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乡村,文化铸魂—浅谈乡村文化振兴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如春风吹拂大地,正焕发起广大基层乡村的无限生机和蓬勃活力。随后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系统部署。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乡村振兴。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31日召开会议审议《乡村振兴规划(2018-2022)》和《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可以说,党和国家对乡村振兴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把“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作为第五部分专门作了部署,提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从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四个方面为主要内容作了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按照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树立以文化推动乡村振兴的理念,总结经验,科学规划,探索实践,守正出新,共同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就乡村文化振兴这个议题,近来全国各大媒体就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发力文创产业、实施文化惠民、挖掘乡村文化人才、发展乡村旅游等助力乡村振兴的良好经验和具体举措,陆续推出了一批典型。如风凭借力,作为正当时。我们看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导下,一幅幅描绘新时代村民幸福生活和美好期盼的壮丽画卷正在祖国广袤的乡村大地上缓缓展开……

文化建设在美丽乡村振兴中如何定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集中阐述了如何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方面,统筹谋划、科学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在这五个方面中,如果说产业是经济支柱,人才是基本动力,生态是外部环境,组织是主体架构,那文化就是精气神,就是魂。

乡村是一个巨大的文化宝库。就传统而言,这里是浓浓乡愁的源泉。肃穆的庙宇、宗祠,典雅的民居、廊桥,精美的器皿、服饰、古老的礼仪、风俗,沁人心脾的特产、美食,还有那多姿多彩的戏曲音乐、舞蹈、绘画,都是广大乡村的财富和骄傲。就现代而言,这里也展露着现代文明的风姿。我们不断完善的农家书屋、舞台、广场等基础设施,我们不断推进的旅游开发、文艺表演、娱乐健身、节庆礼仪等文化活动,都是广大村民的盼望和寄托。

乡村文化的繁荣兴盛,必然意味着更兴旺的产业、更美好的环境、更便利的起居、更多彩的活动。文化的核心在于价值,就是希望其文化精髓在古今融合、人物互动中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精神风貌,洋溢着新时代的人文气韵,流贯文化气韵的乡村才能美丽。

“三代遗风在,一时深意存”。很少有民族像中华民族这样眷恋厚重的乡土文化,对乡村寄予如此深切的期待和梦想。党和国家鸿献远图,广大党员干部群情振奋,亿万乡民欢欣鼓舞,一个要比较彻底地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时代在这个万象更新的春天里正打开更加广阔和美好的画卷。

美丽乡村振兴战略波澜壮阔,乡村文化振兴的提出反响热烈,尤其是对于关注文化建设的人们来说,乡村文化振兴恰逢其时,非常必要。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农民的日子越来越好。但对于农民而言,解决了温饱不是全面小康,还需要有美好的精神文化生活,这里包括看戏、看电影、读书、听广播等等。而随着社会发展尤其是科技的发展,很多年轻人又不满足于看书,看电视,开始上网,或者主动参与文化活动。这就需要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对乡村文化建设进行统筹部署。乡村文化振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护乡村历史根脉的迫切需要。近年来,从国家到省再到市,关于文化建设的法规条例出台了很多,每一项都强调“均等化”,即不但要发展城市的文化,还要重视农村的文化,不仅要建设大剧院、图书馆、博物馆,还要有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大院、农家书屋。没有乡村文化的繁荣,没有遍布城乡的“文化末梢”,全面小康便无从谈起。乡村文化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文化、旅游、文物等多个领域,在具体操作中,需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抓住重点和关键,要弄清切入点。因地制宜,哪些村子该发展哪些文化活动,分析清楚有没有可供开发的文化资源。二要实事求是,不能搞一刀切,要根据乡村的特色,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三是要做好结合文章。与文化扶贫、非遗保护等有机的结合,将政策进行系统梳理,推动乡村文化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最后提两点建议:一是好事办好,要协调解决好有人干事的问题。乡村文化振兴,党中央、国务院发文了,习近平总书记发令了,各级党委政府是第一责任人,社会各界齐抓共管才能形成社会合力,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肩负重任、义不容辞,市里的群众艺术馆、县里的文化馆、乡镇的综合文化站、村里的文化活动中心(室)是最基本的文化队伍和各项文化活动的具体组织者,解决好他们队伍的编制问题和工作的经费问题非常必要,不解决这些具体问题,解决不好有人干事的问题。乡村文化振兴势必受到一定影响。二是要坚持“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的理念。过去十多年来,由政府主导的新农村建设的理念和模式一直是“建城市一样的房子、过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这导致了新农村建设普遍存在“单一化、城市化、千村一面”的问题。进行乡村文化旅游开发,就必须转变这一理念,甚至要颠倒这一理念,坚持“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怎样的农村才像“农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便是。什么是乡愁?就是老家的味道、奶奶的味道、妈妈的味道。习近平总书记说,乡愁就是你离开这个地方会想念这个地方。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具体些说,就是不靠路(修路)、不填塘、不劈山、不占田、不砍树”“让垃圾不出村,让污水不入河”、“树上有鸟、河里有鱼、地里有虫”、“让年轻人回来,让鸟儿回来,让民俗回来”、“不当旁人、不当闲人、不当懒人,争做主人”。未来的乡村建设,一定要坚持“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的理念,坚持“最小的人为干预,最大的原乡体验”,依托村庄传统,尽可能保留村庄原有肌理,不进行大拆大建,尽量采用当地的建造材料,充分挖掘村内的旧材料,通过新旧结合,废物换新颜。保留和改造好老房子,赋予其新的生命。尽可能保留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使之并存了一个村庄,增强村庄的历史厚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