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松山村等帮扶点的实践与思考

2011年至今,根据安排,笔者先后在陵川县东庙华村、松山村、冯山村开展包点帮扶工作,通过这几年的帮扶实践,让笔者更加了解了农村的情况,感知了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艰辛和不易,也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这几个村人口数量、地理位置、资源环境各不相同,但致贫原因基本一致

东庙华村距陵川县城5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8公里,盘山水泥路14公里,处于王莽岭风景旅游区内,高速路未通之前,农民进县城,坐车要走3个多小时。村里户籍人口195人,常住人口130人,外出打工和陪子女就读是人口逐年减少的主要原因。全村共73户,分住在11个自然村,有4个自然村都是只有一、两户人家。村里有耕地510余亩,林地、牧草地、山坡地等2万余亩,气候条件独特,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农业资源丰富。2010年以前,村民主要以种玉米、家庭养殖、零星打工为主要收入来源。村里没有集体经济,近半数是低保户,人均收入2730元,比全县农民人均收入4017元低1287元,比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5899元低3169元,是个典型的贫困村。村里有党员12人,村两委干部5人,组织力量相当薄弱。

松山村是陵川县114个贫困村中更为困难的村,该村位于陵川县东部山区,距离县城15公里。全村共有51户,162口人,贫困户就有21户。全村土地670余亩,其中耕地面积426亩,以种植玉米,马铃薯,中药材及茴子白、豆角等夏季蔬菜为主,无集体收入,是典型的地上无企业、地下无资源的纯农业村。农民居住的房屋屋龄大都在20年以上,很多房屋是靠打“补丁”支撑。松山村共有党员7人,1人常年在外打工,1人卧病在床,1人考取了乡镇公务员,近10年仅发展党员1人,党支部组织生活不正常,群众意见比较大。

冯山村位于陵川县南部西河底镇东南4公里处,由冯山和牛家河两个自然村组成。全村218户,706口人,其中60岁以上130人。全村贫困户43户154人。耕地1600余亩,林地480亩,属于纯农业乡村,以种植玉米、谷子为主,近几年谷子占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是陵川县有机小米培育基地。全村党员24人,村支两委6人。

陵川县各乡镇之间经济水平差别较大,尤其是东西部发展不平衡,西部像平城、礼义、秦家庄等乡镇,发展基础比较好,具备进一步发展的条件,老百姓生活也比较好,而像潞城、古郊、六泉等乡镇,地上无企业,地下无资源,多数为纯农业乡镇,老百姓靠天吃饭,村集体无收入,农民生活较为困难。除了发展基础、交通、自然资源等方面的原因,农民收入单一、信息闭塞、综合素质偏低以及人口外流现象严重、党组织涣散等,也是制约贫困村发展的重要因素。

农民收入单一。长期以来,这几个村的老百姓大都以种植粮食和外出打工为主要收入来源。陵川县缺水较为严重,2011年磨河供水工程通水后才稳定解决了县城及周边8个乡镇、184个行政村、279个自然村、15.8万人的生活用水问题,农业生产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再加上农产品价格不稳,农民收入受限。比如,2014年茴子白的收购价格仅为3分钱/斤,导致松山村很多菜烂在了地里。而外出打工季节性较强,一年打临工的时间多在5到7个月,工资一般按天计算。近年来,由于受经济下行的影响,周边煤矿、建筑等行业缩减劳动用工,外出打工收入急剧减少。

因病返贫问题严重。新农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的问题,但是报销比例低,仍然存在看病贵的问题,加之,对参加保险的认知程度不高,商业医疗保险很难开展。比如,冯山村有43个贫困户,其中因病致贫的就有24户,占56%。再比如,松山村有户人家,全家常年在外打工,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但家庭一成员患了重病,失去了劳动能力,治病不仅花光了积蓄,还欠下了亲戚朋友的钱,目前全家仅依靠种地和低保金维持生活,大病致使这家人的生活又回到贫困水平。

老龄化现象突出。人口老龄化现象在这几个村均比较突出,一是留守老人多,常住人口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大多都是留守老人,子女大都外出打工或者伴读,老人身边没有子女照顾。如东庙华村,常住人口130多人,其中50-55岁65人、56-70岁28人、71岁以上6人。二是因老返贫多。现在村里种地的基本上都是55岁以上的农民,“十年后谁来种地”成为一个重要问题。而且由于年老劳动能力递减,年老返贫成为边远山区的一个突出问题。

党组织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是村里的核心力量,在脱贫攻坚中发挥着战斗堡垒的作用。村级党组织软弱涣散,就如同人没有了精气神,家庭没有了主心骨,房子失去了顶梁柱。在和松山村村民座谈中,老百姓说“松山成了现在这样,就是这几个党员造成的”,过去该村党员不团结,许多遗留问题亟待解决。

二、针对帮扶村的实际情况,做了许多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脱贫攻坚目标和老百姓期盼仍有很大距离

(一)急事急办,紧事紧办,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入手开展帮扶

精准发力就要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入手。这几个村吃水、用电都不同程度存在困难,我们就针对这些困难逐一解决。比如,多年来,松山村村民吃水靠天,饮用的是山上水窖里收集的雨水,不仅饮水质量不达标,而且经常断水,老百姓生活很不方便。在市、县水利等部门支持下,现在连通了县集中供水系统,对村中原有的400立方米蓄水池进行标准建设,完成了村民饮水入户工作,同时扩容了变压器,解决了全村生产生活用水用电的老大难问题,为农民致富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二)因地制宜,因村施策,从农民最适宜发展的项目做起搞好帮扶

根据东庙华村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以及生产生活现状,对症下药,有的放矢,积极筹措资金,支持村民发展食用菌种植、散养土鸡、中药材种植和开办农家乐等项目。新建散养土鸡鸡舍230平方米,散养土鸡5000多只;新建小规模养猪场一个,年出栏生猪1000余头;鼓励发展养羊,年出栏300多只;种植中药材337亩,去年行情不错,农民挣了钱。4户农民开办的农家乐经营很好,引资建设可容纳200张床位的农家乐项目正在建设,可安排7户农民经营,借景区发展的势头助农民致富。

冯山村有养蜂的传统,区域内山多林茂,树木花卉品种丰富。2016年初,依托市县慈善总会、蜂业协会,为贫困户免费提供蜂箱、蜜蜂,发放买蜂补助,今后贫困户将从养蜂业受益。冯山村属于西河底镇,西河底因地理、气候优势,是远近闻名的优质小米基地。为充分发挥这一优势,督促冯山村特别是贫困户与西河喜禾金小米合作社签订谷子种植、收购协议,对贫困户种植的谷子,将高于市场价0.5元收购,按照每亩谷子产量500斤计算,贫困户每亩谷子多收入250元。同时,还根据冯山村的实际情况,与硕阳光电企业签订了免费安装、逐年回收成本的合作协议,100多户农民和村集体将从中受益,借政策优势,助农民致富和集体经济发展。

(三)解决问题,着眼长远,从破解农村经济发展的障碍上抓好帮扶

针对帮扶村资金短缺的发展障碍,财政干部个人捐款设立了我市第一支定向扶贫基金“嵩山慈善扶贫基金(1号基金)”,首次捐款注资达67300元,用以解决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困难户救助。先后对松山村五保户、低保户、基本丧失劳动能力人员、70岁以上老人等20人进行救助,对村中2户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住房进行改造。嵩山慈善扶贫基金真正融入了贫困群众的生活,村民郭秋付说:“感谢嵩山基金的真心帮扶,让我们感觉生活越来越有希望。”同时,帮助松山村成立了“陵川县嵩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选择了项目投资合伙人,双方达成投资合作协议,成立养殖公司,建设万只散养土鸡场,双方各持股50%,每年保底分红不低于3万元,分红资金80%用于贫困户,项目达效后每户贫困户每年可分红1000元以上。目前,鸡场运行良好,收益可观,能够实现预定目标。

针对帮扶村因贫失学、因病返贫等较为突出的问题,动员机关干部与特困户结对帮扶,有效解决了一些家庭的生活困难。同时,机关干部职工积极开展“冬衣送暖”、“送温暖”、“捐助贫困大学生”等活动,5年时间累计捐款20多万元,衣物450余件。这些捐款、衣物让贫困大学生完成了学业,让生活困难的村民感受到了温暖。

针对农业生产的技术和市场瓶颈问题,多次邀请农业技术专家进村辅导,帮助农民提高农业产量和质量。比如,谷子项目扶贫受播种技术制约影响,一直以来只能少量种植,形不成规模效益。近几年,精播技术的改进,打通了这一制约生产的瓶颈。冯山村利用土地优势增加谷子种植面积,但近两年小米销路不畅,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帮扶单位北岩煤矿积极帮助销售,解决了卖难问题。

精准扶贫贵在治本。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针对冯山村支部原有的五间办公楼存在楼顶到处漏雨、阳层破损严重、功能不尽合理等问题,帮扶单位倾心资助维修,使支村两委办公面貌焕然一新。在松山村,积极发挥第一书记作用,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特别是注重在扶贫工作中识别培养新党员,努力为松山村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在第一书记的主持下,松山村党支部组织生活恢复了正常,修订完善了学习制度、议事制度、监督制度、公开制度,“两学一做”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我们结对帮扶的时间是有限的,长远发展还得靠村两委班子,帮扶的最终目的是为村里建个有思想会干事的党支部,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三、脱贫攻坚要吃透村情民意,注重方式方法,并持之以恒发力,方能啃下硬骨头,打赢攻坚战

(一)深入研究每个贫困村和贫困户,对症下药、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形成精准脱贫的势头

每一个贫困户和贫困村都有致贫症结点,贫困户或因病,或供儿女读书,或年老体衰,或技能单一,或封闭守旧人懒志短等等。贫困村或土地贫瘠资源匮乏,或底子薄弱,或组织涣散等等。致贫症结点长期难以解决就会导致积重难返,村里和村民听天由命,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深度贫困。精准脱贫就是要解剖麻雀,深入分析,抓住致贫症结点,“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主攻主要矛盾。

在调研中,部分贫困户倾向于“吃低保”,交谈中常常听到“我比某某还穷,他能吃上低保我怎么就不能”之类的话,热衷于享受政策“吃低保”,对于养鸡场提供的打工机会却不感兴趣。治贫先治懒,扶贫要扶志。精准脱贫既要改善客观发展环境,更要解决主观问题,引导贫困户奋发图强,树立起战胜困难、摆脱困境的信心和斗志。

(二)要注重方式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努力做到针对性和科学性、创新性相结合,实现快速脱贫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精准脱贫要植根于当地实际,真正把贫困地区的发展优势挖掘利用起来,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游则游,充分体现地域特色、气候特色、资源特色和人文特色,努力实现科学发展、特色发展、良性发展。面对发展难题,要善于借鉴先进经验,不固步自封,因循守旧,积极开动脑筋。在扶贫方式上,可采取种植养殖、休闲旅游、光伏发电、金融扶贫、“互联网+扶贫”等,在发展机制上,要打破常规,积极探索资产收益扶贫等机制办法,有效盘活扶贫资源,让扶贫成果真正惠及贫困家庭。

要发动和依靠群众,脱贫攻坚事业必须建立在群众基础之上,绝不能曲高和寡、自拉自唱,即使遇到群众不理解不支持,也要想方设法做群众工作,争取群众的信任。同时,要尊重和发挥贫困群众首创精神,从群众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只有真正依靠和发动群众,脱贫攻坚才能最终坚持下去,取得最后的成功。

(三)认定的事情就要坚持到底,选定的目标就要坚定向前,用百折不挠的精神打好攻坚持久战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治穷病、拔穷根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攻坚持久战。当找准致贫点,确定精准扶贫解决办法后,就必须持续用力,坚持到底,久久为功。要登高望远,谋长远发展,致力于根本改变贫困面貌,不搞小打小闹的突击脱贫。要尊重客观规律,坚持而不固执,实干而不蛮干,把握发展趋势,做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