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正值“两评查”活动的实施阶段,能否将这项工作做好,为法院尤其是基层法院带来新气象、新发展,关键在于广大干警的学习是否到位、认识是否到位、查摆是否到位、落实是否到位。
“两评查”活动评查什么、怎么评查,对自身乃至法院工作有什么意义,这其中既有宏观的思想认识,也有微观的部署安排,还有具体的工作要求,可谓内容丰富、内涵深刻、意义深远。不能认为自己从事法官职业多年,单位平时也安排了庭审观摩、裁判文书评比、岗位技能练兵等活动,“两评查”活动是做重复性工作,没有必要评查。不能视“两评查”为应景之作,将其与一般性的政治教育、主题活动等量齐观,流于形式,评查不深刻、不到位。要俯下身子,甘当小学生,以渴求真知、不断探索的态度,“自知无知”、谦虚谨慎的态度,心无旁骛、坚持不懈的态度,认真学习相关会议、文件精神,主动拜群众为师,真正将“两评查”活动学好、吃透、用活,既使自身受益,更为群众带来实惠。
“两评查”活动主要针对执法办案的一线法官,他们作为活动的主体,理所当然地应积极参与。然而,这并不代表院领导、中层干部和综合管理部门可以置身事外,对活动的认识蜻蜓点水,对活动的参与浅尝辄止,游离于活动之外。无论是法院一把手还是普通书记员,无论是综合管理部门还是具体业务部门,都需要人人参与、人人达标。“己之昏昏,不可使人昭昭”。院领导和中层干部,尤其要起到带头示范作用,不仅要站在一线、靠前指挥,而且要率先接受评查,开模范庭、写样板文书,为一线法官树立好的榜样。对于综合管理部门来说,要全力保障活动的顺利开展,着力在庭审录像、调研总结、信息报送、对外宣传、申报先进等工作上下工夫。只有在全院范围内形成浓厚的“两评查”活动氛围,才会形成合力,达到预期的效果。
学习和认识是否到位,最终要在具体工作中检验,能否从自身抓起,在庭审过程中,在裁判文书制作后,能否主动、积极地接受领导、同仁和社会各界的观摩和评查,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不情愿的心理和唯恐丢面子的压力,也许会伴随反复模拟、校对的辛苦和繁杂,更可能直接面对领导、群众的批评甚至是误解,看上去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执法办案工作。而对于主要从事领导工作的班子成员来说,很少坐在审判席上审理案件,很久没有动笔写裁判文书,能否拿捏得住、写得好,还是一个未知数。案子断得好不好,裁判文书写得怎么样,这不是由坐在审判席上的法官自己判定,而是由坐在旁听席上的评查人员评定,由广大群众评定。法官要大胆敞开心扉,虚怀若谷,视批评为关心,视意见为指导,将评查作为增强自身司法能力的重要渠道,虚心接受来自社会各界的评查。同时,也要鼓励自我评查,当面对自己庭审的录像镜头时,当看到自己所写的裁判文书时,对自己从未注意过的细节问题,也许会看的更加直观,也更有触动。
对于有些法官来说,自己不仅是被评查的对象,有时也是参与评查的评委。面对同仁的庭审现场和裁判文书,彼此之间都是多年的老同事,有的私下还是好朋友,当众谈看法、提意见似乎不符合中国传统的“人际礼仪”。甚至有的时候,可能碰钉子,可能被误解,还可能惹恼对方。然而作为一名法官、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不能因困难而裹足不前、畏首畏尾,存在怕得罪人、和稀泥、做老好人等想法,以致在提意见时多说肯定、赞扬之言,少说乃至不说否定、批评之语,造成评查时“一团和气”的局面,起不到应有的效果。“最难是诤友”。批评体现的是一种对同仁负责、对工作用心的态度,也许会有暂时的误解,但终究将收获丰盛的果实。当然也要注意方式方法,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认真地听、仔细地看、大胆地提,言之有物、客观全面,力求评查意见提得准、提得好,让人心服口服。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同志之间互帮互助、共同提升的目的,才能达到活动的预期效果,才能共同将法院工作推上新台阶。
金无足赤。庭审前工作准备得再充分,裁判文书再反复校对,也难免会出现一点点的无心之失。出于职业差异性、自身性格等多方面的原因,参与评查的人员也许并没有顾及到法官的辛苦,当众直接说出评查意见,有的意见也许听上去“不知案情、不懂法律”。我们要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怀着感激的心情和友善的态度,虚心接受评查人员的每一条意见。对于确实存在的错误,哪怕是非常细小的差错,也要及时地予以纠正。知错即改也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在长期的审判实践中,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的不同风格。一个简简单单的连自己都意识不到的“嗯、啊、哦……”字,一句多年形成的习惯性口头语言,一种已经得心应手的思维定式,却要在此时而彻底改变,的确很难、很不习惯,尤其对于资深法官而言。然而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当用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一次次完美的庭审、一份份严谨的裁判文书,这也许将是作为一名法官的最大幸福,也是对法官工作的最大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