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教育部-联合国儿基会流动儿童学前教育质量提升项目”(以下简称“项目”)正式落户罗庄区。在项目组专家的精心指导下,罗庄区教体局以“自主游戏课程建设”为切入点,积极建构“四大策略”研究框架,从“心”开始,尝试激活保教质量新动能,撬动全区学前教育质量再提升。
策略之一:行政推动
2018年8月6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姜瑾司长、张咏处长及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官员来罗庄区进行考察,实地查看了4所不同层次类别的幼儿园,了解我区流动儿童学前教育现状,最终确立罗庄区教育实验幼儿园、罗庄街道中心幼儿园2所公办园和罗庄街道实验幼儿园1所民办园作为项目试点园。在国家级专家华爱华教授和程学琴主任,省级专家方明主任、张小永教授和刘霞园长的悉心指导下,我们重新定位儿童观、教育观和课程观,积极探索儿童游戏课程改革路径,尝试重构学前教育课程模式,激活保教质量新动能。为此,区教体局召开了项目攻关专题工作会议,要求相关科室、试点单位要高度重视,制定工作方案,成立工作专班,举全区之力推进项目研究;要根据幼儿园现状,以问题为导向,摸清底数,建立台账,逐一研究,逐个解决;要根据职责分工,细化项目目标,详实实施步骤,完善实施策略,强化组织保障,列出工作路线图,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工作专班科学调度、有序推进,确保按时间节点保质保量完成,全力以赴推进项目专项研究。
策略之二:课程带动
(一)课程理念重建。
幼儿园园长作为课程建设的核心人物,要真正着眼于儿童发展,关注儿童的生命特征,让课程理念真正落实到日常保教活动当中,不断推进本园环境更加契合幼儿的身心和年龄特征,为孩子带来了丰富的生命体验。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立足地方文化特点、幼儿园和家庭文化基础进行开发和利用。从课程的预设和生成上,游戏前根据幼儿发展的宏观目标,提供游戏场地及充足的游戏材料,给予游戏最大的支持,活动之中充分尊重儿童的兴趣与经验。在师幼关系上,贯彻“孩子在前,教师在后”的教育理念,角色重新定位,教师不再是设计者、指导者,而是观察者、支持者、欣赏者。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抱着开放的态度,不把场地固化,不把材料固化,就能看到孩子更多的奇思妙想,就能看到孩子更多的创造性行为。而这其中,教师的“管住嘴放开手”显得尤为重要。而从孩子状态上,在游戏活动中实现了自由自主与有序专注的高度统一。
(二)课程资源重构。
1.打造自然生态游戏场。“自主游戏”要求生态、自然的环境,由此引导对现有课程资源进行整改,使之更加契合“自主游戏”教育理念。区教体局多次邀请各级专家进行现场实地考查论证,对幼儿园现有教育环境和材料设施进行深度改造和提升。现在,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不再是传统单一规整的人工草皮、水泥地面,而是立体多元的原生态自然课程资源(小山坡、小树林、草地、沙水池、泥巴池、绳索攀爬区……)。本着“空间有限,开发无限”的理念,为幼儿创造真游戏发生的游戏场,让有限的场地有限的时间发挥出无限的价值。
2.投放低结构游戏材料。投放优质足量的游戏材料是保证自主游戏课程实施的硬件支撑。积木、木梯、软垫、滚筒、沙水材料等多领域游戏材料,低结构、可移动、可组合,激发孩子依托材料探索创作的热情,玩出创意,玩出精彩。老师们深切感受到“材料即课程”的涵义,真正体会了有什么样的材料,就有什么样的玩法,孩子们就有不一样的成长。
(三)课程结构重设。
为切实推进自主游戏课程实施的深入推进,我们进行了“三表四计划”的整体建构(一日活动安排表、月工作安排表、片区联研安排表、年度工作计划、教研工作计划、教师教学计划、周工作计划)。其中,幼儿在园一日活动安排,集体教育活动时间大幅缩减,幼儿自主游戏时间定为2小时(根据天气变化和季节交替机动安排),确保让每一个孩子“过一把瘾”,真切体验自主游戏的快乐;同时,每天给孩子留出自我反思的时间,让孩子有时间、有机会对自己的活动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回顾、整理与反思,真正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的“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
(四)课程评价重置。
“自主游戏”活动理念推动了课程评价的变革,评价的指标、内容、方式均发生颠覆性变化。在评价教师方面,对专业水平的考量,“能够了解和读懂孩子”是最重要的评价指标,“对幼儿游戏进行专业的观察和解读”是老师最主要的教学技能。在幼儿评价体系中,“幼儿游戏中的探索、发现、解决问题”,以及“游戏中与同伴的交往合作”等方面,作为评价幼儿的重要指标。对现场游戏活动的评价,所设置的活动环境是否体现自然生态、开放自主,投放材料是否低结构,是否能保障幼儿完全自主地展开游戏、收纳材料……均成为活动评价的重要指标。
策略之三:特色拉动
(一)特色团队建设,激活教师专业发展新动能。
在“自主”理念的引领下,罗庄区对区域团队建设大胆“放手”。全区成立了“143联盟共同体”(一个学前教育研究中心、四个教研共同体、三个试点园协作片区),构建条块结合的教研网络,建立平等互助的合作关系,城乡联动,片区组合,区域渗透,结伴同行。依托项目组成立国家、省、市、区级专家团队,定期为试点园提供全方位支持。国家级专家实行菜单预约式教研,省级专家实行双月教研制,市级专家实行月跟进制,区级专家实行每周一日跟班观察,现场观摩、交流、诊断、指导,及时有针对性地给予切实有效的专业支持。短短两年,本土专家团队的业务能力、思想境界、格局意识大大改变。全省教研员培训现场会、自主游戏试验区培训现场会、全市跟随园培训现场会及园本教研观摩会,均由罗庄区区级专家带领试点园及专家梯队成员负责策划、组织完成,区教体局提供后方支持,打磨出对专家梯队的“放养式”培养模式,得到了省市领导的认可与好评。
(二)特色教研平台,唤醒教研活动新动能。
建立了以“自我成长、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以理论学习、案例分析、区域研讨、结对帮扶、业务指导、骨干对话等为基本形式的区域教研制度;搭建了自主游戏观摩、开放日、跟岗学习等丰富多彩的区域教研平台,线上线下结合,片区教研与园本教研结合,旨在唤醒教师主体意识,拓宽学习渠道,推动教师自主成长。
1.自我成长:结合自身专业发展需要,制定专业发展计划;每学期至少阅读两本学前教育专业书籍,撰写读书笔记;每周撰写一篇个案观察分析解读或教育故事。在幼儿自主游戏过程中,引导教师自我对话,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审视和分析。有了实践基础,教师的成长内驱力有了质的飞跃。
2.同伴互助:以片区联研为载体,城乡联动,促进了片区、园所、教师互动,形成了同一片区、同类园所“问题聚焦、同伴互助”式教研的良性循环。让每个片区,每个园所在最近发展区内达到了最优发展。
3.专业引领:邀请各级专家定期到试点园、跟随园进行专业指导,同时为教师提供线上学习平台,将专家的理念和教育思想引进区域教研。专家的介入,让我们看到了学前教育的源头活水,看到了我们自身的局限性,看到了自己的心之所向,全区教师因为这份看到而充满了活力,职业幸福感日益飙升。
自主游戏开展以来,全区有四篇关于相关论文发表于《山东教育·幼教版》《中小学教育》,一项省级课题立项,15人次在全市培训会上做经验报告。每位区级专家成立自己的课程研究团队,带领全市骨干教师及园长定期进行教科研活动,学员热情高涨,活学活用,初见成效。
策略之四:家园互动
任何教育的变革都离不开家长的支持。自主游戏课程实践之初,家长们不能理解:书本知识的学习呢?让孩子们随便玩?安全得不到保障吧?……罗庄区以问题为导向,多措并举,家园互动,破解难题。
(一)以培训引领观念。
全区一盘棋,举行以《放手游戏发现儿童》为主题的家长专题培训,让家长从理论层面了解自主游戏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建立家长参与互动式的现场教研培训模式,开展“了不起的儿童”的分享活动,为幼儿游戏做实录,倾听幼儿,反思游戏,发现游戏中孩子的成长,慢慢引领家长观察孩子,发现孩子,相信孩子,信任老师。
(二)以活动点燃兴趣。
家长自主游戏体验日、线上线下的游戏视频分享会、入园助教等活动的开展,让家长们体验游戏的自由酣畅,游戏成为了家园共通的语言。家长参与游戏、观察游戏、解读游戏,在亲身体验和眼见为实中理解游戏的价值。这个过程中,家长看到了孩子同伴的协商与合作、问题的发生与解决、玩法的探索与创新、运动中的冒险与自我保护、反复试错中的专注与坚韧……家长们惊讶地发现,自己的孩子真是了不起,进而真正理解了“游戏即学习”的真谛。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对于这一句话,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理解得这样深刻。我们曾经以为已经给了孩子足够的爱和自由。在孩子游戏呈现的现场,一个个普通的孩子迸发出耀眼火花,曾经的问题儿童变身超级玩霸……原来,我们欠你一个真正的“游戏”,我们还你一个自由的“天性”。从“心”开始,我们知道了:有一种最豪华的环创是“原生态”,有一种最高档的玩具叫“低结构”,有一种最科学的管理是“放手”,有一种最贴心的支持叫“懂你”,有一种最有效的研究是“观察解读”,有一种最强大的力量叫“联盟共同体”……新的动能,必将点燃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