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文化风尚、生活作风、价值准则,也是一个家庭当中的风气。
家风家训,有的是口口相传的行为准则,如诸葛亮曾有教子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有的是谆谆教诲的文章,如司马光撰写的传颂千古的《训俭示康》;有的是星星点点书信交流中教授子嗣为人做事的道理,如曾国藩与其子女的家书往来,这些家训在祖祖辈辈的传承中便成了家风。清代第一才子纪晓岚家教甚严,对子女要求“四戒”“四宜”:一戒晚起,二戒懒惰,三戒奢华,四戒骄傲。一宜勤读,二宜敬师,三宜爱众,四宜慎食。“四戒”“四宜”简洁明了,深刻透析,给后世劝诫该做和不该做的事情指明方向,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家风淳则世风清,世风清则国风明,国风明则国家兴。如果一个人从小就受良好家风的熏陶,那么在生活、工作、处世上则会有“法”可依,有章可照,坚守内心。良好的家风是营造气正风清的社会氛围,推动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我国世代历史名人的家风家训传承至今,为人称道,传承下来的家风家训警戒着、激励着、指引着我们前进,是我们精神的食粮。
我家亦口口传承着祖辈的训戒。自幼曾祖父便教我和弟弟妹妹们背祖训:“孝悌忠信、礼仪廉耻、恭俭慈让、勤谨宽和”这16个字。小时候似懂非懂,曾祖父每每逮着我或弟妹们就要让我们大声背诵出来,如若对答如流,曾祖父总一脸赞赏的看着我们,激动的说:“太好了,一定要将这16个字铭记在心”,并逐字讲解给我们每个字的含义。据我的曾祖父讲,我家的家风已传承六百多年,他还时时用抗战英雄寸信奇、文化名人寸树升的励志故事教育我,说这是我们族人的荣耀,是后世子孙学习的榜样。这短短的十六个字仿佛承载着巨大的能量,陪伴我在懵懂中长大,我渐渐能够从祖传家训中悟出做人做事的道理。
家风让我懂得尊老爱幼、团结互助。我出生在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十八口之家有耄耋的曾祖父,也有诸多的堂弟堂妹;长辈们都憨厚老实、勤劳和善,兄弟姊妹们和睦相处,一家人团结协作、温馨幸福。我曾祖父鲐背之年时生活不能自理,会控制不了自己的生理反应,会偶有的发脾气。可是家里人从不顶撞他,每个周帮曾祖父换洗衣服,打扫房间,耐心的搀扶他转悠。街坊邻居都夸赞我们家的人孝顺。父辈总教导我们“百善孝为先”,孝顺长辈是我们的职责和道德要求,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要好好传承孝道。现在每当我们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到爷爷奶奶那报道,和他们拉拉家常,听听他们讲最近的趣事,尝尝他们做的饭菜,畅享天伦之乐。
家风陪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促成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帮助我找准了人生的奋斗方向。我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下,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风祖训告诫我要热爱祖国、忠于党、取信于人,多读书而知礼仪、知廉耻而晓奋发,让我懂得节俭、杜绝慵懒奢侈,让我学会与人交往,陪伴我成长成熟,鞭策我努力学习、勤奋工作。
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个万家。正因为中国有千千万万个家庭良好家风的传递,带动好的社会风气,影响着我们的社会发展,形成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不仅仅要从每个家庭做起,传承良好的家风,更要在社会中弘扬,感染身边的家庭。相亲相爱我们的家庭,热心热爱我们的国家,做好家风的创建者、实践者、推行者,让中华美德的种子在华夏大地上生根发芽、绽放异彩、结出硕果。
(篇二)
“吃瓜瓜不熟,喝水水不开”
“吃瓜瓜不熟,喝水水不开”,这是姥爷当年给生产队看瓜地时,因为不徇私情而留下的一句玩笑话。
1963年,姥爷举家从山东来到黑龙江,在宁安县石头公社爱路大队六小队落户务农。
宁安一带的土壤条件比较适合种瓜,当地也有种瓜的传统。1976年,六小队队长见姥爷做事坚持原则,就让他去看瓜地。姥爷这人很较真,凡是想偷瓜的人,只要被他发现,不论是谁,一点儿不给面子。
一天,姥爷冷着脸往外撵一个想“顺藤摸瓜”的社员。那人见姥爷已经发现他的动机,就嬉笑着说:“都是公家的瓜,摘几个吃能咋地?”
姥爷冷着脸说:“吃瓜?瓜不熟啊。”
对方想套套近乎:“渴了,到瓜棚喝口水行吧?”
姥爷还是不给面子:“喝水?水不开呀。”
很快,姥爷的这两句话就传遍了全大队。
虽然看瓜不是什么大事,但姥爷尽职尽责尽心,真是“六亲不认”。一天,我大姨家的孩子带着几个小伙伴进了瓜地,姥爷一看见他们,就厉声撵了回去。回到家,他把大姨一顿说,让她对孩子严加管教,不许占集体的便宜,“要吃瓜自己买”。
姥爷夏季在地里看瓜,冬天则在马号看牛看马,对于豆饼、草料的保管,同样一丝不苟。
姥爷这种秉公做事的态度,深深影响了家人,尤其是我父亲在生产队当会计期间,账目一清二楚,从没有出现过任何差错。
1979年春天,父亲给生产队驾车辕子,有一天在卸货时不小心砸折了右腿,近半年时间不能下地。等他稍好一些就坐在炕上一笔一笔地核对生产队的账目。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在生产队解体前夕,有人“撺掇”我父亲:“赶紧从生产队弄两套农机具出来,留给你儿子种地用。”
父亲冷言道:“我们老孙家没这传统,要是靠挖公家墙脚过日子,就该饿死!”
如今,父亲70多岁了,我曾问他是否后悔,他说:“做人就得像你姥爷那样,清清白白,心里才踏实。”
(篇三)
妈妈的“茶客”
记得大约在我八九岁的时候,我们家经常是“茶客”盈门。所谓的“茶客”,其实就是我们村的姨、婶,甚至还有奶奶辈的人们,每次到我们家来唠家常的一般不下五六位,每次妈妈的茶水都是必不可少的。要沏茶就得先烧开水,只要我们哥仨有一个在家的,妈妈往往就让我们去帮她把水烧开。在我们烧水期间,妈妈一边和客人唠嗑,一边细心地擦拭干净沏壶和茶杯备用。
要知道那时候烧开一壶水可不像现在用电水壶那么容易,而且需要的再多,也不能图省事用做饭的大锅去烧,因为妈妈说大锅烧出的开水沏茶不好喝。所以我们或在院子里或在灶台口用土坯子搭个简易炉子,把装满水的茶壶,就是用白铁皮做成的平底、带把、带壶嘴的专门烧茶水用的水壶,有的是壶肚大、壶底小的,这样的水壶优点是装的水多,受热面又大,易于提高烧开的速度。烧水用的柴火主要是牛马粪或树枝等硬柴。
要说烧水难,一来那时候家家缺柴火,捡柴火都难;二来点火烧柴难。烧柴难主要是有的牛马粪或树枝没干透,不好点不好着。所以不论是在院子里还是在灶台口搭的炉子,每次点着火都是不太顺利的。办法是先在硬柴下面放一些茅草类的软柴,再把一张废纸用火柴点着后放在软柴下面引火,还得一边用嘴吹,弄不好就会烟呛火燎、满面烟灰、咳嗽不止。所以每当看到用我们费劲烧开的水,沏成的茶,被那些“茶客”们滋儿滋儿地喝着,还迟迟不走,需要再烧水时,我就有一种“无名之火”。
有时忍不住就向妈妈发牢骚:“她们为什么总来我家喝茶,为什么不去别人家?赶上不用她们花茶钱,还不用费劲烧水,家里还省柴火了。如果她们总来我才不想遭着罪再给她们烧水,想喝回自己家喝去!”听完我的牢骚,妈妈总是开导我说:“你要知道,这些姨、婶们之所以总来我们家串门唠嗑,看中的就是我们这人家好,认为和我们家来往没差,值得她们相信。你虽然还小,但一定会明白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好感是用钱买不来的道理。作为一个过日子人家,能得到左邻右舍和乡里乡亲的认可是不容易的事儿。相比之下我们付出点劳动和辛苦又有什么呢?我也知道烧水是个辛苦的活儿,之所以还是坚持让你们去烧,就是想通过为姨娘、婶婶们烧水,既可以让你们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又可以慢慢体会到被认可的满足感。只要我们真心待人,别人也会自然对你好的,你有难处时就会有人关心你帮助你。这是为人处世必须明白的道理呀”。经过妈妈的耐心劝导,我逐渐打消了对那些婶婶、姨娘们的厌烦心理,继续负责烧水。
怎么才能既烧好水,又不至于“遭罪”呢?我开始琢磨易于点火的办法。受城里亲戚家吹火炉用的电吹风机启发,经过反复琢磨和实验,我终于制做出了一个木质手摇式吹风机。外形很像学校体育老师用的“哨子”。哨子肚内装有带滚轴的风扇,用外接摇把快速摇动风扇,使风扇产生的风从哨子口吹出,代替用嘴吹火,使烧水的难度大大降低。我还有模有样地写了一篇《手摇吹风机的原理及使用说明书》,引得那些“茶客”们纷纷为我叫好,我烧水的劲头就更足了。
妈妈的“茶客”们继续来,喝着茶、唠着嗑,由于心顺了,我也觉得我们家日子过的愈加红火。我们也在一次次烧水的劳动中,在妈妈的教育引导下不断懂得一些为人处世之正道,为我们后来走向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真心待人、专研工作、乐于付出,奠定了良好的习惯和认知基础。
(篇四)
与儿书
摘要:吾儿重重:自你呱呱坠地,成为家中的生活重心,至今已八年矣。也曾经历小灾小难,也曾遭遇小病小痛,幸好,灾难和病痛都只是暂时,如今的你虽不强壮却也健康,虽不豪放却也快乐,妈妈很欣慰。
吾儿重重:
自你呱呱坠地,成为家中的生活重心,至今已八年矣。也曾经历小灾小难,也曾遭遇小病小痛,幸好,灾难和病痛都只是暂时,如今的你虽不强壮却也健康,虽不豪放却也快乐,妈妈很欣慰。
不常见到你的亲友总说,一眨眼孩子都这么大了。其实,只有日日陪伴你的家人,才知道,成长是多么漫长而艰难的岁月。我想,在你长大后回忆童年时,这三位家人一定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笔迹。
慈爱的奶奶,深情凝望
奶奶是最疼爱你的人。奶奶养大了三子一孙,你是她带的第五个孩子。虽不是首个,却是她倾注心血最多的一个,因为完全没有了工作的牵绊。奶奶现在每天就做一件事——全心全意为孙子服务,作为生活总管负责你全部的吃、喝、拉、撒。她最喜听到别的奶奶夸你长高了或是长胖了,回来转述给我们时一脸得意。每当你生病发烧时,奶奶就一直抱着你,满脸愧色,用方言小声说着:“都是吾的错,吾的额(儿)又受苦了!”听着让人心酸不已。
奶奶的辛苦付出是有回报的,你对奶奶的感情同样深厚。去年,奶奶回老家的那天,从来贪睡的你早上六点多钟就醒了,在被窝里默默流了半小时眼泪。这哪里是眼泪啊,这分明是一个孙子对奶奶的眷恋和牵挂!
悉心的爸爸,润物无声
你有一位威严的父亲。他为你量身制定了一条又一条规则,而你就在一次又一次“碰壁”后成长。当你在饭桌上调皮玩闹时,筷子敲击碗盘发出的“叮”声,让你立马正襟危坐;当你顽固地坚持错误的握笔姿势时,一顿疾言厉色的训斥,让你以后都会牢记如何握笔;当你与小朋友大声争执时,透过近视镜片射出的“杀气”,让你顿时偃旗息鼓……
爸爸会如此细心地约束你,是因为他内心里深爱着你。我永远也忘不了,当你出生时,堂堂七尺男儿情不自禁落泪的情景。你成长中的每一次进步,都让他万分欣喜,微信朋友圈可以证明。他很重视你的智力开发,从不给你买电动玩具,给你最多的奖励就是各种拼装积木和模型。你们父子合作拼成的各国民宅模型,是壁柜里最抢眼的装饰品。许是因为父子同心,你们爷俩总能同时间生出相同的兴趣。于是,父子俩一起拼模型、养多肉、练书法、下围棋、踢足球……不亦乐乎!
今年寒假,受《最强大脑》影响,爸爸和你一起看视频学魔方,花了整整两个星期,每天都要做详细的笔记,进行大量的练习。终于,八岁的你,能在一分十五秒内拧好一个三阶魔方,成了众人眼中的“小达人”。从此,家里就常出现这样的场景:重重和爸爸比赛拧魔方,妈妈因不会魔方只能掐表计时当裁判。虽不能上场陪伴,妈妈还是很开心,因为育儿经里说,爸爸带大的孩子更聪明。骄傲吧,孩子,为你责任心强的好爸爸;有了爸爸的悉心指导,重重一定会成长为更强大的自己!
陪伴的妈妈,静待花开
你的妈妈,不够温柔,也不够聪明,但和天下所有的母亲一样,有着一颗拳拳爱子心。想要给你最好的教育,所以从胎教开始,就一直在学习和思考,寻找合适的教育方法。可有件事却改变了我的想法。
那年你三岁,接连几天的反常让我措手不及:爸爸代替我给你冲泡睡前奶,可你却哭闹着,非要把牛奶倒掉,要让妈妈重新冲;回家上楼梯时照例数脚步,却因最后一步不是平时数的右脚,非要从六楼下到一楼,重新爬楼……我理解不了你的坚持,可又觉得应当不是无理取闹,于是翻书、上网、询问……各种查资料,终于找到了结论:秩序敏感期。这是幼儿对秩序极端敏感的一个非常重要和神秘的时期,处于这个时期的孩子,有强烈的追求外在事物秩序化的欲望,对物品摆设的位置、动作发生的顺序、人物的呈现、物品的所有权等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如若遭到挑战就会感到不安、焦虑,甚至会表现出极端的不可理喻的激烈反应。秩序敏感期是孩子道德观念和智力的萌芽阶段。
你也许无法想象,当时的我有多么后怕:如果我强硬地去制止你的哭闹,主观地去纠正你的坚持,将会对你造成多大的伤害!当然,我也很庆幸,这件事让我明白,想提前准备好的万能教育法是不存在的,现实生活中最可行的方法就是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所以,我不再盲目地寻找,而是决定陪伴。陪伴你走过人生的高峰和沟壑,陪伴你经历岁月的日晒和雨淋,陪伴你去发现、去解决一道道生活难题。
上小学的你,又遇到了难题。幼儿园只教拼音不教汉字的教学,使一年级四百字的识字量成了压在你身上的大山。我悔恨,没有提前对你进行识字教育,让你如此吃力;可悔恨无济于事,如何帮你完成识字任务,才是当务之急。于是,我们俩摸着石头过河,不断尝试,摸索出两条可行之路:一是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每周的生字听写,二是每天读短篇的幽默小故事等,通过阅读来巩固识字。一开始是艰难的;渐渐地,你自己阅读故事发出笑声的频率越来越高,听写游戏中获得的奖励越来越多,你不再惧怕那一个个汉字小妖精了。如今,二年级的你已读完了《昆虫记》、《森林报》、《海底两万里》、《格列佛游记》等名著,已经开始自主挑选心仪读本。回首曾经,一天天的努力,虽辛苦却也甜蜜;始终坚信,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到彩虹?
你的人生河流中,一定还会经历许多风起浪涌;别怕,孩子,这正是人生的壮丽。妈妈会陪伴你,直至你能顶天立地。陪伴,是最温润的土壤,是最长情的告白。
孩子,快快成长吧!我想,有了爸爸的掌舵,有了妈妈的扬帆,有了奶奶的保驾护航,你人生的帆船一定能顺利航行,乘风破浪吧。
妈妈虔诚祝愿,未来的你,能永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篇五)
"诚信"二字值千金
腊月二十八,我和妻子正在讨论写春联的事,父亲在一旁插话道:“记得把那副对联写上!”我狡黠地说道:“哎呀,都写了20年了,早过时了,算了吧。”父亲却大发雷霆,其实我们怎会忘记呢?说起这副对联,还得从二十多年前的一件事情说起。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父亲只身一人前往合肥学习制作鞭炮的手艺。经过两年勤学苦练,父亲终于学成归来。回来后,父亲在家创办了一个鞭炮作坊,哥哥和姐姐也加入其中,母亲则负责后勤工作,小作坊办的有条不紊。由于父亲严格把关,哥哥姐姐发奋苦干,我家生产的鞭炮凭借质优价廉的产品、真诚的服务态度、良好的信誉,迅速占领周边市场,经常供不应求。
记得有一年夏天,野猪肆虐,许多农户的庄稼都遭到破坏。父亲在乡亲们的强烈要求下,制作了一种用于驱赶野猪的鞭炮,俗称“雷公”,效果十分理想。一天,江西的一位汪老板来我家进货,进门时身上散发着浓浓的酒味,说是要买1000元的“雷公”。父亲告诉他现在没货,让他再等几天。谁知那位老板瞬间就急了,激动地说:“陶老板,不能再等了,再等几天,大家的稻子就全被野猪毁了。”父亲硬着头皮答应了,并让他第二天下午过来拿货。见父亲答应了,汪老板高兴得像个孩子,急忙从口袋里掏出1000元现金递到父亲手上。父亲执意不收,坚持一手交货一手收钱。汪老板也是个犟脾气,硬是将钱往父亲口袋里塞,双方僵持不下。母亲见状,为了不耽误时间,答应先收他400元,这样他才离开。
那晚,我们全家加班加点,就连我这个“娃娃兵”也上阵了,父亲一夜没睡,终于在第二天下午汪老板赶到时完成了任务。装好货后,汪老板将1000元钱交到父亲手上,就急匆匆地准备开车离开。父亲一把将他拉住,将400元钱还给了他,汪老板却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汪老板坚持说他昨天没付钱,无论父亲怎么说,他都想不起这回事,这两头“犟牛”又犟上了。眼看天快黑了,我灵机一动,将家里的账本拿了出来,汪老板看后才把400元钱收了回去。临走时,汪老板竖起大拇指说:“陶老板,你真是个有信誉的人,和你做生意,我放心!”
就这样,汪老板与父亲由熟人变成了朋友。汪老板很重情义,还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那年春节他送来了一副“和顺一门有百福,诚信二字值千金”的对联以示感谢。父亲连连称赞,并嘱咐哥哥贴在大门上。从那以后,每年春节,父亲都嘱咐我们写上这副对联。
口碑好,订单多,生意越做越红火。父亲请了几名帮工,还添置了几台机器设备,扩大了生产规模。然而,1998年的一天晚上,我们全家正围坐着吃饭,几位村干部来到我家,村支书告诉父亲,政府下通知要求鞭炮作坊马上停止生产,父亲当时二话没说就答应了。
接下来的几天,父亲就忙着退掉订单,变卖机器设备,处理剩余的鞭炮。许多老客户都表示惋惜,父亲却说没什么,应该遵守国家政策。全家人都失业了,家里也失去了经济来源,母亲骂父亲“孬”得不轻,不知道学着别人偷偷生产。父亲对我们说:“我既然答应了村干部,就不能反悔,要支持国家政策。”还指着门口的对联意味深长地说:“诚信二字值千金啊!”后来,父亲将两个姐姐分别送去学了裁缝、理发,哥哥也外出打工了,父亲自己则跟别人学做泥瓦工。
除夕那天贴对联时,我站在梯子上贴,父亲和儿子则在旁边扶着梯子,祖孙三人其乐融融。贴好后,父亲指着对联教儿子念:“和顺一门有百福,诚信二字值千金”,当读到“诚信”二字时,父亲读得特别响亮。我心想:这两个字会深深地烙在我们心中……
(篇六)
好家风伴我前行
“家风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原生家庭家风好,这个人就会茁壮成长,原生家庭不重视家风建设,这个人在成长中就会走弯路。”谢建涛说,家风如同一个人的影子,会始终陪伴并影响人的一生。
就职于中国人民银行廊坊市中心支行的谢建涛,拥有一个幸福的四口之家,父亲老实憨厚,母亲性情温和,父母共同照顾着80岁的外婆。“外婆喜欢唠叨,有时还发脾气耍小性子,可父亲母亲从不顶撞她。母亲总对我说,百善孝为先,百孝顺为先。”在谢建涛的认知里,对长辈首先是顺从,让他们顺心。老人为儿女操劳了一辈子,就应该安享晚年,这是为人儿女应尽的职责。
除了讲究孝道,谢建涛一家人更懂得推己及人,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伸出援手。
谢建涛的父亲是一名普通教师,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他兢兢业业,关心爱护学生,为他们指引人生方向。“父亲帮助过很多贫困家庭的孩子,有一些家境困难的学生成绩优异,但因交不起学费面临辍学。父亲不忍心,除了自己捐款还号召其他老师一起捐款。他自己一对一帮助过10多名学生,直到他们考上大学。”后来,父亲资助过的好几名学生都成了谢建涛高中时代的老师,继续着这种奇妙的师生缘分。
“当年父亲帮扶的寒门子弟通过自己的奋斗,已经事业有成。他们无一例外对父亲敬重有加。正是父亲的行动感染了我,让我一直都记得有余力就要帮助他人。予人玫瑰,手留余香。”
身教胜于言教,父亲的行动,让乐于助人的精神深深扎根在谢建涛心里。工作后,谢建涛每月都会向中国扶贫基金会捐款一百元。“我始终相信,你给予别人帮助,别人也会给予你帮助;你给予世人一份爱,这世界也会爱你多一分。”谢建涛说。
好家风就是一种正能量,而良好家风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需要长期熏陶与积淀。谢建涛说:“感谢父母将好的家风传承给了我,让我一生受益,我也会把这样的家风继续传承下去。希望每个家庭都能从自身做起,家家都有好家风、家家培育文明人,将中华民族的正风正气发扬光大。”
(篇七)
爷爷是个好社员
“社员”一词,40岁以下的人是比较陌生的。
“社”本是古词,“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尽清明”。但此“社”是古代祭日,非“社员”之“社”。
“社员”之“社”是集体的意思。只此一字,便概括了上世纪中叶中国农村20多年合作化的进程。“社”,是初级社,是高级社,是人民公社。那个时候,“社员”一词可比“农民”要光荣得多。
“我是公社小社员唻,手拿小镰刀呀身背小竹篮唻。放学以后去劳动,割草积肥拾麦穗,越干越喜欢……”小时候摇头晃脑唱起这首歌,颇能感到当一名“社员”的自豪。
但我只是“小社员”,只是课余时间多少干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儿。真正的社员是大人们。当时的中国农村,正是靠千千万万的社员在支撑、在建设。
爷爷就是这众多社员中的一个。
我出生的时候,爷爷已经60岁了。记得爷爷中等个头,花白头发,黄色面庞,身体结实,两手厚实,稍微有些驼背。爷爷讲着一口不同于本地方言的普通话,证明他老人家并非这里的土著。村里也还有些老人操着河南、山东、**口音,那都是早年为了生计漂泊到此谋生的。
听奶奶说,爷爷是跟随我太爷由县城固安搬到这里的,再往前推,我们的祖上来自关外东北。年轻的时候,爷爷曾手持土枪参加自卫队抵御土匪守护村镇。抗战时期,爷爷曾被日本鬼子抓去修炮楼。解放初期,勤劳的爷爷除种地外,还省吃俭用买下一架马车“拉脚”——跑运输。合作化运动中,爷爷就把这家里最重要的谋生工具交给集体,早早入了社。这“社”后来就成了生产大队。
上小学时看电影《青松岭》,老车把式张万山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我想爷爷给生产队赶车大概就是那个样子。不过由于年纪大了,爷爷这“驾驶员”的工作没干几年就转入“后勤”,当起了伺候牲口的饲养员。
那个年代,养牛马驴骡可不是为了吃肉,而是为了种地。耕耩锄刨、运粮运肥料都少不了这些不会说话的“社员”。饲养员的工作也就显得非常重要。
在我最初的记忆里,爷爷好像一直待在牲口棚,晚上也住在饲养员那窄小阴暗的小屋里。家离生产队的场院并不远,可爷爷只有吃饭时才回家,有时还得我去给爷爷送饭。
白天,社员们下地早,爷爷常常天没亮就起床,照顾牲口吃完“早餐”,做好下地干活儿前的准备。等社员们套上牲口走了,爷爷就牵着剩下的骡马到村边地头去遛。只那一会儿,牲口是悠闲的,爷爷是清闲的。点上一袋烟,坐在树荫里眯上一会儿,享受那片刻的安逸。黄昏,社员们收工送回牲口,爷爷就忙着刷洗、饮水,让它们解渴解乏。“马不吃夜草不肥”,每天半夜爷爷都要披衣起床,提着马灯在棚里转上一圈,给它们添些草料。
起早贪黑,夜以继日,爷爷的辛苦还远不止于此。饲养员这活儿又脏又累,整天跟牲口在一起,喂、洗、饮、遛,除粪垫土,内外清扫,四周满是臊臭的气味儿和飞来飞去的蚊虫。天天如是,可比干什么庄稼活儿都脏,爷爷从未说过什么。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饲养员主要累在准备草料。“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人是如此,牲口亦然。干草和玉米秸都要用铡刀铡得很碎。为增加营养,饲草里还要掺上玉米面和炒豆。铡草是两个人的活儿,一个递草一个铡,而炒豆则是爷爷一个人干。十几二十斤黄豆黑豆倒在大锅里,爷爷一边烧火,一边手持大铁铲不停地翻炒,直到炒出豆香。饲草要细,更要干净。成堆铡好的饲草,爷爷要给它过筛子,择出砖头土块,筛去长大坚硬的秸秆和草根,只留下好嚼好咽的碎末。那粗筛子直径三四尺,细筛子也有两尺多。爷爷每天端着筛子不知要摇晃多长时间,筛出多少合用的饲草。天天累得两臂发麻,腰酸腿疼。最坑人的还是那飞尘草末,就是戴上口罩也会弄得满脸是土,头发胡子都染成了灰色。
爷爷干饲养员十多年,高强度的劳动和粉尘的侵害,使爷爷患上了严重的腰肌劳损和咳喘病。他实在无法胜任饲养员工作了,队里才答应他辞去这一“职务”。他也告别了朝夕相处的牛马驴骡,换了一个较为清闲的差事——看场,只值半天白班,晚上便可回家休息。这样又干了三四年才算“退休”。
爷爷是勤劳的,又非常本分。当饲养员,他一人干两三个人的活儿,把牲口侍弄得膘肥体壮,棚圈打扫得干干净净。看场,把场院归置得整整齐齐。无论是有人偷东西,还是鸟雀猪狗糟践粮食,他都要喊、要追、要管。有人说他:“看场算啥官儿?这老头认死理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呗,又省心又落好儿。”爷爷却说:“我干的是队里的事儿,挣的是工分。啥都不管,还不如在家睡大觉呢。”
诚然,“饲养员”只是“员”,不是“长”,看场就更算不上啥了。不过如有私心,还是能够“靠山吃山”,捞点油水的,可爷爷不这么做。手头有喂牲口的玉米面,身边有成垛的饲草,家里缺粮又缺柴,天天捎点回去没人知道。但他宁可两手空空,回家吃糠咽菜,喝稀粥睡凉炕,也不肯动一点队里的东西。我和妹妹闻着炒豆的香味儿馋得不行,爷爷就是不理我们。我俩只好到牲口槽边,捡骡马吃剩下的料豆。爷爷看着实在可怜,就从大锅里抓两小把豆子递给我们,说:“赶紧回家吧,下次可别来了。”爷爷看场的时候,我和妹妹背着小筐,央求爷爷给装些棒子轱辘(玉米轴)和麦秸回家做饭烧炕,爷爷严厉地训斥了我们一顿。后来我们就到别处去拾柴禾搂树叶,再不去爷爷那儿招惹他了。
上小学时有一篇课文叫《饲养员赵大叔》,描写了一个爱劳动爱牲口的老人。爷爷也是这样一个勤劳质朴的“赵大叔”。虽然我和爷爷只生活了十几年,但他老人家的品格却深深影响了我,也在我身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篇八)
最好的家风是勇于担当
我出生在四川的一个平凡三口之家,父母是普通的农民,家里并没有传承下来的成文家规,但父母为人处世的方式和一些朴素的言语,在无形中言传身教、耳濡目染。
小时候,镇上就一家加工面条的店铺,每每都要排队,我们这些小孩子就常常边排队边跳皮筋打发时间。有一次,我嫌脖子上挂的钥匙碍事,就取下来挂在了路边的柱子上,后来玩的高兴也忘了取钥匙就端着面盆回了家。到家才发现丢了钥匙,母亲陪着我去寻也没找见,我当时就急了,责怪面铺的阿姨为什么不早点给我轧面,不然我也不会丢了钥匙。母亲很生气,到家就让我跪下,我僵着脖子不肯认错,晚饭也没给吃。第二天早上,母亲看我饿的可怜,边端了早饭来边教育我,“钥匙丢了又不是大事,我也并没有责备你,可明明是你自己疏忽大意,还理直气壮从别人身上找毛病找借口,你虽是个女孩子,却也不能没有担当。”我怀着羞愧的心情吃完早饭,犹豫要不要去给阿姨道个歉,但最终还是没能成行,现在想来还是遗憾的。
担当是最好的家风,不止于每个成员在家庭中乐于奉献、敢于担当,还要在工作岗位中,在社会上承担起自己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我上班的第一年姥爷的身体就不太好了,两个舅舅工作都忙没有时间照顾,母亲辞了工作在医院整整照顾了大半年,直到姥爷去世。去年,姥姥胃癌也是母亲衣不解带的照料,我想,这就是母亲心中的家庭责任和担当吧。后来,我通过考试进入政府机关工作,每次打电话,母亲都会对我提要求,要认真工作,不要怕苦怕累,宁愿多干活,不要多抱怨,要规规矩矩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母亲的话简单朴实,我也牢记在心,在学习上认真踏实;在工作中,勤奋肯干,乐于助人。
循着这条路,我一往无前,也开始认同作为一名党员干部,首要的就是要敢于担当。近年来,出现了一些“闲差受追捧”的现象,不敢担当、不愿作为,遇见困难绕着走,对群众的利益诉求视而不见。党员干部要敢于担当,就必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因为担当就意味着揽责、奉献,意味着为了党的事业、单位的利益而不能顾及个人的利害得失。新长征路上,每一个人都是主角、都有一份责任。我们只有牢记初心、不忘使命,才能创造出无愧于人民的业绩。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我的父母是平凡而又普通的,没有太多大道理,但是从日常小事中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和行为准则。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我将保持忠诚干净担当的本色,把润泽人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自信的精神力量,努力做优良家风的传承者和推进者
(篇九)
弘扬优良家风传承精神力量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品德力量。新春佳节团聚之际,正是家风传承之时,带着女儿回到老家东北,一家人围坐,伴着爆竹和欢笑声,一起品美味、唠家常、叙亲情,少的给老的拜年,兄妹间互道关爱,感悟平凡中的善意与感动,也体会家风在家庭中的传承。千金总有散尽时,言传身教中所蕴含的精神财富才是最难能可贵的。回忆往事,我深切感到,良好的家风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家里一代又一代人,塑造我们的人格,净化孩子们的心灵,这是打在我们身上的烙印,也是老一辈给我们留下的生命的教育、无声的力量。
忠诚服从是军人家庭的优良传统
我的家乡四平市是一座英雄城,因为解放战争期间“四战四平”而出名,被称为“东方马德里”。我生在军人家、长在军营里,深受红色文化的洗礼,父亲军人的形象从来都是高大威武,充满着正能量。父亲对我要求严格,按照“准军事化管理”的标准和方式教育我,也时常提醒在部队的亲友,特别是这次利用春节聚会机会,又一次就军改中要服从组织安排、正确对待个人进退留转统一家里人的思想。作为工作在最高纪律检查机关的党员,同时又是军人后代,绝对忠诚于党、坚决服从组织既是根本政治要求,也是家风的传承,必须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以立足岗位敬业奉献的实际行动践行对党忠诚的入党誓言。
坚持不懈是通往成功的途径
年三十吃团圆饭时,家人让我把压在床底的小提琴拿出来,拉上几曲助兴。女儿第一次看见我拉琴,也很是好奇。生涩的表演结束,几个长辈就拉开了话匣子,“3岁时你妈妈就坚持送你去学琴,一送就是快十年,我们都很佩服”。回忆起这段往事,总会浮现妈妈一手扛着二八大自行车,一手牵着我翻过层层铁轨送我去学琴的片段。每次在我抱怨学琴太远、总练习一首曲子太枯燥、玩的时间太少时,妈妈都会耐心地和我说,做什么事都不会一劳永逸,既然喜欢又选择了,就不能半途而废,练习也不是简单机械地再来一次,每一次重复要有一丁点进步,这样才会累积到成功。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感谢母亲教给我这个道理,让我把这份坚持牢记心中,在我求学、工作和生活遇到难迈的坎时,这些话、这些事成为我的精神支柱,让我勇敢去面对、去克服、去挑战、去坚持。在路上,只要没到达终点站,就要风雨无阻,锲而不舍。
吃亏是福是长辈们的人生感悟
从小听家里人讲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吃亏是福。家里有几位耄耋老人,他们与人为善,知足常乐,总是为其他人考虑,最怕自己给别人添麻烦,如今儿孙绕膝,颐养天年,一直保持心宽体健。老人常讲,做人要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千万不能投机取巧钻空子,不能贪小便宜,这样迟早是要吃大亏的。长辈树立了榜样,促使晚辈发自内心地服从和遵守共同认同的准则,踏实过好自己的日子。吃亏是福不是自我麻痹的良药,而是让我们在物质利益上淡然大度,在名誉面前先人后己,在人际交往中尊重他人,学会总结反思,不断成长成熟。正如刘少奇教育子女“要肯于为大家的事情吃一点亏”一样,遇到利益冲突时,把暂时的、个人利益牺牲一些,是谦恭礼让的美德,展现的是心胸豁达的风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六中全会上指出,领导干部必须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强调,要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这不仅是对领导干部的要求,更是对全国千千万万个家庭的殷切期望。家风直接影响着民风、政风、党风。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要保持忠诚干净担当的本色,加强道德品行修炼,用价值观传承筑起一道拒腐防变的坚固城墙,将润泽人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密码转化为自信的精神力量,努力做优良家风的实践者和推进者。
(篇十)
母亲的突然来电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发布时间:**-06-0910:55离开家乡只身异地工作已有十年,因相隔千里之遥,很少回家,平时只能用电话与家中父母联系,且基本上都是我打去电话问候。
母亲偶尔给我打电话一般也只在晚上或休息日,有时她不知道因调休或加班打来电话,得知我在上班后,就匆匆挂断。她的说法是,怕打扰我工作!
我家世代务农,以前从没有出过吃“皇粮”的公职人员,所以母亲也不知道我上班是啥情形。但在她脑海里,上班一定是件很庄重、很严肃的事情,与她在地里除草、在菜园种菜有着天壤之别。我参加工作之前所在的小山村也只有一位吃公家饭的,是刘婶的儿子,他在县教育局工作。这户人家自然成为母亲最羡慕、最敬重的家庭。
上周五下午3点左右,母亲突然间打来电话,就跟这户人家有关。
电话中,母亲急促地说:“知道你在上班,我长话短说。”听到这,我心头一紧,以为家中出了啥大事,就屏住呼吸听着。“刚才在地里碰到了你刘婶,见她面色憔悴,以为生病了,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她在教育局上班的儿子犯了大错误,挨了处分,被调到边远山村教书去了。”听到这,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就问母亲,您突然打电话来就为这事啊?母亲说:“是啊,一听到这个事,想到你也是吃公家饭的,心里就很不安,晚上都等不及了,就想立即打电话告诉你,你在单位上班一定要老实本分,好好工作,千万不要犯错误。”
其实,母亲并不清楚刘婶的儿子究竟犯了什么大错误,但是她认定,挨了处分,就肯定做了坏事。
回想与母亲的每次通话,母亲在挂电话前都习惯反复叮嘱我一些事。早几年总是“吃饱穿暖保重身体”“小心开车注意安全”等暖语,这几年则变成了“要认真工作,清清白白做人,不要贪占公家的便宜”的训诫。我曾经问母亲,为什么现在总叮嘱我这些?母亲说:“小时候在村里看大戏,戏里面演的大贪官和珅,人人愤恨,下场很惨。大集体时期,贪污生产队粮食的大队干部要在全公社搞批斗,很丢脸。这几年,在电视里经常看到一些大官被查处,很吓人。你现在从事纪检工作,管别人自己首先要模范带头遵守纪律。”
原来,母亲这次“非正常”来电,就是怕我工作上犯错误,给她丢脸抹黑。
挂断电话,我陷入了沉思: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育监督,看似婆婆妈妈、唠唠叨叨,有时候却更加朴实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