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切实发挥党政机关在节能减排和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示范引领作用,推进党政机关率先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根据《国管局、中直管理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印发节约型机关创建行动方案的通知》《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大力推进全省绿色生活创建行动的通知》《省管局、省发展改革委、省政府厅关于印发省节约型机关创建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进党政机关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健全节约能源资源管理制度,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机关运行成本,推行绿色办公,率先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引导干职工养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形成崇尚绿色生活的良好氛围。
二、创建对象、目标要求及职责分工
全县党政机关,包括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
中央和国家机关各垂直管理机构、派出机构创建由上级管理部门负责组织。
到2020年底,30%以上的县属党政机关建成节约型机关。
到2021年底,50%以上的县属党政机关建成节约型机关。
到2020年底,70%以上的县属党政机关建成节约型机关。
县机关事务管理局牵头负责本地区节约型创建工作。各党政机关按照本实施方案和本单位创建工作要求,制定创建工作方案,落实落细各项创建内容。机关事务、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要加强联动,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节约型机关创建。
(一)完善制度体系。健全节约能源资源管理制度,明确负责节约能源资源工作的管理机构和工作职责,设置能源资源管理岗位;强化能耗、水耗等目标管理,完成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能源资源消耗考核指标;实行能源资源消耗分户、分区、分项计量,建立能源资源消费统计台账,做好分析和公示工作。
(二)推进绿色办公。严格执行《关于印发省公共机构绿色办公行为准则的通知》《关于印发市公共机构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制度》要求,积极推进绿色办公,推进能源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带头践行绿色出行,带头采购更多节能、节水、环保、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等绿色产品,推进党政机关率先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三)实行垃圾分类。率先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制度,按照《省公共机构垃圾分类评价标准》,严格配置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设施,做好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建立垃圾清运台账,确保各类垃圾规范处置。加强垃圾分类宣传教育,积极组织开展垃圾分类志愿活动,引领带动社会开展垃圾分类。
(四)开展宣传教育。组织开展节约能源资源宣传实践活动,将节能、节水、垃圾分类等内容纳入干部职工培训体系,定期举办知识讲座、岗位培训等生态文明思想教育活动,增强干部职工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崇尚生态文明、践行绿色发展的氛围。
各级党政机关对照《省节约省机关创建标准》,进行自评,自评达90分以上的,填写(省节约型机关创建申报表)和《省节约型机关创建自评平》,并提供相应佐证材料,向县机关事务管理局申报。
各单位创建申报材料,由县机关事务管理局进行初审,初审通过后由县机关事务管理局会同发改、财政部门进行现场核查。核查未通过的,提出整改意见,创建单位整改完成后再行复核。
已建成“国家或省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的单位,向县机关事务管理局报送创建申报表、自评平及佐证材料并通过审核后,即视为建成节约型机关,可不再进行实地核查。
县机关事务管理局于每年11月底前将本地区创建总体情况报市机关事事务管理局备案,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将对县(市、区)节约型机关创建情况进行抽查。全省节约型机关创建通过国管局核定后,由省管局、省发改委、省财政厅以适当方式公布。
(一)落实工作责任。节约型机关创建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战略部署,是各级党政机关带头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具体行动。各单位要高度重视,要把节约型机关创建作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工作的重点,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和创建期限,落实工作措施,确保节约型机关创建稳步推进,各项制度和措施落实到位。各单位节约型机关创建工作方案请于2020年6月30日前报送县机关事务管理局。
(二)强化监督审核。各单位要加强对本单位节约型机关创建的监督检查,定期开展检查和评估,确保创建工作进度。核查验收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严格对标审核,确保创建质量。机关事务管理局将把节约型机关创建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全县公共机构节能年度考核,对应创建(见名单)而未创建成功的单位,年终节能考核不能评为优秀。
(三)注重营造氛围。各单位要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加大对节约型机关创建工作的宣传力度,营造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支持和工作氛围。要注重挖掘先进典型,加强总结交流,推广经验做法,推动整体工作提升。各级宣传部门要充值利用多种渠道和方式,大力宣传节约型机关创建行动和工作成效,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