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社会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大学生的两项核心竞争力,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认识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平台和渠道,科技创新活动是大学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重要实践。将科技创新融入社会实践中,既可以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又可以有效提升社会实践内涵,对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理工科高校应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与科技创新的有机融合,进行有效探索和大胆创新。以科技创新为导向、科学热点问题为突破口,构建科技创新类社会实践新模式。
第一,科技创新类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肩负时代责任,投身“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历程。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提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热爱祖国,要肩负时代责任。青年时代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树立远大理想的重要阶段。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类社会实践,可以把握最前沿的科技应用、最新的科技发展趋势,了解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国家各种行业发展现状,进而激发大学生投身国家发展建设的热情,树立学术报国的人生理想。第二,科技创新类社会实践是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平台。习近平指出,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1]。2017年5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政法大学时说,要充分发挥青年的创造精神,勇于开拓实践,勇于探索真理。青年人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所当然应该走在创新创造的前列,做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时代先锋。第三,科技创新类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12年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勤工助学和挂职锻炼等社会实践活动。因此,科技创新类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理工科大学的优势。理工科大学专业课程理论性强,实践性强,很多课程要辅助实验课程来完成,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钻研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要求比较高。理工科大学的学生经过专业学习以后,在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等方面有一定的积累。理工科的课程设置很多来自于生产生活需求,与生产生活结合比较紧密,对于生产生活中提出的具体问题,进行了工程化的实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定程度上能够将专业学习和实际需求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世界上大部分优秀的理工科大学都很重视创新实践教育。例如,美国的一些高校就是其中的典型。美国高校非常重视实践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通过组织学生到政府机构、国际机构、协会等机构进行实习实践。注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热情,倡导师生交流互动,教学相长[2]。2.理工科大学开展社会实践的紧迫性。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都是大学生培养中的重要环节,然而,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与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相互割裂,导致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不够;目前高校的社会实践主要以“学校下任务,学生完成任务”为主导的方式来开展,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和社会对创新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另外,社会实践的指导体系不健全,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交流不充分,不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3]。
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自2004年以来,结合生命学科特点,将社会实践与科技创新相结合,提出了“探索自然、走向社会、感受文化、孕育创新”的社会实践宗旨,建立了社会实践与科技创新相结合的工作模式,聚焦社会生态环境考察,考察了国内外多个省份和地区,取得了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工作的多项成果。1.组织形式。社会实践从前期选题确定、方案设计,到中期实施,再到后期的成果总结,都由学生全程参与,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与此同时,开展社会实践的全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将完成“四个一”,即,每个学生参加一次实践,完成一项课题,承担一项任务,形成一项成果。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团结协作、攻坚克难,培养了良好的创新意识、团队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使社会实践取得丰硕成果,保证社会实践的顺利进行,生命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和学生辅导员、专业教师分别参与到每个社会实践队伍中,提供充足的资金保证、良好的资源调配、科学的实验指导等。2.队伍建设。在开展科技创新类社会实践之初,生命学院就成立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类社团——生态科考团。生态科考团属校级学生社团,受学校团委统一管理,选聘学院专业教师作为指导老师,全过程参与并承担部分社会实践组织工作。每年定期招募社团成员,将寒暑假社会实践发现的科学问题作为日常研究课题,结合大学生创新项目,开展常规的科技创新研究。在年复一年的建设中,社团在不断壮大,并培养出了一批科技创新能力强、社会责任感强的学生骨干。3.社会实践成果。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社会实践发挥了重要的育人功效,形成了多项成果。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中国典型湿地发展影响因素探究之旅——基于对山东、宁夏、云南三省十年生态科考的思考》,获2015年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社科类特等奖、2015年首都大学生挑战杯社科类二等奖。每年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撰写的自科类和社科类论文都汇集成册,近年来公开出版书籍《美丽湿地中国行》上下两册、《白色莫斯科》、《校园植物志》《大自然的守望者》等,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大多保送或考取研究生,部分学生出国深造。四、北理工生命学院社会实践工作的启示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十余年的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工作相融合的工作实践,为当前理工科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从工作思路、活动设计、组织实施、保障体系等方面都带来了新的启示。1.结合学科专业特色开展科技创新类社会实践工作。科技创新类社会实践区别于其他社会实践的最本质区别在于,在社会实践中注入了科技创新元素,社会实践团成员在社会生产生活一线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应用所学专业知识开展创新研究。社会实践是科技创新活动的形式,科技创新研究是社会事件的内核。因此,在开展科技创新类社会实践活动中,要充分发挥专业学科优势,将学科背景、专业知识应用的社会实践中。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开展的科技创新类社会实践活动,正式应用了生命学科的专业优势,开展水质、土壤、植被等方面的研究,通过专业研究,为生产生活实际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和思路。2.做好科技创新类社会实践活动的顶层设计。社会实践覆盖面广,时间跨度长。作为社会实践的组织者,也就是各专业学院学生工作部门,要做好社会实践工作的顶层设计,选好社会实践主题,建立长期工作规划。北理工大学生命学院科技创新类社会实践能够取得一定的成果,正是得益于长期的活动组织、多年的成果积累。大学生社会实践选题应着眼于国家发展建设,立足专业学科背景,选取社会实践主题,努力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展现出青年学生的新气象新作为。如,选取精准扶贫、生态文明建设等作为社会实践的主题,开展为期5-10年的社会实践。3.构建完善的实施和保障体系。科技创新类社会实践在组织实施过程中,需要强大的社会支持。十余年的社会实践工作中,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建立健全了完善的实施和保障体系。这也为科技成果的产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坚强的保障。因此,要做好科技创新类社会实践工作,就要建立完善的实施体系和保障体系。在实施体系中,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都将以科技创新作为最终落脚点,社会实践为科技创新提供实践的平台,激发学生的热情。科技创新为社会实践提供良好的实践成果,并构建了大学生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渠道和平台,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4]在保障体系中,针对团队建设、制度建设、经费保障等方面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制度体系,为社会实践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做好大学生科技创新类社会实践,重点要构建完善的实施体系和保障体系。实施体系是社会实践顺利开展的重要支持。保障体系是社会实践取得突出成果的制度保障。因此,在构建科技创新类社会实践新模式时,完善的实施体系和保障体系是非常重要的。基于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的实践探索,结合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要求,构建了科技创新类社会实践工作模型。1.实施体系。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时,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导向、科学热点问题为突破口、建立“四一三有”社会实践实施体系。“四一三有”即,每个学生参加一次实践,完成一项课题,承担一项任务,形成一项成果,经过社会实践,每个学生都有收获、有提升、更有责任感。(1)以科技创新为导向目前,社会实践的形式主要有社会调查、科教服务、志愿公益、体验观察、人物访谈等,大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社会实践,走向社会,了解社情民情。开展科技创新类社会实践,要将科技创新作为社会实践的重要任务之一进行安排部署,大学生在开展社会实践时,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进行深度融合,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把实践中发现的问题、遇到的问题,带回到课堂上、实验室里继续开展研究,带着问题去学习和探索,比被动学习效果更好。(2)选取科学问题为研究切入点社会实践将深入社会生产生活一线,在具体的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开展科技创新类社会实践的关键点就是要选取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带着实际问题去实践、去探索,将“解决科学问题”贯穿社会实践始终。如,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分别选取了土壤、水质考察等作为研究的切入点。(3)采取项目化管理方式在社会实践管理方面,可采取项目化管理方式,将社会实践工作由原来的主题申报转变为学生自由自主申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新意识。构建社会实践从选题到实施的项目化管理体系,针对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分别开展酝酿选题、团队组建、设计方案、方案答辩、组织实施、总结评优、宣传交流等七个环节工作。(4)组建学科背景广泛的社会实践团队社会实践团队是科技创新类社会实践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在组建社会实践队伍时,可采取面向全校多学科背景学生进行自愿招募。通过面试后,组建形成工理管文等多学科背景的团队。多学科背景有利于团队解决科学问题,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方面均可选取合适的问题进行研究探索。另外,通过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进行思想交流、碰撞,更容易产生创新思维,形成创新成果。通过自愿招募的形式进行成员选拔,更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发挥。(5)抓实“四一三有”制度落实每个大学生在校期间都要参加一次社会实践,目前各高校对社会实践有不同程度的学分要求,大学生在完成学分要求的同时,进一步了解社会、深入基层。在社会实践中,每个学生都要完成一项自科或社科课题的研究工作,赋予社会实践更加丰富的内涵。在社会实践团队中,每名同学都要承担一项工作任务,比如摄影摄像、财务管理、后勤保障等,锻炼学生的社会工作能力,提升责任感。抓实“四一三有”制度的落实,切实保证社会实践取得成效。2.保障体系。为保证社会实践的顺利开展,要在组织领导保障、指导教师队伍、成果凝练机制、活动经费保障以及完善制度建设等方面构建完备的服务保障体系。(1)组织领导保障社会实践团队开展调研,需要地方政府、科研院所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学生没有太多的社会资源,不能够很好的组织和调配社会资源。因此,在社会实践中,学院领导、辅导员等人员可组成领导保障队伍,充分发动社会资源,确保实践团队良好的前期联络、实践地点和联系人的落实、实践路线的制定、经费物资的落实等,有效保障社会实践工作的顺利开展。建立社会实践活动基地,选取校友企业、合作单位、行业内科研院所等作为社会实践基地,在开展社会实践中,不仅可以得到学校领导的支持,同时可以得到校友、社会力量的支持,保证社会实践团能够顺利开展工作[5]。(2)指导教师队伍保障大学生在前期联系沟通和社会实践开展过程中比较茫然,不知如何开展社会实践,不能够很好的在社会实践中总结提炼科学问题,因此,需要专业教师团队进行全程、全方位的指导。指导教师团队可由多名专业教师组成,主要负责科技创新选题的把关、调查方案和采样方案的审核、科技创新相关工作的指导及组织实施、论文撰写等。在社会实践的前期筹划、中期实施、后期总结中,指导教师要全过程参与。专业教师在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中,不仅要指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还要指导学生掌握做人做事的道理,形成良好的品质和敬业精神[6]。(3)成果凝练机制社会实践的成效之一在于后期的成果凝练,没有很好的总结凝练,就不能够形成很好的经验总结,并进行有效传承。因此,要组建成果凝练指导小组,由辅导员、专业教师和各实践团团长组成。在社会实践结束后,指导小组成员应尽快完成实验数据的测定、统计分析、论文撰写、论文修改、成果书籍的编撰等工作。通过社会实践团队,进行社团文化的宣讲、活动的宣传、优秀经验的传承、实践队员的招募等。(4)参与科技创新竞赛学院、学校每年定期开展社会实践表彰和成果交流,表彰优秀的成员以及突出的实践成果。设立专门的创新奖项,组织社会实践团成员进行申报。通过报奖,进一步促进创新成果的展示和交流。与此同时,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实践团成员参加学校、省市等各级各类创新竞赛,让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创新成果在科技创新竞赛中大放异彩。通过创新竞赛的参与,激发学生持续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和积极性[7]。(5)活动经费保障经费支持是社会实践团保质保量完成工作的基础,为保障社会实践的顺利开展,学校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与此同时,学院领导班子成员、辅导员等可充分发挥校友、企业的力量,建立社会实践基金、资金捐助等,多渠道解决经费问题。充足的经费和物资保障,切实保证学生能够到达实践地点,完成既定实践任务,避免出现由于经费紧张应付了事的情况。(6)科技创新过程把控与制度建设完善的制度是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制定社会实践工作流程、指导教师工作职责、学生社团章程、成果凝练机制等相关制度文件。实行例会制度,可每天晚上或者固定时间召开例会,总结当天工作,安排第二天的行程,确保社会实践高效有序、稳步进行。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的重要渠道,将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工作有机融合,既丰富了社会实践的内涵,又激励了广大学生学以致用,学术报国。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大学生要切实肩负时代责任,投身国家发展建设。理工科大学生知识结构与社会生产生活结合紧密,具有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创新能力相结合的天然优势,因此在开展理工科大学生社会实践时,可将社会实践与科技创新充分结合,有效培养理工科学生的创新思维、社会责任感,引导广大学生投身国家发展建设,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贡献智慧力量。
[1]习近平.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2]应中正.美国高校的实践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考察[j].思想教育研究,2015.12:93-95.
[3]李涛.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视域下大学生社会实践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4.
[4]王喜鸿,董家道,陈敏.“科技理工”之学生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以三亚学院理工学院为例,科技世界,2017.09:59-60.
[5]金刚.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开展校企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原因与对策,对外经贸,2019.11:142-144.
[6]时吉光.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研究,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4:115-116.
[7]翟立强,王小琬,潘胤州.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分析及优化路径选择,对外经贸,2019.7:1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