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雨衣评课稿

  听了马老师执教的《充气雨衣》这篇略读课文。现在把听后感受说一下。

  这篇课文讲的是小林在生活中遇到难题时,他就积极开动脑筋,连晚上躺在床上还在想“得把雨衣改一改”。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小林一直在想啊想”。正因为小林“一直”在想,他才能从徐徐张开的裙子上得到启发,马上动手做。但是发明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解决了张开的事又出现了收不拢的事。也因为小林“一直”在想,他才能从吹气的救生圈上再次得到启示,他又动手完善了雨衣。在爸爸的帮助下,实用的充气雨衣终于做成了。

  课文要求会认14个生字,识字任务比较重,而且这些生字字型比较复杂,缺乏规律,识记起来有一定困难。课文篇幅比较长,内有一些长句子,在阅读上也有一定难度。这是一篇科普性较强的课文,情节清晰,内容不难理解。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通过自读自悟自我学习,来识记生字,读通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受到启发和教育。

  教学评析:

  优点:

  1、教师教态自然,情绪饱满,感染学生学习积极性。我一直认为,教师在课堂上的感情非常重要。教师精神饱满,热情洋溢,充满激情,学生也必定会受到感染,也能精神倍增,兴致勃勃,积极地参与学习;
教师如果精神不振,情绪不佳,学生当然也受到影响,也会显得兴致低落,懒于学习。每次听课,我总能很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马老师在课堂中,就做到了情绪饱满,一举手一投足,一言一语,都是用心用情全身心投入地,因此,学生的感情被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2、教学过程清晰,教学目标明确。教师抓住了识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鼓励学生学习小林勤思考肯动手的精神这些目标,并围绕这些目标设计教学过程,环环相扣,逐步落实,教学过程十分清晰。

  3、体现了课文的特点。这篇课文是略读课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了略读课文的特点。一是重视课前预习。略读课文就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挥学生自主学习性。课前预习即是一种自学。通过预习,也能为课堂教学奠定良好基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二是重视默读。略读课文一般篇幅长,而略读课文又不能如精读课文一样,逐句逐段朗读讲解,默读能较好解决这些问题。而且默读也是低年段阅读教学的一个目标。教师通过让学生默读课文,培养学生默读习惯,增强学生自学能力。三是抓住关键问题学习课文。这篇课文篇幅长,又是略读课文,如何既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又发挥教师恰当引导作用,既体现学生自学又体现教师适当点拨,以帮助学生迅速理解课文内容,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教师设计了一个总的问题,即“小林在发明充气雨衣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是怎么解决的?”,这个问题能概括课文内容,统领全文。解决了这个问题,课文内容也就解决了。学生只需要围绕这个问题去读书、去思考,就能理解课文的内容。因此,像这样长篇幅的略读课文,像这样精心设计主导性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4、有问题导入新课方法新颖,教学中能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符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在识字教学中,设计的“青蛙过河”的识字游戏 ,学生的积极性较高,效果较好。

  不足:

  课堂的前半部分组织、处理都很好,教师语言简洁恰当,教学过程轻重适度,但在后半部分理解课文内容时,显得不够精致,所提问题有些琐碎,有些问题老师自问自答。这篇课文虽具有较强的科普性,但它是语文教学的文本,而非科普性材料,因此教学中,需把握的一个主方向是,应竭力克服科学课的影子,突出语文性。围绕“小林在发明充气雨衣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么克服的?”这个问题,应更多地组织学生读课文,通过多读找相关的句子或段落来找答案,特别是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更要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来解决问题,而不是教师代替学生回答。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读书能力,又避免了因教师多讲而造成的时间紧张。另外最后,结合本课内容可以进行一次很好的说话训练,即让学生说说自己遇到困难已经想办法克服或自己发现什么不方便自己的设想等,这个话题既是本课内容的拓展,又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应该有说话的欲望与内容。当然,因时间关系,教师设计了但是匆匆而过,学生作为作业来处理的,本来应该很出彩的,但是未能进行训练,显得有些些许遗憾。

  总的说来,这节课上的还是比较成功的,比上学期有很大的进步。本课教学也比较扎实,如果教学中能设计一个主导性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解决会更好。课堂上如能够多一些精彩、亮点之处,课堂就更完美了。