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局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党的十七大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既是经济工作项目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财政改革发展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如何立足财政实际,调整经济发展思路,在发展县域经济中,把财政建立稳定的经济基础上,全面实现财政的良性发展大有可为。我们对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应采取对策进行了专题调研,积极探索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与时代发展同步,以此作为财政部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落实举措。
      从调研情况来看,近年来,我市坚持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为主题,狠抓招商引资,大力推进县域经济“一主三化”,全市产业建设开始向特色优势集中,经济运行质效不断提高,县域经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一)各项经济指标稳步增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3.6亿元,同比增长15.9%,高于全国6.9个百分点;全口径财政收入7.03亿元,净增1.69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17.66亿元,增长49.1%,高于全国36.2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98元,达到3460元,超额完成“1122”年度目标任务。总体来讲,县域经济发展良好,经济运行质效得到不断提升,县域经济规模得到进一步扩大。
      (二)特色产业不断壮大。立足山区实际,坚持走“一业多主、多元开发”之路,以特色农业为重点的特色产业不断壮大,粮食总产首次突破10亿斤;新建特色产业基地55万亩;麻城进入全省肉牛养殖大县(市)和油茶产业重点县(市)行列;“麻城福白菊”通过全国首批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
      (三)工业运行质效提高。工业化加快,新增规模企业44家,总数达到144家;冶金机械、汽车配件、医药化工等产业集群快速发展,花岗石材产业异军突起,麻城荣获“中国花岗石之乡”称号。
      (四)招商引资规模初显。大力实施外向带动战略,立足特色资源抓招商,围绕优势产业抓招商,激活资产存量抓招商,发挥老区优势抓招商,招商引资发展势头良好。引进符合考核口径项目123个,其中,过亿元项目4个、5000万元项目12个,实际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9.18亿元,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全民创业不断兴起,新增民营注册资本4亿元。
      (五)旅游开发步伐加快。坚持“大办旅游、办大旅游”的指导思想,旅游托名山、名村,利用名人、名产,综合开发大别山生态旅游,烈士陵园创建为AAA景区,杏花村、龟峰山村被评为黄冈市“十大秀美乡村”。龟峰山、五脑山和杏花村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创建工作顺利推进。加快了旅游景区基础设施配套的步伐,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麻城杜鹃文化旅游节,“人间四月天,麻城看杜鹃”品牌开始叫响。全年接待游客和实现旅游收入同比翻番。
      (六)城乡建设全面推进。麻城再次获得“省级文明城市”称号。完成3个乡镇总体规划修编和16个村庄规划。完成污水处理厂厂区建设。新增城区绿地面积10.2公顷。查处城区违法违章建设365起。新农村示范点建设顺利推进。
      二、我县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看到县域经济发展成绩的同时,从全市、全省快速发展的态势看,要切实增强对我县县域经济发展不够、不优的认识。摸准县域经济发展不足的原因“脉搏”,找到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薄弱环节。真正实现有的放矢快发展,落实举措大发展。
      一是工业骨干财源后劲不足。我县工业经济发展虽已达到一定规模,但工业“腿短”的问题依然突出,对比周边及沿江县市差距明显,主要表现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不快,工业产值及实现税收分别占GDP、财政收入的比重偏低,新的税源增长点很少。二是农业特色财源税收不高。特色产业链条延伸不长,产品开发程度较低,现有企业税收贡献不大,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不明显。三是旅游经济产业发展不快。主要表现在旅游资源缺乏系统的规划和开发,知名度不高,整合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四是招商引资项目不多。当前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骨干企业主要还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企业为主,没有真正的外地大财团、大企业、大项目入驻。招商引资“雷声大、雨点小”。五是服务及金融环境不优。一方面,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不畅,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首要突出“瓶颈”;一方面,一些职能部门在服务过程中,存在“生、冷、硬、卡”和滥收费、多收费问题,企业生存环境不优。
      三、发展经济、壮大财力,增加财政收入是振兴财政的根本出路。
      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县经济和社会性发展大局,通过培植新的财源增长点真正达到经济增效、财政增收的目的。
      (一)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上抓紧突破。
      加大财政源建设力度,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摆脱财政困难,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落实财政收支平衡的一种有效途径。要围绕 “特色立市、项目兴市、工业强市、旅游活市”四大战略,进一步破除五种思想,树立五大观念。一是破除重收入征收,轻促产开增思想,树立促产增收并重观念;二是破除传统的小农经济思想,树立“高起点、大规模、产业化、高效益”的大农业观念;三是破除“产资源卖资源,初制加工就卖钱”的思想,树立深度加工,系列开发、多层培植观念;四是破除小而散、小而全、单打一的思想,树立立体开发、集团经营观念,抓支柱兴龙头、抓大户带群体、抓重点促全盘观念;五是破除重速度,求产值而轻效益、低税利、树立速度与效益并重观念。首先就是要大力弘扬全民创业精神,要在全市上下确立“创业者光荣、创业者有功”的价值导向和舆论导向。树立“发展第一”的理念 “营造支持发展、鼓励探索、激励成功、宽容失误”的良好氛围攻,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解放思想,树立优先发展理念。要在超常规的发展目标上解放思想。要在超常规发展思路上解放思想,要在超常规措施上解放思想。高目标产生高压力,高压力激发高动力,高动力催生高速度。立意高远的追求是推进超常规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不竭动力。一方面,要学外地之长,解自己之新,把外情、上情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另一方面,要扬自己之优走特色之路,与时代同步,与实践同行,与发展同进。坚持把支持发展、服务发展作为财政工作的首要任务,要充分发挥财政政策作用,在财政支持对象上打破“禁区”,跳出重国营、轻民营、重城市、轻农村的围城思想、实行统一的国民待遇,财政资金转向不论“公”与“私”,不分“城”与“乡”,不管“内”与“外”,只要法律没有明令禁止,市场有需求、社会有积极性,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投资项目和行为都要给予大力支持。
      2、解放思想,深化“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认识。针对当前企业生产经营的困难和问题,充分发挥财政政策扛杆作用。要运用财政贴息,财政担保,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下岗职工再就业贷款担保以及财政优惠政策吸引社会投资、激活民间之本,解决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要整合财力办大事,在财力安排上,既要考虑社会效益,重要考虑经济效益;既要兼顾公平,更要讲究效益。发达地区和我市支农资金整合的经验告诉我们,只要按照资金性质不变,资金用途不变的原则,把跨部门、跨行业的同类与财政资金整合起来办大事,就能形成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局面。
      3、解放思想,大力支持招商引资。要坚决落实市委、市政府出发的关于鼓励投资和招商引资的一系列政策规定和奖励办法,该实行奖励的给予奖励,决不含糊。同时,可考虑从各个部门的年初预留中预留一部分与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挂钩,鼓励部门招商。
      (二)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上抓突破。
      适时适度运用财政调控杠杆,支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布局的优化,支持新型工业化建设企业技术进步,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支持县域经济做大做强,支持第三产业和外向型经济发展。要实现强市富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抓大项目、育大户、培植大财源,增大经济总量,使其成为县域经济的强大支柱和中坚力量。促进工业与农业、城市和农村的共同进步,达到城乡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在着力发展新型工业化,扶持骨干企业上抓突破。
      一是要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充分发挥工业园区的“孵化器”作用,制定更加优惠的园区发展政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坚持边开发、边建设、边招商,搭建更加优越的平台,以开放的环境,开明的政策,吸引更多的大企业、大老板入驻园区。
      二是利用中小企业担保平台。发挥融资担保功能,做好重点企业的服务工作,为骨干企业排忧解难,为企业创业搭桥铺路。大力抓好骨干企业的同时,继续抓好中小企业发展。推动企业发展。在全面落实国家招商引资财税优惠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市情实际,完善激活县域经济发展的地方优惠政策。对固定资产投资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按其所得税市级分成、增值税市级分成额度分别给予奖励;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安置下岗职工、待业人员达到规定比例的企业,也相应提供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做大做强。
      (四)在调整经济结构,壮大农业特色产业上抓突破。
      一是抓重点。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原则,走“一业为主,多元开发”之路,结合“三乡(菊花、板栗、油茶)三业(蔬菜、畜牧、蚕桑)”,建设大基地,培植大龙头,实施高标准,建设大市场,多措并举,把我市建成大别山地区农产品集散地。二是抓龙头。在农产品深加工上做文章,采取“技术入股、产权置换、品牌联合”等办法,做大做强板栗、菊花、油茶等龙头企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形成“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带多村、多村成基地”。形成“公司加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生产经营格局,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接起来,形成供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市场、企业、基地、农民紧密结合的产业化发展格局。三是抓品牌。加大宣传力度,推出一批叫得响的品牌,充分发挥品牌效应,提高产品附加值勤。
      (五)着力在“旅游”活县,做强旅游产业上抓突破。
      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三年强基础,五年成支柱”的思路,着力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结合“三山(龟峰山、五脑山、九龙山)一村(杏花村)一花(古杜鹃花)一线(红色旅游精品线)一大片(城市周边农家乐旅游)的规划,尽快形成特色和规模,丰富旅游内涵,把旅游同新农村建设、杜鹃文化、民俗文化结合起来,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加快旅游商品开发,发展涉旅服务行业,全面做活旅游经济大文章。
      (六)在加强组织领导,实行整体联动上抓突破。
      树立“全市一盘棋、共同抓经济”思想,市委、市政府要把工业财源建设作为当前工作中的大事,要成立以市长或分管财贸的副市长为组长、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任副组长的财源建设领导小组,要建立健全项目目标管理体制,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的“三个一”工作机制。要员上阵,部门联动,统筹协调,汇集各方面力量形成财源建设的合力。对财源重点建设企业,均明确一名副县级以上干部挂帅办点,并与领导干部的政绩挂钩。狠抓经济发展环境优化,对招商引资项目,做到选准一个、跟踪一个、服务一个。在政治上鼓励,舆论上宣传,资金上支持,方向上引导,法律上保护、服务上便利,收费上从低,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充分发挥政府在经济建设中的“保姆” “保护”和“保证”作用,推行“一个窗口对外” “一条龙服务”和“一张卡收费”,着重查处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行为,树立人人都是投资环境,处处都是绿色通道的意识。形成“亲商、爱商、护商”氛围,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

      调研负责人:李建红 施 平
      参加调研单位:预算科 国库科 农财科 企业科 担保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