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学前教育改革这十年心得体会典型经验研讨发言材料---乐享游戏,润泽童年

利津县幼儿园游戏活动实践,自2007年起历时14年,缘“起”文化传承,从秉“承”低成本高质量,到预设性游戏向学习型游戏“转”型,直至游戏与课程的融“合”,走过了起、承、转、合四段历程。游戏探索之路深入融合了民族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渗透了科学探索精神,蕴含了多彩自然教育,凸显了强烈挑战精神。秉持“开放与包容、自信与坚毅、生态与科技、健康与发展”的游戏精神,坚守中国儿童游戏的本土性原则,盘活资源,因地制宜,通过游戏环境的创设和游戏活动的有效实施,努力实现幼儿游戏的教育价值。

第一阶段:缘“起”文化传承。形式上以集体教学活动为主,游戏活动作为一种补充。自2007年我县实验一幼开始探索民间传统游戏始,先后共整理出各类民间游戏150多例作为幼儿的游戏素材融入幼儿一日生活,随着游戏材料、游戏玩法、游戏场地的不断创新,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充分发展,他们学会了遵守游戏规则,信守承诺,学会了做人。典型经验“融传统精髓,展现代风姿”发表在《中国教师》。

第二阶段:秉“承”低成本高质量。形式上区域游戏活动与集体教育活动相辅相成。2012年《指南》颁布以来,为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全县在吸纳传统游戏探索经验的同时,鉴于当时条件所限,根据地域特色,把常见的低成本的本土资源充实到幼儿园活动材料中来,富有地域特点的区域游戏如雨后春笋般萌芽。在户外,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户外开放环境和资源,本土化游戏材料更加丰富。轮胎墙,独轮车,荡绳、浮桩、废旧的pvc管子……玩得有声有色、畅快淋漓。在室内,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兴趣点开辟了各功能区角,材料投放都少不了乡土材料的身影,麦秸、黄河泥、高粱杆……,促进了幼儿思维,培养了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

第三阶段:预设性游戏“转”向学习型游戏。形式上走向“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成为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按其形式和内容可分为传统游戏、自主游戏、科学游戏和野趣游戏。2017年宣传月的主题为“游戏点亮快乐童年”,我们充分认识到游戏是幼儿特有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开始关注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意识和行为表现,通过创设开放的、富有变化的游戏环境以及投放丰富的、具有挑战的游戏材料,让幼儿在游戏中,释放天性、主动探究、获得体验和经验增长。幼儿园更多地思考游戏环境和材料的提供与创新,教师关注游戏玩法,关注一物多玩,关注幼儿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

第四阶段:游戏与课程的融“合”。尝试“游戏化课程”的探索。在幼儿自主游戏的基础上,引导教师用专业知识观察解读幼儿的行为,把握幼儿生长点,进行经验的梳理、提升和分享,引导幼儿建构新的游戏,从而向着更深层次的学习和经验发展,用课程化的手段,深入挖掘游戏的最大价值。

在游戏项目的持续探究过程中,带着课程意识、材料意识,通过师幼共同活动,引导和构建新的游戏。教师关注游戏中幼儿的行为表现和发展水平,关注幼儿的深度学习及学习品质的养成,并从专业角度进行基于《指南》下的观察与分析,及时捕捉幼儿经验生长点,运用游戏课程化的手段,将各个领域目标渗透于游戏中,形成一个涵盖各领域目标的游戏网或游戏链,让幼儿在在身心愉悦的情绪情感中,获得健康和谐发展。

自被确认为省级游戏实验区以来,在省级游戏指导专家的指导下,全县着力提升自然生态的游戏环境,借助联盟优势,打造“1+4+n”全员教研模式,即1个“县级中心教研组”,4个“联盟中坚堡垒”,n个园所教研基地,强化园本教研,不断提升教师观察游戏、解读游戏和支持游戏的能力。目前全县累计实施国家、省、市级课题25项、县级课题17项,22项课题已经结题,有多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省、市级奖励。《创设与幼儿教育相适宜的环境》《幼儿生活习惯养成课程》等课题成果荣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00余篇游戏案例在《幼教园地》《早期教育》等杂志上发表;《儿童传统游戏再现与创新》《培育幼儿幸福生活的品质》等研究成果出版发行。《虽然我只是个土布片儿…》被评为省“百佳游戏”。在山东省游戏活动实验区现场经验交流暨培训会议上,我县作了《追随幼儿脚步,探寻游戏真谛》的交流发言。改革经验《放飞天性玩出品质》在《中国教育报》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