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小学数学课堂改革教学反思自主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见,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应当极大地注意发挥其能动性,创造性。这就需要教师首先在观念上破除“好为人师”的思维习惯,在教学过程中要变展示自己为展示学生,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舞台,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提高他们的学能。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下面,从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三个方面谈一谈教学中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课程实施建议之一。教学情境对儿童而言具有较强的情感吸引力,容易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促使学生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活动过程是师生、生生间情感多向交流的过程。如果缺乏积极的情感投入,数学教学就变得机械、枯燥,缺少生气和乐趣,教学活动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因此,教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主动与学生进行思想和情感的交流,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状态去感染学生,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情境:仪表端庄,精神饱满,教态亲切,音量适度,语调抑扬顿挫,语言形象、生动、幽默,板书规范,并适时伴随着“请”、“谢谢”、“掌声鼓励”、“你真会动脑筋”等文明用语和激励性语言,以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师生间的亲和力,使之“亲其师,信其道”,引发情感共鸣,生成良好的交流效果;
或利用教材中的插图、播放录像、投影、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将学生带进生动活泼、愉悦的情境之中,“让学生亲动手做数学,而不是用耳朵听数学和用眼看数学”,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得高兴,学得乐意,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进而在数学学习中发挥主人翁精神。
二、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教育家陶行之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做到“会学”,“善学”,为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尤其要重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l.重视教会学生使用教材,从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教会学生使用教材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内容。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依据,同时是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技巧的主要源泉之一。因此,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低年级应培养学生使用教材应重点放在指导观察的方法,新课本提供了大量的图画、图形、直线、线段等形象直观的内容。在指导学生掌握观察图画、图形等时注意观察图要有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或由远及近等方法。按图意要求,会操作学具,并能按图意会组织语言表述操作过程。按图意要求会填数、填符号或计算。能明确图里标明知道的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为进一步学习做准备。
在中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课本中提供的学习方法,来理解概念与规律。通过实际的操作,尽量引导学生依据课本去动手、动口、动脑,由感知到表象再到概念,充分体现知识的形成和指导过程。对课本中设置的有问无答或者结语不完整等形式,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概括。最后集体订正,加深印象。
2.重视充分表达并训练学生掌握学习的过程。
数学课的学习过程其实主要是思维过程,因此,数学课上要重视把思维过程充分地表露出来,教师要尽量做到把大量时间放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用脑想,尝试练,动手做,进行探索交流活动。如,学生能发现并提出的问题,教师不点破,留给学生思考;
同学之间,通过互动,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要讲解,留给学生自已讲解;
学生能总结的定义、性质、公式、规律等,教师不暗示,让学生补充完善。只有通过不断的信息交流,知识反馈,思维碰撞,让学生充分参与知识形成的整个过程中,才能促使学生自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让学生从体会并感悟数学的真谛,逐步形成学生自主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重视训练学生掌握操作技能的方法
“实践出真知”。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小学生的思维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动手操作为抽象逻辑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动手操作实践有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有意识的让学生进行摸一摸,拼一拼,转一转,移一移,折一折,剪一剪,量一量等形式的操作实践活动,通过这些具体的、直观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从活动中获取感性认识,再经过大脑的加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弃伪存真地辩论分析,发现其中的奥秘,总结出规律。其中低年级教学,注意指导学生掌握:量线段的长度、画线段、用三角板判断直角、画直角,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等技能方法,在中年级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运用测量工具在地面上测定直线、测量较短的距离,会用量角器按指定的角度画角等;
在高年级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画图,制作简单的统计图表等。
在训练中,要重视教师的示范,注意教给学生方法。通常情况下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教师进做边讲解方法,使学生清晰地获得操作过程中每一个具体动作的准确无误的视觉形象。第二步,在这个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操作实践,有的需要手把手地去指正,强化和巩固学生掌握的操作方法,逐步形成技能和能力。
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三年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进入新世纪,时代的发展对小学数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获得知识更重要。为此,在数学教学方面,要着重养成以下良好的学习习惯。
(l)认真听讲,独立思考
儿童的思维具有不稳定性,在学习过程中,要教给学生认真思考,会想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如:看到应用题的问题,要想需要知道什么条件,解答的思路是什么,怎样想问题最简单。这样,学生思考得准确、深刻。这种习惯的养成有助于思维品质的形成。
(2)认真观察,用心去记
低年级教材里直观的东西较多,高年级教材中线段、图较多。从低年级开始注意教给学生学会比较、观察,做出正确的判断。推理。再指导学生观察,比较,找区别,抓联系,养成仔细观察、善于比较、发现异同的好习惯。
让学生用心地记,指的是记数学中的常用数据记数学中的公式、法则等,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同时,又能促进学生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
(3)规范地写、准确计算
小学低、中年级,数学课上的书写很重要,如一年级学书写等号不用直尺,既要规范又要快。再如规范地书写数字、答题等。计算更为重要,强调规范书写格式的同时;
计算的准确性不容忽视。同时这两者间又是相互联系的,书写规范认真了,学生的计算相对就会细心,计算的准确率就随之得以提高,反之计算准确了书写相对也就美观了。
(4)及时检查,调节思路小学生多数在做题时缺少检查的习惯,甚至不会检查。在教学中要训练学生检查的方法:如看题中单位是否统一;
是否抄错题或数;
看运用公式是否准确,计算过程是否出错;
再看答题书写是否完整。
教学实践证明,三年级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是强烈的,学生主动发展的潜能是巨大的,学生有控制课堂的需求,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培养与提高。只要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重点,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核心,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看书、质疑、操作、观察、思考、讨论、练习、评价等,就能使学生逐步形成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的基本素质,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