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如何开展艺术教育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问题。浦市一小围绕这一课题开展实验研究。研究采取自然实验法,实行盲法研究。实验证实,艺术教育从学生的情绪体验入手,逐步形成自发自主性,积极介入到自由表现和自由创造的各类活动中去,从而促进了学生的智力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一、问题的提出
农村小学,特别是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小学,要不要开展艺术教育,能不能开展艺术教育,如何开展艺术教育?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实践问题,是一个理论同实践结合的问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颁发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也明确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重要途径,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道德水准,陶冶高尚的情操,促进智力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力手段。艺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他学科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际上,其他学科教育同艺术教育有着深刻的联系,构成了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的不可分割的“教育整体”。
然而,在学校的实际工作中,对于艺术教育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一是升学考试中没有艺术考试要求(只是中等师范和艺术专业类招生中有此要求),现在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具体要求中也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放松和忽视艺术教育。二是认为农村学校,特别是贫困的民族地区农村小学,条件不具备,很难开展。三是农村目前对此类人才没有迫切要求。四是认为国家需要的专业人才靠不到我们这里来培养。总之,对艺术教育的作用缺乏本质的认识,导致在学校工作安排上,艺术教育没有地位、没有时间、没有规划、没有专职教师、没有资金投入,真是到了要啥没啥的地步。
在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存在的微弱的艺术教育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重知识传授,轻技能培养;重专业本身的知识系统,轻学生兴趣、爱好及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审美情操的陶冶;重教学任务的完成,轻学生智力和身心的健康发展,…。总之,只求艺术教育学科教学任务的完成,甚至只求艺术教育的课时完成,不重艺术教育的实际内容,不重艺术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名存实亡。
艺术教育的功能没有得以发挥,其他学科中的艺术教育重要因素也没有得以挖掘,学校教育的整体功能出现“空洞”。同时,艺术教育的内容囿于教材提供的材料,往往同农村,特别是同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的实际脱节。学生熟悉的形式和内容不见了,能为学生接受的、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不见了。这就限制了艺术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学生不仅没有学到基本的技能,不会画、不会唱、不会舞、不会制作,更不懂得欣赏、不懂得理解学科知识中的美的内涵,导致一些学生美丑不分、是非混淆、真假莫辩,甚至郫视我们民族的美好传统。一些学生往往言必称外国,连自己的祖宗也可以不认。即使某些学生的学科学业成绩良好,也是一种不健全的发展,属于畸形发展。
对于学校教育中的艺术教育,国内外的政界要人、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都有过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作用的论述。在各个国家的教育改革文献资料中也都把艺术教育列为重要的内容。在教育改革实践中,一些学校同样创造出了可以借鉴的经验。但是这些经验,多产生于一些城市学校。同时,在这些经验中,限于一些零碎的做法,没有从本质上说清艺术教育的基本规律、途径和方法。在农村小学,特别是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如何在弘扬中华民族艺术教育传统和学习先进文化的同时,结合民族地区实际解决上述问题,还有待于探索。为此,我们从1995年开展了此项课题的研究和实践。
我们设想,在充分发挥音、体、美学科艺术教育功能的同时,尽力挖掘各科教材中的美的内涵,形成艺术教育的整体效果,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艺术教育实验的理论设计
关于艺术教育,国内外都有不同的主张,归纳起来无非是两类观点:一种观点主张建立艺术教育自身的严密逻辑的学科体系,通过严格的艺术教育的课程设计,对学生实施严格的艺术训练,以体现艺术教育自身的价值。其主要论点是,学生艺术素养的获得要经过严格教育和训练才能实现,没有严密逻辑的艺术教育学科体系,没有严格的艺术教育课程设计和严格的艺术训练,学生艺术素养的获得是不可能实现的。有人称之为本质论。另一种观点主张,艺术教育的目的,不是也不可能将每个学生都培养成艺术家,或某一类学科的专家,而是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生动活泼地发展其创造性。因此,主张艺术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要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尽量向学生提供自我表现、自由创作的机会,让学生以不同于他人的方式表现其独特的思想和情感,从而树立起自我表现和自由创作的信心,为学生今后走上创造的道路奠定基础。有人称之为工具论。
两种主张瑕瑜互见,各显其旨,并且可以互相兼容,互相借鉴。在开展艺术教育的过程中,我们综合了上述两种观点,结合民族地区的特点,提出了自己的设想。
首先,我们认为,艺术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教育目标不能脱离这个大的前提。在此前提下,实施艺术教育的主要学科才能同其他学科教育形成一个教育的整体,发挥综合效应,艺术教育自身的目标也才能实现。
其次,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重要途径。通过艺术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陶冶高尚的情操,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促进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形成,即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由此,使学生用更新的感官和思维方式来感受这个世界。
第三,实施艺术教育的主要课程是美术和音乐,但是其他课程也蕴含着艺术教育的因素。它们都体现了美的规律。“艺术教育”中的“美”同各学科的教育如影随形。因此,发挥音、美等学科艺术教育作用的同时,挖掘其他学科的艺术教育的因素,探讨其基本规律,学科之间相互匹配,以便促使学生形成对“美”的感知的完整性。
第四、艺术教育要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促使学生智力得到发展、审美能力得到提高、道德情操得到陶冶、健全人格得以形成,艺术教育本身必须建立相应的教学体系,实施有效的训练。
第五,艺术教育的有效途径是要抓住“美的因子”。根据格式塔心理学的原理,在发生学习的过程中,知觉历程中的“感”(feeling)是美的因子,而后才发生“知”(knowing)。为了使学生易于接受,首先要从加强民族地区学生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入手,增强其“感”(feeling),进而对其他形式和内容增强其“感”(feeling)和“知”(knowing),达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发展先进文化,实现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和传递功能的完整结合。
第六、艺术教育的教学形式应该适应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同时还要遵循美的平衡与对称、比例与节奏等等基本规律,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出现。艺术教育中的自由表现形式给予儿童以创造的自由空间和实践的机会,以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在自由表现中,儿童的想象能力得以发展。在艺术教育的全过程中,还覆盖以“无差生”的理念。在儿童的学习过程中,只有接受和表现方式的不同,没有不能接受的问题存在。人人都有艺术的“种子”,只待时机发芽。
三、实验的操作
1、实验的对象、方法和实验条件的控制
1)、本实验采取教育研究的自然实验法。实验在泸溪县浦市镇中心完全小学开展,全校有近2000学生。实验以1~6年级为实验对象。从每个年级中确定两个班级,一个为实验班,另一个为对照班,各为6个班级。实验班为一(2)、二(4)、三(1)、四(2)、五(2)、六(1),对照班为一(3)、二(3)、三(4)、四(3)、五(1)、六(3)。实验过程中不打乱原来的编班。实验起始时的实验班级和对照班的选择,按照等组实验的基本要求确定,其中一年级新生班级采取随机法确定。尔后的重复实验的班级选择类推。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正常流动采取统计控制的方法。班主任的选择,没有作过多的条件限制,即没有特意挑选,只要求具有一种勇于探索的精神,以便今后的推广。
2)、实验过程中采取盲法控制,即参与实验的各任课教师了解实验的意图、方法,不向其他人员和学生宣布实验的启动,避免产生暗示作用。
3)、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教师素质与业务水平基本相当。实验启动前,对实验教师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为了解、掌握实验的基本原则、要求,以及教师的主动性的发挥。教学业务的进修,实验教师和其他教师一视同仁。
4)、实验班同对照班使用的基本教材一样,课时总量、作息时间一样。不同的是,实验班级开展艺术教育的方法和活动不同,即实验班级按照新的教学方法开展艺术教育,而对照班则依照一般学校的传统做法,进行教学和开展活动。
2、实验的内容
本实验所要研究的内容是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开展艺术教育的方法、途径,探讨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开展艺术教育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智力水平的提高的内在联系。通过这一实验研究,要回答社会和家长所关心的几个问题:一是开展艺术教育会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二是开展艺术教育如何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本实验所谓的艺术教育是指民族地区农村小学里的艺术教育,通过相关的艺术教育课程(音乐、美术等)的教学以及其他学科如何挖掘本学科的艺术教育内涵,实施开放教学,所有课程教学和学校的软硬环境形成一个艺术教育的整体效果,从而实现艺术教育的传递功能和育人功能。
3、实验程序
1)、确定实验原则。
创新与继承统一的原则。首先在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城市农村已有的一切适应民族地区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积极因素,分析其已取得的艺术教育成果的基本途径。然后敢于创新和改革,摈弃一切阻碍民族地区农村学校开展艺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传统观念和做法。
共性与个性统一的原则。既要遵循国家有关学校艺术教育的指示精神和艺术教育的教学大纲的总体目标,努力从各个方面探索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之路,同时又要从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展艺术教育的实验和研究,
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原则。本实验要有现代艺术教育理论作指导和支撑,但不是停留在纯粹的理论研究上,主要是在实践中检验实验研究的效果,探索一条适应民族地区农村学校开展艺术教育的途径、方法和基本规律。
2)、改革实验班级艺术教育课程内容。在保证统一的艺术教育学科教材中的必要的基本知识训练的基础上,删去一些脱离民族地区学校实际的内容。同时将适应教学需要的民族民间艺术引进教材和课堂。例如,将本地的目连戏、彩龙船、蚌舞、霸王鞭、唢呐调、民间萧笛调等等引入音乐课,将民间剪纸、盘弧凿花、扎故事、篾编织等等引入美术课,将踩高跷、舞龙灯、赛龙舟、民间武术、民间体育等引入体育课。民族地区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只有同民族的、本土的、传统的艺术结合才有广阔的空间和顽强的生命力。在引入上述内容后,需要正确处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训练同引入内容的关系。实验过程中,始终将“双基”作为实验的基础,也将“双基”作为实验推广的关键。民族民间艺术引入课堂之前要进行筛选、提炼和加工,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3)、改革实验班级艺术教育的教学方法。①艺术教育的学科课程(音、体、美)教学作到几个结合:学科教学同学科活动课相结合,学科教学同艺术活动小组相结合,课内艺术教育同课外艺术教育活动相结合。艺术教育课堂教学突出实践活动,以知识传授为基石,以技能训练为杠杆,以艺术活动为纽带。艺术教育中的课堂活动剧是其中的一种重要形式。课堂活动剧使学生学到的美术、音乐、体育诸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得到综合运用,提高和考验了他们的艺术组合能力和欣赏能力。在具体时间安排上,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步加强。②其他非艺术教育学科教学不断挖掘美的内涵,同艺术教育相联结。各科教学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制订教学改革方案,努力挖掘学科教学中的艺术教育的因素。同时,将艺术教育的一些教学手段运用于学科教学,充分展现对称与平衡、节奏与韵律等等方面的美的规律。再次,教师根据学科教学目的、任务,遵循艺术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引导学生感受、理解、鉴赏和表现美,努力塑造完美的人生。
4)、开展各类艺术教育活动。一是组建艺术活动小组。我们不称“兴趣”小组,因为“兴趣”属于情感范畴,是可以培养的,不以先入为主。活动小组的组成以自愿与组织相结合,有的学生自己没有发现自己的特长,而教师发现其特长可将其组织到相应的活动小组中去。先后组建舞蹈、器乐、声乐、书法、剪纸、盘弧凿花、摄影、鼓号、戏曲、菊花石雕、美术、艺术体操等20多个活动小组。做到有固定时间、地点,有辅导教师,保证活动的开展。二是定期开展竞赛、表演、评比活动,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自由创作的机会,提供参与活动的情绪体验以及成功的情绪体验的氛围。三是开辟场地,给学生提供自由创作、自我表现的场所。建立墙报拦、广播室、展览室、画室、手工室等。四是向外推荐学生作品,推荐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活动。
5)、实验的具体步骤。
第一,整个实验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为期2年。同时,一、二年级为一个实验组,三、四年级为一个实验组,五、六年级为一个实验组。为了叙述上的方便,我们分别称之为实验一、实验二和实验三。
我们之所以将整个实验分为三个阶段,是因为:①一般来说,经过2年时间实验可以显示其基本效果,实验本身设计的科学性得到了初步考验,此时可以对实验方案作中期修改。②随着实验的推移,实验得以重复,如实验一进入到实验二,可以验证原实验二的基本方法正确与否,依次类推。③随着学生年级增高和年龄的增长,实验的基本原则虽然不变,但是学习课程、教学内容、方法等都有所改变,实验a效果的强度有所改变,因此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原来阶段的实验。④社会文化的变化对于艺术教育实验产生一种潜在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强度不同,实验本身则调整的程度不同。
艺术教育实验过程示意图
实验一(1~2)实验二(3~4)实验三(5~6)
起始重复起始重复起始重复
第一轮起始实验和第二轮重复实验分别以实验一a、b,实验二a、b,实验三a、b代表,以实验b作为检测结果,则更具有实践性和代表性。三个实验组内的学生年龄接近,便于实验管理,有利于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有利于实验过程中的研究和交流。
第二,实验a、b分别实行前测和后测,后测中对于艺术教育同其他学科教育作出了相关分析。以利今后的推广所用。
第三,为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实验过程中不做人格测查,也不做严格意义上的学习能力的分类测查,以便消除实验过程中对实验教师产生一种误导。实验的全过程覆盖以“无差生”的理念。
第四,民族民间艺术引入课堂,有一个适应问题,各个实验组的要求不同,从低到高,由浅入深。引入的民族民间艺术,不编学生使用的教材,教师只编写教案。
第五,建立配套措施。
一是加大艺术教育的投入,增添必要的设施、音响设备和教材,保证艺术教育的开展。(具体内容见附件)对于艺术教育设施的使用,实验班级和其他班级一视同仁,学校统一调配。同时,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当地的教育资源,实现有效的教育资源因素的替代。(具体内容见附件)
二是建立艺术教育教学的定性定量考核制度。建立了《学校艺术教育规划》、《学校艺术教育岗位责任制》、《艺术教育活动开展暂行规定》、《艺术教师考核办法》、《文化课教师艺术教育考核办法》、《艺术教育成果奖励制度》、《艺术教育日常检查方案》等一系列制度,形成艺术教育的软环境。
三是对于艺术教师的评价,突出其特点,充分调动艺术教师的积极性。(见附件)
四是建立艺术教育教师的培训体系,采取“离职培训、在职培训、自我进修、请入指导”的方法,培训教师。要求教师每期读一本教育著作,艺术教师则读一本艺术教育的著作或者有关艺术方面的著作,鼓励教师提高自身艺术修养。(具体内容见附件)
4、评价工具和方法
建立学生艺术教育活动档案和学生学习档案。全校各个年级都按照班级建立,以便实验班级同对照班级实行对照。实验班级除了统一的规定之外,还按照实验要求建立艺术教育活动档案和学生学习档案。
实验班级制订学生日常艺术活动记载表,由学生分组轮流手工记载。
进行个案观察。实验教师(包括实验班班主任)对各类学生跟踪观察记载。观察内容有:学生日常行为变化、兴趣变化、学习态度变化、对于社会文化态度的变化、人际关系的变化,艺术技能的变化,等等。
建立社会和家庭反馈制度,定期收集各种反应。
学业成绩的测试不另举行,以学校或者县里举行的统一测试为依据,以减轻学生和教师的负担和压力。
对于实验效果检测,实验班级和对照班级学业成绩进行统计处理和检验,并进行相关分析。
参照林崇德教授编制的儿童情感研究方法,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情感变化进行对比。
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调查,借助于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等主修的《提高学习能力因素诊断检验(fat)手册》。调查的结果不于公布,只供相关实验人员开展艺术教育时的参考,以便对实验作调整和修正。
四、实验效果及分析
本实验的效果以重复实验b的检测数据呈现,因为实验b已经验证了实验a的效果。为节省篇幅,下列以三年级为例,呈现各类数据,其他年级相关数据见附录所列各表。
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比班语数成绩对比表(表一)(略)
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比班音、体、美成绩对比表(表二)(略)
实验班与对比班成绩差异的显著性检验(表三)(略)
语文
数学
实验班与对比班艺术教育同其他学科的相关系数(表四)(略)
从表一和表二中可以看出,实验前各实验组中实验班同对比班的语数基本上相当。当时,我们没有进行统计上的其他处理,而是根据当时的学业成绩作为选择班级的依据。同时对于实验个体同对照个体进行了一一对照。单从人平分来看,对照班在一些学科成绩上略高于实验班。但是,当时做个体对照比较时,还是基本相当。经过实验以后,语、数、音、体、美等各个学科成绩人平分明显高于对照班。
为了进一步验证统计的可靠性,对实验结果作了实验班与对照班成绩差异的显著性检验。从表一到表四,可以看出,实验的效果比较明显。
语文、数学学习同艺术教育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抑或是无关?为此,我们进行了艺术教育同语数学科学习成绩作了相关分析。通过积差相关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实验班还是对比班,艺术教育同其他学科学业成绩都呈现正相关,通过查表可知,其相关系数显著性水平检验都具有显著性。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因为学校要求在全校开展艺术教育,必然对其他学科发生联系,都呈现正相关但是从相关程度来看,实验班级明显高于对比班级。(见表四)原因在于实验班级在开展艺术教育的全过程中始终按照实验方案进行,而对比班级一是按照过去一般的做法开展艺术教育,二是实验班级的实验开展以后对对比班级产生一种辐射作用,对比班级效仿实验班级的做法,但是比实验班级慢了一步。
五、讨论
1、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开展艺术教育必须改革教学内容,便于学生接受和学习。从实验班级和对比班级艺术教育同语数成绩的积差相关分析可以得出,艺术教育切合当地实际,从学生熟悉的艺术形式入手,从当地群众和学生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入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高,更容易接受。正因为如此,对比班级的相关系数较低。因为各种艺术都是一种社会文化,而社会文化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圈内存在。尽管当今社会文化不断融合,但是属于民族的、本土的、传统的文化影响着当地的人群,并以独特的个性加入社会文化融合的潮流中去。基于此,实验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2、艺术教育同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存在着正相关。从积差相关分析可以得出,无论是实验班还是对比班,只要正常开展艺术教育,对学科学习都会起到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自从学校决定开展艺术教育实验以后,对学校各个班级的艺术教育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规定,作出了要求。首先是开齐开足课程,不准挤占艺术教育的课时。其次对于艺术教育还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这就形成了一种艺术教育的校园环境。在此基础上,实验班级开展艺术教育就有了一个适宜的环境。同时,实验班级的艺术教育改革所产生的影响辐射到对比班级和全校其他班级,促进了这些班级的艺术教育的开展。因此,艺术教育同其他学科的学业成绩产生一种正相关。
3、艺术教育的整体效果得以证实。尽管全校艺术教育得以开展,但是,实验班级的艺术教育是在一种有意识的组织下进行的,即是实验班级不仅艺术教育本身实行内容、方法和途径诸方面的改革,而且其他相应的非艺术课程也尽力挖掘本身的艺术教育的因素,即是发掘“美”的内涵。这就形成艺术教育的整体效应。所以实验班级艺术教育同其他学科学业成绩的相关程度要高。
4、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艺术教育实验实现了自由表现、自由创作,人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学生获得情绪体验的满足,各自成功的满足,激发了不断进步的追求精神。以一种特长为突破口,带动各个方面的发展。下表是近三年全校学生参加省州县三级各类竞赛获奖的统计:
与此同时,在艺术教育的潜移默化中,学生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增强了。学生进电子游戏厅、说脏话的少了,爱护环境卫生、参加有益活动的人多了,讲究个人卫生成了习惯,改变了农村学生不爱卫生的不良习惯。
在一大批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涌现出一些代表人物。尹辉获得全国小学数学奥林匹克赛团体二金一银,个人铜牌一枚;小歌唱家符筱获得州三湘蒲公英大赛一等奖,省铜牌。涌现了一批小作家、小书法家、小摄影师、小运动健将,省州三好学生、希望之星…。各类获奖人数明显多于全州同类学校。(见附录)
5、艺术教育促进了学校德智体各项工作的进步。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省州县精神文明和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学校少先队被全国少工委授予“红旗大队”,被团省委、残联授予“红领巾助残先进单位”。学生成绩合格率一直稳定在98%以上(实验班级连年为100%)。连年获县目标管理一等奖,先后被州县授予“规范化管理合格学校”、“一级完全小学”等。2000年被评为全县艺术教育先进学校。连续几年参加全县学生运动会均取得第一、第二的好成绩。从这些成绩中,可以看出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湖南省电视台先后两次报道学校。
6、艺术教育的实验带动了其他学科的教学改革。非艺术类学科如何挖掘艺术教育的因素,成了教师研究的课题,课堂教学艺术化成了教师们追求的目标。各类学科在省州县赛课中都获得过较高的奖次。王水莲老师被评为全国艺术教育先进教师。各科教师先后在各类刊物发表教学论文。这些学科的研究证明,各种事物只有以美的形式来表现,才可以更好地记忆和利用,同时学生的领会力和理解力也只有借助美的形式才能有效地增进和提高。(见附录)
7、艺术教育的开展促进了学生的情感发生变化。艺术教育对于学生的情操的陶冶,有着明显的作用。通过对学生情感领域的几个主要指标的测试,获得的数据来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普遍提高。(见附件:《学生情感变化测试表》)其原因在于艺术教育蕴涵着丰富的美的内涵,蕴涵着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现代社会责任感。通过形式多样的艺术教育,学生易于获得情绪体验,从而逐渐地发生情感变化,并稳定成为一种理智感,最终成为一种社会责任感。
8、艺术教育的情绪体验性、娱乐效果和自发自主性是艺术教育的关键所在。它的基本规律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民族地区学生熟悉的民族民间艺术入手,使民族学生易于产生情绪体验,促使学生产生游戏的冲动,进入创造的愉悦,在体验的状态下,学生由兴趣出发而积极介入,产生一种自发性,发展成为自主性。当非艺术学科的教学艺术化后,学生的情绪体验、游戏的冲动、创造的愉悦和自发、自主性得以保持和升华,学习成为乐事,智力水平得以提高。
9、艺术教育的情绪体验必须满足如下三个条件:①必须形成一个适宜的艺术教育的“地理环境”——即是校园硬环境;②形成一种艺术教育的“行为环境”——即是群体的行为所构成的一种软环境;③必须形成一种行为选择的关系引导,这种关系引导存在于行为环境之中,即是教师设计的行为模式与教师和学生共同示范的行为选择模式的协调实现。三个条件构成一个有机的“活环境”。在满足三个条件后,艺术教育的情绪体验才能得以健康完成,发展为正常的情绪行为——游戏的冲动、创造的愉悦、自发自主的倾向。
六、结论
艺术教育以民族民间的艺术形式为切口,从学生容易接受和感悟处入手,以艺术化的形式表现知识的美的规律,实现艺术教育学科同非艺术教育学科相联结,形成情绪体验的环境和行为选择的关系引导,促成学生自发自主性的形成,从而促进智力的提高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库尔特.考夫卡(德)《格式塔心理学原理》浙江教育出版社
2、赫伯.里德(英)《通过艺术的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
3、罗恩菲德(美)《创造与心智的成长》湖南美术出版社
4、k.t.斯托曼(美)《情绪心理学》辽宁人民出版社
5、叶朗主编《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
6、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7、袁振国主编《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8、董奇《儿童创造力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9、r.j.斯滕伯格(美)《超越iq__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0、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韦杰
《教学设计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1、r.m加涅.(美)《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2、石中英《本土知识与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