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降低信贷授信风险授信案例分析

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降低信贷授信风险授信案例分析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授信管理工作中以案为镜,可以总结经验,警示教育,从而更精准,更实用的指导实践工作。近期,在分行授信过程中就成功利用外部平台信息以及后续深层次调查,否决一笔潜在风险较高的小额贷款。

一、案例摘要

本文将通过在贷款授信过程中,利用了“天眼”、“查询法院被执行人信息”等外部相关网站,深层次获取借款人以及经营企业相关信息,从而辅助授信工作的案例。旨在说明,在复杂多变的授信管理工作中,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平台辅助授信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对实际工作的实用性。拥抱互联网、大数据平台,让信息不对称对授信过程造成的潜在风险降至最低,让贷款风险尽可能向贷前转移,这已经是新时代下,新科技革命下做好授信工作的必然选择。

二、案例介绍

李某系我行老客户,为某食品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平时为人忠厚,在当地口碑较好,配偶为某小学教师。李某曾在2014年,2016年,2017年三次在我行贷取一年期商户保证小额贷款。期间均还款正常,无逾期记录,是我行的优质老客户。2018年4月,该客户再次向我行申请商户保证贷款30万元,提供两名保证人(保证人为当地事业单位职工),贷款用途为原材料采购。随即信贷客户经理到该经营场地进行了现场调查,并仔细查阅了近期的订单,销售记录等情况,并随后在我行企业征信系统内查阅了该企业征信。最后调查结论为该企业目前经营正常,担保人符合条件,企业征信良好,基本符合我行授信条件。信贷客户经理便很快向授信部提交了调查报告。在贷款审查过程中,审查人员在“天眼”查询网站中查询该企业信息时,发现李某正牵扯在一笔合同纠纷案件中,由于李某拖欠广东某公司食品包装盒货款3.5万元半年之久,2018年3月,李某被该公司起诉,现法院已经判决李某限期履行债务。

发现借款人涉及法律诉讼,随后信贷客户经理便进一步跟借款人核实了情况,面对我行工作人员的不断追问,借款人最后承认,今年市场行情不好,公司经营周转十分困难,自己暂时无力承担对外债务,同时,信贷客户经理深入了解得知,借款人民间债务高达十几万,我行随即便否决了该笔贷款申请。

三、案例分析

上述案例就是由于信息不对称,从而导致逆向选择以及机会主义行为。幸好我行授信管理工作者充分利用外部平台及时发现了问题,最终以问题为导向攻破借款人侥幸心理的防线,从而避免了贷款资金损失的风险。

案例中提到的借款人李某,在我行实际业务操作中,很具有代表性,像这样多年跟我行合作,熟知我行具体业务操作流程,且以往还款情况较好的客户较多,容易给信贷人员造成思想上麻痹大意,从而在新的授信过程中造成主观上不够谨慎、小心。

该案例中,信贷客户经理确实基本做到了尽职调查的义务,文中提到,客户经理确实查询了该公司的企业征信,但还是未能将风险彻底暴露。这里面牵扯一个很大的风险点,我行企业征信系统对于企业征信更新具有滞后性,这就是该案例中在“天眼”查询网站中查到的信息却未在我行企业征信系统内查询到的原因。

案例中,当事实问题摆在借款人面前时,很显然,借款人侥幸心理的防线被攻破,和盘托出了经营的真实情况。假设,我行并没有找到借款人痛点,直接跟其了解情况,肯定不会产生预期效果。因此,如何通过问题导向找到借款人痛点,战胜其机会主义的心理也是信贷贷前调查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思考与启示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对于经营信用跟风险的银行业来说,也许一个小小的风险隐患,就可以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在复杂而又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如何尽可能将贷款风险前移,充分将风险暴露在贷前。需要相关工作者持之以恒总结经验,提升能力。

他山之玉可以攻石。只有用开拓性、创新性思维去开展、思考工作;用开放性的心态去拥抱互联网、大数据,将已知的信息充分掌握,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数据分析、判断是否决定授信,善于综合分析各种数据,尽可能为授信降低风险。

我国经济正处于调整期,金融进一步去杠杆,企业融资难度加大,融资过程中道德风险进一步攀升。如何在新经济形式下,更好把控风险,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就是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平台,尽可能搜集价值信息,从而为授信管理提供最可靠、最全面的信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