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不重视核心素养培养的问题(一)数学课堂“教师独大”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小学数学课堂都是教师的“一言堂”,只有教师一人滔滔不绝的讲课,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而由于缺乏自己的主动思考,学生无法养成正确的数学思维、培养起完善的数学能力。(二)缺乏课堂交流缺乏课堂交流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似乎成为了不会说话的机器,只能从教师一个渠道获取知识,自己不仅不思考,更无从获知其他同学的想法,思维被大大的局限了起来,这对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阻碍性是很大的。(三)教学方式枯燥乏味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是思维活跃、精神不够集中的时期,而目前的小学课堂教学方式大部分都是枯燥而乏味的,没有游戏、也没有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元素。这样的课堂氛围会让学生逐渐对数学失去兴趣,连兴趣都丧失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更是无从谈起。二、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的模式(一)尝试阶段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中最为基础的一条就是数学学习能力,只有掌握了良好的数学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才能够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始终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状态。而“尝试”,就是学生完善自我、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第一步。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尝试寻找解决数学问题的办法,进而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而探究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其本身也是学生数学学习中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教师可以在正式讲课之前首先给学生出一道“尝试题”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解决,自己与文本进行“对话”。比如:《长方体的表面积》中,对于无盖玻璃鱼缸的玻璃面积的求解时,可以让学生课前自己探究,寻求解决方法。在问题的引导之下,学生根据之前学过的知识,发散思维,加之与其他同学一起讨论,学习兴趣得到了极大的增强。教师再适时的对学生进行鼓励,学生的探究热情就会更强,也能更快的找到问题的解决方式,长此以往,学生自己就会掌握一套思考问题的方式,数学的核心素养也就更强了。(二)分享阶段教学实际上来讲就是一种沟通,许多知识,就是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中诞生、并且被牢牢记在脑中的。在“尝试·分享·导学”的教学模式中,分享阶段,就是通过完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方式,来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完善学生的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教学阶段。
在尝试阶段结束之后,学生的学习态度普遍都比较积极,与此同时对于自己在没有教师帮助下思考出的问题结论十分的激动与忐忑,希望得到教师的评价、获知其他同学的想法。这个时候,学生的沟通欲望是最强烈的,教师应当在这样的环境之下,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趁热打铁的将学生的沟通欲望释放出来,让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三)导学阶段吴老师认为,评价一堂数学课成功与否,应该既看学生,又看老师。“看老师是否关注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是否让所有学生愉悦的学习交流;是否对学生进行有效性指导;是否为学生提供优秀的学习资源,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学生思考、探索的空间;是否关注了课堂上的生成……”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角色是十分重要的,只要教师的导学得以高质量完成,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成果才能够越来越接近理想。数学是一门十分抽象的学科,教师要采用学生可以理解的方式,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实现更好地教学。比如说在对无盖长方体的面积进行求解时,有许多种解题方式,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可以理解的一种方式解题,在培养学生自信心的同时,遵循学生的个态差异,让每名学生都构建出自己的模型。结语:吴正宪老师的指导让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今后数学课程改革的方向,一方面要不断的联系实际生活,让数学更有意义,更能体现学科价值。另一方面,无论是教学过程的开放还是教师的理念,都要保证开放与创新。利用“尝试·分享·导学”模式,实现更加高效、更符合核心素养关照的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