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社会责任探讨

    
    摘要:文章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进程现状、在社会责任运动中面临的机遇和存在的问题3个方面探讨我国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社会责任特点,并提出相关建议。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是迅速而积极的,在企业参与全球经济竞争中,机遇和挑战并存,企业要把握时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转型。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企业社会责任进程现状
 
    (一)政府积极引导和鼓励
 
    截至目前,我国并没有关于社会责任的正式法律或法规。然而我国颁布的环境保护法、工会法、劳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捐赠法规定企业的基本法律责任,形成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法律基础和底线。到目前为止,对企业社会责任提出明确要求的有以下3条规定:第一,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修订案总则第5条明确规定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承担社会责任。第二,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形成人人促进和谐的局面。着眼于增强公民、企业、各种组织的社会责任”。第三,2008年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2008)1号文《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要求有条件的企业要定期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此外,政府各部门,如国家发改委、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国家环保总局、安全生产监督局等从节能降耗、劳动执法、污染控制和安全生产等方面给企业施加了强大的责任压力。
 
    (二)企业学习态度积极
 
    在全球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影响下,许多企业正在以积极的态度学习和借鉴国际上的有关社会责任的原则、“标准”和指南。2008年,我国企业加快了“责任学习”的走出去步伐。2008年6月,我国企业代表团参加了在韩国首尔召开的全球契约亚洲区域网络会议,中远集团还在会议期间交流了他们的做法和经验;国家电网作为观察员代表参与了ISO2600的新一轮讨论;各种奔赴美国、欧洲和日本的企业社会责任考察团也带回了我国企业对于全球不同区域社会责任发展路径差异的思索和启发。同时自2006年以“企业社会责任”为话题的国际或国内论坛此起彼伏,对企业社会责任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了诸多主题讨论。
 
    (三)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展迅速
 
    在2005年以前,我国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本土企业寥寥无几。2006成为我国社会责任报告元年,有11家企业发布其首份社会责任报告,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国家电网2006年3月10号对外正式发布的央企第一份社会责任报告,和中国远洋集团发布的世界第一份按照GRI2006版要求编写的社会责任报告,他们在我国掀起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热潮,引起社会广泛关注。2007年底,我国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公司数量为38家,截至2008年11月底已达121家,有的企业是第一次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有的企业已经是多次发布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从中看出,我国企业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速度是非常快的,2005年至2008年的短短3年,报告的数量每年以翻番速度增长,表明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具备了社会责任报告意识和实践行动。
 
    (四)社会组织和媒体广泛积极参与
 
    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在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内容,因而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开展离不开全社会的支持与关注。一些组织机构在社会责任运动推动方面,一直在做着不懈的努力,推动着有关评价标准和社会荣誉奖项的设立,促成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商业伦理和价值观的形成(见表1)。
 表1 我国社会责任运动主要推动组织
 
    这些机构都是对公司实施社会责任进行推广和咨询服务的专业化组织。它们开展了大量对我国企业利益形成机制产生重要影响的社会责任运动,成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及其信息披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同时,近年来,我国新闻媒体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逐年增加,除了曝光一些企业的社会责任负面行为,同时也以更多地报道、赞扬企业的社会责任积极行为。同时国内外各类机构都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了调查和评价,引起新闻媒体和民众的关注,例如,2006年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举办“企业家看社会责任”,了解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现状、企业家的责任意识、企业责任影响因素等关键问题。北大民营经济研究院发布《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调查报告2006》,2007年《WTO经济导刊》企业社会责任发展中心评选“2006年国际企业和中国社会责任十大事件”等。
 
    二、我国企业在社会责任运动中面临的机遇
 
    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佩尼(Paine)认为:“一套建立在合理的伦理准则基础上的组织价值体系也是一种资产,它可以带来多种收益。这些收益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组织功效、市场关系和社会地位。”经济全球化和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给我国企业在经济国际化过程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一)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和美誉度,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
 
    企业竞争力是企业发展的精神和制度支柱,由企业文化、企业形象、战略远见、创新精神、卓越运营、高效管理、社会责任、商业信誉等要素综合作用形成。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竞争已经从技术、产品的竞争转变为理念、道德水准的竞争。社会责任作为提高企业形象和地位的重要标志,越来越构成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成分。而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拥有良好的品牌影响力和声誉,形成企业重要无形资产。品牌重要来源之一就在于对利益相关者的增值服务,来源于企业的社会责任实施行为中。
 
    (二)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众多研究成果显示:企业越注重社会责任,其产品和服务就越有可能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因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会给企业带来高销售量和忠诚的顾客群,从而提升财务业绩,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机会。目前许多跨国公司已把推行社会责任标准作为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杠杆。学者研究和企业实践均表明,企业进行良好的社会责任管理,可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长远的商业利益。
 
    (三)企业社会责任可以为自身创造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可使企业、政府、社会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从而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赢得良好的外部环境。社会责任是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统一,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为,是维护企业长远利益,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一种“互利”行为。它有利于调整企业与社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调整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使公众了解企业;有利于激发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从而为自身创造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
 
    (四)加强企业管理
 
    管理经验是企业重要无形资产和战略资源。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对其自身经济行为的道德约束,它既是企业的宗旨和经营理念,又是企业用来约束企业内部包括供应商、生产者经营行为的一套管理和评估体系。企业社会责任作为政策、实践、计划,被整合到整个企业的经营、供应链和决策过程,促使企业转向对产品、设计、流程、管理和制度等环节进行创新,责任理念被分布渗透在企业经营的每一寸空间,帮助企业以动态方式把握其优势与劣势,从而加强企业整体综合管理。
 
    三、我国企业在社会责任运动中面临的挑战
 
    (一)完整的社会责任内容框架体系尚未形成
 
    在瑞典,许多大中型企业都有负责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的部门。在英国,建立起了一套严格的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专设企业社会责任学院为企业强化社会责任提供指导,有专门的部门来负责企业社会责任实施情况的检查和监督。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大部分企业没有统筹社会责任工作的组织或机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内容不全,企业的社会责任管理行为缺乏系统性,简单地把一些具体的管理体系(如维护员工管理体系、社会公益事业管理体系等)罗列起来。社会责任沟通机制不畅,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比率不高。一些企业片面理解企业社会责任就是捐赠、公益事业或照章纳税等,没有将企业捐赠与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商业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运作机制的成熟“企业公民”理念。
 
    (二)企业考核制度没有涵盖社会责任有关内容
 
    现行我国企业业绩考核体系过度偏重经济指标或财务指标,没有涵盖社会责任有关内容。许多企业尚未建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责任体系和考评体系。在国外,经济效益已不再是企业排名评比标准,《财富》和《福布斯》等商业杂志在企业排名评比时已经加上社会责任标准,如《财富》从2005年起,每年公布全球企业社会责任排行榜。一些银行评级机构如穆迪和标准普尔也开始在银行评级中考虑其社会责任,专门对银行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评级机构也已出现。由于我国没有清晰、规范的社会责任体系要求和考评约束,企业社会责任之间表现差别大,甚至会出现企业社会责任做得越好,考核成绩反而较差的怪现象,这是因为履行社会责任较多的企业要付出更大的成本和代价,从而削弱了企业经济指标。现行的企业考核制度无疑会给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带来消极影响。
 
    (三)社会责任标准影响企业产品出口,降低企业国际竞争力
 
    随着全球契约计划的开展,GRI的可持续发展报告的版本更新、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SA8000标准等各种约束企业行为、规范产品质量的国际标准的制定,许多全球采购商,要求其供应商开展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对其供应商实施社会责任评估和审核,社会责任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跨国公司订单的附加条件中。在我国沿海地区,许多跨国公司开始对我国企业实施以劳工标准为内容的社会责任检查与监控,一些企业因为不合要求而被取消了供应商资格,从而减少企业产品出口,削弱国内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出口竞争力,失去国际市场份额。
 
    四、推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建议
 
    (一)企业转变思路,将社会责任融入企业整体长远发展
 
    国内企业与跨国公司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差距,主要是理念上的差别。社会责任已经成为西方对企业的现实衡量标准。如社会责任认证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