极力量!
【篇八】
近日,共产党员网推出“脱贫攻坚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专辑之《“长相一样”的贫困户们》。故事中,村支书“老刘”报送的贫困户信息对照采集表上贫困户的照片一个样,还说“都是一个村的叔伯兄弟,长相差不多”;此外,在扶贫宣传栏里,还将“柳湾村”误写为“吴山村”,村支书只得承认“都怪我偷懒,照抄邻村的宣传设计,连名字都忘了改。”艺术作品中这两件看似十分荒唐的“怪事”,的确“源于生活”!
为切实抓好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近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专门印发通知,加强对七省区纪委监委2020年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指导,要求把纠正脱贫攻坚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为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针对表册上“‘长相一样’的贫困户们”,各级纪委监委以及其他监管部门,必须睁大“火眼金睛”,让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无处遁形。
古人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之说,用“蒙骗”的手段来赢得上级的信任,很多古代官员可谓炉火纯青。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刮“浮夸风”的时候,“摆设式”迎检被演绎到了极致。为了体现百姓“粮满仓”,干部们安排几户人家在仓里装上谷壳等,只在最上面撒上薄薄的一层稻谷。上级领导往往都“眼见为实”,这样的“检查”,监管部门缺的就是能识破真相的“火眼金睛”。而在脱贫攻坚中,此类“乱象”也不时发生,除了“长相一样”外,“租牛迎检”“平均分配”“粉刷墙面”“数据对比”等,只要监管部门稍加注意,“破绽”就出来了。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从纠正“浮夸”到大力倡导“实事求是”,从践行群众路线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实质就是要以民生为本,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不能搞脱离群众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但是,由于受面子思想和错误政绩观的影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一些政府部门和基层单位都渗透得比较深,似乎形成了“潜规则”。这些“形式主义”的方法论,有时还成为他们“成功”的经验。就像“‘长相一样’的贫困户们”,倘若不是“余所长”发现“不对劲”,就有可能蒙混过关。资料搜集尚且如此,那还谈什么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呢!
当然,任何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都不是“单方面”的。作为被“检”对象,有些形式主义往往就是“摸透”了检查者的心思而做出的“对策”。在错误的政绩观和价值观面前,有些负责检查的“上级”其实是“心甘情愿”被“骗”,“皆大欢喜”的结局是大家都愿意看到的。在这一点上,“脱贫攻坚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专辑之《“长相一样”的贫困户们》中的“余所长”就做得好,一旦发现了下级在工作中“不对劲”的蛛丝马迹,就毫不放过,并亲自参与整改。倘能这般“明察秋毫”,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又怎能蔓延!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基层的形式主义,根源不在下面,而是上行下效。要彻底摒弃“形式主义”,单靠一线的基层干部不汲汲于上面的认可是不行的,只凭一些空洞说教更是行不通的。一方面,最基层的领导干部要把“政绩”树立在老百姓的心中,而不是写在资料里、贴在宣传栏上,唯有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走得实在;作为各级监管部门,更当彻底拒绝“被骗”心理,在监督管理中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对“长相一样”者精准识别,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才能顺利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