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意味着规范,系统。法典,是对法律的提炼与整合。今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中国人民终于拥有了一部真正属于自己的民法典。民法典的“民”字代表着人民至上,我们需要细细体会思考背后的含义,在工作中更要时时领悟和践行其中的真谛。
通过学习《民法典》,我发现这部法典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意愿。民有所呼,法有所应。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许多问题,民法典作出了明确回应:《民法典》中对各种“人肉搜索”、非法盗取他人信息的行为作出了明确规定,突出的特色规定有“离婚冷静期制度”、“继承人宽恕制度”“自助行为制度”,确立了“自甘风险规则”,同时对遗体器官捐献、职场和校园性骚扰、非法从事人类基因、人体胚胎有关的医学和科研活动严格规范。在生活中遇到的高空抛物、房屋价值想“提前变现”、在消费中遇到的“套路贷”、“校园贷”、“高利贷”、在出行中遇到的霸座、老人倒在地上不敢扶、游走在网络中的q币、网络游戏装备等等,也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解答,可以说《民法典》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部充满生命力的《民法典》坚持了问题导向,而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自然是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了解民情、集中民智,民法典更好地体现了人民的要求、人民的利益、人民的意志,能够真正用来解决和调节现实生活中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回应社会关切。
那么如何让这部涵盖老百姓生活方方面面的“法典”真正走进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应坚持多措并举,做到三个“加强”。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越来越美好,涉及到的方方面面也越来越复杂,我国这部包罗万象的《民法典》就像一个无形的天网,全方位保护人民民事权利,每一条法律规定都凝聚社会生活规则的最大共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法制建设更加深入人心。这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即将精彩亮相,它的颁布实施开启了我国公民权利保护的崭新时代,它充分体现了人民的需求,保障了人民的权益,用权利本位构建起整部法典的逻辑主线,必定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