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语言与思维的统一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指导学生思维的方法,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江泽民主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二十一世纪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每个国家都把开发国民创造力作为一项战略任务。而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摆上了当今素质教育的议事日程。
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想像
创造型的人才就要具有创造型的思维能力。心理学认为;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语言而实现的以已知识为中介的、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无论是学生上午的学习活动,还是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思维。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成分,它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着整个智力的发展水平。因此,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而想象力在人们认识客观现实、理解他人体验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创造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市人们探索新领域的触角,是从已知走向未知的桥梁。如果说,思维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那么想象则是“维系美丽花朵生命的源泉”。因此,学生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品味词句,引导观察,从而提高创造思维能力。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注意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入手,促进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
现以《黄山奇石》一文为例,谈以下几点体会:
1.品位词句、理解想象
想象是人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在头脑中产生没有感知过或现实中尚不存在过的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小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经验大部分是间接经验,只有通过想象,才能了解教师或教科书所描绘的事物的情形和性质,进而理解这些经验。由此可见,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十分重要的。
但究竟什么是想象?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模糊的,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因此,再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注意从词句的比较入手,让学生理解想象的内涵。比如讲《黄山奇石》一文,其中有这样一句话:“仙桃石像天上飞来的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上有一个桃子似的大石头。怎样让学生体会想象的含义呢?于是我问学生:“这块石头的样子像桃子,可以称它为‘桃石’,为什么前边还要加一个‘仙’字呢?”这一问,学生们开始动脑筋了,有的说:“加了一个‘仙’字,表示它很神奇,像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有的说:“加里一个‘仙’字,表明它有灵气。”还有的说:“加一个‘仙’字说明它是神仙特意放到那里的吧!”抓住这个机会我总结说:“看,这么一个普通的桃石,前边家了一个‘仙’字,会使我们产生了这么多的联想,而这些联想都是我门根据这个桃石,想出来的现实中不存在的事物的形象,(天上掉下来的,有灵气,神仙放到那里的)这就是想象。”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想象的方法,我把“仙桃石像天上飞来得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的石盘石上”进行比较,让学生分析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学生很快发现第一句比第二句多了“飞”和“落”两个字。于是我抓住这两个词,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想象的方法和作用。我问学生“桃石会飞吗?这块像桃子似的巨石在山顶上是静止的。用“飞”和“落”两个词语描述它,变静为动,把这块桃石写活了,寓于了神气的色彩,作者就是这样运用想象的手法把景物描写的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就这样,我从品味词句入手让学生联系实际理解理想像的含义。
2.引导观察、创设想象思维的情境
小学生的思维最初是具体形象、动作和原有知识紧密相连的。而后才逐步转化为大脑的内部运动。根据学生的这一思维方式,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通过看图和模拟表演来创设想像思维的情境,引导学生掌握想象思维的方法,比如讲授《黄山奇石》时,图中的“猴子”指的是什么?“海”又指的是什么?学生很快发现,“猴子”是指山顶上想猴子的一块巨石;“海”是指山间像翻滚的波浪一样的云雾。显然人们把这两种景象融为一体,称为“猴子观海”。这本身已充满了想象的色彩,接着我又让学生细读重点句,从中找出“抱着”“蹲”“望”这些描写动态的词语,以及“一动不动”这个描写静态的词语,品味想象的意境。这是我让学生结合看图,自己描述看到的景象。有的说:“这只蹲在山顶上的猴子被翻滚的云海惊呆了。”有的说:“这只猴子被眼前的云海吓坏了。”还有的说:“这只猴子望着翻滚的云海在沉思。”这是我抓注时机,让学生将自己看到、想到的情景进行即兴表演,把图中景物,由语言变为动作。以此激发兴趣,强化想象思维。
在此基础上,我通过谈话进一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果这不是一只石猴,而是一只真猴,面对翻滚的云海,它会想到什么?”这是课堂立刻活跃起来,有的说:“它会想,我要是孙悟空踏着云彩飞过去见观世音有多好。”有的说:“我要是会游泳,跳下去游个痛快。”还有的说:“我要是长出翅膀,飞到对岸去该多好!”……就这样,我引导学生从观察入手,创设了想象思维的氛围,最中使学生的思维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3.想象训练,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以《黄山奇石》一文为例,再学习“猴子观海”“金鸡叫天都”
等章节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掌握了想象思维中语言表达的顺序,即先介绍景物的名称,然后叙述景物的形状特点,最后介绍景物所处的地理位置等等,按照这样的顺序,我又引导学生根据图意,对文中略写的景物,如:天狗望月,狮子抢球和仙女弹琴等景物进行再造想象,续编新内容。具体步骤是:
(1).让学生用填空的形式扩充想象内容。比如:天狗望着月亮。
(2).采用提问式发散思维。比如:什么样的狮子?怎么抢着?抢着什么样的球?
(3).自选题材,独立发挥想象,续编内容。比如:仙女弹琴,让学生根据这个题目,自己展开想象,编成一段话。经过这样层层深入的反复强化训练。学生逐步掌握了想象的方法与步骤,并且有了充分展开想象的条件,一段段充满想象的描述应运而生。有的学生写道:“两只张牙舞爪的大狮子,你争我夺的抢着一个漂亮的绣球。”再比如:“一只雪白的天狗蹲在山头,呆呆的望着银盘似的月亮,它心想,我怎幺把他吃掉呢?”“一位漂亮的仙女,端坐在平台上,聚精会神地弹奏一支美妙的乐曲。”
就这样经过多次阅读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促进了学生思维逻辑性和广阔性的发展,为学生今后的创造性思维奠定了基础。由此使我认识到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是学生独立思考,树立创新精神的基石。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也是大有可为的。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定会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有所提高。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好奇心和求知欲
学生的学习动机、求知欲、好奇心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条件。动机是在需要的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好奇心、求知欲是对知识本身感兴趣,它是一种最重要的最稳定的动机。动机和好奇心、求知欲能促进思维的进行,能促进人对问题的解决,从而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一方面,小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但他们也容易被新鲜的事物吸引。一张识字卡片,一副彩色挂图,一个实物模型,它们都能作为载体,把孩子们带到课文中去,让他们更轻松地与文本对话。另一方面,老师的语言准备也很重要。课程改革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课堂中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语言交流是这种关系建立的重要途径。常常听到 许多 老师使用“谢谢大家听得这么专心。”“谢谢你,你说的很正确,很清楚。”之类的语言,在言语之中透露对学生的尊重,也真正体现了老师与学生之间地位的平等,当学生听到如此温暖的话语时,当然就更能够轻松地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了。
1. 课题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好奇心理,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学习、探究很重要的环节。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挖掘教材内容,创设学习情景。比如我在教学《鲸》一文时,针对这篇说明文内容不够生动的情况,在教学时由“海洋运动会”这个故事导入,引发学生的兴趣。这样,孩子们的好奇心迅速被激发起来,满怀兴趣地投入到课文学习中……
除了这种创设问题情景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外,在导入课题时还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现情景、猜谜语等方式方法为学生积极思维创造条件。
2.是应让每一个学生感到“我能行”,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一个学生在课堂上被老师一再否定,他就会认为自己是个“废物”,在同学嘲笑的目光中,他会感到自己“低人一等”,从而放弃自己今后的人生追求。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认为自己不比别人差,产生“我也很行”的心理,这是课堂教学的又一艺术。专家认为:教育学的人道主义精神,就在于要使一个在绝大多数儿童来说能够胜任而偏偏在他来说不能胜任的儿童,不要感到自己是一个不够格的人。
课堂是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与文本对话的活动过程,在这40分钟的时间里,我们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多点激励性的语言,多点和蔼的笑容,在每个学生面前不带情绪地,用一颗细致的心去对待他们每一个人,让每个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树立学好语文的信心。
3.是应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发展学生的求异、创新心理。人的发展不可能是“齐步走”,会表现出一定的不平衡性。我们培养的也不应该是一个千人一面的人才,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求就不能整齐划一。每个学生都有较强的展示自我的欲望,对探讨的问题都有一吐为快的意愿。据此,作为教师就要及时激情激励,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强烈的表现欲望,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让学生在多元智慧中享受。有人说:“追求统一、僵化的标准答案,是得到了大海里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而失去的却是大海下的整座冰山的主题。”文本的多样性与开放性,孩子内心的丰富性与独特性,都昭示着:答案本身并不是第一位的,孩子们在观察、在分析、在比较、在发现、在想象、在探索,才是最重要的。即使学生探究失败了,教师也要承认失败的价值,很好地保护学生求异、创新的心理。
三、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创新意识始于积极思维,而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我在教学中,针对教材,适时提出一些有争议,答案多元化的开放性题目,鼓励学生去寻找多种答案,大胆实践、不拘一格,并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不同见解,然后,我再启发学生分析比较,从众多答案中筛选出最佳的方法。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时,我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后想一想,你想对文中的父亲说些什么?教学《一件运动衫》时,我先不让学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而是让学生思考最后的结局会怎样?通过这样的提问,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让他们的思绪自由飞翔,这样,使学生大脑变得开阔,同时激起了学生发散性思维。同时,我鼓励学生多读一些有益的课外书,如:《十万个为什么》,以此来充实自己的头脑;多看一看《新闻联播》,了解国家大事;多听一听《焦点访谈》、《幸运52》等,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丰富知识,认识上的刺激,为进一步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准备了条件。
四、培养求异思维能力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对创造力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课堂上我们常看到,为了板书某个词或为了得到某个问题的答案,教师会不惜宝贵的课堂时间,穷尽“追问”之能事,直至“正确结论”的得出。这样的教学活动,有和创新之意?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促进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发展。教师要突破常规,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如教《走遍天下书为侣》一文,在学生学课文之前,提问:“假如你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并且你只能带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带哪一样呢?”引导学生展开求异思维,学生思考后会说出许多事物,这时教师不急于判定谁的事物好或不好,而是借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开拓思路,大胆想象,而后再读课文,看书中作者带的是什么,她为什么要带书?这样学生能深刻领会课文内容,在比较中获得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如《找骆驼》,课文中老人给商人指点:至于骆驼究竟往哪儿去了,应该顺着它的脚印去找。有学生提出了异议:“沙漠里风沙很大,骆驼的脚印很可能被风沙淹没。单是顺着脚印去找是不行的。”这位学生不迷信书本,大胆质疑,综合考虑问题,教师予以了充分的肯定。
五、培养直觉思维能力
所谓直觉思维是指不经过一步一步分析而突如其来的领悟或理解。很多心理学家认为它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它即是发明创造的先导,也是百思不解之后突然获得的硕果,在创造发明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物理学上的"阿基米德定律"是阿基米德在跳入澡缸的一瞬间,发现澡缸边缘溢出的水的体积跟他自己身体入水部分的体积一样大,从而悟出了著名的比重定律。又如,达尔文在观察到植物幼苗的顶端向太阳照射的方向弯曲现象时,就想到了它是幼苗的顶端因含有某种物质,在光照下跑向背光一侧的缘故。但在他有生之年未能证明这是一种什么物质。后来经过许多科学的反复研究,终于在1933年找到了这种物质植物生长素。
直觉思维在学习过程中,有时表现为提出怪问题,有时表现为大胆的猜想,有时表现为一种应急性的回答,有时表现为解决一个问题,设想出多种新奇的方法、方案等等。为了培养我们的创造性思维,当这些想象纷至沓来的时候,可千万别怠慢了他们。青年人感觉敏锐,记忆力好,想象极其活跃,在学习和工作中,在发现和解决问题时,可能会出现突如其来的新想法、新观念,要及时捕捉这种创造性思维的产物,要善于发展自己的直觉思维。
当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还不能仅仅囿于小小的课堂,教师还应立足现代语文教学观,充分挖掘教材,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