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真正的教育必须造就能思索、能建设的人,新一代人应当是新时代之创造者。学习借鉴陶行知教育思想,对于当今开展创造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对于幼儿美术教育来说,美术知识与技能、美术欣赏、美术表现这三个方面的内容都是重要的。其中,美术欣赏教育对幼儿美术综合素质的培养更是不可缺少的,有着不可替代性。美术欣赏不光是培养幼儿欣赏美的能力,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既能提高幼儿本身的欣赏能力,又能了解生活的能力,还能使幼儿逐步获得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本研究采用了自然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主要研究了抽象画欣赏与具象画欣赏作品的选择范围、原则、组织形式与指导方法,验证了抽象画欣赏与具象画欣赏这两种不同的画种欣赏对提高幼儿美术欣赏能力的效价。
关键词:幼儿、现代画欣赏教育、美术欣赏能力
引言:
在欧洲,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以德国为基础开展了艺术教育运动,该运动认为:艺术教育要通过艺术欣赏活动,培养幼儿感受艺术美的能力,以此为目的实施艺术教育,并把培养人的创造性提到一定的高度。此后,欣赏教育在各国开始实行。
在我国,根据大量研究资料表明,对于美术欣赏的研究多在于中小学的美术活动中进行,因而指导方法较为具体明确,但却不适于幼儿的年龄及个性特点,而学前教育中相关的欣赏活动少之又少,其研究报告可以用文字的形式来描述其意义,或者用简单的案例证明。
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形成的有个性的思想,即以幼儿真实生活为源泉,以写实写意交融为手段,让幼儿创造性地表达生活,以及指导策略,即强调“三重”:重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感受,重具象造型构建与主观表达的创造性,重审美情感的体验诱导培养。然而,欣赏教育与幼儿未来发展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虽然,美术知识与技能、美术欣赏、美术表现这三个方面都是幼儿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美术欣赏教育对幼儿美术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不可缺少的,甚至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九五”重点课题《现代幼儿审美——艺术教育研究》的研究成果指出:美术欣赏教育有利于促进幼儿良好的艺术素养的形成;美术欣赏教育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发展。具体表现为:1、美术欣赏教育有利于开阔幼儿的视野,从而了解更多的作品,帮助幼儿了解现实生活,如:米勒的《拾穗》。2、美术欣赏教育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3、美术欣赏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4、美术欣赏在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积极的情感态度方面也有一定效果。
一、研究目标的生成
在学前美术教育中,屠美如博士在《幼儿美术欣赏教育研究》中提供的活动指导,理论性较强,由此本研究觉得幼儿园有必要进行推广,并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形成便于教师操作的指导方法,供教师进行具体操作。
根据笔者对屠美如博士《幼儿美术欣赏教育研究》的理解,认为不同画种对幼儿美术欣赏的教育效果是不同的。假设在三个互为实验班与对照班中进行现代画欣赏教学实践研究,并由此来验证现代画欣赏中包括的抽象画欣赏教学与具象画欣赏教学之间的效价差异。本研究所要提出的疑问是:它们分别对幼儿美术欣赏能力的发展有何作用?哪类画种对幼儿促进更大?它们应分别在欣赏活动中占何种比例?……这些是本研究探索现代画欣赏活动指导方法的一个起点与突破口。
其中,抽象画是针对有具象内容的绘画作品而言的。它是指既没有真实的物体,也没有具体的人物,有的只是各种线条、形状、颜色的不同组合的画种。抽象画是以点、线、面等艺术形式,对自然界的物象进行高度的概括与抽取,因此抽象画与自然物象极少或完全没有相近之处,它是通过强烈的艺术语言形式来构成作品的整个面貌。幼儿由于绘画能力的原因,有时在表现自然界的物象时,也会呈现出与艺术家有某些相似的抽象性。现当代的一些艺术家,在儿童画中正是发现了这些因素,促使了他们艺术灵感的产生。
具象画则是综合了生活中具体的各种物象以后,又经过抉择取舍而形成的。因此,具象画中的艺术形象都具备可识别性,观赏者易被作品中所熟悉的事物所吸引、所打动。
幼儿欣赏美术作品时,不管是抽象画还是具象画,对于他们来说都会显得那么的兴致勃勃。这是由于,抽象画与孩子们的画有着许多共通之处,孩子们的画中所描绘的形象,常常是不受时空限制的,是凭直观感受加记忆、想象创造出来的,因此,孩子们很容易接受抽象画。而具象画,由于表现的物象自然、逼真,与幼儿现实生活中的物象很相似,因此有一些具象画,孩子见了会有一种似成相识之感。
总而言之,现代的抽象画与具象画欣赏活动,能够帮助幼儿了解生活,提高生活经验,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由此,本研究确定了两条研究目标:
(一)研究抽象画欣赏与具象画欣赏作品的选择范围、原则、组织形式与指导方法。
(二)验证抽象画欣赏与具象画欣赏这两种不同的画种欣赏对提高幼儿美术欣赏能力的效价。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探索现代画欣赏内容
1、选择作品的依据:
(1)选择与幼儿生活经验较为接近,使幼儿感到亲切的作品。
(2)能大胆稚拙地反映画家观察生活,了解自然的作品。
(3)想象丰富多彩的作品。
(4)具有时代气息,色彩感很美的作品。
2、选择抽象作品的范围:波洛克《会聚:第十号》、马蒂斯的《蜗牛》等,它们的特点是以线、形、色等形式因素传达意义。
3、选择具象画作品的范围:米勒的《拾穗》、莱顿的《缠线》等。它们的特点是有一定背景和情节的动态人物。
(二)探索现代画欣赏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指导方法
1、欣赏活动的组织形式:
(1)师生共同欣赏。
(2)针对性欣赏。
(3)比较欣赏。
(4)参与性的美术欣赏。
2、欣赏活动中的指导方法:
(1)描述阶段——出示作品,对作品的瞬间强烈感受来自于对作品的第一印象,产生一种单纯的视觉快乐,让幼儿直觉地面对作品,产生闪光认识。主要采用对话法,这里笔者提出的对话法是指美术欣赏教育中教师、幼儿与美术作品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交流。
(2)形式分析阶段——是指分析视觉对象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分析作品所表现的美的形式。主要采用的是观察法:从特征为主线的观察和表现、联想性观察、超现实性观察。
(3)解释阶段——是指探讨一件美术作品所蕴涵的内在意义。主要采用表征法,是指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展。
(4)评价阶段——主要采用师生互动评价方法。师生互动的评价方法是指启发幼儿根据作品内容,表现手法进行再创作,而幼儿的评价建立在同伴与老师共同讨论的基础上的一种评价方法。
(三)进行实验
1、实验对象:大华第一幼儿园大一班、大二班为进行现代画欣赏教育研究的实验班;山海幼儿园大一班为不进行现代画欣赏教育的对照班。
2、研究方法:自然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3、测试工具:前测与后测分别出现抽象与具象画各一幅。
4、评价标准:引用屠美如《幼儿美术欣赏教育研究》p104表格与p105指标,每个指标分为三个等级,分为1分、2分、3分。
三、研究的初步成效
经过几个月的尝试,笔者欣喜地发现现代画欣赏活动在发展幼儿美术欣赏能力方面不失为一剂良方,结合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使其可行性和独特性得到了验证。同时又惊奇地发现,让幼儿从小就接触经典,与大师直接对话,幼儿发展的起点高了,眼界开阔了,对美的知觉和选择也更敏感了,而且也有益于发展幼儿的性情、情感、自信和语言,突显了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的深刻含义。
(一)抽象画欣赏活动更有利于培养幼儿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在选择欣赏抽象性作品时,本研究选择了波洛克的《会聚:第十号》、《蓝色杠杆:第11号》、蒙德里安的《红黄蓝构图》、《红色风车》、马蒂斯的《无题》、《忧愁的国王》、康定斯基的《抒情诗》、米罗的《人投鸟一石子》、《荷兰的室内》等现代派艺术大师的抽象作品。这些抽象作品虽然既没有真实的物体,也没有具体的人物,有的只是各种线条、形状、颜色的不同组合,然而,正是这些形式层面的东西恰恰最容易为幼儿所理解、欣赏和接受。
这一块内容欣赏的结果证明:幼儿对抽象作品所作出反应的热烈程度,他们对线条、形状和色彩的直觉感受和把握,他们就作品所表达的意象和情感表现性方面所展开的丰富想象是令人震惊的。如欣赏波洛克的《会聚:第10号》时,孩子们说:“这是一些花花绿绿的糖纸”、“这是一堆漂亮的垃圾”。欣赏米罗的《荷兰的室内》时,幼儿说:“这里有很多动物在一起狂欢”......在研究中还发现,幼儿更喜欢和善于欣赏抽象作品,这是因为欣赏这些抽象作品,不需要太多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有时甚至完全就是靠一种直觉,这恰好与幼儿期尚完好地保存着的人类的本能和直觉相一致,还为幼儿提供了一个不受约束,自由自在的广阔空间。另外,从幼儿的认知特点来看,虽然在面对具象作品时幼儿的确有易被作品中具体的,为自己所熟悉的事物所吸引的倾向,但由于幼儿缺乏必要的知识背景,而且比较缺乏深入观察事物的能力,对具象作品他们往往是找到其中自己熟知的事物后就万事大吉了,正因为幼儿的知识经验少、思维框框也少,当他们面对抽象作品时反而阻碍也少,可以展开丰富的想像和创造,更容易与这些作品达到默契和相通。
(二)具象画欣赏活动更有助于培养幼儿敏锐的感知能力
对具象性作品的欣赏大多是需要联系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的,但适合幼儿欣赏的具象性作品又应该是幼儿在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和把握的。对这类作品的欣赏不必苛求幼儿完全按照创作者的原意来理解(其实即使对美术史的专门研究人员来说,彻底了解创作者的原意也是困难的),因为幼儿对作品的解释必然受到他们已有知识背景的经验的限制。不过幼儿在欣赏了抽象画后,在美术表现的基本要素如线条、形状、色彩、质地及其情感表现性等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这些基础正可以有效地迁移到对写实作品的欣赏上来。教学实践证明,对米勒的《拾穗者》、莱顿的《缠线》、密莱的《盲女》等一些作品,幼儿很有兴趣,也是完全可以欣赏的。这些作品都描绘了有一定背景和情节的动态人物,一方面幼儿可以通过这些人物的神态和身体动作来感知作品所表现的主题;另一方面,也可以从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及整个画面的色调、构图等方面来感受作品的意韵。通过对这些美的艺术的欣赏,幼儿变得对美的事物更敏感了,对人物命运的体察更加细致和富有同情心了,情感体验也更丰富了。同时,对有关社会历史背景和作品意义的讨论和介绍,也使幼儿扩充了知识面,开阔了眼界,并有利于他们形成一种多角度考虑问题的有益思维模式。
为此在具象画欣赏活动中,笔者并不是直接告诉幼儿画的内容,画家的用意,而是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充分用直觉去感知。如欣赏马尔克的作品《蓝马》,先打开图片,让幼儿欣赏。同时以一连串的问题导入:你觉得这幅画上画的是什么动物?它长得怎么样:为什么你觉得这幅画上画的是这种动物?它长得怎样?为什么你觉得它长得强壮呢?马儿好像在干什么?一步步引导幼儿从笼统到局部细致感知。幼儿说:“这是一群可爱的马。”“有两匹马好像在说话。”“我觉得他们长得都很胖。”……在这幅画中幼儿同时感受到色彩的明暗对比,这种强烈的对比效果更让幼儿感受到马匹的圆浑和骠悍。
从某种程度上讲,幼儿的直觉感知比成人强,他们不受理性的干扰,和艺术家有着相似的感觉。他们共同追寻自己的感觉。
(三)抽象画与具象画欣赏相结合,激发幼儿的审美情感,提高幼儿的审美理解力
在分别欣赏了抽象和具象的作品之后,还可以考虑为幼儿提供一些处于抽象和具象之间的作品。如早期印象派大师莫奈的《日出印象》、《睡莲组画》、修拉的《大碗岛的星期天》、德加的《舞者》,后期印象派大师梵高的《星空》、《向日葵》,立体主义大师毕加索的《三个音乐家》,自成一统的绘画大师卢梭的《睡着的吉普赛姑娘》等作品,都是可以选择的内容。这些作品既有一定的形象可以识别,又在色彩、线条或者形态等绘画语言方面有突出的特点。幼儿在前两部分的欣赏中所获得的经验,将会在这部分内容的欣赏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和受到检查。幼儿欣赏时既可遵循一定的形象,又可大胆展开想象。如欣赏梵高的《星空》中那如“哥特式教堂”的大树,孩子们把它看成了:“一棵愤怒的大树、一串火苗、一个可怕的山洞……”。
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笔者有这样的一个体会,并不是所有的孩子一开始就喜欢欣赏现代画,懂得如何欣赏,期间有一个情感的改变过程:从不懂得欣赏方法,也不爱看现代画——喜欢看,但缺少方法——喜爱欣赏活动,具有初步的理解能力。从中可以看出幼儿情感激发依赖于幼儿审美理解能力的提高,而理解力的提高进一步激发幼儿愉悦审美情感。幼儿审美情感还有赖于现代画的内容和欣赏活动的组织形式。富有生命力的,适合幼儿年龄阶段,和生活较为贴近的具象画及有趣的活动形式都能给幼儿带来新奇和愉悦。 如夏加尔的《我和村庄》,画面中画家用半侧面的人物与动物头像表现出农夫与动物的密切关系,画家用半透明的水彩和肥皂泡似圆圈表现了自己幻想中的村庄。当一打开图片,孩子们的注意力便被深深地吸引,幼儿从图象的重叠、颠倒中感受到画面的与众不同。有孩子说:羊头里怎么会有人挤奶呢?笔者想这是在做梦吧,又有孩子说:人怎么会倒过来站呢?房子也不可能顶朝地,门朝天,这只有在梦里才会这样……在幼儿的争论、交流和推理中他们的理解力逐渐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也因此得到激发。
幼儿天生具有创造力。陶行知先生认为,发现了幼儿有创造力,认识了幼儿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幼儿的创造力解放出来。由于年龄和认知的不完整,幼儿所表现的事物往往是局部的。我们在美术活动中长期使用的范例,好似幼儿行走的拐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儿创造性的表现。为了突破这一模式,在每次欣赏活动当中,本研究让幼儿进行相同题材的创作,让幼儿尝试摆脱拐杖,走自己的路,使幼儿对审美客体的感知和理解,通过自己的画笔尽情发挥,实际上是一个审美再创造的过程。如在幼儿欣赏梵高的《星空》之后,让幼儿画自己看到的奇妙的天空,大多数幼儿都尝试用滚动、转动的线条来表现云彩和风,画面的动态及效果一下子显现出来。再如欣赏了夏加尔的《我和村庄》之后,由于幼儿有类似的生活经验,他们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有的画自己飞起来去捉蝴蝶,有的画和恐龙一起乘进了地铁……在这样的创作活动中,孩子们无拘无束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之中,他们的想象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孩子们的作品变得更有个性。
需要指出的是,选择作品的思想不论是抽象、具象还是介于抽象与具象之间,具有较强情感表现性的作品都应是幼儿美术欣赏的首选。因为这一类作品更易激起幼儿的情感共鸣或情感转移,更容易被幼儿所理解接受。
结语:
经过几个月的尝试我感到受益非浅。首先,本研究认为现代画欣赏活动在幼儿园展开是可行的和必要的,它对幼儿审美感知的增强、语言的发展、注意力的稳定、想象力的丰富等方面有其积极意义。其次本研究选择和幼儿年龄特征、理解力相符的欣赏内容和有的放矢地指导是欣赏活动成败的关键。艺术是反映生活的途径之一,通过美术欣赏,从艺术当中进一步了解生活,从大量的艺术作品中也可以了解生活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