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高校)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高校)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八个统一”的具体要求,为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和摇篮,必须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贯穿育人全程,引导培塑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坐标和价值取向。

一、将以人为本德育理念融入思政课程

培植先进的德育理念是完善思政教育体系的思想根源,一方面,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个人的道德素养;另一方面,要充分尊重学生,促进学生人格完善。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强调学生具有自身的尊严和人格,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促进学生道德知识、道德能力和道德素质同步发展和提高,并在实践中不断纠正学生在思想、行为上的偏差,发挥思政课程教育和规范的作用。与此同时,着力创建和谐、优美、宽松、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增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环境的有效互动,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等为重点,以深厚的校园人文底蕴为支撑,以健康向上、形式活泼、主题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阵地为载体,营造教育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互动对话的教育生态环境。

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程

我国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绚丽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些优秀文化代代传承,历久弥新,在新时代、新阶段闪耀着无与伦比的智慧、光芒,是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资源和生动载体。将优秀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推进思政教育内容改革创新的过程,必将为思政教育的感召力、说服力和实效性提供强大的生命力。追根方能溯源,明史有助教悟,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后,思政教育将逐步实现从说教向文化的过渡,推动思政课程向生动形象、入脑入心深入。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探索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古代先贤和历史文明进行融合串讲,强调价值观念、人格教育、行为准则的一脉相承。

三、将第二课堂教学融入思政课程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传统课堂是主阵地,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是对传统教学的拓展和补充,是重要的实践平台和组成部分。从这个角度出发,要积极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和形式,深入开展第二课堂实践教育活动。在学习过程中,针对大学生喜欢参与性活动和竞争性活动的特点,鼓励学生以勇于创新、勇于创造、善于创业的精神主动融入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如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科技发明、社会调查、勤工助学等系列活动,培养大学生坚韧不拔的品质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实现社会实践与校内教育、实践育人与理论育人的有机统一和良性互动。在组织第二课堂思政教育时,要把握教学活动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和时代性相结合原则,把握坚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相结合的原则,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第二课堂思政教育,达到寓教于乐、明理启思的目标。

四、将新型网络在线教育融入思政课程

新时期,网络技术与教学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必然趋势。高校的思政教育也可以在“互联网+”的新模式下寻求多样性和共融性。首先,用好网络资源调整教学内容,加大优秀网络素材资源的收集整理,积极选择具有教育意义和代表性的热点问题开展案例剖析和议案说法活动,为课堂内容提供更多鲜活、极富时代鲜明特征的知识及教育素材。其次,借助网络优势改善传统思政教学路径,应用网络平台和大数据技术实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关注的问题,提供科学的问题分析和对策建议,同时借助微博、微信公众号、云班课等软件平台,将思政教学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展开。当然,要对网络垃圾引起足够的重视,学校应会同相关政府部门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和手段管控网络,加强网络信息监测,甄别负面信息,切实净化网络环境。

五、将解困帮扶实践行动融入思政课程

新时期大学生思政工作的最终落脚点是要解决大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只有坚持以学生为本,关心爱护学生,最大程度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才是思政工作的最终目标。首先,要解决大学生经济困难问题,加强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确保每名贫困大学生都能通过助学贷款顺利完成学业。要将对大学生经济助困与精神助困相结合,通过创设多种载体加强立志教育,激励贫困大学生坦然面对困难,树立在逆境中立志成才的奋斗目标。其次,要解决就业压力大问题。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和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建立人力资源测评中心,帮助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找准职业目标定位。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增强就业信心,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第三,要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建立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找到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对存在心理危机倾向和高危个体进行跟踪关注和及时干预,解决自我意识模糊与困惑、环境改变与心理障碍、人际交往困难等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