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关注很久的人微博上看到对这本《非暴力沟通》的介绍,当时就转发了,心想有机会要去看一看。很幸运,之后在图文借到了剩下的一本。
让我对本书产生阅读兴趣的是其中鲁思·贝本梅尔描述有关观察和评论区别的一段话:
我从未见过懒惰的人
我见过有个人有时候在下午睡觉
在下雨天不出门
但他不是个懒惰的人
请在我胡言乱语之前想一想
他是一个懒惰的人还是他的行为被我们称之为懒惰?
我从未见过愚蠢的孩子
我见过有个孩子有时做的事
我不理解
或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
但是你说他愚蠢之前
想一想,他是个愚蠢的孩子,还是
他懂的事情与你不一样?
我使劲看了看
但从未看到厨师;
我看到有个人把食物
调配在一起,打起了火,
看着炒菜的炉子-----
我看到这些但没有看到厨师。
告诉我,当你看到的时候,
你看到的是厨师,还是有个人
做的事情被我们称为烹饪?
我们说有的人懒惰
另一些人说他们与世无争,
我们说有的人愚蠢
另一些人说他学习方法有区别。
因此,我得出结论,
如果不把事实
和意见混为一谈,
我们将不再困惑。
因为你可能无所谓,我也想说:
这只是我的意见。
正如一位印度哲学家所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翻开书的前言,是由圣雄甘地非暴力学会创始人和主席阿伦甘地Arun Gandhi,也就是高中历史课本里那位倡导苦行僧般非暴力运动Maha-gand圣雄甘地孙子所写。当年读着有关圣雄甘地仅有的几页历史课本都流下眼泪,自此很搞笑地把他和科比一起放进一个名叫偶像的qq相册里。来,贴个图。
有着这一层裙带关系,对这本书更是充满好感和虔诚。读罢遂作整理,分享点滴,也是给自己的阅读做一个读后感般的总结。
作者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早年深受言语和肢体暴力之苦,这使他开始思索:「究竟是什么使人们难以体会到彼此心中的爱,以致互相伤害?又是什么,让有些人即使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也能心存爱意?」
最后,他发现了一种爱的语言,依此来谈话和倾听,能使人们心意相通、和谐共处,也就是所谓的「非暴力沟通」。
于是,他对运用新的沟通方式和平解决分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促使他开始学习临床心理学。1961年,他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获得该专业的博士学位。他接下来的生活经历和对宗
教的比较研究激励他发展了非暴力沟通模式。
一、在非暴力沟通的基础模式中,如何诚实地面对和表达自己的感受,取代批评和指责,包括四个步骤:
1. 观察:我所观察到的哪些有助于我的福祉的具体行为:“当我听/看到…………”
2. 感受:对于这些行为,我有什么样的感受:“我感到……”
3. 需要:什么样的需要或价值导致我那样的感受:“因为我需要/看重……”
4. 请求:清楚地请求(而非命令)那些能丰富我生命的具体行为:“你是否愿意……”
第一步骤是观察,并强调与「评论」作区别。也就是文章开头那段话所揭示的。在沟通时,应尽可能如实地传达事实,而不是主观评价。譬如,我们在抱怨别人迟到时,我们可以说:「这两次见面,你都晚到三十分钟」。可是,我们最常说的话,可能会是:「你每次都迟到!」「你根本没有时间观念!」而当这些作为开头时,对方可能早已经准备开始回击,「哪有这么夸张!」「我哪有每次!」双方展开的就不是沟通,而是吵架。
第二步骤则是感受。前面陈述客观事实后,接下来就是尽可能忠实地体会自己当下的感受以及试着体会对方的感受,这也是一种同理心的展现。譬如,当别人迟到时,我们可能会说「我感受到被忽视」、「我感到不被尊重」等。若是聆听别人的抱怨时,我们也要试着体会对方的感受。人天生是社会动物,所以,我们的本性就是希望与人产生连结,而同理心就是最好的连结方式。
第三步骤是需要。也就是进一步体会自己以及对方感受后面的「需要」。非暴力沟通认为「需要」是自然的,是再正当不过的。每个人都想要满足需要,满足生理、心理、了解、安全感等需要。我们不要责备自己或他人想要满足需要,我们应该肯定彼此的需要。对于别人的迟到,我们有对于「时间有效利用」的需要或者是「受到尊重」的需要。这是我们的需要,但是别人也可能会有他们「有效利用时间」的需要。我们应肯定彼此需要,而非指责、归罪他人。
第四步骤则是请求。通常我们都会认为别人应该知道,别人应该懂我们。结果发现,别人却一点也不了解、不知道。因此,我们在经过客观观察、体会感受、肯定需要之后,最后就是提出我们的「明确请求」。明确地告诉别人,我们希望如何能找出满足各自需要的方式。譬如,我们希望对方能重视我们需要,准时赴约。但是,我们也可能会满足对方要求,譬如提前一天,再次提醒等,试图由双方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但是,请求不是命令,我们同时也要让别人有说不的权利,尊重对方的选择。这才能成为一个好的沟通,而不是引发口头战争。
(1)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之间的关联:
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有时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某部分尚未被满足的需求。当你听到不中听的话时,你通常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往往我们最常有的反应会是责备自己或者指责他人。
在非暴力沟通的概念里,则是提供了四种选择作为参考:
1. 责备自己。例如,有人生气地说:“我没从见过你这么自私的人!”这时,我们可能会自责:“哦,我没有考虑别人的感受,真是太自私了!”这会导致我们内疚、惭愧,甚至厌恶自己。
2. 指责他人。这时,我们也许会驳斥对方:“你没有权利这么说!我一直在乎你的感受。你才自私!”在争吵时,我们一般会感到恼怒。
3. 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这时,我们可能会发现我们有些伤心,因为我们其实想要被信任和被接纳。
4. 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这时,我们也许就会想“他伤心生气可能是因为他需要体贴和支持”。
指责、批评、评论往往暗含着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求。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 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不幸的是,大多数人并不习惯从需要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在不顺心的时候,我们倾向于考虑别人有什么错。
我们意识到,虽然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有完全的责任,但无法为他人负责。与时同时,我们还认识到,我们无法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2)尝试分辨感受和需要的关系,看看以下带有情绪的感受的句子,这些感受背后的期待和需求又可能是什么:
1、“你将公司机密文件放在了会议室。太令我失望了。”(因为我希望档能够得到妥善保管)
2、“你来得这么晚,让我很郁闷。”(因为我希望我们能坐到前排去)
3、“我很伤心。因为你没有做你答应我的事情。”(因为我希望我可以信任你)
4、“你嗓门那么大,吓死人了。”(我需要安静的环境来学习)
(3)请求帮助:
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要素是请求。以什么样的方式提出请示求容易得到积极的回应呢?我们要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应该避免使用抽象的语言,而借助具体的描述,来提出要求。例如我们说“我希望我可以参加奖惩标准的制定”,而不是抽象地说“我希望得到公平的对待”。
在发言时,我们将自己想要的回应讲得越清楚,就越有可能得到理想的回应。由于我们所要表达的意思与别人理解有可能不一致,有时,我们需要请求他人的反馈。特别是在集体讨论中发言时,我们需要清楚地表明自己的期待。否则,讨论可能只是在浪费大家的时间。
一旦人们认为不答应我们就会受到责罚,他们就会把我们的请求看作是命令,认为我们是在强迫他们,他们就会不太想满足我们的愿望。我们越是将他人的不顺从看作是对我们的排斥,我们所表达的愿望就越有可能被看作是命令。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相反,它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
二、学会倾听
三、爱自己
四、表达愤怒和感激:
在生气时,批评和批责他人往往都无法真正传达我们的心声和感受。如果想充分表达愤怒,我们就要练习在愤怒的当下,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上。
在非暴力沟通中表达愤怒的四个步骤,分别是:
1. 停下来,除了呼吸,什么都别做
2. 想一想是什么想法使我们生气了
3. 体会自己的需要
4. 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
赞扬也常常被人用来实现个人目的。比如赞扬员工,员工就会努力工作;表扬学生,学生就会认真学习。非暴力沟通中也鼓励大家学习表达感激。
在表达感激时,可以练习说出:
1. 哪些对我们是有益的行为
2. 我们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
3. 我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我们是什么样的心情
我们的生活就好像湖水一样,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被外来的石子搅乱,这泛起的涟漪就好像蝴蝶煽动翅膀一样,引发了更多的冲突,会让你暴力地去想象自己的过去,暴力地对待其他平静的部分。我们又似乎特别羞涩于说自己,我们用你是傻逼代替我很愤怒,用你们都不懂代替我很悲伤。
好多点没有概括全,总之这本书通俗有干货,实操性又强,是我看完很想把所有记下来并学着去用的一本好书。有机会可以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